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宫腔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太白文艺  作者:曾长安 编著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秦腔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古调独弹”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从地域上讲,秦腔发源、形成于陕甘(古秦地)一带,生长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广大地区。秦腔的“娘家”在古长安。正因为陕西西安(古长安)曾是周、秦、汉、唐等l3个王朝都城所在地,并且中国戏曲之完备得力于唐代“梨园”的兴盛,所以,以秦腔艺术为代表的陕西戏曲又具有全国的意义。  明末清初,秦腔一度成为戏坛盟主。清乾隆年间,秦腔艺人魏长生先后几次进京演出,轰动京城,“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清人吴太初《燕兰小谱》)秦腔在京城扎了根,与当时的“徽班”长期同台献艺。秦腔“婆家”遍天下,流播于四川、江苏、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西藏、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作为一种要继承发展的传统艺术形式,被纳入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古老的秦腔焕发了青春。陕西秦腔院团多次进京演出,并在全国部分地区巡回演出,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贺龙、彭真、陈毅、李先念、习仲勋、邓颖超、王震、薄一波、杨成武、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中国文艺界的领导、专家田汉、欧阳予倩、曹禺、马少波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纷纷发表文章,赞誉秦腔为“老树红花”,给予秦腔艺术高度评价。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备受广大民众欢迎。秦腔在全国各地因此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书籍目录

序引言·最后的玉兰花一、阿宫腔溯源 1.阿宫腔是在秦声戏剧繁荣的环境中生成的 2.阿宫腔音乐与剧种生成的血缘脉络 3.阿宫腔与皮影戏二、阿宫腔名考 1.字音之变 2.时尚之变 3.源流之变 4.史实之变三、阿宫腔戏曲音乐 1.阿宫腔唱腔 2.阿宫腔曲牌 3.阿宫腔打击乐 4.阿宫腔的乐器与文武场四、阿宫腔的发展 1.搬上大舞台初期(1958---1966) 2.“文革”时期(1966--1976) 3.改革前期(1976--1992) 4.改革后期(1993—2008)五、阿宫腔表演艺术4 1.阿宫腔皮影表演艺术 2.阿宫腔舞台表演艺术六、阿宫腔剧目 1.阿宫腔皮影戏剧目 2.搬上大舞台后的剧目 ……七、阿宫腔人物八、阿宫腔大事记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原来先生幼时即喜爱戏剧,逢年过节,社庆庙会,凡有戏剧演出,他都兴趣极大地去看。他不像一般人挤着去看舞台上的表演,而是悄悄蹲在武场面的鼓板旁边,一边看击鼓打板,一边学手势技巧。回到家里,他自己削副竹签作打鼓用,每天在自己的膝盖上练习。守寡的母亲训斥他,他笑笑又去练习。看皮影戏多了,他又学刻皮影人。学识渐长,他又给民间艺人讲戏剧故事背景,有根有据,头头是道,甚至连演员读错的字也顺便纠正,艺人对这聪明机灵的孩子深为喜爱。这是中国民间文化在他心里最早播下的戏剧种子。年岁增长,见识日广,新思想新文化的学习影响,使他对戏剧艺术有了更新的认识,戏剧令人娱乐,更有高台教化倡导文明精神的作用。在任乾县县长时,他破除戏子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世俗偏见,置非议于不顾,把弦板腔戏班召到县府演唱。演唱的内容是号召乡民剪辫放足,倡导男女平等,宣传读书明理,一时轰动城乡。他任泾阳县长时,许多民间艺人纷纷赶来,他都尽力安排演出。他任富平县教育局长时,亲自写了《缠足案》《中山狼》等剧本,组织学校师生义演。为救济江南水灾,他不辞辛苦,连续宣传演出,至今仍有人记得他亲笔在舞台写的对联:“不是演戏作乐,乃为水灾劝募;聊藉社会思想,提倡革命精神。”演出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募得300多钢洋,资助江南灾民。正是对戏剧的热爱,对戏剧开启民智、凝聚民心作用的认识,使他不顾年事已高,担起创建一个剧团的使命。没有戏箱,他出面租借;没有技术骨干,他向易俗社借来了李培智、刘文忠等专业人员;没有剧本,他动笔移植《信陵君》等剧本。成立一年,就演出《游龟山》《串龙珠》《二进宫》《论财婚》《四进士》《五典坡》等十几本大戏。招收了雷长寿、雷天民、周正中、傅新元、李珍珠、党碧侠、王明德等学生随团培养。他制定严格的学习制度,亲自授课,这些学生后来多成为富平剧团的骨干演员。这些人至今记得,当时的剧团齐心创业,为了买第一台发电机,马老倡议全体人员半年不领工资,大家一致赞成拥护。发电机买回后,他又亲自写出《天仙配》一剧,演出时用“电打布景”和扩大机,使看惯油灯戏剧的农民新鲜称奇,大开眼界,演出场次也大大增加,先生倡导的面向农村,以戏曲形式推进社会教育的想法也得以广泛有效地实施。而今回想这种“半年不领工资”的非常精神,已恍若隔世。马亚时先生为富平剧团留下了宝贵的人才和精神财富,也为自己的人生抹下最后一笔灿烂的色彩。深长思之,以学养深厚之士任艺术团体班首早已非个别现象,高培支、范紫东、王绍猷等也是饱学德昭之士,才使易俗社古调独弹,不随流俗。而今人叹戏剧之不景气,原因固然很多,其一即是有的“掌门人”胸无点墨,人无品格,怎会使教化之戏曲振兴、没落之戏曲回生!

后记

这部书稿已完成两年。我已没有把它变成铅字的热情。每日闭门养病,什么都不往心里去,正如先人所说“心内无事”,“心外无物”,也才知那千百年来和千百年后不断重复发生的事,与自己本没什么大关系,而有点关系的戏剧已无多少人看,写戏剧过去岁月的书更不会有几个人感兴趣。流行的出书热已经过去,纸笔传媒被狂热的网络传播席卷。人已精明成仙怪,灵指轻点,荧屏掠光,四海相通,何其神速。连总书记、总理也去网上对话,网络作家堂堂皇皇地进入了神圣的中国作家协会大门。早年的“一本书主义”,不如当今的“一卡通”。这本阿宫腔资料书,专业性强,社会需要面窄,我何必迷途不悟,枉费精力,我把它和旧书旧报一起堆放,不再理会。半年过去,有几个挚友得知,要看书稿,看后竟生出几分感动,给我几句夸奖,又认真地说不能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写的书再变成“遗产”,给后人留麻烦。我是个经不起鼓励的人,就又动弹起来。出人意料的是所遇的真诚和热情让我感动不已。富平县委、县政府对这个仅存富平一地的文化名片,一直给予许多具体直接的关心和支持。县委书记贺韧、县长郑成瑞了解此书成稿的情况后,即指出研究是对阿官腔更深层次的保护,要作为宣传富平的一个“品牌”抓好。县上临时代管文化的任教训副县长不声不响,翻看书稿,半天过去,一锤定音:“出!打报告!”财政局张秀坤书记认真协调,耐心把事落到实处。

编辑推荐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阿宫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一套书中,大多数都很好,介绍了陕西的戏曲剧种,有助于大众阅读和了解戏曲知识。
  •   本书全面介绍了陕西富平一带曾经流行的地方剧种——阿宫腔的起源、发展以及剧目、音乐、演员表演特色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记述详实,论证全面,是难得一见的戏曲学术专著。对于丰富读者的戏曲知识很有帮助。
  •   说是五天才能到,结果第二天就到了,很块!书还没来得及读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