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告白

出版时间:2006年8月第1版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作者:余杰  页数:38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的生命在日光之下展开,我的写作也在日光之下开始,我在赞美光明的同时,也在指证黑暗。感谢上帝,赋予我拒绝与黑暗、谎言和邪恶为伍的力量,让我有成为“光明之子”的渴求与盼望。     文字其实就是某种神秘的呼唤,呼唤那些相似的灵魂前来聚集。     好的文字必然有直抵灵魂深处的回音。     他们微笑着接受厄运的降临,并因此获得了穿透性的视力。他们在无边的黑暗中与光明紧紧拥抱。     我始终认为,抒情散文比杂文更接近我的内心世界——我的柔弱和腼腆在其中得以更真实地呈现。我并没有那么剑拔弩张,在烈酒与奶茶之间,我选择后者。

作者简介

  余杰,一九七三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学时代发表文学作品。  2000年获得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现居北京,致力于近现代思想史、文学史的研究。同时,也从事小说、游记、诗歌、报告文学和电视记录片等跨文体写作。

书籍目录

序 走向远方,走向幸福第一辑 真情  牵手  我生命中的三个女性  今夜飞雪  激越之爱  绝望之爱  薄酒与丑妻  欲望号街车  赤足之美  那段岁月,那段爱情  俩人行  大地的孩子  父亲的自行车  九种武器第二辑 风景  那塔,那湖  关于“五四”:那一天,那些人  水边的故事  舟的遐想  秋瑾故居的柚子树  斯堪的纳维亚的海风  北欧散记  谭嗣同三题  鲁迅三题  月亮上的蝴蝶  丽江,更加接近天空的地方  鼓浪屿访舒婷  成都的茶馆万岁  山田君的忏悔  永恒的美丽,永恒的生命  那跟天上的星空一样灿烂的……  从太空中看,地球没有边界  写给为人类宇航事业献身的英雄们  瓦尔登湖:大地的眸子  那栋朴素的小房子  普林斯顿爱因斯坦故居侧记  马车上的阿米西人第三辑 岁月  毕业生  牛  屠杀的血泊  残缺之美  谁是白痴?  口吃的人  讷言者说  圣诞树  小号手的忧伤  幸运杜内  城市的灵魂  张楚:一个躲着布道的布道者  教育者的伤痛  你是一颗星  致李尚平  哪里有柔软的石头  为柔石诞辰一百周年而作第四辑 序跋  文字的破冰船  (《火与冰(修订版)》序  为抽屉而写作  《铁屋中呐喊》跋  铁屋子与窗户  《铁屋中呐喊(修订版)》序  言说的自由  《说,还是不说》序  寻觅表达的可能性  《想飞的翅膀》序  为了痛,更为了爱  《爱与痛的边缘》跋  压伤的芦苇它不折断  《压伤的芦苇》序  读友  《铁磨铁》序  求索爱的光芒(答康志刚问)  《铁磨铁》跋  “八仙”还是”九仙”?  《光与影》跋  ”了解日本”乃是“关怀中国”的前提  (《暖昧的邻居》序  永不绝望  ((期待幸福》序  未完成的转型  《彷徨英雄路》跋

章节摘录

  妻子  奶奶与母亲,跟我之间都有着一种天生的、神秘的血缘联系。而妻子与丈夫的关系,则显得更加神奇。想想看,一个几年前还跟你素不相识的女子,突然与你相识、相知、相爱,最后成了你的妻子,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她还将与你共同结晶出一个可爱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你与她之间也将产生一种血缘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我与妻子的缘分,比电影《罗马假日》的情节还要富于传奇性。本来我已经不相信二十世纪末还能够有这样的传奇,但它居然发生了。  妻子是我的读者。她大学时候学的是金融,毕业后在南方的一家香港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她喜欢文学远远甚于喜欢自己的专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读到了我的《火与冰》,便按照模糊的地址,尝试着给我写了第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  迄今为止从未写过一封给陌生人的信,但王小波的死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因为他就是我曾想要写信的人,而如今,信还在心里酝酿,人已渺然不知所向。我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心与悔恨。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的生活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动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独。我想,如果还有一双眼睛同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吧。  于是,因为王小波,因为孤独,因为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我终于提起了笔,给你,严重而真诚。  这封信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立刻给她回了一封信。从这以后,我们开始了通信。我们谈论的都是些严肃而沉重的话题,而不太像青年男女之间的通信。  就在我二十六岁生日的那天深夜,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女孩的电话。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我好像在梦中听到过。对了,那声音来自于那些信件!  我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她说她并不知道这一点。她给我打电话的原因是,她刚刚拔掉一颗智齿,麻药失去药效后,伤口疼得厉害。身边没有亲人和朋友,不知为什么就想给我打电话,只给我一个人打。  那天晚上,我们居然在电话中聊了一个多小时。她说,她每天都与那些豪商巨贾打交道,在香港也见到过腰缠亿贯的商人。但是,金山银山也有散尽的那一天,而诗人的诗句永远在自己的心中。茫茫时空中,多少政客和富翁们灰飞烟灭,而穷困潦倒的诗人却能够以一句诗歌而获得永恒。  窗外,是北京已经很少见的满天的星光。几千里外的南方的天空呢?南方的星光一定比北方的还要亮。天空的星辰实际上对应着我们内心的星辰,正像康德说的那样,心中有星星的人,头上才会有星星。  那个晚上,星光把我们的心房照得好亮好亮。  一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实际上很多年以前,上天早已经作了巧妙的安排。古语说得好:“水到渠成”。  几天以后,她获得了一次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我们约好到北大校门前见面。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一名清秀的女孩站在寒风中,嘴唇冻得发白。我想,一定是她。  她来到我简陋的小屋,我打开电脑给她看我新写的文章。她毫不客气地就在上面修改起来,好像在修改自己的文章。而一向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文字的我,对她的这种“放肆”的行为,居然也没有生气。刚刚见面,一切礼仪都已经消失了。我们好像认识了几个世纪。后来,妻子说,当时她就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觉得这间小屋就好像是属于她自己的。  见了第一面,一切就已经尘埃落定。她回了一趟南方,放弃了曾经拥有过的所有东西。老板提出给她加一倍的薪水,提出安排一套别墅给她自由使用。她微微一笑,拒绝了。  于是,她来到北京这座陌生而寒冷的城市,来到我这间时常停水停电的小屋,成了我风雨同舟的妻子。她曾经是时尚的都市白领,穿宝姿牌的衣服,用迪奥牌的化妆品,去女子健身俱乐部。如今,她舍弃了当初这些奢侈的消费习惯,因为她选择的人生伴侣是一个穷书生。同时,她也选择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人生道路。我曾经很认真地问她:“假如有一天我像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那样,被残暴的皇帝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去,你怎么办?”她咬了咬小虎牙说:“我跟你一起去!在那冰天雪地中,我们互相温暖对方。”  我是幸运的,我生命中的三个女性一一奶奶、母亲和妻子,都给予我爱、信心和勇气。  我想,在感恩节的时候,男性是最需要感恩的,感谢白发苍苍、皱纹满面的奶奶与外婆,感谢未成年时候养育我们的母亲,感谢成年以后眷恋我们的妻子,感谢所有曾经、正在和即将给予我们关爱的伟大而平凡的女性,她们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珍宝。  P14-16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次温暖的告别;一段全新的启程;十二年里最精致的抒情和最犀利的笔锋。  本书由作者选出最喜欢的一部分抒情散文,编辑成为这本散文自选集《沉默的告白》,可以窥见十多年来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变迁。  在编辑这本散文集的时候,我又把在北大念书时自己编印的四本简陋的小册子拿出来翻检,它们分别是《行者手记》、《明天》、《远方》和《思人》。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浸润在这几本小册子中了。它们的封面无比粗糙,印刷有些模糊不清,装订也歪歪斜斜,但对我来说却都是无价的珍宝。回头来看这些曾经被禁锢在抽屉里的文字,不由感到分外地亲切和温暖。有了它们,我的青春便永远不会逝去;有了它们,我的生命便有了意义和价值。  最近一段时间里,抒情散文写得愈来愈少了,这缘于外部环境的恶化。但是,我始终认为,抒情散文比杂文更接近我的内心世界——我的柔弱和腼腆在其中得以更真实地呈现。我并没有那么剑拔弩张,在烈酒与奶茶之间,我选择后者,并因此遭到友人的嘲笑和读者的失望。我的勇敢是因为爱。或者说,是爱让我变得勇敢起来。有意思的是,特别注意到我的抒情散文的,大多是学校中的女孩子。大约是女性的心灵本来就更加接近真与美吧。  从一九九二年考入北大求学至今,十二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其间,我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友”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依然不变的呢?  不变的就是“说真话”一一“说真话”是我一直坚持的理想。我写的几百万字的作品,其价值归根到底无非就是“说真话”三个字而已。“说真话 ”不仅是我写作的旨归,也是我生活的原则。  差不多十年前,我在名为《远方》的这本小册子的开头,曾经写过一篇短短的序文——一般而言,序言是一本书中分量最重的文字。这段文字让今天的我亦深感吃惊:  读尤金·奥尼尔的剧本《天边外》,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顿时,我忘记了自己是在北大一间阴暗、潮湿而狭窄的学生宿舍里。“天边外 ”,是的,“天边外”究竟在哪里呢?  “天边外”在我不安分的心里。小时候的我很“大”,那时候有好多的野心,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都能顺利地实现;长大了才发现自己其实很“小”,因为十之八九的事情自己都无能为力。这也许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最基本的荒谬之一。于是,一步一步地退却,终于退却到语言的象牙塔里,开始了被一些人羡慕也被另一些人不齿的文字生涯。  有朋友问我,你干嘛一天到晚写个不停?  我笑笑,回答说:我也很遗憾,因为我只会写字。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把写作当作自己抵达“天边外”的途径。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天边外”,即便是白痴也不可能全盘地认同于现实。“天边外”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地方,它存在于梦和想象中,对于我这种依赖梦和想象生存的人来说,它显得尤其重要。我常有生错时代与地点的感觉,关于自己的前生,却寻不到蛛丝马迹。于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出现了,我必须也只能用文字来填补。  诚实的生活是艰难的,你要坚持什么,你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相反,倘若什么也不坚持,反倒可能获得一切所想。我的愚昧使我只能选择前者,选择失去,选择孤独,选择不被选择。这样,我不得不愤怒,不得不尖刻,不得不轻蔑——面对那些向我蜂拥而来的卑琐而贪婪的面孔时。无疑,这些情绪对一个青年来说是有害,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做大,让它们控制我。我应该反击,挑战这些即将压倒我的情绪;我应该行走,让能量都消耗在浸透汗水的足迹里。  鲁迅说,要“沉静下去”,是的,要真正的沉静下去。死水微澜无济于事,沉静是为了大波大浪的到来。  沉静之后,愤怒遭到了压抑,则很可能走另一个极端:冷漠。初识的朋 友,都说我给人一种冷如冰的感觉;然而,多年的知己都知道,我是个心肠最热的人——就像半睡半醒的休眠火山,外面是白雪皑皑,内里的岩浆却已然沸腾、奔流、涌动。  在鲁迅诡谲奇异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我最喜爱的一篇是《火的冰》。在形容自己的时候,我也不妨借用这个词,不过要打个颠倒:冰的火。  昔日的北大,像《山海经》中的神话在一样遥不可及。但北大毕竟是北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这些暮霭沉沉的楼群之间,我这个“能为青白眼 ”的家伙依然能自由地行走,这就足以说明北大宽容犹存。  少年时代,北大于我确乎是“天边外”。等到我真正成了北大人后,这才发现,尽管北大是一个最像“天边外”的地方,但也仅仅是“相似”而已,它不是我的伊甸园,我还得走下去。  我对北大的评价,与对自己的文字生涯的评价一模一样:自以为是,其实自己什么也不是;恃才傲物,其实自己并无才可恃。  而远方,真的很远。  ——一九九六年圣诞夜于北大图书馆  那时,很多忧愁凭空就产生了,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文字像蜂蜜一样分泌出来,并开始流淌。有很多文字不是我写的,是神借着我的手写成的,我为这些文字而惊叹,不是出于对自我的骄傲,而是对神迹的敬畏。究竟是我选择了文字生涯呢,还是文字生涯选择了我?我不知道最后的答案。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永远不会为此而感到后悔。那段在北大的时光,透明如玻璃。我没有荒废那些美好的日子,这是我最大的幸运。所以,这些文字也算是我对神的一分感恩吧。  离开北大之后,我依然行走在一条漫长的路上。对于北大,离开是必然,怀念也是必然。而写作是我行走的方式之一,在这条仄仄的山间小路上,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景色和新的朋友。每一篇文章的发表,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一次新的战争与搏斗,都是一次新的给予与获得。我真是上帝所宠爱的孩子。《圣经》中说:“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五节)这是人类最可悲的状态。感谢上帝,我的生命在日光之下展开,我的写作也在日光之下开始,我在赞美光明的同时,也在指证黑暗。感谢上帝,赋予我拒绝与黑暗、谎言和邪恶为伍的力量,让我有成为“光明之子”的渴求与盼望。  我已经不再是孩子,但我依然要说出“皇帝什么也没有穿”的事实。上帝赐予我这样一种品质,让说真话成为我的饮食和我的呼吸。于是,在这个大众已经习惯了皇帝的裸体、并喋喋不休地称赞皇帝如何如何美丽的世界里,我选择了“颠僧”和“畸人”的角色。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很喜欢寻找关于“畸人”的故事。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就叫《畸》。这是我看待中国文学史的一种相当个人化的视角。我也注意到,在《聊斋志异》一类的志怪小说中,常常出现这样的一种异人:他们拥有某种神奇的“第二视力”,能透视土地的表面,看到某处某处有古人埋藏的古董和金银财宝。他们一夜之间便成了富可敌国的财主、炙手可热的权贵。不过,他们的结局大多极其悲惨——不是因为泄露天机过多而突然丧失了这一神奇本领,就是被更加贪婪和凶残的达官贵人们囚禁、利用甚至杀害。因此,拥有这种“第二视力”的“畸人”们并未拥有自由与幸福。他们时刻生活在危险和恐惧之中。  我所看重的“第二视力”,与之无关。我所看重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意义上的“第二视力”(或“双重视力”)。俄罗斯思想家舍斯托夫在《在约伯的天平上》一书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拥有双重视力的人。”一场故意中止的绞刑(这是沙皇强加给他的一个残酷的玩笑,虽然沙皇本人曾经被他的作品感动)赋予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第二视力”,他开始从高处看到了所有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与他先前的知觉器官和理性经验 形成尖锐的冲突。  从刑场回来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突然”看到:天空和监狱高墙、理想和镣铐,并不像他和常人从前想像的那样是对立的。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天空,有的只是狭小受限制的“视野”;没有推崇备至的理想,有的只是锁链,尽管看不见,但比监狱的镣铐连结得更加牢固。任何功勋、任何”善举”,都不能使人们摆脱自己“无期监禁”的处境。这种新的“视力”构成了《地下室手记》的主题。  这种“第二视力”也是一种神秘的声音,它召唤着期望拯救自己灵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敢想敢干,要走向沙漠,走向孤独生活。要忏悔,要承认自己是”地下人”,是最丑陋的、最下贱的、最卑鄙的、最无能的人。认罪和忏悔是觉醒的开始,舍斯托夫写道:“基督教的全部意义以及中世纪早期和后期精神生活主要推动力的赎罪愿望,就是由这种恍然大悟产生的。上帝怎么是人,上帝为什么要变成人,为什么要经受福音书上所讲的一切闻所未闻的痛苦折磨与凌辱?这仅仅是因为,不这样就不能拯救和赎回人的卑鄙行为和渺小。”是的,人是何等的卑微,人的罪性是何等地严重。我们都生活在地下室中,却并不明白自己糟糕透顶的状况。陀思妥耶夫斯基清楚地认识到,与小说中那些最恶劣的人物相比,自己丝毫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由此,写作才得以延续;由此,拯救才成为可能。  伟大的文学和艺术需要“第二视力”的介入。有了“第二视力”,才能脱离“一般”,才能突破“应有经验的传承”。有意思的是,许多拥有“第二视力”的人都是失明者,比如博尔赫斯。一九五五年,阿根廷的庇隆政权垮台之后,久遭放逐的博尔赫斯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馆长。这是新政权给这位智慧者和抗争者的最高荣誉。此时,博尔赫斯已经完全失明了。在他的面前,一座宏大的图书馆犹如一个巨大的坟墓。  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博尔赫斯写道:“上帝同时给我书籍和黑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与其说这是“绝妙的讽刺”,不如说是上帝特殊的美意——上帝让博尔赫斯视汗牛充栋的图书馆如无物之阵,而致力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开拓。其实,博尔赫斯对自己的失明早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由于家族遗传,他的视力从小就很差。从青年时代起,他先后做过八次手术。对于博尔赫斯来说,失明“就像夏日的黄昏缓缓而来”。幸运的是,失明之后的博尔赫斯看见了满天星辰,人类的命运在神秘的天象图中永恒地流转。他开始致力于破解这些谜底,一直到生命的终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尔赫斯比那些双眼明亮的人看得更加辽远和深邃,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光明之子 ”。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博尔赫斯都是“因苦难而幸福”的人。他们的受难是个人默默地进行的,他们不是战场上的“英雄”,他们也不愿接受诗史般的 “英雄”的命名。他们微笑着接受厄运的降临,并因此获得了穿透性的视力。他们在无边的黑暗中与光明紧紧拥抱。  光明永远是黑暗的对立面。没有深入黑暗的核心,就无法真正洞悉光明的价值。卑微如我,所需要的“第二视力”仅仅是:在冠冕堂皇的官修史书的缝隙发现流淌着的鲜血,在莺歌燕舞的王府花园的角落发现哀哭着的奴隶,在光明正大的领袖语录的背后发现蠕动着的蛆虫。当然,这种“第二视力 ”又不仅仅局限于“视力”,它更是指一个完整的“感觉系统”。比如,在农贸市场农民们摆出的豆腐和青菜中发现生命的朴素与坚韧,在地铁站口流浪歌手吟唱的歌词和曲调中发现青春的浪漫与忧伤,在权贵们的满汉全席中尝到毒药的味道,在明星们的涂脂抹粉中闻到阴沟的气味,在学者们的夸夸其谈中嗅到谎言的耻辱。我感觉到了这一切,并将它们统统写下来。  当然,拥有这套特别的“感觉系统”,必然会给我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 “麻烦”——一个如此“不适时宜”的人,怎能像某些“成功人士”一样高歌猛进地“走进新时代”呢?在这个“白内障”疯狂流行的土地上,无论赞 美光明还是指证黑暗,都有可能被定义为“疯子”或者“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成为“光明之子”的道路曲折而漫长。有一天,我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与那些批判对象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我就在“他们”中间。这一天,我痛哭流涕,我告别了自己的青春自恋,也告别了自己的“自以为义”。这一天之后,我与“他们”唯一的不同之处乃是:我认识到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罪性,如舍斯托夫所说:“人的卑贱竟然如此之大,人竟然如此深陷进去,以致人世间任何宝物,无论是金子、银子,还是六脚韵诗,甚至最大苦行僧的修炼,都不能赎回他的罪过。需要上帝献出自己的独子,需要作出这种牺牲,否则就决不能拯救罪人。”从此,我怀着一颗感恩和忏悔的心来思考和写作。基督徒的身份,既没有使我丧失颂扬光明的热情,更没有削弱我指证黑暗的勇气。  这些年来,搬了好几次家,离城市的中心越来越远。我不是一个向往中心的人,我喜爱安宁。在院子外,有鸡犬的鸣叫,还有农夫的吆喝。这才有家的感觉。写作也更加从容不迫了。我想,我还会写更多的抒情散文的。  文字其实就是某种神秘的呼唤,呼唤那些相似的灵魂前来聚集。妻子便是这样被我呼唤来的。妻子去公司上班了,我一个人在家中读书、思考和写作,每一天都像是上一天,底片的颜色相同,而;中洗出来的照片却不同。 好的文字必然有直抵灵魂深处的回音,这说明孤独是可以通过写作来战胜的。前些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读友”的信,信中有这样的段落:  知道你又出新书了,看来你创作颇丰。从书的名字,让我肯定你和宁萱的生活应该幸福,而这幸福也给你带来了价值。别人可能很奇怪,我为什么那么关心两个陌生人的幸福。当我看完《香草山》后到今天,读了你其他的书籍,深知你是一个思想深刻,内心单纯的人,且又勤奋,你应该可以创造更为精彩的东西。  这样的人难免孤独和敏感,有个能爱他的人在他身边,他的生命会更明亮和旺盏。  上帝爱了这个孩子,给了他宁堇。  没有仔细看你新书的内容,因为那时书店快要关门了。但在有的篇目后面,看到你写着“写于北京家中”,在你的文字里说到“家”、“妻子”这样的词语时,我真替你高兴,我能感受到你写它们时的心情。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享受是:能写出美的文字,能安慰陌生人的心境,能关怀到一个平常个体日常生活的幸福。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比原来的生活美好,这是它的优点和局限性所在。但对于可以相通的灵魂,这样的局限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上帝是善良的,他喜欢制造一些相似的灵魂,那么他们可以减轻些孤独。当别人把《香草山》当成小说或散文在读时,我却感受着两个相似灵魂的温度,为你们流泪,为你们高兴。  ……你们都知道爱,都能爱,知道珍惜,知道宽容。你们从自己身上找到了美好。你们也许永远不知道有人为你们祈祷和担心,也许知道,你们知道同样的灵魂之间有极其单纯的感动。文字就有那么神奇,让遥远的人的心灵近在咫尺。可以永不相遇,但互相祝福和安慰。  我从来就没有想过靠写文章来讨谁的喜欢。我也不会乞求别人的“理解 ”——对于八十年代北大学生呼喊的“理解万岁”,我一直就不以为然。相反,我服膺于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当权力的帮忙和帮闲,也不当金钱的帮忙和帮闲,这两点很容易做到。但是,不当群众的帮忙和帮闲,却很难做到。《圣经》中说过:“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使徒行传》第五章第二十九节)既然我要做光明之子,我就不能顺从“大家”的意愿,而要遵从从天上而来的评判标准。  一直以来,我都不惧怕误解和侮辱。面对网络上曾经有过的铺天盖地的辱骂,以及昔日同学背后的冷嘲热讽,我从来都是一笑置之。我看到了那些 人被我冒犯的“自尊”,以及由此“恼羞成怒”的模样。当然,我也需要知音的安慰,知音不必很多——对于孤独的写作者来说,得三五知己足矣。正是为数不多的心心相印的“读友”,支撑着我一直从事着艰难的文字工作。对于以爱来联结的“读友”来说,文字总是最好的礼物。我愿意将我的散文集献给每一位可爱的“读友”,让我们一起分享生命的良善与美好、哀愁与困苦。我会一直写下去、走下去的,我一定会走向远方、走向幸福。  保罗在给弟兄们的书信中说:“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我们不是属幽暗的;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第五至六节)我在写作的每时每刻,都警醒自己所要追求的是“光明之子”的身份。我选择了写作,写作选择了我,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一定要好好珍惜上帝的赐福,以农夫耕田般的虔敬心态对待每一行文字。  书一本本地出版,然后与“读友”们见面。市面上各种盗版的《余杰文集》有数十种之多一一其实,我除了自己选编过一本名为《文明的创痛》的自选集外,并没有授权出版过任何个人的“文集”或“选集”。那些盗版文集中的文章虽然大都出自我之手,但其编排的方式实在与我本人的思路大相径庭。阅读这样的盗版书对爱我的“读友”是有害的。于是,我特意花费了几个星期的时间,选出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抒情散文,编辑成为这本散文自选集《沉默的告白》,可以窥见十多年来我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散文自选集,既是对过去的细心的总结,也是温暖的告别一一告别之后,我要到更远的“远方”去。  是为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沉默的告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3条)

 
 

  •   我是在图书馆看过这本书后决定买的,以前看过余杰的其他书,比如火与冰,香草山
    但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不同的,诚如本书序中所说“抒情散文比杂文更接近我的内心世界——我的柔弱和腼腆在其中得以更真实地呈现。我并没有那么剑拔弩张,在烈酒与奶茶之间,我选择后者,并因此遭到友人的嘲笑和读者的失望。我的勇敢是因为爱。或者说,是爱让我变得勇敢起来。”
    我也更喜欢这样一个腼腆的,柔弱的,像奶茶一样的余杰。总之,很喜欢这样的文笔,这样一个人...
  •   余杰,中国又一被世俗的风沙所淹没的怪才,只因为的他的真实,那如刀子般锋利的语言,那比老鹰还要锐利的目光,他看到了中国社会中四处飘飞的死皮,然后毫不留情的去一层一层的撕开来,让伤口暴露在空气中,接受阳光和雨露的的清洗。或许对于那些赤身裸体却自以为身穿华服的帝王们,对于那些吃着人血馒头的看客们而言,他的存在,让他们寝食难安,为此,他们心里对之深恶痛绝,恨之入骨,他太残忍了,学鲁迅用最锋利的匕首刺向丑陋、虚假者心房,一刀见血,心如刀绞;可是,对于渴望光明,向往自由,崇尚真实的我以及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而言,他是可爱的,更是可敬的,他的作品营养丰富,涵盖深远,他的言辞似大地惊雷,语语惊人,响彻山谷,震撼天地,如从天崩地裂的狭缝中冲破幽暗的大地而喷涌而出的无比炙热的溶浆,如刺破黑暗的云层,惊天动地,光芒四射,耀眼夺目的闪电。在他的文字里,我们既能可以深入底层,直面最晦暗潮湿的人性阴暗面,触摸最触目惊心的灰色历史,渗透让人无比心寒的冰冷现实,同时,他的文字又包含着对所有苦难着最痛彻心扉的同情,对纯洁无瑕,天真烂漫的有着赤子之心的孩子的深切关怀,对光明、正义、善良、美丽、自由最执着的坚守。很矫情的说,我爱上这个姓余的成都人了。——《沉默的告白读后感》
  •   一直都非常喜欢读余杰的书,刚开始是读他的《火与冰》,那种犀利的笔锋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接下来读了很多他的书和文章。记得他写给余秋雨先生的那封信,措辞相当严厉,直指秋雨的痛处,每次读这篇文章总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不管观点对错与否,他作为一个思维严谨的批判家,总是能一下刺到要害之处,令人佩服。
    其实余杰不仅仅是写一写批判性的文章,他的文字里也有一种温情在里面,在《沉默的告白》这本书里面,有一篇《那段岁月,那段友情》,就很好的体现了他文字的温情,我已反复读过多遍,但每次读都会深深地被感动,喜欢的不得了。在这里也极力向大家推荐他的这本书。
  •   很喜欢余杰的文字,细腻,感性,真诚,感觉他的文字是真正能读到心里的那种,因为有时读其他一些名家的作品会觉得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自己得仰视他们,时间久了便会觉得累,而余杰的文不同,很温情,能让人融入其中,能与他一起快乐忧伤,真的很好。我想好的文字真正的成功之处就是应该能够召集产生共鸣的灵魂,余杰的沉默的告白是这样,香草山亦如此。
  •   我始终认为,抒情散文比杂文更接近我的内心世界——我的柔弱和腼腆在其中得以更真实地呈现。我并没有那么剑拔弩张,在烈酒与奶茶之间,我选择后者。我也是喜欢这种柔美。
  •   一直想阅读余杰的书,从沉默的告白,到我的梦想在燃烧,我看到的一位敢于说真话的人。就如书中所说的"诚实的生活是艰难的,你要坚持什么,你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相反,倘若什么也不坚持,反倒可能获得一切所想"。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一直说真话。是为感。
  •   我并不觉得余杰的文字有多犀利。看完本书,也只觉其文字应当是很能让人感同身受的,无论叙述还是描写都极富有感染力。总的来说,与空空的谈经论道相比,虽欠淋漓畅快之感,但更显真情冷暖。书中许多篇文章可以说是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作者将一些浅淡的哲思理想赋予其中也十分自然,并不显突兀和说教之感。对参加中高考的同学们来说的确是本好书,印象中自己曾不止一次在高考的模拟卷中见到过余杰的文章,当然这也是在高考完了之后偶然才发现的。^_^
  •   终于把《沉默的告白》读完了,我只能说是读完了,因为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吸收,这是比较有名的散文集,随着作者的所思所想,像鸟儿掠过天空一样悠闲自得,静静的体会文字的美,沉醉在美妙纯真的故事里。无须有刺骨鲜明的揭露与批判,流露出诗一样宁静和优美,站在另一个视角感受作者的内心深处,关于真情部分我感触极深,对爱情独特的诠释与美和价值的理解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   文字其实就是某种神秘的呼唤,呼唤那些相似的灵魂前来聚集。好的文字必然有直抵灵魂深处的回音。
  •   记不得是哪位同学推荐过余杰的文,火与冰,对于他的书,一直都很想看他的书,看到沉默的告白,收录了他的散文,散文是一种很优美的文,从高中时代就开始迷散文,后来被小说给迷惑了目光,但是对于散文依然喜爱,总之,很喜欢这本书!
  •   之前读过《香草山》余杰的文字很美,情感细腻。他的书读起来让人很放松,其多数观点逻辑性很强,得益于作者善于思考。现在余杰的思想更为成熟了,他也成为了一个基督徒,推荐本书,尤其是比较感性的朋友。
  •   信仰的力量已经在文字里隐隐显现出来:依靠自我救赎、自我修正,可能真的很难有结果。于是要求助神。 不知道温和和平静的背后,是否真是爱。 PS.在看完张楚那一篇以后,无可抑制的想起树生长的声音,还有南都的10%回顾。多么自私的小调调。跑题。
  •   作者是个内心特别细腻的人,文笔很华丽,所表述的感情也特别真挚。作家的情感往往有些矫揉造作,可是余杰的书让你感受不到那些,他笔下的情感更能引起我们普通读者的共鸣,没有太过忧郁,也没有太过浪漫,很适合不善言辞的普通人阅读,像是用一个专业作家的笔写出我们自己的感受,人类真是有太多东西是相通的了
  •   实在是太喜欢余杰了,简直是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大快人心的同时也知道痛苦的路程有多长。同样作为思人及文学爱好者,我很理解书中被别人说偏激的观点,在这样一个主流失去方向的年代,主流越不喜欢的话,往往越有价值。
  •   好的文字必然有直抵灵魂深处的回音。在沉默中爆发才会有无穷的威力。
  •   一次温暖的告别;一段全新的启程;十二年里最精致的抒情和最犀利的笔锋
  •   余杰的书都很精彩 看法点评一针见血 但他的书都被封杀了 真可悲 一个想说真话的人让一群--封杀!!
  •   当余杰的作品被共产党在大陆封杀后,买一部旧作以示祭奠,以示抗争——说真话的人都走了,都远了,文字狱还要持续多久?文革后遗症还要病多久?没有答案。
    只有等待,和无尽的抗争。如同西西弗一样。
  •   余杰的书在大陆一直难以买到,但写的确实很好
    对一些隐约会被和谐的东西也能直抒其意,很喜欢这种文字

    对于他的这些文字,终于出了一本合集,也算等到了,很不错
  •   我本人很喜欢余杰的一些观点。。很喜欢他的文字。。这本书总的来说也是很不错的。。。给我写作什么的提供了一些经典的素材和想法。。
  •   喜欢余杰的书,向大家推荐,希望每一个喜欢文学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家。在余杰的书里可以找到各个时间的段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观点,让我读了以后受益匪浅,也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与自己爱好相同的人一起品味余杰的作品。
  •   早就知道二余之争。如今,那个余已成为大屎级的垃圾;这个余,真的就跟他的名字一样,越来越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杰,他的直,他的良心,更有他的担当。
    这是一本不错的散文,绝不是人们通常所见的风花雪夜、才子佳人之类无病呻吟的散文。
  •   不错,只是别人的东西太多了,都是这个人说,那个人说,属于自己思考的结晶--自己的独到的话就少了,这可能是看太多的书的人的通病。还是多读读生活这本书吧,认真地生活,才能自然的生出自己的感悟。
  •   书厚厚的,还没来得及看,不过余华先生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   认识余杰是从一本抽屉文学开始的,年轻的心里,澎湃着叛逆的激情。也是,这么多年了,我知道的北大就出了王小波和余杰两个怪才。值得关注。
  •   总觉得余杰和王小波走的是不同的路子,虽然更喜欢王小波,但是我觉得有个观点是最棒的,只有最大化的吸收我们能吸收的好的东西,才更能分辨出什么是自己喜欢的,能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明辨是非的能力,宽容的心,我觉得人生就已经达到圆满
  •   很喜欢余杰的作品,更敬佩他说真话的勇气。但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他的新作,很久没有他的消息,各种传言都有,希望他能平安,更希望早点读到他的新作!
  •   拿到书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了,虽然现在还没看完,但是已经很喜欢这本书啦~~文字背后的感觉淡淡的,很棒
  •   那年还小,没什么零花钱,偶然在一家小书店里看到了《沉默的告白》,里面有篇《毕业生》吸引了我,虽喜欢但没钱买。7年之后偶然想起这篇文章,于是就**当买下了,算是圆了当初的夙愿。
  •   一直喜欢余杰的书,看过他的小说香草山,十分感人,所以很想看看他的散文随笔啊,还是很不错的,既有冷对千夫指的傲气,也有甘为孺子牛的柔情!
  •   很喜欢余杰老师的文笔、文峰~~ 只是犀利而已,又不反动,现在却被禁了,挺可惜的~~~ 上大学、教书时没少读余杰老师的书,觉得沉静而有独特见解,可惜等到想要收藏时却被禁出了。这本书不是最早看到的那个版本,但是翻开书排版很好,很正规,印刷业不错,挺好的~~~~
  •   冰与火,呈现的是一个对现状不满的青年人。香草山,呈现的是一个追求真爱鄙视世俗情爱的年轻人。沉默的告白,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又爱又恨的纯真的青年。
  •   一个思想深刻,内心单纯且勤耕不辍的作家,写出的文章都值得一读。看到作者跟妻子通过书信认识一幕,深深触动我的内心。思想比金钱可贵。
  •   一直想看才子的书,多年不得,拿到手时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可是工作太忙,还是等到周末才拜读。确实不错,久仰的北大才子。深刻、细腻。
  •   很喜欢的一本书。关于人生,关于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这本书一定会引起大家心灵的共鸣,它让人觉得很真实,也很透彻。并且里面的很多例子在作文考试中也可以直接用,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不错的随笔时散文,淡淡的文字,直指人心,通过作者的文字,一幅幅画面浮现眼前,或如火般激烈,或如水般清新。作者对人生独特的感悟。
  •   有思想,给人智慧和启迪的一本书,看到一个真实的灵魂
  •   开始关注余杰,是因为看到他出走美国的新闻,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养的言论能够使其远走美国。
    所以一次买了四本书,想了解一下他的思想以及言论。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犀利和尖锐,不过还是很值得一看。
  •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余杰的新作在中国公开出版,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容忍一个爱国青年的批评,那我们的国家还有救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关心了吗?感谢当当,让我还能读到使我感动的书。
  •   虽然余杰能面世的书我都有购买,包括这一本也算是重复的内容.多年前就被余杰的文字吸引,今天再来重新阅读,依旧感受到一种激情,更加体会到他的温情的一面,仿佛回到当年.
    余杰,不会让我们失望!
    余杰,加油,我们一直支持和关注着你!
  •   余杰,高中时期的常常为他深邃的思考感动,总想他细腻的文笔,展开我在生活工作的封闭的心灵,让我在生活中不至于迷失自己。一直追踪他的书籍,从《火与冰》。
  •   余杰在与我们同龄的时候就读过很多书,很多思想性的著作,并且分析的入木三分,独到而犀利,非常的钦佩《沉默的告白》我在大学在图书馆读过,工作后还是情不自禁会想念他那种犀利的文笔,就买了收藏,可惜购书到手,却发现里头页面脏兮兮的,好像掉在地上过,有点郁闷
  •   细品序言,已经爱不释手。作者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对人的思想有独到的见解,这才是写作的真正领悟吧!
  •   大学时期曾经很喜欢余杰,那些激烈辛辣的言语,独到的视角,都深深吸引着自己。快毕业的时候渐渐忙了,阅读少了,余杰也很少看了。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发现自己的棱角不知不觉的开始被磨平,不知该喜该忧。再读余杰,依旧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我想,当我们在被打磨的过程中对疼痛逐渐麻木,有这样一本书,可以重新触动我们的神经,可以称为幸事吧。
  •   余杰的文章真的可以让人感觉是在世外桃源啊
  •   这本书也许据余杰的序来说,它是他走过的心理历程,但是前面一章的文章让人觉得太。。。。
  •   从翻开此书就被完全的吸引住了。书中作者对各种状态及感触的描写着实令人感同身受,他得文字使我想起了三毛。犀利而又不失儒雅,极度喜欢。
  •   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感觉,真实的感情,美丽的文字!
  •   只有勇于自我批判和不断向真善靠拢的人才喜欢余杰,只有勇于自我否定和更新的民族才能接受并热受余杰。我希望我是这样的人,我们的民族是这样的民族。
  •   还是很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也比较长见识。很好的一本书。我想中学生看看也会比较好,一个开阔视野,一个启蒙思想,一个提供作文素材。喜欢这个书名,沉默的告白。
  •   对于中国现在的基本状态:说不痛不痒的话,做不痛不痒的事,写不痛不痒的文章。余杰的文章,太值得现代的中国人读一读了!
  •   余秋雨其实可以喝余杰坐下来聊聊的,但余杰的文字韵律方面不如秋雨,但社会的呐喊声比秋雨高,你要选哪个?自己决定,你要问我,我会沉默的告白
  •   余杰的文字犀利而有激情,一直想买的书,这次的低折扣真的很划算,书的质量也很好
  •   不错,五天收到书了,很喜欢这本沉默的告白!
  •   很喜欢,和《火与冰》不一样的风格,以抒情为主,看到了作者更细腻的情感。
  •   第一次看余杰的作品,就喜欢上他的文字了。推荐,也值得收藏!
  •   这本散文我一连读了三个星期,真挚,富含哲理,很具启发性。可以给中学生做阅读资料,也可以留着回想一下自己的青春,呵呵。
  •   生命值得我们为之受苦是因为毕竟有跟我们一样的人对人生苦难心存悲悯良知在现在,竟成稀缺的了
  •   这本书的编排很好,集中了很多余杰温情了一面。序言本身就是非常出色非常感人非常优美的散文,而且感到有信仰的力量支撑着。虽然里面的文章我都看过,为了序言,我也买下了这本书。
  •   余杰很有才华,不愧是北大四才子之一,非常有文化的一本书,适合广大爱好文学的朋友们
  •   余杰的文字一向很温暖,也很犀利。哀痛而忧伤~~~值得一读~~~
  •   我读过余杰的很多书,我很喜欢读他写的文章,对我的生活和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所以我购买的.
  •   很喜欢余杰的文笔,能打动人的内心,激起思想共识
  •   余杰的作品。余杰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带有现代批判主义的作者,不苟同于俗世的洪流,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   书的质量很好,但其中有缺页的地方,还有很多空白。内容很好不用说了,余杰的书都很喜欢
  •   很有精神上的共鸣,人需要爱,自由,怜悯。
  •   内容虽然不错,但根本不是新书,好像是被人翻了好几次的书,心情大坏。
  •   带着感动出发。喜欢余杰卓而不越的文字
  •   有些心里的话,想让你听明白,如果不是因为爱,或者我不会愤怒;如果不是你气急败坏,或者你会明白,我沉默的告白。。。。
  •   读了一些,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也能看到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
  •   余杰在这本书将他最好的文章几乎都收入其中,他直面这个社会的不公平,这个社会的黑暗。真的很值得一看
  •   本人向来对余杰学者很喜欢,今日在贵网购得此书真是有幸。
    谢谢
  •   以前朋友推荐过,没放心上,在书店翻别的书发现很喜欢这本书,可是朋友那已经无货了,当当有货后马上就订购了,谢谢当当!
  •   一直很喜欢很犀利的余杰,可惜火与冰都买不到了。只好买这本了。
  •   很不错的一本书~读起来受益匪浅,喜欢一些文字。
  •   知道余杰是从香草山开始的。很美好的文,很美好的故事。
  •   书不错的,只是没按预计时间送达,慢了三天,一起分两次定的书不知道怎么没有一起送来?估计是年关快递公司忙吧。
  •   写得蛮贴切的。至少个人最爱那篇《毕业生》了
  •   奶茶般的文字
  •   里面的排版让我想起中学怎么也读不下去的散文集。。
  •   余杰的书不错!但是不是很适合年轻的人读!读多了就出不来了,容易愤世嫉俗!读他的书要学会思考!
  •   他在用他的文字坐着告白,那我们呢?
  •   北大才子,名不虚传
  •   嘎嘎!看了文字简介,应该不错,非常期待!!!等待收货!看了文字简介,应该不错,非常期待!!!等待收货!看了文字简介,应该不错,非常期待!!!等待收货!
  •   余杰的书看起来很舒服,这样的散文或者杂文看起来不会枯燥无味。
  •   文字很优美,能唤回很多美好的会议。
  •   喜欢,给人带来交流
  •   一直想找余杰的书,很多都禁了,这本他自己选的集子,关于成长 关于青春 关于思哲 不错 正版
  •   一次温暖的告别,一段全新的启程......
  •   非常感人、沉重的一本书。一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呐喊! 同时推荐余杰的《铁屋中呐喊》、《火与冰》,但《火与冰》一直在当当缺货,为什么??
  •   不读书就觉得缺了点儿什么,读书让自己心境明朗,喜欢这种感觉。
  •   其实并不是很了解这位作者,是通过这本书才了解的,也这是这本书深深的感染了我,真的很让人回味
  •   余杰的散文集值得珍藏!
  •   好好好,喜欢的说,还会再来的
  •   有思想的人,读余杰。
  •   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挺喜欢的,就想买回来
  •   无论是抒发真情还是批判现实,抑或是寻幽怀古,余杰都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他文采斐然思想深刻,带有一种天然的民主与自由的气息,这些正是当代中国所希缺的!如果中国能多几个这么有锋芒的作家,那中国就有救了!!!
  •   思想深刻,文字优美!很好
  •   这部作品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只知道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希望有更多的余杰作品呈现给广大读者!
  •   余杰的书,在大学里有时间就应该好好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