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乱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浙江摄影  作者:洪波//洪明骏|主编:杨建新  页数:181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内容概要

  浦江乱弹为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曲调华丽、流畅、舒展,具有激昂、高亢、悲壮、沉郁的特点。它包括花旦、正旦、老生等十三个角色行当。表演特色为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程式规范,粗犷有力,富有乡土气息。浦江乱弹在特技和武打表演方面也别具特色。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序言浦江乱弹的形成与发展[壹]浦江的人文地理[贰]浦江乱弹溯源[叁]浦江乱弹简史浦江乱弹的内容与特色[壹]浦江乱弹的音乐与唱腔[贰]浦江乱弹的表演与脸谱[叁]浦江乱弹的服饰与道具[肆浦江江乱弹的演出场所[伍]浦江乱弹的戏曲楹联与剪纸[陆]浦江乱弹的演出习俗浦江乱弹的班社和剧团[壹]班社舞台[贰]专业剧团[叁]什锦班和农村剧团浦江乱弹的剧目[壶]传统剧且[贰]新编剧目浦江乱弹的传人[壹]新中国成立前浦江乱弹的传人[贰]新中国成立后浦江乱弹的传人浦江乱弹的抢救与保护[壹]濒危状况[贰]抢救与保护措旋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浦江境内的国家级4A风景旅游区浦江仙华山,被宋濂誉为“天地问秀绝之区”,主峰少女峰,海拔720.8米,历来有“汀南第一仙峰”之称。据传,四千年前轩辕黄帝小女元修于此修炼,得道升天。历代多有儒、道、释三家名流共处“仙峰”,结庐修真,堪称中华文化之奇胜。浦江县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万年前的稻米遗存,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浦江县上山遗址文化是中国万年稻作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浦江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名震中外。截止到2008年,浦江有同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项:精彩的浦江乱弹、壮观的浦江板凳龙、古老的浦汀迎会、绚丽的浦江麦秆剪贴、精美的浦江剪纸、高超的浦汀郑义门营造技艺,它们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1993年,罔家文化部授予浦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浦江乱弹,源远流长,其音乐优美动听、激越高亢,可谓“仙乐飘飘处处闻”,笛子独奏“三五七”、“二凡”等名曲驰誉五洲,民族器乐曲《闹花台》声震四海,深受群众喜爱。浦江乱弹是浙江乱弹戏曲剧种中最具代表、最富艺术魅力的经典声腔,流行于浙、赣、皖数省,影响深广。(一)浦江乱弹名称释义新中同成立前,“浦江班”为世人所熟悉。“浦江班”又名“哕哕班”、“秦腔班”、“草鞋班”等。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同戏曲剧种大辞典》写道:“乱弹班:因艺人多为浦江县人,故又称'浦江班',以演乱弹为主,兼演徽戏。在浦江农村,业余班社十分普遍,逢年过节演戏以白娱。有的农民世代习演乱弹戏,并以此为副业,农闲时凑齐角色,'赶会场'谋生,但习惯规定必须能演三十六本'本宫戏'(即乱弹专有的剧日),才算'正脚色',并准许组班外出。这种半职业班社,人称'草鞋班'。”《中国大百科全书》写道:“乱弹,戏曲名词。出现于清代花部戏曲声腔兴起时期,词义内涵依使用情况不同而异——浙江习称戏曲腔调'二凡'、'三五七'为乱弹,并将其在各地衍变的地方戏曲叫做'绍兴乱弹'、'黄岩乱弹'、'温州乱弹'、'浦江乱弹'等,构成一个乱弹声腔系统,简称乱弹腔系。”戴不凡先生在《浙江家乡戏剧活动漫忆》中写道:“所谓'浦江班',其实已成为'乱弹班'的代名词。”浙汀演唱“二凡”、“三五七”戏曲腔调的均称乱弹,有婺剧中的浦江乱弹、台州乱弹,绍剧中的绍兴乱弹,瓯剧中的温州乱弹等。浦江乱弹是浙汀乱弹腔系中最具特色、传播影响最广的一支。新中国成立后,195f1年8月在华东戏曲改革工作干部会议上,将流行在金华、衢州等一带的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剧种以婺州(金华)之名命名为婺剧。此后,浦江乱弹成为婺剧中的一支。1983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婺剧”条目中写道:“婺剧中的乱弹原称浦江乱弹。”浦江乱弹源远流长,其中“三五七”源于南宋南方曲子词牌《谢秋娘》、《忆江南》等,词牌《忆江南》,单调,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前几句的词格是三、五、七个字,中间用七言两句,可用对仗。词人在创作中又将单调变成双调,不断出新,该词牌受到唐代李白(701-762)的词《三五七言》的影响。《三五七言》写道:“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晾。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是一首以“三、三、五、五、七、七”为句式结构的词,它突破了五言、七言诗歌的结构模式。显然,唐代李德裕(787-850)的词牌《谢秋娘》是从李白的《三五七言》脱胎而来。

后记

《中国戏曲志·浙江卷·衢州分卷》的执行副主编,其问对浦江乱弹班社、剧目、音乐、舞美等进行潜心研究。1987年12月,我调入浙江师范大学艺术系,并担任《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撰工作,对浦江乱弹等婺剧艺术又作深入研究和广泛调查。1988年8月,荣获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先进工作者奖证。同年10月,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荣誉证书。2001年,我调入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并担任文化科技研究所所长,对浦江乱弹再作系统研究,相关成果载入2006年至2008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浙江婺剧史》中。这次撰写《浦江乱弹》,我深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在浙江省文化厅、浦江县人民政府和浦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华浦等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的密切配合下,在浙汀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徐宏图研究员的悉心帮助下,终于完成了此项任务,在此深表敬意。对为该书提供相关资料的余镇海、鲍友凤、周成义、吴美明、王晓平、王亦平、严洪福、黄志立、黄笑君、洪国荣、吴拥军、钱建华、黄吉士、胡哲学、徐裕国、陈新田、贾翔龙等领导、学者、同仁深表谢意!本书虽数易其稿,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我深信,在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浦江乱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一定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舞台上绽放出更鲜艳、更芬芳的艺术之花。

编辑推荐

《浦江乱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浦江乱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