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张爱玲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李欧梵 夏志清 刘绍铭 陈建华 等著,陈子善 编  页数:417  
Tag标签:无  

前言

  2005年9月8日,是张爱玲逝世十周年;9月30日,是张爱玲诞辰八十五周年。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起步于上海,她的代表作在上海诞生。鉴于这些纪念作家的充分理由,笔者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的同事们筹备在该年召开“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性别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遗憾的是,研讨会因故未能举行;庆幸的是,海内外“张学”研究同仁始终对研讨会热情支持,这部《重读张爱玲》论文集就是本拟提交研讨会的部分学术论文的汇编。  张爱玲,这位在人世度过了七十五个春秋的女作家的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窃以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具体落实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而言,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重新“发现”了张爱玲。这个“发现可非同一般,至少是部分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和翻译,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学天才,体现了她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独到把握,体现了她对战争和人性的洞见,一言以蔽之,体现了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加上张爱玲复杂的个性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在在引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之关注、研讨并进而“重写文学史”的冲动。张爱玲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走红,到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被埋没,到八十年代的“出土”,再到九十年代以降形成的“张爱玲热”,更有从文本诠释、读者接受、文学风尚和文化研究等不同的层面深入探讨的必要。  近年来,张爱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之一,“张学”也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本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四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作者来自中国(含内地、香港和台湾)、美国和日本,有资深的张爱玲研究家,有近年活跃的“张学”新锐,还有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前辈作家。内容涉及“张学”的众多领域,其中对张爱玲笔下“日常生活”和“现时感”的剖析、对张爱玲小说中空间意义生产的解读、对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的讨论、对张爱玲“晚期风格”的探索、对新发现的张爱玲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从各个不同角度的新诠释等等,都颇具创意和精彩的论证;即便对研究者已较为关注的张爱玲与翻译、张爱玲与电影等方面,也或有新观点的提出,或有新史料的爬梳;还有论文对张爱玲家族、生平和《十八春》、《色,戒》等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考证。总之,这部论文集力图展示近年“张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作品逐渐无人阅读了,他们的名字也逐渐被人遗忘了,张爱玲却越来越被记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关于张爱玲的争议也一直存在。笔者完全有理由期待,《重读张爱玲》的出版将会像以前三部“张学”研讨会论文集一样,有助于对张爱玲的认知,有助于从学术层面展开对张爱玲作品的讨论,有助于推动“张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入。  谨向本书作者和海内外所有关心本书出版的读者深致谢忱;由于篇幅所限,还有部分论文无法收入本书,也谨向作者深致歉意。  是为编者序。  2008年10月11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内容概要

  2005年9月8日,是张爱玲逝世十周年;9月30日,是张爱玲诞辰八十五周年。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起步于上海,她的代表作在上海诞生。鉴于这些纪念作家的充分理由,笔者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的同事们筹备在该年召开“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性别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遗憾的是,研讨会因故未能举行;庆幸的是,海内外“张学”研究同仁始终对研讨会热情支持,这部《重读张爱玲》论文集就是本拟提交研讨会的部分学术论文的汇编。

作者简介

  陈子善,上海市人,1948年出生。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文人事》、《捞针集》、《海上书声》、《陈子善序跋》、《发现的愉悦》、《说不尽的张爱玲》、《迪昔辰光格上海》、《探幽途中》、《素描》、《这些人,这些书》等,编订周作人、郁达夫、梁秋实、施蛰存、张爱玲等中国现代重要作家的作品集和研究资料集多种。  李欧梵,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吴晓东,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郭建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任教于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  高全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硕士,计算机软件工程师。  林纬欣,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候选人。  陈建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  夏志清,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羽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陈钰欣,任职于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

书籍目录

序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论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百世修来同船渡——《封锁》的瞬间经验解读《传奇》中的女性——张爱玲与伊瑞葛来的对话张爱玲“晚期风格”初探泛论张爱玲的最后遗作范烟桥?丁谛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的三种诠释情遇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知识女青年的同性爱再现与“婆”叙事体轮回转生:张爱玲的中英互译文化在文本问穿行——论张爱玲的翻译观海上梦语两生花——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意图女人故事:张爱玲的《太太万岁》张爱玲与电懋香港电影半生缘:张爱玲的喜剧想象张爱玲看《秋海棠》及其他——没有硝烟的战争1945-1949年间的张爱玲离沪前的张爱玲和她的新上海文化界——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色,戒》“考”关于《张人骏讣文》张爱玲读者言附录: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窃以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具体落实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而言,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重新“发现”了张爱玲。这个“发现”可非同一般,至少是部分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和翻译,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学天才,体现了她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独到把握,体现了她对战争和人性的洞见,一言以蔽之,体现了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加上张爱玲复杂的个性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在在引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之关注、研讨并进而“重写文学史”的冲动。张爱玲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走红,到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被埋没,到八十年代的“出土”,再到九十年代以降形成的“张爱玲热”,更有从文本诠释、读者接受、文学风尚和文化研究等不同的层面深入探讨的必要。  近年来,张爱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之一,“张学”也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重读张爱玲》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四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作者来自中国(含内地、香港和台湾)、美国和日本,有资深的张爱玲研究家。  1894年7月3日,江苏同里漆字圩范家埭的一户书香门第诞生了一个男孩,名镛,乳名爱莲,字味韶。在他日后延续了七十三年的生命中,他别署过含凉生、鸱夷、万年桥、西灶、乔木、愁城侠客等各种笔名,但他最为人知的称号还是由南宋词人姜夔《过垂虹》诗中“回首烟波十四桥”一句而来的“范烟桥”。少年时代,他的人生轨迹就是辗转于苏、杭、宁之间,读书就学,求知上进,此外便在家藏浩瀚的古籍书卷中流连忘返。作为北宋范仲淹从侄范纯懿之后,家学渊源,加上资质癖好,文学的因缘已深植于心。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他就读的南京民国大学迁往上海。他没有同迁,而是回乡向表舅钱祖翼学习书法,自此结束了学生时代。  丁谛自然是范烟桥的晚辈,他初降人世的时候,范前辈早已步入文坛,先是模仿著名的南社,在家乡同里发起了“同南社”,于沪、锡等地造成不小的影响,而后年仅十八岁就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入社号为第969号。此后,范烟桥历任八坼乡学务委员、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历史教员、第一女子小学国文教员等职;同时向包天笑主编的上海《时报》副刊《余兴》和王西神主编的《小说月报》投稿,初获成功。1920年9月30日,上海苏州河畔,又一颗终生与文学偕青偕老的种子破土而出,她就是日后文学声望更在他们之上的张爱玲。  1921年,范烟桥告别了小学教员的生活,办起了《吴江报》,历时五年,共出231期。1922年随家迁居苏州,与赵眠云等人组织了文学团体“星社”。在苏期间,他与苏、沪、锡报界文人密切交往,并为许多报刊杂志创作短篇小说、随笔、弹词等。1926年北上济南助编《新鲁日报》副刊《新语》。1927年回苏州,其间断断续续地耗时三年完成了二十余万字的《中国小说史》,当年由苏州秋叶社出版,为他带来广泛声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重读张爱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第一遍翻《重读张爱玲》即发现全书错漏之多,令人发指。稍稍静下心来读第二遍,粗校了前6篇论文计160余页,发现错误60余处,平均不到3页一错。越校越气,终于读不下去了。据第一遍翻书的印象,及这已校的前小半部估计,此书后面的部分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分篇罗列错误如下: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 李欧梵
      P.8 L.8 「在香港,我所初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我所”应为“我们”。
      (注:此处为李欧梵引张爱玲《烬余录》一文的明显错误。凡本文所指出的对于本书所引张氏原文有疑的异文都至少参阅了台湾皇冠《张爱玲全集》、安徽文艺《张爱玲文集》、花城《张爱玲作品集》三个版本,下同,略不计。)
      P.9 L.10 「这又和一股写实小说中把中国现代战争与贫穷放在一起的写法大径庭。」 “一股”应为“一般”;“大径庭”应为“大相径庭”,缺“相”字。
      P.10 L.17「去掉了一切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这两项。」 “饮食这两项”应为“饮食男女这两项”,缺“男女”二字。
      P.14 L.9 「小时候有一次,在姑妈家里借宿,姑妈晚上有宴会,出去了」 第一个“姑妈”应为“姑姑”,第二个“姑妈”应为“她”。
      P.15 L.2 「瓷缸里点了一只白蜡烛」 “只”应为“支”。
      P.15 L.4 「只听见房间里一只钟滴搭滴搭走」 “滴搭滴搭”应为“滴答滴答”。
      P15 L.4 「隐约的照见热水汀管子的扑落」 “隐约的照见”应为“隐约照见”,多“的”字。
      P.17 L.2 「我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数对于“现时”——也就是佩索亚和哈路图尼安所说的“New”——的逼迫感有很深的体验的作家。」 “New”应为“Now”。
      P.17 L.4 「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未不及了!」 “未”应为“来”。
      P.22 L.5 「在战争时期,非但没有稳定感,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观会也被打乱了。」 “观会”应为“观念”。
      P.24 L.17 「长年住在闹市里的人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知道他离不了什么。」应为“长年住在闹市里的人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缺“才”、“一些”。
      P.25 L.7 「痛楚地,像牙医螺旋电器」 “像牙医螺旋电器”应为“像牙医的螺旋电器”,缺“的”字。
      (注:此文曾收入李欧梵《苍凉与世故》一书,校读时曾对照。第8、10、14、15、24、25页的错误在《苍》中同样存在,由是观之,作者本人与编辑同样敷衍。)
      
      “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 / 吴晓东
      P.28 L.11 「然而,恰恰是张爱玲对家庭居室的内部空间的描述,提供了上海的日常性[1]」应为“然而,恰恰是张爱玲对家庭居室的内部空间的描述,提供了上海的日常性。[1]”缺“。”。
      P.34 L.2 「浴室同样提供了与《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相似的转喻性空间修辞」 “《红玫瑰和白玫瑰》”应为“《红玫瑰与白玫瑰》”。
      P.34 L.16 「“因此,张受玲所描述的公寓和旅馆一类意象实际上把现代意味的‘私人空间’与传统意义上的‘内室’区别了开来。”」 “张受玲”应为“张爱玲”。
      P.37 L.6 「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层峦叠嶂。我想到很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应为“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也像层峦叠嶂”应为“也像是层峦叠嶂”,缺“是”字;“很多”应为“许多”;第二句第二个“,”应为“;”。
      P.41 L.5 「但是阳台作为居室空间有一种特殊性,它既是居室内部空间的延伸,又是外部城市空间的一部分[1]」应为“但是阳台作为居室空间有一种特殊性,它既是居室内部空间的延伸,又是外部城市空间的一部分。[1]” 缺“。”。
      P.41 L.7 「又如谁占有阳台,何时占有,何时占有?」 多“何时占有”四字。
      P.46 L.21 「头上是紫黝黝的蓝天,天尽头足紫黝黝的冬天的海」 “足”应为“是”。
      P.48 L.6 「他关上灯,黑暗,从小屋暗起,一直暗到宇宙的尽头,太古的洪荒——人的幻想,神的影子也没有留过踪迹的地方,浩浩荡荡的和平和寂灭。」 “关上灯”应为“关上了灯”,缺“了”字;“从小屋暗起”应为“从小屋里暗起”,缺“里”字;“和平和寂灭”应为,“和平与寂灭”。
      (注:据吴晓东称此篇论文所引张爱玲小说原文皆来自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版《传奇 增订本》,不过我据影印本对校吴引文,发现仍有多处不合。)
      P.52 L.17 「而“无数老去的孩子们”这一全称判断,则使“同忆”从小说中的具体人物云泽身上泛化为一种具有大众性的普泛记忆。」 “同忆”应为“回忆”。
      P.58 L.13 「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了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 “了望”应为“瞭望”。
      P.61 L.6 「“企图把张爱玲从‘没有光的所在’救赎出来,同到历史的光环之中。”」 “同到”应为“回到”。
      P.62 L.16 「张爱玲把都市外在表象内在化——心理化与记忆化,化为具有心理深度的情感空问」 “空问”应为“空间”。
      P.63 L.21 「在《红玫瑰与自玫瑰》中」 “《红玫瑰与自玫瑰》”应为“《红玫瑰与白玫瑰》”。
      P.64 L.6 「它既见证了白流苏寄人篱下的命运,也见证了曹七巧压抑扭曲的一声:既见证了阿小含辛茹苦的生计,也见证了振保始乱终弃的爱恋。」 “:”应为“;”。
      
      论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 / 郭建玲
      P.73 L.5 「这部以张爱玲的姨母、即李鸿章的次女为原型的小说」 “姨母”应为“姨祖母”,缺“祖”字。
      
      百世修来同船渡——《封锁》的瞬间经验 / 高全之
      P.85 L.14 「吴翠远一时考虑屈尊做小,必然与一夫多妻现象犹存的社会环境有关。」 “一夫多妾”应为“一夫多妻”。
      P.85 L.20 「我在《多妻主义的鼓吹与抵制——从<儿女英雄传>到<小艾>》曾总结张君玲一生对此课题的态度」 “张君玲”应为“张爱玲”。
      P.86 L.3 「在张爱玲眼中,像吕宗桢这样逢场作戏时男人很简单」 “时”应为“的”。
      P.86 L.10 「没有早一步,也没步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没步”应为“没有”。
      P.86 L.21 「我们必须在小说艺术目的之外另寻故事结局之原主」 “原主”应为“原由”。
      (注:此文收入高全之《张爱玲学》一书中,校读时曾对照。)
      
      解读《传奇》中的女性——张爱玲与伊瑞葛来的对话 / 林纬欣
      P.93 L.12 「让男人在性爱中占有主道的地位」 “主道”应为“主导”。
      P.102 L.11 「仿佛只透出了交易完成后,用来装点的商品即将秋扇见娟的无奈」 “秋扇见娟”应为“秋扇见捐”。
      P.102 L.18 「但每个故事悲剧的收稍」 “收稍”应为“收梢”。
      P.107 L.1 「普通一搬人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自己明白他本身是不足重的,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 “一搬”应为“一般”;“他本身”应为“她本身”。
      P.113 L.9 「所以处女情节隐含了道德上和宗教上的神秘价值」 “情节”应为“情结”。同样错误亦见于P.114 L.14;P.118 L.5。
      P.114 L.9 「香港一所大学的青年教授罗杰正准迎娶他年轻的太太愫细」 “正准”应为“正准备”。
      P.124 L.12 「天井、树、曳着萧条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曳着萧条影子的两个人”应为“曳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缺“的”字;“—”应为“——”;“她最初也是最后的爱”应为“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缺“的”字。
      P.125 L.17 「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在看他一眼。」 “在看他一眼”应为“再看他一眼”。
      P.128 L.11 「远本泥塑娃娃一样单调苦涩的她突然活了过来」 “远本”应为“原本”。
      P.133 L.7 「另一方面也让看似颠仆不破的性别规范显得摇摇欲坠」 “颠仆不破”应为“颠扑不破”。
      
      张爱玲“晚期风格”初探 / 陈建华
      P.136 L.6 「2004年《伦敦书评》发表萨依德遗文(思考晚期风格)」 “(思考晚期风格)”应为“《思考晚期风格》”或“(《思考晚期风格》)”。
      P.137 L.15 「即受到贝对芬晚年风格的影响」 “贝对芬”应为“贝多芬”。
      P.138 L.1 「既不像普罗斯特在回忆逝水年华之余」 “普罗斯特”应为“普鲁斯特”。
      P.143 L.8 「我最关心的是那两个半截小说被当作完整的近着发表」 “近着”应为“近著”。
      P.146 L.18 「于次年(1984)出版了《张爱玲数据大全集》」 “《张爱玲数据大全集》”应为“《张爱玲资料大全集》”。
      P.149 L.14 「也与“后现代”风会所趋产生奇妙的默契」 “风会”应为“风气”。
      P.154 L.15 「犹如置身于在阴阳生死的两界之交」 “于”“在”应去其一。
      
      
      本书主编陈子善在序言里小媳妇样抱怨应于05年举办的张爱玲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招人待见。会没开成,提交研讨会的论文倒是还能结集出版。
      不过从05年到08年末3年多的准备时间,就编出了这样一本错漏百出的论文集。本书错误堪称无所不包,标点的错误,错字漏字……连引用的文献也能错!就这样的学术态度,这样的编辑水平,即使让无丝毫成见的人待见你也难。
      另外大家也可趁此擦亮双眼,借此书做做参考,看看同样由陈子善主编的北京十月文艺版《张爱玲集》是个什么水平。
      
      打着闪亮“张学”“显学”“国际”等招牌的所谓“张爱玲国际学术研讨会”还请自重,免得贻笑大方。最后建议本书责认编辑阙政、陈琪,技术编辑丁多,主编陈子善四人自插双目。
  •   主编陈子善四人自插双目。
    呵呵,这个人是有点讨厌,虽然为张爱做过点事。
  •   鄙视。
  •   楼主神人~
  •   楼主神目~
  •   赖雅显灵?
  •   本来还想买的, 还是算了. 谢谢楼主.
  •   没错的书倒也少见。能错到这步田地也不容易。似乎第二版也没必要等了。
  •   幸亏看到这篇~~否则就买了。lz威武。
  •   我正想买呢,但修订版恐怕要到驴年马月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