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殷雄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前言
人文,使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历史绵延、文化积累——的印迹,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艺术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焕发出独有的智慧光芒。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历史悠久,人文遗存丰富,延续传承这些渐逝渐远的精神家园,是义务责任,更是@情怀。在近代民族文化变迁中,我们时常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失去文化领地的土壤上,除了对原生性物种的破坏,就是长出了变异的、侵略性的物种。今天,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更要以人文传统的回归作为标志,在武夷山组织“人文武夷”中国古村落艺术调查活动,试图尝试寻找回归的途径和脉络,或许能有所收获。武夷山是福建古村落发育较早的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的活动、迁移,从干栏式到砖、木、石雕构建的精美建筑。及至明清时期,村落营造已有了较好的规划,加上人文元素的注入,并受理学、风水术数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倾向、价值,反映出移民耕作方式,田园山水意境,退世隐居情结和自然诗画气R氛。这些村落还保留着原住民,保存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个个文化生态博物馆,虽然时代变迁使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许多,有些房屋不同程度损毁。这也正是我们从组织“印象武夷”风景写生、“意象武夷”中德艺术家交流互动到“人文武夷”艺术调查的缘故吧。“一群好兄弟,品茶做诗篇。风景灌眼眸,真情驻心田……”莫言先生题赠的诗句,正迎合了大家的心境,共同的人文情怀。几位艺术家,从“印象武夷”、“意象武夷”,水到渠成地走到“人文武夷”,两年时间也是我们举办艺术活动历时最长的一次。
内容概要
本书以绘画、摄影表现形式及历史文献为内容,反映武夷山城村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人文武夷”是艺术家们对武夷山旅游资源、人文历史、乡风民俗的一次艺术挖掘和表达。艺术家们以古村落生动的人和公共空间为“镜像”,从传说故事、民间民俗和廊桥牌坊、古宅老院等乡村细节入手,提炼精致的武夷人文优秀基因和珍贵历史遗产。 本书为“人文武夷”之“城村表情”。全书以绘画、摄影表现形式及历史文献为内容,反映武夷山城村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我为什么描绘城村城村画记 之一 城?村? 之二 天井 之三 凉亭 之四 古渡 之五 祠堂 之六 别墅 之七 野猪 之八 铁铺 之九 废园 之十 岩茶 之十一 道白 之十二 小赵 之十三 王谨 之十四 老和尚与兴福庙 之十五 养猪场的老板和老板娘 之十六 作为菜肴的田鼠街边闲聊 之一 “林改”这个事 之二 “三年时间是短了点” 之三 “我们耗不起的” 之四 有位叫李繁曾的老人 之五 百岁老人的儿媳妇村里访谈 之一 “会慢慢好起来的” 之二 “我是这样想的” 之三 女子考古队员 之四 “中国的老祖宗很聪明” 之五 “我都躺得下,还装不下你父亲?” 之六 “我会努力的”附一 给城村古汉城青少年德育基地投资人叶平先生的信附二 对叶平先生的书面访谈后记
章节摘录
古渡口在村西北。沿河有一片茂密的树林,码头边上有几株巨大的樟树,形成一片阴凉。河岸上面对着崇阳溪有一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妈祖。城村庙多,儒、释、道俱全。此外还有三官堂、药王庙、关帝庙等,这里又有一座妈祖庙。礼多人不怪,想来神也如此,都拜到了总不是坏事。河边这座妈祖庙实在很小,大门距神龛约五六步的样子,两边摆放着椅子,供人闲坐。乡间的庙宇也相当于城市里社区的小俱乐部,多有老者在这里闲坐。但城村妈祖庙地处偏僻,因此成为过渡人临时候船处。进得门来,找把椅子坐下,正好可以看见往来渡船的。河面颇为开阔,对面是一片沙质土的荒地,称宝盖洲。地很瘦,难以种植庄稼。但几年前这里却曾经有着一片茂盛的意大利杨树林,而今已不复存在了。近渡口处还有劫后余生的几棵,枝权在秋风中哆哆嗦嗦的,更显得这里空寂得很。渡船静静地泊在岸边。一见有人挑担立于码头或扬声招呼,船便启动驶来——在乡间,渡船是不必等到凑足一定人数的,多数时间里只有零星摆渡人。有时船已启动开出好远,远处传来长声叫唤,声响处,便见一乡人挑担急奔而来。这长声啸叫是专门唤船的。渡船便随即掉头,乘客没有不愿意的——这是长久以来渡船的规矩。闽北山区因地势复杂,有村落的地方便有这样的渡口。先民l、居落籍时,“临水”是先决条件。幼时生活过的乡村和小城也多有这样的渡口,而且景色极为相象。印象中,艄公多为孤僻老者,他一人能掌控一艘渡船。
编辑推荐
表情者,是内在精神的外化表现,不仅人如此,村庄、山川莫不如是。我希望我笔下所展露的是城村真实的表情;其实天底下有许多的城村,每个人心里也有一个城村,你去找,她就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