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了,美国宇航局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作者:龚钴尔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前言

兴趣是探索之门,是创新之萌芽,什么事情有趣了才好,科学普及尤其如此。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讲解科学知识,不能没有“趣味”。有趣味的科普文章就如带糖衣的药片,甜甜地吃下去,疗效很好。若是直接一大块苦药片,药效虽好,不见得人人都能吞下去,最后可能白费工夫。所以,我们应该把趣味放在科普文章的首位。我们有不少科普文章依旧“苦得难以下咽”,这是为何?我觉得我们可能弄错了中国科普文章的主旨,那就是我们究竟要“普”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科普文章若是把“科学精神”的传播优先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也许会有一个美妙的收获。近代科学源于西方,在西方国家有已成传统的科学精神,而在我们中国,尚缺这种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它往往表现在科学家(科学机构)身上,属于人的故事,其背后彰显的是浓郁的科学人文精神;而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虽很重要,却不免晦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兴趣是探索之门,是创新之萌芽,什么事情有趣了才好,科学普及尤其如此。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讲解科学知识,不能没有“趣味”。有趣味的科普文章就如带糖衣的药片,甜甜地吃下去,疗效很好。若是直接一大块苦药片,药效虽好,不见得人人都能吞下去,最后可能白费工夫。所以,我们应该把趣味放在科普文章的首位。我们有不少科普文章依旧“苦得难以下咽”,这是为何?我觉得我们可能弄错了中国科普文章的主旨,那就是我们究竟要“普”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科普文章若是把“科学精神”的传播优先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也许会有一个美妙的收获。近代科学源于西方,在西方国家有已成传统的科学精神,而在我们中国,尚缺这种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它往往表现在科学家(科学机构)身上,属于人的故事,其背后彰显的是浓郁的科学人文精神;而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虽很重要,却不免晦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社会大众,我们要侧重于哪一个,已经是不言自明。对科学精神的着力传播,能使我们的科普文章更具人文内涵,趣味点也好营设。而纯粹讲解科学知识的文章,除非这知识本身易于理解,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否则写出来只怕是供人遗忘的。在缺乏科学精神的情况下,单纯传播的科学知识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很高兴本书的作者龚钴尔和我有相似的见解。我了解的龚钴尔是一个“80后”科普编辑,理科出身,曾多次针对中国的“嫦娥工程”做过跟踪报道,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这次他另辟蹊径向国内读者介绍美国宇航局就是一个有创意的好想法,因为在国内,人们还真不了解这个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机构。美国宇航局成立于1958年,先后领导美国人实现了“水星”和“双子星座”载人航天、“阿波罗”载人登月、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太阳系无人探测等壮举。它击败了曾在太空屡创第一的前苏联,壮大了美国的科技实力,延伸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触角,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府机构。龚钴尔通过翻译整理大量资料,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就的这本《别闹了,美国宇航局》,图文并茂,讲述了美国宇航局的诸多故事,其中包括它的成就,也包括它的教训,是一本值得向大家推荐的科学人文佳作。听说龚钴尔是写小说出身的,这大概是他文字轻松有趣的原因吧……好了,话不絮繁,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有趣的书,开启人类太空探索之旅吧!

内容概要

  《别闹了,美国宇航局》讲述了这个政府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美国总统、局长、宇航员、批评家、阴谋分子……面对太空挑战时所说所做的趣事。50年前,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太空,美国组建了宇航局,与苏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太空竞赛。虽然它一度输得欲哭无泪,但最后还是取得了胜利:登上了月球,击败了苏联人。登月后,它的太空计划开始走样,甚至在卫生大扫除中弄丢了登月火箭设计图,而现在的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则让它无比骑墙……

作者简介

龚钴尔,原名龚东,山东滕州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小说,后赴京游历,混迹媒体。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美国宇航局诞生记第一节 天空看上去与往日不一样了第二节 成立“美国宇航局”第三节 探索、发现、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二章  美国宇航局机构全揭秘第一节 美国宇航局总部:世界航空航天中枢第二节 兰利研究中心:她是老妈第三节 格伦研究中心:改名,改名,再改名第四节 艾姆斯研究中心:被Google盯上第五节 喷气推进实验室:遥控太阳系第六节 德莱登飞行研究中心:搞什么飞机第七节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机密都在这儿第八节 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设计火箭第九节 约翰逊航天中心:航天城以及姚明在附近第十节 肯尼迪航天中心:太空发射场第十一节 斯坦尼斯航天中心:测试火箭,请勿靠近第十二节 其他研究场所第三章 人造地球卫星竞赛第一节 那年头流行释放这玩意儿第二节 花样繁多的卫星家族第四章 载人航天竞赛第一节 “水星”载人飞行酷炫出炉第二节 加加林抢先飞上了太空第三节 “水星”计划怎么办第四节 “双子星座”计划:双人床计划第五章 “阿波罗”计划第一节 月亮上的姑娘第二节 这个挑战他们愿意接受,不愿意推迟第三节 美苏的登月先遣兵第四节 登月总动员第五节 登月的后现代生活第六节 登月是骗局吗第六章 两个人的战争第一节 德国分赃记第二节 火箭之父的 第二代传人第三节 冯·布劳恩PK谢尔盖·科罗廖夫第七章 航天飞机:一根鸡肋第一节 新计划,貌似美妙第二节 美国宇航局的六架航天飞机第三节 苏联竟然也有这玩意儿第八章 国际空间站:又一根鸡肋第一节 空间站:太空旅行的关键第二节 苏联的空间站曾独占鳌头第三节 天空实骏室:独生子第四节 国际空间站:建完再说为何建第九章 伸向宇宙的咸猪手第一节 玩玩金星、摸摸火星第二节 太阳系三级跳第三节 太空望远镜:偷窥宇宙第四节 嗨,外星入,别玩捉迷藏第十章 美国宇航局的花花草草第一节 网站:丰盛的午餐第二节 管理:疏而少漏第三节 经费:一个子儿都不能少第四节 批评美国宇航局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美国宇航局诞生记第一节 天空看上去与往日不一样了再也没有比1957年10月4日更让人不安了。那天,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1号,让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不胜其扰。那些天,几乎所有白宫顾问都围绕在艾森豪威尔身边,如蚊子一般骚扰着他,无限夸大苏联卫星事件的影响。艾森豪威尔的儿子约翰·艾森豪威尔曾回忆说:“爸爸过去常常说,宁愿凭直觉行事,也比听从顾问的建议好。”可见他很不喜欢白宫顾问。艾森豪威尔总统(1890-1969年)是美国唯一一位五星上将出身的总统。他出身贫寒,人生的运气却不错。身为军人,他实战经验不多,晋升却很快。从西点军校免学费学生,到二战时欧洲战区盟军总司令,到后来连任两届总统,他一路扶摇直上。。他反对民权,加深了种族隔阂,继续推行冷战政策,推崇报复战略,凡是反对苏联的政权他都支持,包括1949年后败退到中国台湾的国民党当局。1960年。艾森豪威尔曾以美国总统身份访问中国台湾,场面宏大,动用了125艘军舰,500架飞机,如一阵乌云。艾森豪威尔也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在任内访问中国台湾的美国总统。当时,中国政府用炮轰金门的方式“万炮轰瘟神”,给了艾森豪威尔8万发炮弹的“欢迎礼”。除了白宫顾问们嗡来嗡去,艾森豪威尔的政敌、民主党参议员、后来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也在鼓噪。在年轻帅气的肯尼迪鼓动之下,美国人很快开始醒悟。美国民众开始认为曾经指挥诺曼底登陆的大英雄艾森豪威尔浪得虚名……新闻界也开始炒作和激将,讽刺漫画满天飞。

编辑推荐

也许你经常听到“美国宇航局(NASA)”,却不了解它;或者你了解一点,但不知道有《别闹了,美国宇航局》这么叙述的;或者你什么文字都读过,但没见过这么壮美的航天图片……那么,这些都是你要阅读《别闹了,美国宇航局》的理由。彩图详解,首次全方位揭秘世界最大航天机构,为趣味而诞生,人类太空探索史全记录,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作序推荐。从登陆月球到太阳系探索,从航天飞机到国际空间站,从撞击彗星到寻找外星人……它创造奇迹,也制造玩笑,这些举世闻名的太空壮举背后有多少奇闻怪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别闹了,美国宇航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不错不错好评了~~
  •   这本书读来风趣幽默
  •   正版,正在看!!
  •      这本《别逗了,美国宇航局》是《别闹了,美国宇航局》一书的全新修订版。对于这个升级版,一些读者表示了愤慨,认为这本书只是《别闹了,美国宇航局》的重印版,老版书的价格更便宜,封面设计也比新版的好,最重要的一点,老版的纸质也比新版好很多,而且这次再版也换了一个出版社,由原来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换成了现在的科学出版社,觉得这本书颇有骗钱之嫌。我倒没有这么偏激。一则是因为我没有看过《别闹了,美国宇航局》这本书,无从比较;二则我通读这本书后,感这本书还有学的还是比较有趣味的,也从中学到一些人类探索太空的知识,觉得这本书可以给其他没读过《别闹了,美国宇航局》这本书的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愉悦,所以出这样一个修订版还是可以的。而且再版中,作者也调整了一些章节,更新了一些文字,更新了一些壮丽的图片,订正了一些错漏。这本书的作者龚钴尔,是科学松鼠会成员,是一位热爱航天的80后年轻人。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有趣的科普书,我觉得还是相当不容易的,值得鼓励、肯定和赞扬的。现在的出版市场上,科普书籍我觉得出的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像类似《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这样比较有趣的科普书籍还是太少了,这样的科普书籍我觉得应该多出一些,这样对于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科学知识还是有帮助的。科学方面的学术书籍出版了也不也,但有些书籍实在是写的比较深奥,满篇专业学术术语,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中国现在科学家不少,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但能把这些科学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介绍的科普作家实在是太少了!而我认为如果科学知识不传播,科学理念、理性观念不在大众的头脑中树立起来,那些迷信的、似是而非的观念就会占据或是左右老百姓的想法,君不见,一些气功神话、错误的养生观念大行其道,不是应该值得我们面对和反思吗?至于类似像这本再版书出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讨巧行为也不必太过于苛责。当然没有这样现象更好了!
       作者请了中国“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为这本书作序。欧阳院士在序言中指出:趣味要放在科普文章的首位。这一点我是深以为然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是很重要的。用有趣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精神、讲解科学知识,这是基础工程,能多出有趣的科普书籍,是着眼于科学研究的后来者,可谓功莫大焉。
       这本书图文并茂,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机构——“美国宇航局(NASA)”的来龙去脉,它的很多有趣的故事,包括它的成就、它的教训等,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值得阅读一下。
      
      
      
      
  •     贴几个纪录片链接,比书中所述更翔实丰富
      太空竞赛 Space Race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15139/ 冯克劳恩和科罗缪夫相爱相杀的一生
      
      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When We Left Earth The nasa missions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69632/ NASA史诗
      
      关于NASA为什么探索宇宙 施图林格博士给尤肯达修女的回信
      http://www.lettersofnote.com/2012/08/why-explore-space.html
      
      http://www.xici.net/d174642842.htm
      
      另,更喜欢初版“别闹了,美国宇航局的”书名
  •     这本应该是《别闹了,美国宇航局》的重印版。老版书的价格更便宜,封面设计也不像新版这么脑残!最重要的一点,老版的纸质应该会比新版好很多。现在的书越来越不像话了,各种节约成本不说,质量还差。果壳搞科普,也请严肃一些,经过4年,现在再版,各种错误还是没有进行相应的修正。换个出版社、名字上换个字就开始骗钱啊。
  •     
      
      25日,中国解放军某航母上完成了历史上首次航母拦阻着舰与起飞,标志着中国航母发展的一个关键里程碑。随之而来,各种版本的起飞style,航母style走红网络,纷纷传达着网友粉丝们为祖国强盛、海军强大的欣喜和兴奋。中国航母的发展,让我翻出了《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虽然并非完全的应景书,不过,冲着他们之间遥远的亲戚关系,算是应下景吧。
      
      作者龚钴尔,一资深航天爱好者。虽然名字像是严肃的化学武器,行文倒是风趣幽默,一派可乐,完全可以将之称为哈哈科普之疯狂的宇航员。作者努力要求自己“在叙述中每500字至少要有一个兴奋点或曰逗笑点,以保证读者的阅读乐趣,能够持续燃烧。”虽然阅读中不知自己是看到第几个500字时乐了,但阅读的满足与轻松一直伴随整个阅读过程。
      
      早些年,每每遇到国家发射卫星之类的重大航天信息,都是全家守在电视机前,等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在早些年,被父母严控看电视时间的我们兄弟姐妹来说,真是像过节一样。高尖端技术代表的航天,也正是在这种兴奋、神秘又倍受期待的氛围中进入我们的视野,陪伴着我们成长。航母style,或起飞style,又何尝不是这些高精尖技术与我们大众接触的一线机缘。虽然也有人批评这个动作用得不对,或者言之日本早在50年前就已实现,中国如此落后无需兴奋,美国当年做这个动作起因如何如何等等,但是全民为航母的发展表达自己的心情,完全是一次正能量的诠注与释放。我是看着网上各种起飞style笑了,你呢。
      
      《别逗了,美国宇航员》以美国宇航局有关的各种航天,天文事逸,以机构为切入点,讲述人类的太空探索。文中批露了许多珍遗的航天历史照片,一些媒体杂志的图文报道,甚至各种评论八卦也收录其中,我们看惯了正而八经,正经危坐,一脸严肃相地讲述航天事业,而龚钴尔这本航天入门科普书,既有航天大事记的整理,也是周边趣味知识性的搜集和汇集,既有以美国宇航局为主体的时间自然发展轨迹,也有同期其他航天机构发展的概况,可以说,既能弹无虚发,又做到旁征博引。当然,这毕竟是一门有趣的航天科普入门书籍,也不要期待讲述得非常深刻和细致全面。
  •     才云鹏
      
      美国唯一的空间站—太空实验室于1973年5月发射成功,其最值得称道的是宇航员生活很舒适,可以烹饪龙虾、牛排,还可以淋浴。但由于每餐必吃洋葱,放屁频繁,一个宇航员说,“我们不得不放那么多屁。一天放500次的日子很不好过,唯一的补偿办法是---每人的排量相等。”
      如果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还不笑,你一定是患上了吊斜风。实际上,诸如此类的幽默文字在《别逗了,美国宇航局》中俯拾皆是,即使你真的是面瘫患者,读完本书您的这个顽症也将痊愈。这种神奇的功效说明,龚钴尔在将严肃的航天科学变成搞笑科普这方面,的确有一套。而对“古拉格群岛”这样的政治名词娴熟的引用,说明了作者的视角极其宽广。更别提那些UFO之类的天外飞仙似的文字对年轻读者的吸引力了,那简直就像女郎的低胸一样令人垂涎。
      大多数老百姓都不在科研机构上班,但对科学的爱好是跟这个没关系的,何况那么多的孩子都是未来科学家的后备力量,所以科普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国的科普文章正如中国的科学家一样,总是一本正经地绷着个脸,像中风前兆者一样可怕,这直接导致中国的科学粉丝逐渐都跑到二人转和好声音那里去了。龚钴尔将科学拉下神坛,用轻松诙谐的笔触描写美国航天局的内幕、美苏斗法的传奇及人类对外星探索的可能性,这种极其可贵的尝试让本书充满了可读性。可以说,这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见的航天科普读物,这是青年科普作家龚钴尔对中国航天迷的重要贡献之一。
      全书将春秋的编年体和史记的纪传体有机结合在一起,逻辑清晰,详略得当,从美国宇航局的诞生一直讲到地球人和外星人握手,50余年来的航天大事无一疏漏,附录的那些史海钩沉则让我们惊叹历史的多样性。最出彩的当然是细节,那大量首次披露的航天细节,在龚钴尔的笔下,立刻笑成一锅粥。而那些大量的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图片,都是通过哥伦比亚航天飞机、阿波罗系列飞船、哈勃望远镜、水手火星探测器、惠更斯土星探测器、旅行者太阳系飞行器等越来越先进的航天设备拍摄传回的,其珍贵性毋庸置疑。也就是说,即使只有这些图片,本书的价值已远超它的定价了。
      本书到手很久了,内容早已读完,几个月来牵肠挂肚的,是发现一个唯一让我读不懂的地方---封皮:在哈哈大笑中全盘掌握人类航天梗。
      有人说梗就是“笑点”的意思,这是哪里的方言呢?度娘之后,依然不得要领,还请有识之士赐教为盼。
      
  •     今年6月,神九飞天,央视照旧直播,国人豪情大发。以下这条微博当时比较火爆:假如这时候地球人类突然全部灭绝,那中国人必将统治世界。因为还活着的就剩下六个宇航员了,其中三个中国人,两个俄国人,一个美国人。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这边还有个女的……因为我们把我国第一个女航天员送上了天,所以这样调侃。
      但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几十年前的1961年,苏联就把加加林送入了太空,算来,都50年出头了。一方面,我们既要有信心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也要睁开眼看世界,盲目乐观。
      美国和苏联,曾经的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思维之下,觉得掌握领先的航天科技,真是天大的事情。也可以想到苏联把卫星送上天后,把人送上太空后,美国人的惊讶,担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整体实力下滑,也包括航天实力,相比较而言,美国航天是后起之秀,后来居上,赶上并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的航天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这一切,主要得力于美国宇航局的成立以及它发挥的作用。
      只知道美国航天厉害,究竟实力几何,强大在什么地方?本书对美国宇航局做了详细的介绍。怎么产生的,怎么发展壮大的,做出了什么卓越的贡献,如何追赶苏联的?本书可以看做是美国宇航局的传记。
      本书作者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各种翔实资料的占有,让本书有了更多的干货。各种相关的图片,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了“真相”。大量的图片是本书的亮点。尤是那些卫星拍摄的图片,以及各种航天飞机图片,作为普通读者,平时难得一见。
      作为科普书籍,传递科学知识的首要的,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修订版的语言轻松活泼。本来,本书设计大量的外国人名、地名、仪器名,专业的航天词语,但,作者的口语话,以及专门的幽默追求,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从书名,别逗了,也能窥见一二作者的趣味。作者在自序中说大约500字就有一个兴奋点或者逗笑点,作者的考虑不可谓不用心。
      围绕在美国宇航局的来龙去脉,相关的太空知识、航天知识,穿插其间。这本书中提到了美国宇航局的一款免费软件,我特意去下载了,只是因为需要插件而未能安装成功,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却是能激发我们仰望星空的兴趣。
      
      
      
  •     
      人类几千年来都在追逐着一个梦,这个梦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逐步实现。这个梦,就是太空梦。而称得上是寻梦引领者之一的,正是美国宇航局。
      
      在《别逗了,美国宇航局》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美国宇航局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美国宇航局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不仅背负着神圣而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其完成种种壮举的同时,也让人类的生命之光变得更加璀璨夺目。如果你问我人类的生命之光是什么,我想,那就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没有隔阂,没有侵犯,百光齐明,交相呼应,共同编制美好而永恒的夜空。
      
      设想当年二战结束时,如果美国宇航局嫌弃冯布劳恩的纳粹战犯身份,将其拒之门外,那么美国就很可能失去了同前苏联在太空战领域抗衡的机会;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很可能会推迟多年才能上天;人类也很可能至今也没能登上月球。
      
      当然,历史上是没有“如果”这两个字的。但恰恰是一位来自德国——当时美国最大的敌对国家的科学家,帮助美国逐步成为了太空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也使得人类追逐太空梦想的脚步变得疾步如飞。同样,在美国宇航局的各项载人航空飞行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宇航员,这足以说明,科学的进步与人类作为群体动物的相互合作密不可分。也可以推断出,战争将带来毁灭,团结才能繁荣。
      
      作为科幻爱好者的我,闲来无事常常喜欢调侃一下地球人的种种劣行和缺点,也会很盲目地相信地外文明真的会比地球文明更加文明。但是我依然以作为地球人而感到荣幸和骄傲。尽管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依然有黑暗不堪的种种,但是总会有那些更加光辉的形象,让象征着光芒与希望的太阳照常升起在每一个早晨。在美国宇航局历史上三次空难:阿波罗1号,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中丧生的17名宇航员就是这样的英雄与榜样。
      
      这里我想借用小布什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后的悼词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对这17名航天英雄的崇敬:在今天的天空中,我们看到了毁灭和悲剧,但是在我们还未能看到的地方,那里有希望和安慰……人们很容易忽视火箭旅行的危险和在地球外大气层航行的困难。这些宇航员了解这些危险,他们愿意面对这些危险,他们知道生命中有更崇高的目标,由于他们的勇气、胆量和理想,我们将更加怀念他们。
      
      除了对人类团结合作与奉献精神的赞美,书中还提到了美国宇航局对外星人的探索。这也是科幻迷如我者比较关注的话题。这里暂不剧透。我只希望,我们地球人能够在先驱者们的引领下,放下隔膜与争斗,以一群心灵纯洁、星球纯净的宇宙居民身份,去面对地外文明,只有那时,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向太空大声呼喊——我们来啦!
      
      最后,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美国宇航局或人类太空寻梦的故事,又担心枯燥教科书式的灌输方式会让你感到头疼,那就选择这本语言生动有趣的《别逗了,美国宇航局》。
      
  •     进入文明社会的人一定想知道“人猿相揖别”时究竟是何种场景;多年以后,当人类进入星级文明时,一定想知道最初探索太空时的点点滴滴。
      
      《别逗了》一书恰好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他以美国宇航局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将航天的奇闻趣事一网打尽。当你读完这本书,会发现关于航天的琐碎印象已经拼合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而又波澜起伏的故事。那些推动了航天的关键人物也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他们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离我们似乎并不遥远。
      
      对于孩子来说,激发他们对太空的好奇心十分重要。这本书的写作比较重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一定会成为未来某个航天领军人难忘的童年读物。
  •     曾经就有这样的传言,美国的登月计划不过是个骗局,目的自然是拖垮前苏联。并有信誓旦旦的举证,那就是阿波罗登月的那张经典照片中,人们看到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居然是飘扬的(当然“阴谋论”者有更多的证据)。所以人们进一步推断阿波罗登月不过是美国人导演给苏联人看的一场“好戏”,尽管后来被发现了一些“穿帮镜头”。有意思的是,前苏联真的适时垮了,但究竟是不是这个登月计划拖垮的呢?恐怕一言难尽吧。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倒是可以从这本《别逗了,美国宇航局》中全面地了解一下美国的航天航空事业。
      
      不管怎样,美苏之间在进行这一场奢侈的竞赛已然是事实。作为军备竞赛一个部分,美苏两国在竞赛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手脚”越来越远地伸向了太空。一方面前苏联倒下了,但新的俄罗斯站了起来。而另一方面的美国却一直在“坚挺”着,这样的坚持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勇气和力气呢?从书中不难发现,从肯尼迪总统开始美国真正迈开了占领太空的步伐,虽然中间有许多失败,比如“柚子上似乎又一条虫”、“跳骚的一跃”等等,但终究美国人以“太阳神”(阿波罗)第一个登上了月球。“阿波罗计划”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阿波罗”1号惨烈的大火;“阿波罗”4、5、6号在寂静中沉淀;“阿波罗”7号重拾信心;“阿波罗”8、9、10号只飞不落;“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险象环生;“阿波罗”12号遭遇雷电;“阿波罗”13号休斯顿这里发生了故障;“阿波罗”14、15、16、17号疲于挽狂澜(“阿波罗”2、3号被取消)。人类的太空探索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阿波罗计划”被努力证实为不是好莱坞大片。不过,比起砸钱来好莱坞大片的确逊色太多,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我情愿相信这个用钱砸出来的“阿波罗登月”不是谎言。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把“嫦娥奔月”看做神话,而从此之后太空将再也没有神话。
      
      这本书的名字叫“别逗了,美国宇航局”,本以为内容会很搞。事实上,这是一本很有内容的书。如果把这里的“逗”理解为逗哏的“痘”会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明处都在写美国的太空探索,但始终脱离不了前苏联的影子。美苏两个大国,在太空竞赛中就像互为“捧逗”的双方,他们不仅一起分赃抢夺了德国的科学人才和器材,甚至因为财政的巨大压力还曾考虑过联合登月。当然,在这个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更多是相互竞争和追赶。神秘的太空正是在他们这种相互追逐的竞赛中被逐渐地揭开面纱、打破神话,而美苏两个大国也在未来的“太空之争”中抢占了先机和空间。
      
      除了丰富的爆料,这本《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还应该启发人类重新审视探索太空的意义。难道真的是想詹姆斯.韦伯说的那样,在太空花费巨资的唯一理由是击败苏联吗?如果人类本身的争端在地球内部都不能化解,那么伸向太空的手脚必定还会搅动是非。所以,个人觉得未来的太空探索一定要首先实现地球人和谐合作。不然,毋宁神秘的太空永远是我们的神话,并且祈愿“星球大战”之类的只是地球人或者某些地球人的意淫。
      
  •     向天梦想 向虚无眺望
      ——勇气者回应,《别逗了,美国宇航局》
        作为一个原先梦想成为写程序的宅咖,经历过毁灭一切的高考,也许,真的已经忘却,原先自己曾经为梦想而偷偷努力的那些日子。现在说不出“我曾有梦”,转而完成小时候第二选择——在电脑前码字也不错。可是,假若我们失却“眺望星空”的勇气,那么,今天的我们,也许永远也不能想象,在星夜之外,是如此寂静的世界。
        然而,我们绝计是不可能从课本上去找到什么通往远方的道路的,能撬动地球和改变全世界的,只有永不磨灭的想象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从书本中明白,原来,那些听上去很伟大的事情,其实来源于一些偏执狂的奇思妙想;那些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努力,也许就可以做到;那些让你放弃的理由,都不是你失败的借口。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所有希望孩子快乐和有自我的家长买的书,也是所有还在年轻着的大孩子们阅读的最佳选择。它调侃着那些被政治家们神话了的航天史,用一种更能让你我接受的方式,带着勇气回应内心,告诉这个世界,我们值得做梦。
        从美国宇航局名字的奥秘开始,我们进入了龚钴尔为我们撰写的趣味航天史,调侃着,美苏冷战时期如同别扭的孩子之间争斗一般的航天比赛、被怀疑真实性的阿波罗计划、两大知识巨人之间的瑜亮情节……那些一看就头大的条条框框,一想就觉得没意思的技术指标,经过作者妙笔生化,一秒变成爆笑的知识梗。我相信,在很长时间内,你再也找不出比它更加有趣的科普读物了。
        在图文并茂的颇有滋味的本书里,有一个段子我最喜欢,偷偷笑了好久,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容,但是还是觉得让人回味。
        “20世纪20年代末,一部《月亮上的姑娘》的科幻电影在德国诞生,影片大量参考了德国‘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关于火箭的论文。该片在火箭迷中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赞扬。‘姑娘’、‘月亮’、‘火箭’一时成为他们最渴望的。20年后,这群受到《月亮上的姑娘》影响的人,竟然真的制造出了能载着炸药长远飞行的火箭:V-2。”
        梦想家们给予世界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它让我们开始拥有渴望和勇气去实现一切,不会做梦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改变夜空。其实正如欧阳自远院士在序言中谈到的,“兴趣是探索之们,是创新之萌芽,什么事情有趣了才好,科学普及尤其如此。”正如NASA的参观计划让一代又一代的美国青少年开始向天梦想,向虚无眺望;我们需要的其实不多,我们只是需要一次阅读的契机,打开我们勇气的阀门,用无与伦比的推力,向远方飞去。
        By 林怿
        2012年9月19日17:58:33
        写于履坦巷19#
        
  •     轻松了解航天史《别逗了,美国宇航局》
      
       名字起的挺时尚的,不过我感觉没这个必要,其实这就是一本人类的航天史,而且图文并茂,内容相当精彩,名字起得更直接一些也没什么问题。
      
       谈到航天,这的确是一个吸引无数人的话题,自从人类能够脱离地球的引力飞向太空以后,一个更高的目标就在等待着我们,那就是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不过到底什么叫做航天什么叫做航空,还是挺让人容易弄迷糊的。作者在一开始也就这个问题做了澄清,其实就是翻译的问题,航空我们都明白就是飞机这一部分,航天这个词就起得不太明确,天和空这两个字在中国就是同义词吗,差别不大,尤其是空间这个词,实用太广泛,而我们在很多关于航天的场合经常实用这个词,这里的空间专门指的是太空。其实很简单,航天叫做宇航就和航空区分开了,空间叫做太空就没什么问题了,不过既然已经这么叫,改起来就麻烦了,看来起名字也很重要啊。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开始于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太空成为了两个超级大国的较量的战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两个大国的较量,人类会在六十年代末就登上了月球,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也许现在都未必能够开始这项绝对是烧钱的巨大工程。可以说美苏的对抗让人类的航天技术飞跃式的发展了起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人类对于外层空间,对于飞向太空的欲望一下子淡了下来。甚至很多人说苏联的解体和他们拼老命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有直接的关系。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过庞大的航天工程的确给本来就不富裕的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在开始的阶段都是苏联屡屡获胜,让美国感到万分紧张,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世界第一个宇航员,世界第一个女宇航员,世界第一次太空行走,世界第一次探月飞行器,每一次都让苏联给抢在了前面,直到登月美国一下子扭转了形式,而苏联一蹶不振。后来美国开始发展航天飞机,而苏联开始发展空间站。历史证明这一回还是苏联走对了路。
      
       航天的历史惊心动魄,以前也没少看,估计所有男性都会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吧。不过要说系统的人类航天史还真是第一次读,感觉写得很棒,尤其是很多细节,让你不得不惊叹作者对人类航天历史的了解,甚至很多和航天本身无关,但是却关系航天员等人的故事作者都一一道来,让你感觉的确很有趣。里面配的插图和照片也相当漂亮,能看出来收集这些资料作者没少下功夫。书本身做得也很棒,连书的页码设计得都很别致,相信这么好的书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的。
      
  •     
      2012年8月有两件航天大事,一是月初“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引发了航天迷们的无数遐想;另一件发生在月底,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去世,一个开始,一个结束,都与美国宇航局(NASA)密切相关。
      
      说起美国宇航局,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就应该就是人类的登月了,据说当时有5亿人同时观看登月直播,“收视率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后来被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击败”。其实,“阿波罗”计划实施之初就遭受重创,“阿波罗”1号的3名宇航员在模拟发射时便被大火夺去了生命。直到两年半后的“阿波罗”11号,阿姆斯特朗才迈出了人类的那“一大步”。不过,当时他太紧张了,说成了“对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漏掉了个“a”。后来,有N多专家研究这个“a”,还发了很多篇SCI,可能还据此评上了教授、研究员啥的。
      美国宇航局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如果想伴随着悦耳的笑声了解美国宇航局,了解人类的航天史,《别逗了,美国宇航局》绝对是你不二的选择。
      作者龚钴尔是一地地道道的山东大汉,理科出身,爱好航天,本来立志要做中国第一个航天员的,可是被杨利伟抢了先。还好爱好文字,参与创办了一本天文杂志,接触了大量来自美国宇航局的资料,但是发现没有一本系统介绍这个航空航天机构的书,久而久之便萌生了自己动手的想法。
      
      本书的结构布局、行文叙事借鉴了很多小说、电影的手法,每几百字就有一个笑点,保证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够持续燃烧。而且还采取了一种《史记》体的“互现”手法,在相对集中的基础上,将同一个人的不同事迹、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放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加以展现,加强书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分散而不凌乱,而且还有看电影时的“闪回”效果。尤其对于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两位航天大牛的描述,在前面多次展现,却始终身影飘忽,直到第五章《两个人的战争》中精彩现身,经过层层铺垫才浮出水面,畅快淋漓,惊心动魄。
      
      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呈现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冷战”,美苏争霸开始,美国宇航局也是“冷战”的产物之一。读罢本书,却感觉美苏争霸如懵懂孩童斗气,煞是好玩。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西方舆论哗然,艾森豪威尔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1月,苏联又发射了一颗卫星,还塞进了一只小狗。美国人脸上更挂不住了,“怎么能让一个小球或一只狗飞在自己头上呢?倘若这个小球或小狗是核武器,那就不是一般的危险了……”赶鸭子上架,12月份,美国海军准备发射一个只有1.36千克“柚子”般大小的卫星,结果在众目睽睽下爆炸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则询问美国:“是否愿意接受援助?苏联有向落后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的计划。”10个月后,美国人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机构——美国宇航局,来与苏联抗衡。
      
      然后,美苏两国正式在太空领域展开争夺战。你发一颗卫星,我发两颗;你载人飞天,我载人登月;你发展航天飞机,我建太空站。至今,两个国家已经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上天,至今还在运行的有2000多颗,其他的都成了太空中的垃圾,人类污染地球不够,已经把“咸猪手”伸到地球外,甚至其他星球了。
      
      1961年,苏联人就开始打金星的主意了,不过直到1967年,苏联的“金星”4号才成功着陆金星,1970年的“金星”7号才获得了金星的些许数据。美国宇航局的10次金星之旅则都不怎么顺利。虽然苏联金星探测拔得头筹,但却似乎“五行缺火”,与火星“八字不合”,从1960年发射火星他测器开始,一直到苏联解体,一次成功的火星探测都没有。而美国宇航局则在火星上打了个翻身仗,1975年,“海盗”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拍下了一个日后风靡全世界的东东——“火星人脸”(Maritian Face)。火星,让美国宇航局赚足了面子。
      
      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类太空探索史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人类的好奇、聪慧、果断、坚持……乃至小心眼、耍花腔、瞎猜疑、出昏招,放到中国编剧手里,绝对能拍出比《甄嬛传》还那啥的《那啥(NASA)传》。
      
  •     很搞笑很好玩的一本著作,本来是送给男朋友的,结果我自己倒是先读上了,觉得很好玩,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全书基本上没有阅读难点,都被作者巧妙化解了。主要讲述了美国和前苏联太空竞赛,美国刚开始有点落后,有点被动,后来才好了起来。但是登月之后,美国战胜苏联,自己不知道干点什么好了,航天计划开始走样,土星五号的设计图纸都不在乎了。之后就是航天飞机和空间站,都比较失败
  •     很搞笑的航天科普书,很好,但是想看专业知识的,不适合你们。
      书的语言轻松,叙述很幽默,结构也跟讲究,是难得一见的航天好书。
      欧阳老师的序言写得也很棒!
      首次全方位揭秘世界最大航空航天机构
      或啼笑皆非,或鲜为人知,或感人肺腑
      玩笑间纵览人类太空探索史
      史上最诙谐的太空科普书
      美国宇航局(简称NASA)是美国专门为航空航天探索而设的政府机构。从载人登月到火星探测,从航天飞机到国际空间站,从撞击彗星到飞越太阳系……关于它的新闻总是新鲜奇异,媒体对它的报导也是铺天盖地,但中文读者对这个机构本身却不是很熟。图书市场也没有一本专门介绍美国宇航局的书,还是一个空白。这本书将填补此空白,专门讲述美国宇航局的趣事,讲述它倡导下的人类太空探索史。
  •     从京东买了这本书来看,结论是这根本不是一本科普读物,而是一本加入了很多八卦小道成分的美国宇航局演义。书中很多成分故意夸张,错误表述,作者对美苏两国航天工程的了解程度仅仅是在一些外部道听途说的报道上。书中错误表述层出不穷,有的错误还有些好笑. 在这儿列几个好笑的错误,如果我说错了的话还请帮我指正:
      
      1. P134: “按照美国宇航局规划,如果计划阿波罗1号任务成功,将会有两次阿波罗任务紧随其后,分别于1967年夏季和秋季发射…………”
      
      首先原本计划的AS-204是土星IB型运载火箭的第四次发射,试一次C类发射任务(载人CSM低轨测试) 。如果发射成功,那么接下来就是AS-501 (5是组装序号01代表第一次发射),AS-501是一次A类(不载人土星V型及CSM测试)发射任务,原计划于1967年早些时候发射, 后因为AS-204事故的影响推迟到1967年晚些时候(11月)发射。在原计划中AS-501后将会再有一次A类发射任务(AS-502)在1968年早期进行。这三次任务是1968年既定搭载BlockII型CSM进行C类载人发射任务的先决条件。
      
      按照NASA原计划,将会在1968年第四季度发射阿波罗7号(AS-205,2代表土星IB型运载火箭,5代表第五次发射),阿波罗7号执行的是C类任务,是一次目的在于对CSM BlockII 进行测试的低轨任务。在AS-204发生火灾后,AS-501的发射被推迟,但是最终并没有对后继发射任务造成取消这么严重的后果。阿波罗7号在1968年10月成功完成发射任务。
      
      作者犯了一个低级错误:美国宇航局根本没有所谓“阿波罗2号”和“阿波罗3号”这两个任务,而被凡间称作阿波罗2号3号的两次任务分别是AS-202和AS-203(AS-201也有被称作“阿波罗1A”),从任务编号上就可以轻易看出这三次任务都是先于AS-204执行的。而AS-204被称作“阿波罗1号”作者也说了是一个纪念性的事情。再整个阿波罗计划中地面测试项目众多,也不可能会把阿波罗的这个任务称号给任何地面测试项目。
      
      文中指出“这一改变的结果……导致在11号排队的阿姆斯特朗将成为第一个登录月球的人。” 这与事实有非常大的出入,阿波罗计划并没有所谓的什么排队系统,而是根据每次任务的需求由主管部门指定成员组合,阿姆斯特朗作为阿波罗8号的后备组,在1968年的12月23号被告知将会作为指令长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在这之前,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选择成为这个职位。
      
      紧接着在下文,作者说“阿波罗8号是土星5号火箭首次表演”。这更是一个错误,土星V型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是1967年的AS-501,从任务序列号即可看出。
      
      
      
      2. P368,“人类登月的第一个脚印” 这是错误描述,这个脚印是第二个出舱的登月舱飞行员Edwin "Buzz" E. Aldrin, Jr.拍摄的自己的脚印。
      
      3. P141“阿波罗11号发射准备期间发生燃料泄漏。”这是个不明的事件,阿波罗11号发射准备期间从T-28小时开始只有在T-9小时和T-3小时的时候执行了两次预先设定的倒计时暂停。期间遇到了一个发射台通讯问题。
      在T-2小时40分的时候PAO解说说在发射台出现了一个阀门泄漏,这个阀门位于发射台给云载具第三级加注燃料的一个系统中。一些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维修, 在之前也已经停止燃料加注,而很快回复了燃料加注,这个问题在T-3小时的预订暂停中进行了确认。机组对此非常清楚,而且他们此时也不是在吃饭,而是已经开始登舰。这种问题在任何国家的任何航天任务中都会遇到,描述夸张得太过分了。http://history.nasa.gov/ap11fj/01launch.htm
      
      4. P141,关于阿波罗遇到不明飞行物的描述,纯粹是茶余饭后的闲聊,没有必要写到科普读物中更称其为阿波罗11号发射中遇到的危机。
      
      5. P142 “登月舱电脑死机”。作者在这里又严重夸大问题的事实。在月球着陆期间,登月舱的着陆雷达PGNC因为数据过载出现4次1202(执行中过载——没有剩余空间)警报和1次1201(执行中过载——没有核心设置)警报。过载的数据是因为操作导致的。这些错误并不会对任务造成严重影响,反而正是AGC软件的设计合理而使得问题得到非常顺利的解决。
      
      6. P142 “飞行员必须在15秒内登月”。作者描述严重夸张且不符合事实。从轨到月面一共有三个步骤“分离,近进和着陆”阿波罗11号CSM/LM分离的时间是T+100:12:00.0 着陆时间是102:45:39.9,前后两个多小时的过程。其中
      着陆雷达开机是T+102:20:53
      登月舱下降引擎点火时间是T+102:33:05.1
      着陆程序进入时间是:T+102:43:22,
      燃料低指示灯点亮是T+102:44:28.
      登月舱下降引擎关闭时间是102:45:41.40。
      从下降引擎点火到熄灭差不多是12分钟左右,何来15秒之说。作者可能想说的是,着陆后剩余燃料量为15秒。这个数据再有的记载中说是17秒,有的说是7秒,当然根据官方记载(阿波罗11号任务报告MSC-00171)着陆后剩余燃料是45秒。
      
      7. 而后P142剩下的一些东西存在于一本科普读物里面真是让人感觉是在开玩笑。
      
      8. P100页总结加加林的死因。作者提到了苏联解密档案,但是在这里并非但没有提到分别出自KGB和前苏联政府的两份事件调查报告,更没有提到作为当时在空难地点很近的范围内执行飞行任务的列昂洛夫的口供。相反,却列举了一些毫不相关的八卦消息。作为科普读物的作者,太不负责任了。
      
      
      
      
      
  •     推荐无聊的时候看一看
      
      作者文笔还行,内容的乐趣可能还要读者自己去发掘。
      
      不过说实话呢,我是冲着NASA才看的。
      
      书里说的千万别当真,真的。
      
      
  •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这是一本如此有趣的书。
      一口气读完,三天上下班的时间,累积时间应该是12~14小时。
      虽说,比不上我最快看完一本书的记录,但也可以列入前三了。
      大家可以现在感觉到,此书是多么的引人入胜了。
      作为科普著作,更为难得!
      描写航天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很广,也很深奥。但是作者却独辟蹊径,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分别描绘了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航天竞赛,将庞大而又晦涩的科普知识,讲得如此生动。
      本书不用看内容,只需看各章节标题,就会让你会心一笑,产生想看此书的冲动。
      美国宇航局的理性、规范化,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苏联强大的科研实力,举全国之力搞航天竞赛,最后却落得国家解体,一切荡然无存的悲惨景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夜晚一定要拉窗帘!否则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被那些在天上飞来飞去的高科技铁疙瘩拍到你在床上四仰八叉还穿个本命年的红色小短裤的样子,糗大啦!
      
      能把科普图书写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通过幽默简洁的文字,把NASA的来龙去脉、干什么的、吃什么的说的清清楚楚。时不时就会让你放下书静静的想象一下那些外太空美妙的场景。
      
      一直以为NASA还只是一个科技大国用来标榜自己的一个高科技低作用的机构,看完之后感触很深,确实想对美国竖起个大拇指!其实抛开航天科技的民用效果不说,单是探索外太空也是有很大意义的,毕竟浩瀚宇宙中我们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其实以前经常有个场景出现在我脑子里,可能有个超级超级大的和我们一样的人,在显微镜里观察我们,而我们只是一堆微生物而已!
      
      支持NASA,尽情的玩吧!
  •     下午在自習室里看的難受遂決定去第三極晃晃
      多花了10塊錢在第三極當了冤大頭買了這本書出來,我竟然忘記了我本來要去買的是建筑譯叢系列的一本書
      言歸正傳,用了三個小時幾乎一字不落的在三教的角落里把書看完了『中間一口水沒喝沒去過廁所』
      科普書寫成這樣很不錯了,很有愛
      作者把書寫的比一般的科普讀物要風趣的多,書本身充滿了80后作者特有的調侃氣質。
      特喜歡的一章是『伸向太空的咸豬手』,這章的風格應該說是最風趣的,內容也是我最喜歡的。自從Google的Sky功能出現后我三天內差不多把北半球的天空扒拉個遍~哈勃的功勞啊~
      這書里對NASA相關的一些人物介紹,作為點綴給書贈了不少亮點。
      嗯,如果說這書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話,就是這書作者可以考慮把書寫的再風趣點插圖反正NASA的網站上多的是大可以多插點好的圖來。
      難得我用心的看完,然后發現保持我的注意力其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那就是興趣。一本有興趣的書,一個好玩的游戲,抑或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軟件,一個沒譜的網站都能讓我集中精力。
      我更希望我能再多用點注意力在我的數學上,也就讓我沒覺得白浪費三個小時讀了這么一本科普讀物。
      無論從那個方面來看,天文航天也是很有用的,同理數學也是很有用滴~
  •     读了龚钴尔这本书,感慨万千。既为太空领域能有这么有趣的图文书喝彩,也为书中的真知灼见击节叫好。
      
      书中提到美国航天飞机起落兴衰的那部分分析得很到位。的确航天飞机是技术脱离时代的著名案例。
      
      有一文也谈到此问题,与《别闹了,美国宇航局》可堪唱和。
      
      ————————
      美国航天飞机孤独飞行于后冷战时代
      
      迪斯尼有个卡通人物叫“小飞象”,耳朵大得能盖住身子,加上身材苗条,肌肉发达,竟能以耳为翅,飞上蓝天,深得全世界童心未泯者的喜爱。可是现在要是再出个动画片,讲一只10吨重的北美长毛猛犸象支着两颗獠牙也要飞天,您以为如何?
      
        很无厘头是不是?猛犸好好地在冰河季与原始人玩捉迷藏也就算了,想做鸟儿实在有些夸张。可是现在就有一头产于上世纪冰河期的猛犸象,正扇着耳朵———不,翅膀———努力地要做太空之旅。这头猛犸象就是停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台上的航天飞机“发现”号,这个航天器中的猛犸家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冷战高峰期。
      
      大而全的航天飞机已成了NASA的心病
        虽然曾把阿拉伯王子和小学教师送上太空,美国的航天飞机仍然摆脱不了秘密军事任务的影子。70年代初,美国空军承诺帮助NASA游说国会通过航天飞机的预算,作为交换,航天飞机蓝图将按照美国空军的特定要求设计,空军拥有两架航天飞机的使用权。航天飞机的设计运载能力也从11吨提升至中央情报局期望的29吨,这样就可以满足发射下一代侦察卫星的需要。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因为一个密封圈失效而凌空爆炸后,美国空军抛弃了幻想,转而投资于一次性运载火箭———它的可靠性更高,价格更便宜,万一发射失败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负面政治影响。
      
        从此,大而全的航天飞机几乎成了NASA的一块心病,虽然曾表演过两次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出色太空秀,但高昂的发射费用与复杂的技术大大降低了航天飞机的使用率。
      
        航天飞机的优势在于可以部分重复使用,但它与载人飞船的区别可不像充电电池与一次性电池那么明显。
        航天飞机系统仅有飞机状的轨道器和固体助推火箭可以重复使用,设计寿命分别为100多次和20次,而固体助推火箭还要从大西洋上打捞,体积最大的外燃料舱则是用了就扔的。载人飞船及其运载火箭虽然不能重复使用,但结构简单可靠,重量较小,发射费用低也是其优势所在。
      
        航天飞机的优势还在于发射和降落时冲击较小,普通人经过训练也可乘坐。那美国为何不搞富人“太空游”呢?很简单,花2000万美元把普通人用航天飞机送上太空是不划算的,而俄罗斯用载人飞船则可盈利。1972年,NASA计划航天飞机每次飞行成本为1040万美元。
      
        后来由于航天飞机不是像原来预想的一样频繁飞行,再加上巨额的辅助设施的费用,NASA给每次航天飞机飞行商业发射标价为1.55亿美元。要发射一颗中型商业卫星,用中国的运载火箭只需1500万美元,而用美国航天飞机则要花费8000万美元———它可是带着技师跟卫星上去的,尽管这通常并不必要。
      
        如果把天地往返系统比作公路运输,那么航天飞机就像是一辆载重卡车,连司机带搭便车的7个人挤在驾驶室中,货舱里却经常空空如也———美国自己的商业卫星就交给更便宜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发射了。其他国家的货运卡车都使用简单的柴油发动机,这台卡车却采用固体燃料加液氢能发动机,技术不切实际地复杂,也异乎寻常地昂贵,以至于在运输卫星和人员方面没有任何竞争力。而载人飞船则像迷你轿车,连行李箱都做得很小,省油而且便宜,在可靠的公路上开着也很安全。
      
      小型飞船,NASA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难道美国人不知道迷你轿车的好处吗?当然不是。美国载人航天历史上不只有猛犸似的庞然大物,也有“小飞象”级别的载人飞船。美国人曾用载人飞船执行了6次登月任务,还用阿波罗飞船与苏联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过象征友谊的编队飞行。但是美国人错在把鸡蛋全放在航天飞机这个篮子里,封存了载人飞船技术,也不再大量生产一次性运载火箭。算得上是自废武功了。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后,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人员与物资的只有俄罗斯的飞船,NASA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航天飞机曾是先进航天技术的象征,是阿波罗登月之后美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担负着在载人航天领域与前苏联的空间站分庭抗礼的政治宣传功能。航天飞机的概念曾让不少航天大国心动,比如欧空局和日本都设计过自己的航天飞机。前苏联更是造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水平之高不亚于美国的航天飞机。“暴风雪”号的首次试飞完全是无人驾驶的,体现了很高的电子水平。但经济性注定了它的短命。“暴风雪”的飞行成本甚至比美国航天飞机还要高。国力大不如前的苏联不可能选择这个烧钱机器作为往返于地面与空间站的空间渡船。“暴风雪”的处女航竟成了它的最后航行。“暴风雪”号的命运就是放在高尔基公园的摩天轮旁展出,成了一块冷战活化石,就像停在天津和深圳的前苏联航空母舰一样。
      
        现在,美国牵头的国际空间站取代了已经坠落的“和平”号空间站,“暴风雪”也不再咆哮,而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还要在后冷战时代孤独地飞行。
        几万年前,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剧变,象的体形开始变小,印度尼西亚甚至还出现了1.2米高的剑齿象。而有史以来体形最大的猛犸———北美南部的哥伦比亚猛犸则没能熬过北上的暖流,彻底灭绝了。作为航天器中的猛犸,航天飞机顺应历史潮流,减小体量,当可避免重蹈哥伦比亚猛犸的覆辙。
  •      国人写的好玩科普,罕见,适合“幼儿园”到“敬老院”的所有读者,哈哈,好玩,推荐!!!! 其实也不算科普了,更像是太空探索历史的完美总结与回顾,偏重历史,尤其是美国宇航局的历史,让大家了解了世界上最大的航天机构,所以比较容易阅读,基本不涉及航天界的晦涩名词。唉,看看人家美国宇航局是怎么做事的!
  •     作者什么时候再准备做回记者,就请先考虑我们杂志啊!
      卫星产业的有关知识太需要科普了。。。。
      记住啊,《卫星与网络》杂志社
      
  •      很多朋友评价龚钴尔的《别闹了,美国宇航局》(Are you joking, NASA)是一本非常幽默、非常风趣的航天科普书,我就势读完之后发现大家所言不虚,发现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叙述诙谐的科普作品,更是一部深具人文内涵的历史之作,与纯粹的科普书不太一样。
       面对美国宇航局(NASA)这样一个特殊政府机构,作者在书中不断地用他特有的旁观者、俏皮者、挑剔者、怀疑者的眼光,从更远更长的历史视角上检视美国宇航局及其太空探索成就,从而使整本书具有很深的人文思考价值。
       比如在“寻找外星人”那节中,作者写道“我们当中那部分叫科学家的地球人,对外星人的寻找还局限在以己度人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以己度人”是寻找外星人的最大障碍。地球人在用既有知识打造世界观,进而在此基础上寻找外星人,这很可能会无果而终……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总之,这本书除了讲述航天,讲述太空探索中的辛苦,还有较广阔的社会科学场景,内容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天文、娱乐、八卦、暴力、刺杀、阴谋……很好玩!
       当然,作者也有极少部分笔调个人认为有点太太太通俗,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会更好,大家可以做评断。。。。强力推荐这本国人写作的科普书,支持国产!!!
       《别闹了,美国宇航局》,你值得拥有!
      
  •      中午拿到书,我之后的状态就是流着哈喇子看完了书的前1/3。
      
       我一边读一边想:妈的,美国真是有钱,在美国搞航空航天的工程师真是他妈的
      
      太爽了。另外,NASA虽然不算是军方的机构,但它也实在是太随意,太民主了,其总
      
      部和所有下属的研究院所都有公众开放日。只要有意愿,为了极为烧钱的航空航天
      
      事业贡献了大部分开支的纳税人几乎都可以零距离地接触最最机密尖端的“研究成果”。
      
      甚至像作者这种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人,都可以得到如此详细的NASA的组织框架,
      
      职责划分和研究方向。
      
       要知道,在中国,所有相关院所以前都是以一、二、三、四......这样的代号来
      
      命名,而且他们的大门对于愚昧的大众永远都是紧闭的。据说门卫都是实枪核弹
      
      (当然,这是我瞎猜)地保卫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军事秘密。不要说普通的公众,就连
      
      在航空院校学习的学生都没有几个能成功的将阿拉伯数字和研究所内部的名称正确的
      
      连线,更是没有机会到里面一窥究竟。
      
       扯回来,我很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内容图文并茂(书的纸张非常之好),信息量
      
      非常大,其间插播了众多在美国航空航天史上举足轻重人物的生平故事。其间不乏
      
      幽默和调侃。
      
       很惊讶,作者竟然是80后,我猛然意识到,伴随着我们进入新世纪,80后终于以
      
      他们的方式和风格进入了这个社会的主流,他们的声音开始趋向有力响亮,虽然这些
      
      开始只发生在某些领域,也许只是一闪而过,但是这都预示着一股年轻但积极的力量
      
      正在形成。这里没有读完书就忙不迭的推荐此书,为的就是为80后喝彩。
      
  •     关于趣味及科学精神传播
      ——欧阳自远先生为《别闹了,美国宇航局》做的序言
      
      兴趣是探索之门,是创新之萌芽,什么事情有趣了才好,科学普及尤其如此。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讲解科学知识,不能没有“趣味”。有趣味的科普文章就如带糖衣的药片,甜甜地吃下,疗效很好。若是直接一大块苦药片,药效虽好,不见得人人都能吞下去,最后可能白费工夫。所以,我们应该把趣味放在科普文章的首位。
      我们有不少科普文章依旧“苦得难以下咽”,这是为何?我觉得我们可能弄错了中国科普文章的主旨,那就是我们究竟要“普”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科普文章若是把“科学精神”的传播优先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也许会有一个美妙的收获。
      近代科学源于西方,在西方国家有已成传统的科学精神,而在我们中国,尚缺这种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它往往表现在科学家(科学机构)身上,属于人的故事,其背后彰显的是浓郁的科学人文精神;而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虽很重要,却不免晦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社会大众,我们要侧重于哪一个,已经是不言自明。
      对科学精神的着力传播,能使我们的科普文章更具人文内涵,趣味点也好营设。而纯粹讲解科学知识的文章,除非这知识本身易于理解,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否则写出来只怕是供人遗忘的。在缺乏科学精神的情况下,单纯传播的科学精神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我很高兴本书作者龚钴尔和我有相似的见解。我了解的龚钴尔是一个“80后”科普编辑,理科出身,曾多次针对中国的“嫦娥工程”做过跟踪报道,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这次他另辟蹊径向国内读者介绍美国宇航局就是一个有创意的好想法,因为在国内,人们还真不了解这个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机构。
      美国宇航局成立于1958年,先后领导美国人实现了“水星”和“双子星座”载人航天、“阿波罗”载人登月、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太阳系无人探测等壮举。它击败了曾在太空屡创第一的前苏联,壮大了美国的科技实力,延伸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触角,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府机构。
      龚钴尔通过翻译整理大量资料,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就的这本《别闹了,美国宇航局》,图文并茂,讲述了美国宇航局的诸多故事,其中包括它的成就,也包括它的教训,是一本值得向大家推荐的科学人文佳作。
      听说龚钴尔是写小说出身的,这大概是他文字轻松有趣的原因吧……好了,话不絮繁,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有趣的书,开启人类太空探索之旅吧!
      
  •   书名不是时尚,而是向理查德•费曼致敬。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91772/
  •   求推荐关于NASA的靠谱的书~~~
  •   外行的飘过,不过赞同关于不明飞行物的意见,另对原书中15秒着陆之事持怀疑态度。
  •   楼主能不能介绍点适合了解真实NASA的书?
  •   NASA的网站
  •   借给我吧~求你了!!
  •   那么我去买给我妹妹,hohoho
  •   猛然发现伸向我书架的咸猪手~
  •   叹息啊.....第三极已经成为历史了..
  •   嘿嘿 眼下的中国是道德脱离时代的著名案例 >_●
  •   不赞同ls的说法。lz的文章说明的是火箭和航天飞机的区别,并没有否认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性。放弃这块领域的研究,以后就等着美国的火箭、导弹奔着你来了。
  •   喜欢尼煞有其事的样几哦 >_●
  •   应该说 航天飞机生不逢时 再等个30年 技术完全成熟后 航天飞机可能就会重反宇宙了
  •   美国完全有能力研制更低成本的新式航天飞机。。。。
    问题是NASA的预算可没有冷战时哪么充裕了。。。
    航天飞机是趋势。。。只是美国人走的太前了。。
  •   空天飞机是更诱人的未来,实现起来也更有难度。
  •   杀伐~
    我也要看,看完了再跟你切磋~
  •   NASA 怎么会不是军方部门。
  •   到2043年,你是不是要感慨80后的终于出了总@书@记咧?(小胡42年生,03年做总@书@记61岁,2043时80后正好)
  •   好巧,现在地球上就已经有了80后的总书记。今天的中科院也有对外开放日,而且没有武警站岗。按南方周末的调查,即使中央部位也不全是武警站岗的。。。
  •   我还记得老吴说过,老外都是笨蛋所以都爱写傻瓜书,中国人太聪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