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上海书店 作者:沈德新 页数:198
Tag标签:无
前言
导言景德镇,作为第一批由国务院审批确定的“历史名城”,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呢?又有怎样的历史和文化呢?从翻阅文献资料,或者正史野书、或者地方志述、或者凝视你摆在案头的一件景德镇瓷器开始联想吧!——请先坐进藤椅里,随手翻阅着那些或旧或新记录着关于景德镇文字、印制着景德镇瓷器图片的纸张之后,再请闭上眼睛……初入梦境假如你是独行客,你正从206国道走来,一边抬眼看着初升的太阳,一边抬脚向东行走,停留在西河之畔——倘若此时有独木的行舟可以搭乘,船老大把你拉上船,你便可以在飘着“满尺窑柴”。(景德镇烧制瓷器用的窑柴,被砍成一尺长左右,被叫做“满尺窑柴”)的水面上遥想千年的水上瓷路;倘若不巧,那独木的舟楫已经拨着浪花行于水面的话,你可以继续徒步,自顾自地顺河而下。步行半小时,由西河流水一路陪伴,就来到了昌江河畔,你可以看到身边的三闾庙古码头,这个叫做“三阊庙”的古码头和三闾大夫屈原有着不解的渊源一 倘若那天正巧是端午节(也叫“重午节”、“重五节”),你可以看到西河汇入昌江的入口处,有龙舟预备竞速前的歌声传来……在铺满青石板的三阊古镇,你可以看到青石板上无数深浅不一的大脚板印子——那是当年打捞并运送那漂浮水面的满尺窑柴的脚夫们用脚板磨出的;在窑砖砌成的民居的墙上,你甚至可以看到当年拉纤的绳索,至令还悬挂在那根生了锈斑的铁钉上……梦见佛印你继续走小路,从五凤阁到烟波楼,转至昌江西岸,踩踏着铁索上铺设木板的中渡口浮桥过昌江,在中渡口,满眼都是窑砖砌成的居民房,遍地都是被磨到发亮的青石板。
内容概要
本书本着“由浅入深”、“由点带面”的方式,通过编排出“十寻”和“十门”的方式,配置大量图片,帮助读者沿着陶瓷文化和历史的脉络,轻松进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世界。
作者简介
沈德新,1971年3月生于中国景德镇,百年老字号程协泰窑的第四代继承人,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的本土派研究人著有《人来视往》等。
书籍目录
卷首语序·梦寻景德镇第一·千年景德镇第二·瓷语星空第三·釉下青花第四·釉上彩第五·窑变第六·瓷流程第七·寻觅瓷窑第八·民俗瓷话第九·知人辨器跋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千年景德镇“寻”到一个新概念:“类陶”瓷关于瓷,约定俗成的一种认识是:瓷,从陶发展而来——但这种表述其实是不够准确的。瓷,和陶在形式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材质上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单从“形”上来说:瓷,从陶而来——是精准的;但从“实”(或“质”)上来说:瓷和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它们之间没有继承、发展、延续、演变的直接关系。在这里,再一次借用“瓷,从陶而来”这句话,开始这样的叙述: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历史过程中,以及在陶瓷文化研究的著作中只出现过下面三个约定概念“陶(陶器)”、“瓷(瓷器)”、“陶瓷(陶瓷器)”和一个通俗表述:“半陶半瓷”。我只借用达尔文创造“类人猿”概念的方式,创造一个叫做“类陶”瓷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词素是“瓷”,我强调的是:“类陶”瓷已经是瓷。什么是“类陶”瓷呢?就是已经具有瓷的基本性质但依旧是保留陶的特征的一种瓷器。有的学术著作里还有这样一个词,叫做“原始瓷器”——大家所希望表述的有同样的意图,都是希望在界定“瓷”的发展历史的方法论上能归纳出一个概念。但是,“半陶半瓷”是不准确的表述!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叫做“半陶半瓷”的物质;而“原始瓷器”所表述的完全就是在指出“瓷”的同时,忽略了“保留了陶的特征”的表述!所以,在里所要采用的,是“类陶”瓷的概念。
编辑推荐
《千年景德镇:寻入瓷门》为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