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4月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作者:郑征 页数:428 字数:4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审读过的中长篇小说有近百部,但是让我拍案称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稿并不是很多见。郑征先生历时七载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望长安》,正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首次描写中华回族历史题材的长篇文学作品。当这部四十多万字的书稿摆放到案头时,我也曾有过一丝疑虑:民族问题、敏感题材,一位汉族作家,能否准确地加以把握?可是当我读了一多半,还未及看完全部作品的时候,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拨通了郑征先生的电话。作品所诉说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陕甘回民为求生存与统治阶级进行了十余年顽强不息的抗争,他们被残酷杀戮近百万人、被赶出家园以至国门时,只剩下两千余人。到今天,成为在中亚地区繁衍派生保持着关陇民风民俗、讲清末陕甘方言、大约二十余万人的东干族。百余年来,他们东望西省,日夜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流年似水,物是人非,当中亚“陕西村”东千族的兄弟们重返故土,轻抚西安古城墙西大门的时刻,怎能不让我们与他们相拥而泣、热泪横飞?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让我过目难忘。回族英雄白彦虎坚毅勇敢、睿智多谋;女首领马玉莲美丽干练、善解人意;回族将领麻腾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朝廷大员左宗棠阴险残忍又颇具韬略;以及崔伟、禹得彦、赫明堂、多隆阿、刘锦堂等等正反面人物,均个性鲜明、血肉丰满。虽然作品中描述的人物众多、事件庞杂,然而作者令情节层层递进、张弛疏密得当,着笔点始终紧紧地围绕着一个伟大民族悲壮的血泪史、围绕着这个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展开。在语言表达上,民族化、地方化、口头化而又不失其历史底蕴,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乡俗民风。作品的立足点把握得清晰、准确,让人称道。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民族浩劫,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回乱”、“回汉仇杀”,而是统治阶级挑动民族矛盾,宣扬实施“秦不留回”的屠杀政策,实质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揭示了清官府、团练对回民杀戮的真相。而作品以大量的篇幅、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了回汉人民之间和谐相处、生死相助的兄弟情谊,深刻表现了中华回族与汉族血缘至亲的历史渊源。作者敢于涉足这一有相当难度的创作题材的勇气、严谨的创作态度、执著的创作精神让我敬佩。自郑征先生在二十多年前了解到这段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尘封的历史时,他为之震撼,不能释怀。当他下定决心为回族同胞写出这段史实之后,便不辞劳苦,走访了陕、甘、宁、青许多回族自治区、县、乡、村,查阅了许多历史档案、县志和民间闻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编年、地名、奏章、圣旨等均按史料实录,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他历时数年艰辛创作完成初稿后,并没有急于出版,而是广泛听取历史学家、回汉专家学者的意见,又多次深入到西安回坊,深刻理解伊斯兰文化的真谛,感悟回族兄弟的忠诚、豪爽、刚毅、和睦的性格以及回族风俗、语言习惯,对书稿反反复复加以修改补充。这使我们感到,郑征先生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书稿经过最后的修改润色和认真的校对即将面世了。我相信,这部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中填补了这一史实空白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受到回族同胞的欢迎,也必将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望长安》是一部表现了重大民族题材、饱含着凝重的历史厚重感、散发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具有地道陕西气派的史诗之作。曹彦
内容概要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陕甘回民为求生存与统治阶级进行了十余年顽强不息的抗争,他们被残酷杀戮近百万人,被赶出家园以至国门时,只剩下两千余人。到今天,成为在中亚地区繁衍派生保持着关陇民风民俗,讲清末陕甘方言,大约二十余万人的东干族。百余年来,他们东望西省,日夜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流年似水,物是人非,当中亚“陕西村”东干族的兄弟们重返故土,轻抚西安古城墙西大门的时刻,怎能不让我们与他们相拥而泣,热泪横飞?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民族浩劫,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回乱”,“回汉仇杀”,而是统治阶级挑动民族矛盾,宣扬实施“秦不留回”的屠杀政策,实质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揭示了清官府,团练对回民杀戮的真相。而作品以大量的篇幅,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了回汉人民之间和谐相处,生死相助的兄弟情谊,深刻表现了中华回族与汉族血缘至亲的历史渊源。
作者简介
郑征,1940年生,汉族,西安市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便开始关注百年前那段陕甘回民为求生存而浴血抗争的历史,悉心收集研究这方面的资料。他千里寻访,万卷详查,集二十余年之功力,数易其稿,终创作出《东望长安》。有关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回族专家对此书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作者自谦道:这部长篇小说是用西北回族人民悲壮的历史所铸成,他们才是这部书当之无愧的作者。
书籍目录
回归上卷 六村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中卷 董志塬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下卷 金积堡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口唤
章节摘录
第一章咸丰十年,春。关中大旱,百十天没落一滴雨,干裂的田地,飞扬的黄尘,焦黄得可以点燃的麦苗,砸碎了庄稼汉一颗盼望熬过年馑的心。一个蓝天红日接着一个红日蓝天,晒细了大河,晒干了小溪,晒裂了土地,晒得路断人稀。直到五月的一天,薄暮时分,一阵强似一阵的狂风,搅得天昏地暗。到了定更,天色沉晦,黑云低压,雷电闪烁,风雨交加,暴雨倾盆而下,一阵猛过一阵。电闪雷鸣,风吼雨哮,彻夜不息,直到云开雾起,天色大白。第二天一大早,庄户人家赶紧下地,点上包谷,种上瓜豆,盼望秋天有个度命的收成。六月,田野一片青绿,庄稼人蜡黄的脸上,才有了一丝笑容。谁知同州、朝邑黄河滩里起蝗,由东而西飞蝗蔽天盖日。万里晴空,瞬间如乌云横飞,似风起呼啸。起落之间,田野一片喳喳作响,禾苗荡然无存。一时间,关中大地又是黄尘飞扬,赤地千里,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生机。村寨里、大路旁,榆树皮被饥民们削食殆尽,只留下白花花的枯木枝杈,在暴日下发着青灰色的死光。野狗在荒野上争食着横七竖八被草草埋葬的饿死的人们的尸骨,豺狼从南山北岭上下来,大白天竟敢在村寨里大摇大摆地奔走窜行。一时间,饥民流途,刀客蜂起,乡丁如豺,官家似虎,天灾人祸,搅得陕西大地昏天黑地。西安城门紧闭,涌来的饥民,在四城外抢食那一碗施舍来的清水包谷糁糁。四关的街市上,到处都有长跪不起,头插草标卖身的娃娃和活不下去的女人。八百里米粮川的秦川,一时成了人间地狱。十二月初,突然天色发黄,飞尘蔽日,鸡飞狗吠,牛哞羊咩,老鼠乱窜,鸦不归巢……四更时分,老天发威,大地震荡,房倒屋塌,鬼哭狼嚎;大地震让本已衣食无着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死的无葬身之地,活的只能在绝望中挣扎。真是叫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受牺惶的永远是穷苦百姓。八百里秦川,已是满目疮痍。这是一个萧瑟的冬天,一个可十白的噩梦从此开始……就在这一年,神秘失踪了多年的锅锅梅锦堂突然回到了西安城西北、渭河南岸的六村堡。当他一行车马进得六村大堡,咣当一声,推开中堡子后街自家久无人住,长满一人高蒿草的两进四合院大门的那一瞬间,一只满身通红的狐狸,箭一般地从他面前蹿过,越墙而出,一声旱地炸雷,震得梅锦堂浑身一抖,呆呆地望着那红狐蹿出的墙头,满眼金花乱飞。此刻,一团黑魆魆的乱云,从渭河北边升起,翻滚着直向六村堡扑来。风起云涌,天昏地暗,接着白雨如万箭齐发,射向大地。这雨一时间打得黄土冒泡,平地起蛟,大河、小溪黄浆泥水横流,惊得鸡儿乱飞狗儿乱咬,如同末日来临一般。冥冥中,从渭河那边传来洪水呜咽声……梅锦堂后悔自己回来时,没有先到西安青龙寺去祭奠上苍,是冒冒失失回来惊动了狐仙惹恼了上苍。他眼见一股旋风卷起尘埃从堂屋冲出,在雷鸣电闪中、飞驰冲上九天。梅锦堂被一种神秘而又难于名状的恐惧死死揪住不放,脊背里冒出透骨的冷汗来。这突起的风云变幻,闹得梅锦堂身后的梅九和李三福心惊肉跳,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咋也弄不明白这锅锅为啥一定要于这饥荒年份,放着在兰州的好日子不过,偏要回到这闹年馑的老家。梅锦堂面如土色,倒抽了一口冷气,莫不是……他胡思乱想着,足足在大门外愣愣怔怔地站了一袋烟的工夫,不知是进是退。在梅九一声接一声的呼唤中,他才回过神来,声怯气短地说:“九叔,快,快进西安!”这场暴风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锅锅梅锦堂飘然而回,骤然而去,给偌大个六村堡,留下了不解的谜团和无休止的街谈巷议。梅锦堂第二次回六村堡是在新麦入仓时节,先是梅九和管家李三福先行回堡,将梅家里里外外翻修一新,从西安买回整套整套的红木家什。然后领着一班和尚在家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然后梅锦堂坐着八抬明轿,前有四人手执迎神香炉,接着八位借来的清兵,骑着高头大马开道。轿后随着城西榆花寨刀客石仓,也是黄骠大马在骑,带领着百十团勇,威威风风地进了六村堡。这回,梅锦堂绝不再贸然推开大门,而是一到堡门,立即下轿,一行人在和尚们的相迎下,个个手执高香,在八音锣鼓声中鱼贯而行。梅锦堂向一街两行打铁的、卖煤的、开店的、卖面的、看热闹的,一一做拜,拱手笑脸相迎。来到门首,人们远远观望着这位似官非官,是匪非匪,是商非商的当年小混混,心里不由得生起疑团来。梅锦堂高点把香,后退三步,毕恭毕敬叩首,行过三九大礼,这才进入高悬“梅府”匾额的朱漆大门,进入中堂,亲手供起从青龙寺方丈手中恭请过来的《蛟龙腾云》图,悬挂于中堂之上,再率众敬香施礼,告慰神灵先祖:“锦堂,向上仙列祖列宗告慰,此次托得神灵保佑,我,不孝男回来了!决意重振家业,以显祖宗阴德,要大展宏图,以兴梅家威风……”梅锦堂语无伦次的一番表白后,安顿兵丁到厦房找李三福去领赏银,领着石仓进了修葺一新的二堂歇息品茗。很快,六村堡的乡党吃惊地发现梅锦堂和石仓这对昔日赌场、烟馆、风流场上的对头,一个头磕在地上,如今成了拜把子兄弟。看好吧!今后在这西安城西乡、北乡,这二位非搅他个鸡犬不宁,人仰马翻不可。至此,众人才明白为啥梅锦堂要在堂屋里挂起那幅《蛟龙腾云》图。众人虽说明白这瞎瞎膏药准没好事,其实并不清楚他的底细。梅锦堂第一次回来,冲撞了神灵、狐仙,回到西安,直奔青龙寺,请方丈道破玄机。当梅锦堂道出那日所闻所见,这方丈闭目细听,半晌方丈一声:“阿弥陀佛!呜呼!天机不可泄露,请施主后堂说话。”从后堂出来,梅锦堂双手捧着方丈亲手所绘的《蛟龙腾云》图,那绘功不敢恭维,一片黑乎乎的乱云中一笔浓墨曲线直冲云天,看不来是龙是蛟还是蛇,反正是神人手笔,哪个敢说不是龙。望着这张凡人难识的图,梅锦堂一扫满脸狐疑,激动得不能自已,连连谢道:“今得方丈点化,来日定当涌泉相报!”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的好作品。 ——李星(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 作者对这段历史,对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王怀德(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西北大学教授) 阅读这部令人震撼的书是痛苦的,眼泪会时常从眼角溢出。 —— 李健彪(回族)(中国回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套员、文艺评论家) 中亚东干族百多年来仍讲着一口纯正的陕甘方言,这是他们恩国念家的佐证。 ——丁旭(回族)(西安回坊宗教民俗研究者) 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复杂多变的战事,朴实无华的关陇风情、民情、爱情,令人泣血的开篇,惨烈悲壮的结局,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 郭义民(陕西作家协会员)
编辑推荐
《东望长安》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首次描写中华回族历史题材的长篇文学作品。以大量的篇幅、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了回汉人民之间和谐相处、生死相助的兄弟情谊,深刻表现了中华回族与汉族血缘至亲的历史渊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