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张轶 页数:221
前言
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积极为抗震救灾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上海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通过各种形式为抗震救灾奉献自己的爱心。与此同时,在全市各级团组织的带领下,对国家、民族怀有强烈责任感的上海青年在第一时间紧急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上海青年爱心救灾大行动,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场面和动人的事例。 正如本书中一个个故事所展示的那样,面对巨大的考验和困难,上海青年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冲锋在前、无私无畏,体现出心系祖国、心系灾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彰显了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向全社会展示了在上海城市精神滋养下当代上海青年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整体风貌和群体形象。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斗争中,上海青年所经历的一切,不仅是终身难忘的一次人生历练,更是需要去共同体悟、共同感受、共同升华的精神财富! 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经过这次灾难,我们更加懂得了“多难兴邦”的道理:灾难的到来只会让中国人民的力量空前凝聚,只会让一个不曾屈服的民族更加一往无前;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更加成熟,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健。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内容概要
《心向汶川:上海青年抗震救灾纪实》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过后,美丽的家园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无数的同胞失去了最可宝贵的生命。大灾面前有大爱。广大上海青年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有的奔赴灾区、抢险救难;有的守护生命、呵护心灵;有的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他们挥洒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动人篇章。在上海市团委、上海市青年文联和上海市宣传系统青工委的共同策划下,上海的一批青年记者以自己的亲历和感悟,记录下上海青年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汇聚成这本《心向汶川:上海青年抗震救灾纪实》。
书籍目录
灾难,突如其来面对灾难,生者选择坚强一个上海记者被困卧龙的100个小时30名游客,一个也不能少交大学子回北川寻父让我为你们把平安消息捎回家与死神赛跑星夜徒步挺进映秀一场特殊的战斗一次历时10小时的救援无悔的抉择一名随队记者眼中的“映秀大救援”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沉甸甸的家书,沉甸甸的爱突进“无医区”“上海来的天使兵”18颗滚烫的心三江上演“士兵突击”第一支赶赴灾区的上海医疗队拯救生命是最高使命抗震英雄人间天使上海救灾防疫队突入震中汶川守护生命生命嘹亮“我们保住了200多条腿”一片医心向蜀开余震来临前,上海专家紧急搬运伤员青春因拯救生命而闪光我们一直都在救援路上!大坝上的“卓玛”抗灾前线的“夫妻兵”向前!向前!他们不在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到灾区去!女记者闯进封锁线到第一现场去!记录灾难见证光辉经受考验奉献大爱“80后”新闻人的心灵洗礼难忘在灾区采访的日日夜夜打造摧不垮、震不断的节目传输生命线八方支援社工徐斌:别忘了来跟叔叔学游戏“天眼”监测唐家山堰塞湖抗震救灾,上海大学生义无反顾四川乡音在上海114响起创造时间的奇迹大山里搭起“帐篷村”为灾区群众建起“新家”白领青年在行动“自己的选择,没什么好后悔”“80后”自费赴川5天救助灾民青年民间组织吹响“集结号”为灾民建起512短信求助平台青年车友千里驰援灾区爱心妈妈护婴团后记
章节摘录
灾难,突如其来 面对灾难,生者选择坚强 灾难的发生也许只有一瞬间,面对灾难却需要太多的时间。 侯宇,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四川青年,在人生之花即将恣意绽放之时,亲历了汶川地震这场空前的大灾难,在本不该承受如此打击的时候,却要承载起这与年纪并不相符的沉重。读一读他的所思所想、他所看到的重灾区前线的现场情况,你我或许都会明白些什么。 我们只能由衷地祝愿:面对灾难,生者要选择坚强! 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8年5月12日午后,四川绵竹。 像此前无数个午后一样,一切一如往日的平静;可谁也无法想到,几分钟之后降临到这片土地上的,会是一场空前的大劫难。 “轰——”一声低沉的轰鸣从大地深处爆裂开来,刹那间飞沙走石,江河日下。地面上出现了一道又一道巨大的裂缝,如同万丈深渊,又如同恶魔的吸血嘴,贪婪地吞吐着一切有生命的个体。 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几秒钟前,这里的一切还依旧归整、有序,按照自己的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从不会改变。然而,这一声让人听得心里发毛、毫无来由的轰响,彻底打破了这片平静的土地,就像一个可怕的入侵者,恣意破坏着这里的一切,不由分说,不由反抗,不由人情…… 14时28分,无数人的生命被定格。 侯宇,四川绵竹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本科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原本他会和自己的同学一起,呆在上海的校园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