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作者刘士林,编者刘士林 洛秦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一三生石上旧精魂一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致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的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尔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作者简介

刘士林,1966年生于河北曲阳,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等。自20世纪90年代始,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近年来致力于“现代学者旧体诗词”、“江南美学与文化”、“都市文化研究”的探索。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种,代表作有《中国诗性文化》、《先验批判》、《澄明美学》、《新道德主义》、《苦难美学》、《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曾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书籍目录

主编人语绪篇 闻歌始觉有人来壹 「采莲曲」与语言本体论贰 江南话语的语言基础叁 欸乃一声山水绿」上篇 自将磨洗认前朝壹 二水分流贰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叁 江南轴心期肆 木本水源伍 诗性江南的审美精神陆 走在回江南的路途中下篇 阡陌纵横壹 二元构架贰 宫体诗叁 南掸肆 文人伍 学术陆 市井风情柒 日常生活的诗性美学附篇 二三子的夜航船壹 散步者的诗意贰 江南诗性地理札记叁 在神圣之夜走过大地后记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自从去年读完博士之后,便有了一种忙完『公家事』的轻松。从《谁知盘中餐》开始,终于可以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书了。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愉快与欣然,我想古代的陶渊明在『晨光熹微』的早晨、苏东坡在泛舟赤壁的夜晚也不过如此吧。

编辑推荐

《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朝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人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穿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送货速度很快 文本装帧很不错
  •   美丽的江南,是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在千年的时空中,江南文化正如江南的烟雨,让人魂牵梦绕,而又总是难以捉摸,所以,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如何认得这笼罩在千年烟雨中的江南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听着随书而来的音乐,慢慢揭开《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让这本书带你进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无边江南。
  •   是一本二手书,居然还有什么浙江一个技术学校的图书馆章。更可恨的是,店员曾给我打过电话告知无法开发票、书有一点点破损,却丝毫没提图书馆章子的事。以后如有必要和这家书店打交道,请各位注意它的诚信。
  •      许多年以前我也曾看过春晚。那时候每听到主持人热情激昂地提醒电视观众过年要吃饺子,身为南方人的我就总感到有些不自在——我们吃的分明是元宵嘛!后来我知道,原来在过年吃什么的背后有一种叫做“地域/文化沙文主义”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北方对南方的话语霸权,而这种霸权得自于在长期的历史中北方所处的政治中心地位。
       后来读到了不少论述南北文化(好吧,北南文化)比较的书,而最好的一本我一直觉得是手边的这本《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它落落大方地指出了中国文化应有的南北二元并置结构,为长期压抑在北方的“政治-伦理”式话语体系下的江南话语廓清了其本来面目,对于纯粹的审美与生活中诗意的栖居,伸张了其对于中国人心灵之蕴藉与中国文化之丰富性的意义。
       此书并非学术著作,但在每个章节诗性的标题背后却有着简约清晰的逻辑结构。“绪篇”的三篇文章是在回答“为什么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所谓“真实的存在”可以被话语体系所建构,因而想要澄清江南文化的价值、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就必须首先反思北方黄河文明中心论的“元叙事”,进而重新发现江南所独有的叙事与表现。如果把江南与北方都放大一个尺度,变为中国与西方(世界),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或许能够被更好的理解:为了让古老的中国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登场,我们难道不正是在西方的“话语/文化殖民”语境下爬梳着中国文化的要义,努力地用中国式的话语体系来阐释自身的存在吗?
       于是在“上篇”的六篇文章里,重点阐述了江南作为地理空间的独特性与江南文化的历史形成,回答了“到底有没有所谓江南文化”、“它是何时产生的”以及“它究竟是什么样的”诸问题。其中有两篇长文尤为可观。在名为《江南轴心期》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借鉴了雅斯贝尔斯的“人类文明轴心期”的理论,将“北方失鹿、千帆南渡”的魏晋时期作为江南文化中精神觉醒的轴心时期。彼时的南方,一方面要回应由大量北人南渡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文化冲击,另一方面也在战乱频仍政治混乱的背景下激起了个体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强烈的审美意识。正是这些外在和内在的变化,将原本“好勇”、“轻死”的南蛮文化逐渐转变为了一种审美与诗性的江南文化。另一篇《诗性江南的审美精神》则以《世说新语》为主要文本加以解析,藉此而将江南文化的独特性与勃勃生机充分呈现。
       “下篇”顺理成章,对江南文化的若干有机构件娓娓道来:诗歌、南禅、文人、学术、市井风情与日常生活中的诗性美学。江南文化于是便成为一个愈加饱满丰盈的生命体,在与推崇实用性为特点的北方文化不时的观照中,显示出她的清丽、灵动,与优雅的韵味。“附篇”里的三篇文章中,编排了一些散文名家的篇章和对几位江南诗人的评析,是对江南风物的点染,也是对江南文化一番中气十足的诗性阐释后一丝悠长的余韵。
       此书装帧精美,仿古书设计,切口毛边,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文章多由名家作品节选拼缀而成,选文精当,布局妥帖。
       03年购得此书。当时我刚从上海迁居北京一年,对平林落日归鸦的北方风景新鲜十足,却也不时怀念着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本书便经常成了我在春雨湿楼头秋风雕碧树时应景的读本,信手翻上几页,零零碎碎,居然一读10年,直到今天我又回到了江南,方才读完。是以记之。
  •       陆续也在看《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闲书),文字有些太理论性了,但硬着头皮细读还是有一定趣味的。
        (书很别致,仿古书装订的毛边本,用纸厚实而微黄,摸起来有种心安温暖的感觉;书里的插图多是中国画、古书册页或书影之类,一概黑白,与文字内容很搭。)
        头几章里研究理论的感觉还浓,但这书有些像青橄榄;那意味深长的味道是慢慢从里面弥出来的,细细尝会很喜欢。
        配书的CD是八首古曲,音乐很好,但稍嫌太少太短。有机会连听带看书,是一种享受。可惜我拿书的时候多,但不可能处处放CD。(此CD没保护套,另外收纳后,又发现原来装CD的硬纸封死死粘在书的外皮上而不能拆去,土黄的书皮加一个暗红的CD封,蛮恶心的设计方式。)
      
        抄几句书,看着蛮舒服的。文字上突然好像有点胡兰成的意味,欣欣然里夹点天真......
        P50 具体说来,南朝审美精神的两个关键文本即《世说新语》与“南朝乐府”。(附:魏晋南北朝被作者认为是江南轴心期的开始。)
        P53 江南本身是南朝文化的产物,它直接开放出中国“草长莺飞”的审美春天。
        P60 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他们赞赏要人格美的形容词像:“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清风朗月”,“玉山”,“玉树”,“磊石可而英多”,“爽朗清举”,都是一片光亮意象。
        P62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最后一句应该是《世说新语》上面的,这本书家里有本旧的,买得早,记不清什么时候看过;现在倒是蛮想再翻翻。
        这段时间在翻一些或新或旧的读物,也一直在与过去的阅读扯上关系。人长大,看书的视角往往会进化,可能也是现在才能发现书里一些过去没注意到的妙处。长大的好处?
        P67-68 这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于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不为着将来或过去而放弃现在价值的体味和创造: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处,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二则美的价值是寄于过程的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截然地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P96 在昆曲的鼎盛时代,在江南到处流传着一句话,叫“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据说前一句源自李玉《千钟禄》中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
        P100-101 慧能的经历有不少传奇成份。推想他的确是天赋与摩诃般若的人,还借不识字的光,不能走入法相宗辨析繁琐名相的路,而宁愿不立文字,顿悟成佛。这样的法门当然会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因为人皆有过,上智不多,既然凡圣不二,智愚不二,那就人人成佛的希望甚至保证,费力不大而收获很大,又何乐而不为呢?
        顿悟也不能无法。这在《六祖坛经》里讲了不少。最重要的是要认识本性,即自性。自性清静,不识是迷,能识即悟。
      
        100页左右开始有介绍南禅的部分文字,蛮有意味的,长了不少见识。
        此书不错,宜慢读。其实就这种内容,想快读也快不起来......
      
        后半部很好,内容有趣而轻松易懂,且多用名家文章来说事。陈从周先生的几篇文章已在别书看过,重看一遍还是感觉很好。
        喜欢的部分很多,多不胜抄,所以也不再转抄于此。
        遗憾自己还是看书太快,或许有那么一天,逼得一段时间内,无WEB可上,无音乐电影可欣赏,只能有此一书在手,才能把步调放慢到真正细品的状态上来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