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太白文艺 作者:谢艳春 页数:193 字数:22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实际上是一项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最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选题方案提出后,先后经过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逐级遴选和论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将其列入“2009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我们力求在编纂过程中融文化艺术性、民俗趣味性和文图并茂鉴赏性于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快乐轻松的阅读中获取秦腔文化知识,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期望这套丛书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的重要典藏图书.不仅是史学家、戏剧家、文化学者研究秦腔文化的秦腔知识智库全书,还是一部供秦腔艺术工作者、秦腔艺术爱好者和广大读者了解、认知秦腔艺术形态和秦腔文化内涵的大型工具书。
书籍目录
王九思(1468年)
康 海(1475年)
王元寿
王异
李芳桂(1748年)
王 筠(1749年)
王伯明(1859年)
李桐轩(1860年)
孙仁玉(1873年)
范紫东(1878年)
李约祉(1879年)
高培支(1881年)
李仪祉(1882年)
吕南仲(1882年)
王绍猷(1883年)
封至模(1893年)
谢迈迁(1895年)
淡栖山(1897年)
王淡如(1899年)
冯杰三(1901年)
杨鹤斋(1903年)
马健翎(1907年)
姜炳泰(1913年)
张棣赓(1914年)
黄俊耀(1917年)
谢蒙秋(1925年)
杨克忍(1931年)
朱 学(1935年)
田井制(1940年)
郝昭庆(1940年)
……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912年初,孙仁玉出任陕西都督府修史局修撰。他认为:“社会教育,其感人之深,普及最广者,莫如戏曲,旧日戏曲优良者固多,而恶劣淫秽是以败坏风俗者,亦所不少。”于是在修史之余,与李桐轩先生相商提出“拟组织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改造旧社会”。李桐轩很是赞同。二人的倡议得到张翔初、郭希仁、井勿幕、杨西堂、陈伯生、王伯明、薛卜五、高培支、胡文卿、刘介夫、李子州、田灵仙、李春堂等163名爱国军政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于是,由孙仁玉起草易俗社章程,并垫资。700两白银作为开办费。他们各方奔走,联络知名人士和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12年7月1日在陕西省议会礼堂召开了易俗社成立大会。从此,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一个新型戏曲学社正式成立。孙仁玉在易俗社历任社长、评议长、编辑主任等职。在风云变幻、战乱四起的年月里,他团结同仁、惨淡经营、发展和壮大了易俗社。孙仁玉主张秦腔不但要演遍全国,还要走出国门,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21年和1922年,易俗社赴武汉三镇演出,轰动一时,大获成功。1924年7月,鲁迅先生应邀来西北大学讲学,在易俗社连续看了五场戏,对易俗社立足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并为易俗社题写了“古调独弹”的匾牌,还把他的讲学费50元大洋捐给了易俗社。孙仁玉慧眼识才,爱l昔人才。易俗社早期甲班学生刘箴俗,家境十分贫穷,致使他面黄肌瘦、头上生满黄水疮。入社考试时,主考官一见心生厌恶,没有考试就拒之门外。孙仁玉见后,认真观察,认为他是一个旦角材料,招他人社,精心培养。经教练陈雨农、党甘亭悉心调教,刘箴俗专工花旦,显露才华。孙仁玉亲自为刘箴俗写了《青梅传》本戏,一经出演,名驰三秦,蜚声武汉三镇,被誉为“南欧(欧阳予倩)北梅(兰芳)西刘(箴俗)”。易俗社演员张秀民当初学习须生,每次演戏都不成功,被易俗社辞退。孙仁玉知道后,认真端详张秀民,让他说了一段道白后,他感慨地说:“此乃旦角材料,岂能唱生,难怪久练不成。”
编辑推荐
《秦腔剧作家》:中国秦腔文化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