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 作者:潘东音|绘画:倪明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琴童妈妈的金钥匙》重版以后,又陆续收到不少琴童妈妈的来信,和以前一样,都是围绕着上了钢琴课后,孩子在练琴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和琴童妈妈的诸多困惑。学龄前幼童课堂上会不会学,回家后怎么练习?进入儿童期,会学了,又该怎样有效地练习?过渡到少年期后,有没有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练琴方法,促使钢琴演奏技艺逐步深化,走向成功?这三部曲,一波三折,让孩子历尽艰险,让琴童妈妈忧心如捣,也让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悲喜交集!我深深地感到,琴童妈妈的这些来信,看起来好像多是小问题,问的也杂七杂八,可看了之后却总觉得有种不安。扪心自问,这些到底是不是小问题?为什么这些小问题,老师有的并不知道,而是妈妈发现的?这是不是意味着老师的疏忽,而从中表明儿童钢琴教育的不完善?现在,大多数老师都是按照教材布置学习,然后进行检验。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播种就有收获。事实证明,大部分琴童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不知道自己应当如何练习。而儿童钢琴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上课不是教育的全部,妈妈的辅佐必不可少。这三者的关系看起来似乎简单,实际上却很难,难就难在没有一个可以统一运用的模式。这正是我对儿童钢琴教育的思考。心中一直躁动不安,潜藏着一种强烈的期待,盼望有一部崭新的、完全成熟的、符合中国教育实情的儿童钢琴教程的诞生!在这些琴童妈妈的来信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这些眼睛在无声地提醒我,你以前的回信是不够的,还得再做些什么。于是让我感到很沉重,常常有意无意地再去查阅这些来信,无形中多了许多新的思索。这次,借《琴童妈妈的金钥匙》的修订本出版之际,我从这些来信中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六封信,并把对这六封信回信的底稿重新整理加工。可谓蔽帚自珍,为的却是抛砖引玉!这也算对那些给我来信的琴童妈妈,又作一个不大像样的交待。再一次谢谢你们能够买我这本拙作,这真是我感谢不尽的幸运。潘东音2011年5月于杭州西子湖畔
内容概要
写完这书的最后一章,已是2007年5月31日的深夜十二点,也就是6月1日的凌晨了。人却没有一点困意,颇感兴奋之中,总觉得许多话还是言犹未尽。说实话,我本来不敢写这《琴童妈妈的金钥匙》的。几年下来,只是断断续续作了一些教育笔记。心有所感,随手涂鸦,不意却也积了厚厚的三大本。于是心中就生出一种莫名的骚动。脑海中常常浮现起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让妈妈陪着来学琴时的种种情形:有时候笑,有时候哭,有时候一声不吭,有时候任性发脾气。可妈妈大多是温情婉转,总是那么柔柔的,轻轻的,陪着孩子说好话。
作者简介
潘东音,出生于浙江舟山市,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曾在《教育发展研究》、《读书》杂志上发表《音乐—教育园中的一片绿洲》等文章。多年来致力于儿童钢琴教育,积极探索儿童钢琴教育新思路。
书籍目录
修订版序自序前奏第一部 有快乐才有兴趣独立思考 快乐的开始当个快乐的妈妈第二部 扎实的基础是快乐的保障扎实的基础很重要持之以恒第三部 快乐的动力靠你激发追梦堆积希望快乐是一种情怀琴心 需要妈妈来孕育第四部 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成功乖孩子能成功吗培养孩子的自我期待 努力打造成功之路期待中你给孩子一个希望 孩子会还你一份快乐我的钢琴教学日记给琴童妈妈的回信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独立思考快乐的开始写下这样一个标题时,我又油然想起了孔子,他从政惨败,却夺得了中国教育家的第一把交椅。他在《论语》中说的礼、仁、学,尤其是学,字字珠玑,彪炳千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凡学之道,务须有独立的意识,他老人家早已说得明白。可惜从《论语》至《三字经》,二千多年来,竟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教育理念。尤其悲哀的是,当明清二朝专立八股文科举制度后,启蒙教育便成了为对付科举应试的敲门砖。因此,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功利的诱惑,呆板的训练,已在太多的岁月中,有形无形地成了我们的学习习惯。我在前面说的许多年轻的妈妈对孩子学钢琴,总是强调苦练必成,如是误区,可见并非一种偶然。这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地区,而是许多人不自觉地背负着的历史的重载。知事论世,我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犹有深刻的体会。前二年,我有一个学生,尚是学龄前的儿童。他在音乐方面颇有灵气,辨音能力强,尤其是对节奏感,特有一种敏捷的感悟力。我给他上第一堂课时,就有种不一样的感觉。觉得这孩子特别“活”。给他布置的练习作业,隔了一个星期,然后听他弹奏,发现他表现很冲动,几乎是和着节奏在手舞足蹈。这时,他妈妈马上在一旁训斥他,没规矩,别胡闹,快好好地看老师弹琴的手型。一连好几次,我并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一般说,这些年轻的妈妈都知道弹钢琴有手型控制的问题,这样一个活泼泼的小男孩,妈妈为之呵斥几声,也十分自然。因而我没有说什么,倒是顺着他妈妈,做手型给孩子看。同时夸奖他很聪明,保证一学就会。不意几堂课下来,我发现他妈妈总是动不动就训斥他,注意手型,注意手型。而且口气也越来越严厉。小孩子一听他妈妈的话,刚刚弹得兴致勃勃的模样,顿时消失殆尽。禁不住身子一抖,手型倒是正确了,可音弹错了。这时我已经感到他妈妈已是矫枉太过了。但也没有多说。心想反正孩子还小,弹的时间也不太长,强调一下手型也行。然而很快发现这位年轻的妈妈似乎与众不同。所谓与众不同,除了她一意刻求于手型之外,那就是她比其他学生的家长都显得认真。每当上课,她都在一旁正襟危坐,听得一丝不苟。临到布置作业,立即打开笔记本,除了把作业的要点问得一清二楚之外,还问我一些有关乐理上的小知识,包括乐谱上的音符。老实说,一开始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还为这位妈妈的认真劲儿感到高兴。只是心里自有一种隐隐不明的感觉,说不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隐隐不明的感觉,忽然像暴风骤雨一样突现在我的面前。那天,我正给他上汤普森第三册,在要他弹奏时,发现他老是不由自主地对他妈妈瞟上一眼。弹得还不错,就是有些拘谨。后来慢慢放松了,弹得也顺畅,就是声音有些飘,我刚想对他指出。却听得他妈妈在一旁猛地呵斥一声:注意手型!他听了先是一愣,脸色变得刷白,随即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每次他妈妈呵斥他时,他会紧张一下,但不会哭。这一次他却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伤心。我当时也一呆,但马上回过神来。该发生的,总是要发生的。我便搂着他哄他,安慰他,想让他安静下来再说。可这孩子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说什么也弹不好了。那天的课真是上得糟糕透了。使我想不到的是,这孩子竟然恢复不过来了。上课时,他总是两眼紧紧地盯着我,分明十分小心地听我讲课,生怕漏掉了什么。要他弹奏时,先看看我的手,再摆个架式,然后再弹。一副专门准备的模样,可就常常错音。我叫他放松,要放松了弹。他却就摆脱不了他自己要摆的那个弹琴的架式,弹得又不如意,就像中了邪一样,竟然转不回来了。后来他都怕我给他布置新的练习作业,慢慢地别说进步,连原先弹琴的那般愉悦的兴趣也不见了。灰头土脑地坐在琴凳上,全没了开始时我见到的那股灵气十足的样子。他妈妈紧张了,我也有些急。但我知道如果先不解开他妈妈系着的这个结,这孩子恐怕是教不好了。经过考虑后,我决定不主动找她谈,等着她找上门来。这样可让她有种急于求助的心理,以便说服她,让她放弃原先那种既太过急切,又不可行的教育方法。我忖度她一定会来找我的。果然,没等到给孩子上课时,她就先来了。一见面,就急着说,这孩子真是要命,人家都说五线谱就那么几个音,多看看就懂了。可他倒好,越看越糊涂。再说,人嘛,就是走路都讲个模样,那弹钢琴,当然更要有讲究了。大家都说学钢琴先就要掌握手型,如果一开始没学好,日后养成一个坏习惯,就很讨厌了。可这孩子特别自说自话,根本没把老师教的听进去。我怎么纠正他都不行。现在搞得一看谱子就不注意手型,一注意手型,就看不了谱子,弄得都不会弹了。一弹就错。我在家里可算得上有耐心教他了,教他看谱子,教他把握手型。可他不知为什么就是学不好,现在搞得连基础练习也弹不好,完不成。唉,一声长叹,只见她焦虑之状毕现。我一句话也没插上去,就听她讲完。让她把一肚子的“苦水”全倒出来。看她再没有什么话说时,才对她说:你不要紧张,也不要情急之下,再对他横加指责,更不要去包办代替。向她指出,你这样的做法,自以为是疼他,想帮他,当他的眼睛,还手把手地教他。看起来没有错。其实,你都无形之中把他自我学习的能力给打发掉了。你说的注意手型,对是对的,但不能像你那样的教法。你想,我们小时候吃饭,爸爸妈妈教了用筷子的模样后,不就让我们自己慢慢地学会了吗?人大了,哪有不会用筷子吃饭的?当时,他妈妈听得一下子笑了起来。我一看,便知道她“悟”了。于是就顺势利导,对她阐明,如何学习,首先得有兴趣。有了兴趣,还要有自信。自信与兴趣,好比孪生兄弟,缺一不可。有自信,便会自然生出兴趣,然而兴趣又需要自信来持之以恒,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兴趣,那叫孩子怎么学?你说你孩子自说自话,弹起琴来都像手舞足蹈似的,这实际上就是他表露的一种兴趣。你去替代他,要他这样,又要他那样,还不就把他的兴趣全抹杀了。没了兴趣,他当然就不想学了。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位妈妈一听我的解释,马上阴天转晴,转过话来和我讨论有关孩子兴趣的事了。我为她设计了一个方案,很简单:这妈妈会跳舞,当孩子练琴时’,就为他当配角,合着节奏跳,以激发他的兴趣。叮嘱她,千万不要说孩子弹得好不好,顺着他就行了。结果,现在这孩子八岁了,已顺利考上钢琴五级。他今后是不是能真正成才,我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学习钢琴的自信和兴趣已被成功地激发出来了。后来我就想,像教孩子弹钢琴这样的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用不着太多的原则去规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好比山里人用溪水,就用根毛竹接进家来,不用了,移开,要用了,就接上。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如果说这里真有我的一点所谓经验的话,只是知道很多妈妈都很心急,急盼自己的孩子迅速学业有成。于是她们有时便急得懵了,可一经点拨,马上就会明白过来。因此,孩子来学琴,与其说先与孩子沟通,倒不如注意怎样和妈妈打成一片。孩子最贴近的是妈妈,妈妈最清楚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老师,得为他们把握引导,以致设计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案。一般说,妈妈都不大喜欢听一套套的理论,她们都很务实——母亲教孩子,本来就不是课堂式的讲授。那么和她们商榷如何引发孩子的自信和兴趣时,着眼的是现实生活中孩子怎么样了,而不是有关兴趣、乐趣、志趣三者构成的理论。那是需要老师自己掌握的一门心理学。然而怎样去应用,又怎样教这些孩子?不是空口说白话,也不是寻求一个模式,千篇一律地加以模仿。模仿是不变的造型,久而久之,便成了桎梏。爱也一样,人人都说要让世界充满了爱。可爱一旦浓得化不开时,却会适得其反,生出害来。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但常常少有原则。解不开的爱心的纠缠,许多妈妈总是只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其实,孩子的优点大多昙花一现。相反,他们的缺点,倒是疥癣之疾难除:只能听表扬,不愿接受批评;只能经受顺利、成功,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毫无疑问,作为孩子,这些缺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自己当初不也就是这个样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孙子兵法用在这里,真让人不觉吓一跳。可假如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的这些缺点,妈妈就很容易犯错。因此千万别疏忽,更不要一怒之下横施大棒。孟子说:“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伤)矣。”(《孟子·离娄章句上》)孩子学琴,妈妈如何持“正”,又如何防“夷”,这看来十分重要。我想,“正”需要爱,但不能任爱妨碍“正”。不去掌握孩子的缺点,开出良方,对症治疗,那么妈妈付。出的一片爱心,往往会倏然迷失,甚至铸成悲剧。谓予不信,那我再讲一个教例。这是一个小女孩,也是学龄前的儿童。和前面说的那个小男孩一样,十分聪明。不同的是,她很少讲话,不表现自己,却在不经意中凸现出极强的领悟力。我在教她汤普森的《我的太阳》时,叮嘱她要注意乐句的流畅和(PF)双手的配合。可能是由于要求有左手弱,右手强的弹奏技巧比较难。尽管我连续的示范讲解,她都已明白,但就是弹不好。于是她好像有些不耐烦了,停下来,想溜下琴凳,将下面搁脚的小凳子拨来拨去的。这显然有些反常。这小女孩上课时从来都很认真、顺从、也很文静。但我没有去批评她,再耐心做示范给她看。我在“等”。她没有听,依然如故。这时坐在一旁的妈妈火了,一声呵斥:小琴!口气异常严厉。孩子一愣,噘起嘴巴,脸色涨得通红,却没有哭。而是将手放在琴键上,不弹,瞅着她妈妈,僵持着。一向文静好学的小女孩,居然摆出一副向妈妈“反抗”的模样来,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但我却没感到意外。我说的“等”,就是因为这孩子自打学习钢琴后,从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眼下不期而遇,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变化?
后记
说真的,我把这部书稿交给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就想他们这样有名的出版社,是否看得上我这样的平庸之作?仅凭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奢谈儿童钢琴教育,是不是也太不自量力了。果然,时隔不久,出版社的王赛老师就打电话来,先是对书稿表示了她的一些看法,从中夹杂了几句客气话后,便问:是不是能从你的教育日记中选择一些内容作为补充,集中反映一二个孩子学琴的成长过程?这显然是婉言之辞,说明我写的那些东西,分明有其不足,需要修订完善。当时,我却十分高兴,马上一口答应下来。心想这书稿被通过了,只要再加一点补充,而且是自己写的教育日记,那还不方便?当晚,兴致勃勃地把这三本教学日记拿来翻阅时,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显然,王老师的本意是要补充一些实际教学的例子,这些例子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普遍性。一句话,好比是“药方”。让学钢琴的这些孩子的妈妈,一看就懂。知道孩子该怎样学,犯了什么毛病,该怎样改正,又怎样让孩子走上成功的学琴之路。这下我傻了!扪心自问,我有这样的药方吗?即便有,又是否有如此效用?有了!我曾教过的跳跳、浩浩这两个孩子,虽说不上我已使他们成功地走上了学琴之路,但对这两个孩子所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或正有着明显效用的普遍意义。从日记里可以看到,我对跳跳实施的是“化整为零法、步步为营法、化零为整法”;对浩浩实施的是“阶段性教学法”。原因是跳跳已经是一个八岁的大孩子,她随我学琴已有二年,对她怎样学习,可能会犯什么毛病,我都心中有数。因此对她实施的方法显然是预见性的。而浩浩则不一样了,他还是个学龄前的幼童,第一次学钢琴,对他实施的方法便多是补救性的。就像我在前面书里说的,同样是孩子学钢琴,男孩女孩不一样,稍大的孩子和幼小的孩子又不一样。然而无论是哪一种“不一样”,都需要有一个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孩子学琴的启蒙阶段,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因此具体的教学实施,也应该都有针对性的。作为老师,要善于望、闻、问、切。望,就是观察孩子学琴时的种种情绪反应,以必要的记录;闻,听孩子弹琴的声音,从中作出相应的判断;问,和孩子及孩子的妈妈积极交流,使诸多问题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便于解决。有了这三种掌握了解,才能得出一个实际适用的教学方案。我对跳跳、浩浩所用的这两个方法,就是由此而来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教学方法,和使孩子将走上成功的学琴之路,并无必然的关系。但却会成为他们学琴之路上有力的助跑器。它确实是有用的“药方”。我不只在跳跳、浩浩身上用过,也在其他孩子身上用过。它具有典型的实用价值。可以说,我现在常用这两个方法来教这两种不同的孩子,都很有效,也很成功。这个成功的概念是,让他们深切地感到学琴是对自己一种快乐的造就。跳跳现正在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二,她对肖邦钢琴曲的演奏,已经进入了专业水准。说实话,我已经教不了她了。但她有时会来我家里,我们交谈、切磋,关系十分融洽。她曾红着脸对我说,她要成为李云迪第二!我知道这很难,但我竭力鼓励她,希望她梦想成真。浩浩已长成个大男孩了,他于小学五年级时顺利考上钢琴十级。他现在还在跟我学,已独自骑自行车来上课了。或是受跳跳的影响,最近他也开始练习肖邦的钢琴曲,不时和我进行交流讨论,我发现他对肖邦的理解已有相当的深度。我曾问他,你是不是想和跳跳姐姐比一比,也要成为李云迪第二?他憨笑着没有回答。突然说,他现在常和别人比赛,就是要像郎朗一样,以参赛为手段,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看到他模仿着说的这些充满大男人气的话,我真的高兴极了!最后要说的是,这些日记都是从我原来只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中“提炼”出来的。那是我的积累,也是经验之谈。遗憾的就是太少了,也太单薄了,只是杯水车薪而已。而。且,这样的杯水车薪,也不一定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挥相应的效用。那就请诸多妈妈原谅了。我很惭愧,其实,我没有什么金钥匙,金钥匙就握在妈妈自己的手上。请允许我再一次说声谢谢,谢谢你买了我这本戋戋小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 ——雨果
编辑推荐
《琴童妈妈的金钥匙(修订本)》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