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园谈戏录

出版时间:2007.0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王元化  页数:1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此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近年谈论戏曲的专题文集,其中包括《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胡适与京剧偶记》《谈折子戏》《谈基础与流派》《京昆丑角戏》《由伍子胥所想到》《秦腔赵氏孤儿》等篇章,作者以鉴赏的眼光看待京戏,首先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鉴赏是要满足艺术享受,而这种艺术享受包含了剧中的思想意蕴、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作者写这些文章,不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是意在探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中“至今仍在吸引我们、令我们感到喜爱的那些东西”。并告诫青年朋友:没有技巧,就没有京剧,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内涵,如果光遵守京剧前辈的规矩法度,而不能像前辈一样去理解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像前辈一样在表演上展出风格和气派,就只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模仿。书后附有《王元化谈戏著述一览》。

作者简介

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30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

书籍目录

序言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写在《丛谈》之后谈样板戏及其他再谈样板戏京剧的即兴表演京剧杂谈钞胡适与京剧偶记附:胡适日记摘钞谈折子戏谈基础和流派对《长生殿》的一点理解京昆丑角戏京剧《伍子胥》由伍子胥所想到的附:辨儒法汉剧《宇宙锋》川剧《帝王珠》秦腔《赵氏孤儿》

章节摘录

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     翁思再问:近年来先生曾写过好几篇关于京剧的文章,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听说最近有人要您那篇在一九八八年写的《论样板戏及其他》。据我所知,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有人就指出它的意义说:“近年在社会学界、历史学界,人们正在构建新历史观,对历史进行广泛的重新评价。从王元化关于样板戏的文章到重新审视当代政治斗争历史的《古船》,可说是这肌新思潮在文学上的反映的迹象。”(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五日《文论报》)而《清园夜谈》中的《京剧札记》则被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披文介绍。您是不是可以从美学角度对中西戏剧进行比较,发表一些看法?     答:承你多次推动要我谈谈问题,帮我找来沙重要资料,我作了一些准备,现在可以谈了。我不是内行,只是一名京剧爱好者,真要懂得京戏并不容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园谈戏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作者写这些文章,不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是意在探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中“至今仍在吸引我们、令我们感到喜爱的那些东西”。并告诫青年朋友:没有技巧,就没有京剧,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内涵,如果光遵守京剧前辈的规矩法度,而不能像前辈一样去理解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像前辈一样在表演上展出风格和气派,就只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模仿。
  •   奔着王元化之大名才购买的,发现结构不够紧凑。有些拉杂
  •   王先生的文章,总是有些特别,但文字却很清新很是好的一本书
  •   非常庆幸早早地买到了这本书。朴实的装帧,和内容一般。简单,清晰,这样的文风随着这一批老人家的离世,只怕会越来越罕见了。
  •   书中写的不少观点、事件,都很赞成,但很难有强烈的共鸣的感觉。大概这就是代沟吧,毕竟我对京剧没有任何的兴趣,也几乎没有任何的接触。从这点说,也许不能叫代沟,而是历史造成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的断层。当然,与本人主观不努力也有关系。

    所以,尽管看得累,还是要坚持看下去。
  •   作为莎士比亚、黑格尔专家的大学者,对京剧的看法却和我相近。
  •   还没细看,但是手感很好,纸质不错,插图也很好
  •   正在慢慢啃书,希望能消化良好
  •   渔丈人如果真当时就投江死了,那哪里来的后来渔丈人的儿子向伍子胥讨赏,并拯救郑国。渔丈人的儿子怎么知道的捏。渔人投江而死本来就不可信,屈原投江还抱块石头呢,何况是天天水里讨生活的渔丈人呢。呵呵
  •     我是在古籍书店发现它的,静置一隅,850宽幅的大小可称其为小书了。当时有些匆忙,翻看序言的时候读到最后一句写着:    “我说以上这些话并不想得罪什么人,但迎面相逢的事是无法回避的。我只好直言了。”落款是:王元化。    我的脑里浮现的是那个讲述上海往事的温婉笔触下面,关于他年轻时候非常传神描绘:    “一九三八年,王元化说他喜欢张可,可当时张可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话,质问王元化说这种话是什么意思。  一九四七年,张可的一个追求者问张可她到底喜欢谁,张可此时坦然回答:“王元化。”那篇文章的名字叫[张可女士],我可以这样来形容它,假如这本书里只有这一篇文章,我也会把它买回家来细读珍藏。    那时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张可女士的身上,而以后渐渐地读到了王元化先生,尤其是读到了这本,名为“谈戏录”,实际上更加是一本探讨中国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的书籍的时候,我便仿佛能够深深地看到在上世纪的四七年,张可坦然地回答喜欢王元化的时候,那个立在她身旁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总有着火热的正直与奔突才情的年轻人了。    之前我从来不知道王元化先生除了做过许多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写过小说,还很喜欢京剧,而且这种欣赏习惯的培养更早地来自于他的祖母,经历了从不更事时被抱到剧场里昏...昏欲睡,到在台下坐立不安,再到逐渐了解,情结难解,成为自己内心文化上的一部分的阶段。文章里提出的种种见解,论如何欣赏京剧,论戏改的途径,论看戏的体会都深且精。恐怕没有这样一种对中国戏剧的观赏经验,单纯地听过几出戏,看过几次表演是无法做到的。    也许其中许多是某个时刻王先生接受现场访问时的即兴回答,文字就仿佛有了属于它的声音,但又不似口语那般随意繁复,仿佛是经过思考了很久得出的结论又用很易理解的语气表达出来。特别是读到某些自己也曾经迷惑的问题,这样被王先生豁喇喇讲了一通,顿时欣喜万分,情难自禁地想要拍手叫好……可惜没有人在跟前,只得一个人捧着书心潮澎湃地乐。    而这些也都在其次,真正要推崇的是王元化先生在说这些观点背后的力量。在谈样板戏及其他一文的附记中,他写道:    “我当时引用了歌德的几句话:引其公众所意愿的感情,而不是使他们感到应有的感情,这是一种对公众的虚伪的服从。广大的观众应当受到尊敬,不能象小贩从小孩子那里骗取钱财一样去对付他们。我至今不明白这番话怎么惹恼了当时在场的文化部电影局长。他回到北京就发文驳斥,说我反对拍娱乐片。这几年有种风气,谁要是不一窝蜂跟着叫,而且调门越叫越高,谁就是持不同“艺”见的人。我实在害怕并反感这种一窝蜂的风气,我希望我们都能保持独立见解“为学不作媚时语”,不媚权势,不媚平庸的多数,也不趋附自己并不赞成的一时的潮流。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有健康的文化,真正的文化。”    于是便有了开头序言里的那句话。 阅读更多 ›
  •   书不错,感觉是正版,要是能更便宜一点更好!
  •   王老精到的语言常令人思考良久,大师就是这样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举重若轻,发人深省~~这本书里有很多真话,可见作者是个十分勇敢的人,小小的一本有着巨大的力量,非常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