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蒋勳 页数:330 字数:2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美的光华,而这一[美的沉思]的工作,便是我对我对自己许诺给这民族的一愿罢。
作者简介
蒋勳,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
曾任《雄狮美术》月刊总编辑、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警察广播电台“文化广场”节目主持人,时报会馆讲师。著有《徐悲鸿研究》、《齐白石研
书籍目录
领路的人自信与自省的起点美的历史,美的传承引言第一章 艺术的原始公式 第一节 关于“艺”这个字 第二节 “工艺”与“艺术” 第三节 “工艺”与“艺术”分离的历史线索第二章 初民之美——岩石与泥土 第一节 形状的辨别、利用和创造 第二节 石器时代的感官经验 第三节 泥土与手——物质、技术、观念第三章 安士敦仁——史前陶器的种种 第一节 中国史前陶器的造型与纹样 第二节 围绕图腾符号的一些问题第四章 青铜时代 第一节 青铜器的起源 第二节 青铜器的分期 第三节 青铜器的成分 第四节 关于“饕餮” 第五节 从巫术之美到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第五章 民之初生——人像背后的美学观念 第一节 人像艺术的萌芽(一)——几个古老民族的例子 第二节 人像艺术的萌芽(二)——关于中国第六章 龙蛇相斗的战国之美 第一节 春秋工艺的主题 第二节 工艺上的地方色彩第七章 “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 第一节 关于“文化符号” 第二节 “文化符号”的形成 第三节 “文化符号”的举证 第四节 汉代隶书的“水平”与“波磔” 第五节 横向水平结构的强调有没有审美上的特殊意义? 第六节 书法上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的“反宇”、“重檐”第八章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 第一节 天圆地方——汉镜的世界 第二节 再论“方”与“圆”——基形的寻找 第三节 庶民世界第九章 唯美的时代——魏晋名士风流 第一节 文人艺术的勃兴 第二节 书法·绘画·美学第十章 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第十一章 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第十二章 大唐世界第十三章 山高水长第十四章 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第十五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一)——长卷与立轴绘画的美学意义第十六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二)——“无限”与“未完成”第十七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三)——“无限”与“未完成”第十八章 文人画——意境与书法第十九章 市民绘画的迂回之路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艺术的原始公式 一、关于“艺”这个字 从字源上来看,艺术的“艺”字,无论中国或西方,大都专指一种特殊的技能。 熊十力在《原儒》一书中解释“艺”的原意说:“艺者,知能。古言艺有二解。一者,如格物的知识与一切技术,通名为艺。二者,孔子六经,亦名六艺。”又说:“古言艺者,其旨甚广泛,盖含有知能或技术等义。六经亦名六艺,取知能义也。格物之学及一切器械创作,则取技术义。” 从《论语》中来看,“艺”常常与“道”、“德”、“仁”相对,似乎更专指一种“技能”。《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显然不同于更高的道德上的追求。 《子罕篇》有一段很重要的记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编辑推荐
这些莹润斑剥的玉石,这些满是锈绿的青铜器,这些夭矫蜿蜒的书法,这些缥缈空灵的山水画,逐渐使我开始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仿佛历史的渣滓去尽,从那纷华浮嚣中升举起来,这「美」才是历史真正的核心。这「美」被一层层包裹着、伪装着,要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才逐渐透露出它们真正的历史的意义。「美」比[历史]更真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