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布兰特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保罗·德兰尼  页数:156  译者:王文珏,蔡海燕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比尔·布兰特是一个喜欢隐藏的人,而且他也需要这样的隐藏。他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张英国绅士的面孔,人们很容易将之与英国爱斯科赛马场里的普通面孔混淆起来。这张面孔的背后,隐藏着他的深层自我。他拒绝谈论这个自我,千万百计地包裹起这个自我,甚至用各种各样的谎言转移大家对这个“自我”的窥探。现今社会里,很多人都渴望追本溯源,从中获得身份认同。布兰特恰恰相反:他将真实的出身掩埋,与生命中最开始的25年岁月彻底告别,开启一段截然不同的新人生。    布兰特在1927年至1983年间拍摄的5000多幅摄影作品是构成这本传记的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拍摄对象、拍摄地点和拍摄时间,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们都是有力的证明物。然而,摄影作品不会“主动述说”;只能“被阅读”,并且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布兰特在摄影作品里积极回应了艺术流派和个人生活的变化,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他的世界。此外,无论是在维也纳、巴黎还是伦敦,布兰特都能够敏锐地洞察到摄影艺术的发展流向。    布兰特的性格中存在着性反常、否认德国出身以及隐匿自我的倾向,其中最后一项导致他走向了妄想症。作为艺术家,他的风格并不是一尘不变的,相反,他的摄影艺术经历了一连串的风格转变。有些转变,是因为图片新闻摄影在1935年至1957年间的英国大为流行;有些转变,是因为受到曼·雷、布拉塞等摄影家的新技巧的影响。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却在于布兰特本人的独创性。他的摄影事业,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照相馆拍照片,终于临死前用哈苏照相机拍裸体照和肖像,其间涉足多种风格迥异的摄影领域,探寻各种可能性的艺术创作。    布兰特有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却从不将自己的镜头演变成宣泄情绪的残酷媒介。他的一生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在于——疾病和痛苦可以被转化为艺术。

作者简介

作者:(美)德兰尼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家之源第二章  伤害第三章  瑞士达沃斯:铁钥匙第四章  维也纳:施瓦兹沃德的孩子们第五章  成为摄影师第六章  伊娃第七章  巴黎:与曼·雷在一起第八章  巴黎:社会奇景第九章  巴黎:匈牙利论坛第十章  游荡第十一章  记录英国第十二章  《英国人的家庭生活》:作为人类学家的布兰特第十三章  《英国人的家庭生活》:作为批评家和导演的布兰特第十四章  伦敦的夜晚第十五章  肮脏的20世纪30年代第十六章  成为图片新闻记者第十七章  玛乔丽第十八章  灯火管制和避难处第十九章  大后方和《图片邮报》第二十章  肖像照第二十一章  大地第二十二章  深焦摄影第二十三章  “警察的女儿”第二十四章  新闻摄影事业的结束第二十五章  与伊娃分手第二十六章  《裸体的透视》第二十七章  个人生活第二十八章  诺亚第二十九章  描黑第三十章  最后的岁月后记

章节摘录

易北河流经德国汉堡中心的南区,并在这里放宽身段形成系列小流域和运河,成了汉堡的立市之本,并跻身世界最著名港口城市之列。在大段的城市历史中,汉堡拥有过自己的国家政权,其商贸的咽喉地位使得它成为当时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尽管它被普鲁士管辖,但它的居民并不算普鲁士人。有一个老笑话说,普鲁士并不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拥有国家的军队。汉堡则完全没有军队,它是普鲁士辖内的商贸与国际化的“飞地”。即使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它也被视为纳粹色彩最淡薄的德国城市。1943年6月,汉堡作为第三帝国的一部分,与其他德国城市的命运沦为一体。在北海上,英国皇家空军开始采用H2S地形扫描雷达。这种雷达可以更清晰地扫描地形,尤其是水体,夜间轰炸变得更加精准。汉堡此时成为一个不错的袭击目标——依靠海路向这里逼进,不存在被高射炮火击中的危险,而且它还是德国的第二大城市。汉堡位于阿尔斯特河从北向南注入易北河的交汇口。在市中心往北一点,阿尔斯特河开阔成一处湖泊。在H2S雷达眼中,这简直就是在轰炸目标榜单上插了朵小红花。如果将易北河看做这座城市标尺的话,城市的“心脏”就在标尺的顶端。7月24日,在H2S雷达系统的指引下,800多架重型轰炸机将携带的炸弹和燃烧弹倾倒在这个城市上空。在当时的战争史上空前惨烈。汉堡的7月轰炸,夺去了4.5万余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平民,市中心80%的建筑物被毁。比尔·布兰特,我们这部传记的主人公,之前就一直想抹去他过往的生活经历,如今,他的第二故乡英国为他代劳了。比尔·布兰特的家族生活中心是他祖父在新拉本街一号的豪宅,这里是汉堡最奢华的住宅区之一。大轰炸过后,整条街上只剩下一座宅子。布兰特家族中的大多数都住在位于阿尔斯特湖西岸的罗斯伯姆区,紧靠1943年近乎被炸平的地带。这里如今已重新成为最舒适的居住区。但比尔·布兰特当年成长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自19世纪以来,布兰特家族就是汉堡的名门望族,其中不乏银行业者、船主、商人。当时,汉堡的商人是要和全世界做生意的,尤其与俄国和英国的交道打得最多。比尔·布兰特的祖父奥古斯都生于1835年,当时奥古斯都的父亲经营着家族公司在圣皮兹堡的分公司。作为威廉·布兰特父子商业银行的合伙人,奥古斯都移居伦敦后大发其财,并在号称小德国的丹麦山居住。他有四子三女,都是在伦敦出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英国公民。路德维希·布兰特,也就是比尔的父亲,生于1875年,是7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5年后,医生警告说伦敦的气候对他的健康不利,奥古斯都将家庭和生意都搬回了汉堡。比尔·布兰特总是声称他身上有英国和俄国的血缘,而唯一能和这沾点边儿的,是他的家族曾经在俄国、德国和英国做木材、皮毛生意,并在这三国建立了分公司,时常往来其间。事实上,比尔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完完全全的德国人,不管是语言、祖籍还是宗教信仰——马丁·路德教派。1888年,奥古斯都·布兰特买下了汉堡郊区宁恩斯坦恩一座金碧辉煌的夏日别墅。他给别墅起名叫薇拉·布兰特。他三个大些的儿子,奥古斯都·飞利浦、亨利和鲁道夫在汉堡上学后都回到了伦敦。其中两个成了威廉·布兰特父子商业银行的合伙人。只有最小的儿子路德维希·瓦尔特留在汉堡,加入一家在墨西哥和阿根廷之间从事贸易的亚历山大商业公司,并在26岁那年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路德维希住在父亲的别墅里衣食无忧,他需要的是一个体体面面的妻子,他选中了莉莉·莫科尔。莉莉的父亲卡尔·赫尔曼·莫科尔是一位高级法律顾问,属于精英阶层。当时的律师和官僚通常都有大学学历,并且自视甚高,觉得比布兰特家族那种商人阶层要有文化得多。1901年11月15日,路德维希·瓦尔特和莉莉在父亲的别墅里结婚,那天也刚好是路德维希的生日。选这一天或许是为了图个好运,但也或许是路德维希性格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反映。婚礼照片自然是尽量炫富和展示优雅,画面上,路德维希朝向摄影机,和顺从的新娘之间拉开了一点距离。按照当时的法律,从结婚之日起,莉莉就失去了她的德国国籍,而像她丈夫一样,成为一个英国人。路德维希和莉莉的婚姻生活在墨尔韦登14号的一套公寓里开始。这幢房子离父亲的别墅很近,只要穿过公园走两分钟就到了。他们的房间有4米高,高大的窗子,透着宫廷式的宽敞气派。夫妇俩的第一个儿子瓦尔特在一年后出生。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最终名为比尔·布兰特的那个,在1904年5月2日中午11点半来到人间。他的受洗教名是赫尔曼·威尔海姆·布兰特,不过威尔海姆后来就简化成了威力,他的少年时期还比较喜欢人们这样叫他。在未来30年的岁月里,他两次更换自己的名字,而这样做,是为了呼应心中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蜕变。比尔·布兰特出生的那一年,69岁的祖父去世了。路德维希-瓦尔特成为家族在汉堡的主心骨。他在罗斯伯姆区的格罗斯买下一幢舒适的乡村别墅。在这里,罗尔夫和奥古斯都分别在1906年和1911年出生。瓦尔特的母亲一直管理着宁恩斯坦恩的房子,1922年她去世后,路德维希继承了下来,并把它的阳台和庭园作了扩充,从这里可以俯视草坪向河流伸展。要真正了解布兰特家族的社会地位,可以参照一下与比尔·布兰特父亲同时代、同情况的托马斯·曼。他的代表性自传《布登勃洛克一家》反映了德国贝克市一个商人家庭的典型生活。这种家族的一个特点就是庞大,托马斯兄弟姐妹5个,他自己则有6个孩子。而比尔·布兰特则在有6个孩子的家庭中成长,家里有许多仆人:园丁、工匠、厨子、女仆、奶妈,而他却很安静,有仿佛成年人般的孤高。在汉堡的豪宅外,他那成打的叔伯、姨妈、侄子、外甥们也过着差不多形式的生活:这是一种充斥着财富、舒适和秩序,充满了珍馐美味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同时也意味着僵硬的等级系统和无趣无味。有钱人的豪宅,主仆问的纷繁关系成为比尔·布兰特童年成长的背景。后来,这也成了布兰特拍摄30年代的英国时的一个重大主题。那种以对开方式将伦敦贫民窟和北方工业城镇与豪华生活强烈对比的排版,反映了布兰特对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批判。这是个有些纠结的事实:他所批判的正是他从小就习惯的生活,而后期,当他拜访那些富有的叔伯姨妈时,自己又相当地享乐其中。他有一种善于对比的观察力,但这种对比并不完全意味着对立。有种说法认为,布兰特的这组照片启发了英国连续剧《楼上楼下》的构思,剧中,同一屋檐下的主仆一同起居度日,趣味相投,身份的差异并没有那么重要。而布兰特镜头下的英国也传递着这种感觉。P1-3

编辑推荐

《比尔·布兰特》为《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之一种。该丛书由国内知名摄影史学家、摄影评论家顾铮教授编选而成。 《比尔·布兰特》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喜欢隐藏的、奇特的、才华横溢的、将疾病和痛苦转化为艺术的布兰特。作者保罗·德兰尼深入采访布兰特的亲友,透过布兰特故弄玄虚的神秘,勾勒出他的生活轨迹,揭示出他摄影作品中的感情因素,展现了布兰特的生活和哲学,引导读者去认识、接近一个深层隐藏自我但能敏锐地洞察摄影艺术发展流向的伟大的摄影艺术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比尔.布兰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拍摄人像,就不能绕开比尔布兰特。他的一些作品,我们现在很多爱好者还不知道,更不用谈模仿他的路线了。
    只能说,这套书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座丰碑。能够模仿神似,我就烧高香了。
    不过也心生感慨,我身边没有这样的艺术氛围。人,永远活的不自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