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

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蒋勳  页数:330  字数:2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美的光华,而这一[美的沉思]的工作,便是我对我对自己许诺给这民族的一愿罢。

作者简介

蒋勳,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
曾任《雄狮美术》月刊总编辑、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警察广播电台“文化广场”节目主持人,时报会馆讲师。著有《徐悲鸿研究》、《齐白石研

书籍目录

领路的人自信与自省的起点美的历史,美的传承引言第一章 艺术的原始公式 第一节 关于“艺”这个字 第二节 “工艺”与“艺术” 第三节 “工艺”与“艺术”分离的历史线索第二章 初民之美——岩石与泥土 第一节 形状的辨别、利用和创造 第二节 石器时代的感官经验 第三节 泥土与手——物质、技术、观念第三章 安士敦仁——史前陶器的种种 第一节 中国史前陶器的造型与纹样 第二节 围绕图腾符号的一些问题第四章 青铜时代 第一节 青铜器的起源 第二节 青铜器的分期 第三节 青铜器的成分 第四节 关于“饕餮” 第五节 从巫术之美到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第五章 民之初生——人像背后的美学观念 第一节 人像艺术的萌芽(一)——几个古老民族的例子 第二节 人像艺术的萌芽(二)——关于中国第六章 龙蛇相斗的战国之美 第一节 春秋工艺的主题 第二节 工艺上的地方色彩第七章 “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 第一节 关于“文化符号” 第二节 “文化符号”的形成 第三节 “文化符号”的举证 第四节 汉代隶书的“水平”与“波磔” 第五节 横向水平结构的强调有没有审美上的特殊意义? 第六节 书法上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的“反宇”、“重檐”第八章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 第一节 天圆地方——汉镜的世界 第二节 再论“方”与“圆”——基形的寻找 第三节 庶民世界第九章 唯美的时代——魏晋名士风流 第一节 文人艺术的勃兴 第二节 书法·绘画·美学第十章 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第十一章 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第十二章 大唐世界第十三章 山高水长第十四章 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第十五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一)——长卷与立轴绘画的美学意义第十六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二)——“无限”与“未完成”第十七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三)——“无限”与“未完成”第十八章 文人画——意境与书法第十九章 市民绘画的迂回之路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艺术的原始公式  一、关于“艺”这个字  从字源上来看,艺术的“艺”字,无论中国或西方,大都专指一种特殊的技能。  熊十力在《原儒》一书中解释“艺”的原意说:“艺者,知能。古言艺有二解。一者,如格物的知识与一切技术,通名为艺。二者,孔子六经,亦名六艺。”又说:“古言艺者,其旨甚广泛,盖含有知能或技术等义。六经亦名六艺,取知能义也。格物之学及一切器械创作,则取技术义。”  从《论语》中来看,“艺”常常与“道”、“德”、“仁”相对,似乎更专指一种“技能”。《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显然不同于更高的道德上的追求。  《子罕篇》有一段很重要的记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编辑推荐

  这些莹润斑剥的玉石,这些满是锈绿的青铜器,这些夭矫蜿蜒的书法,这些缥缈空灵的山水画,逐渐使我开始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仿佛历史的渣滓去尽,从那纷华浮嚣中升举起来,这「美」才是历史真正的核心。这「美」被一层层包裹着、伪装着,要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才逐渐透露出它们真正的历史的意义。「美」比[历史]更真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的沉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特别爱读蒋勋的书,象这本讲艺术思想和理论的书,能如此生动灵动令人感动,实在难得。非常非常值得推荐给喜爱艺术的人!
  •   确实是沉思,写得很有理性地自由
  •   这是美学方面的好书,很多知识点新鲜有意义
  •   不说别的,很值得参考
  •   两个同学推荐的很不错
  •   非常好看的一本理论书,文字优美,阅读此书是一种享受。
  •   还没看完,但开头已经很吸引人了。
  •   科班出身,写得评论又结合中西方观点。
  •   挺好的没什么质量问题。
  •     江弱水
      
      上回写了《美言不信的蒋勋》,有人说,你那是在演讲录里找碴,口水书嘛,不算数的。你应该看看他严肃的学术著作。
      
      蒋勋有严肃的学术著作么?我于是较上劲了,到紫金港的图书馆里捧了一堆蒋勋来。真能写啊,都快著作等身了,只可惜自相蹈袭得太厉害。我就在里面选美一样地选严肃了。五大本《蒋勋说红楼梦》不能算,那是扯。《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说是“九至九十九岁读者适合阅读”,我决定一百岁时再读。有了,《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和《汉字书法之美》是“沉思”型的著作,应该是精心结撰的严肃著作了。就来看这两本好了。
      
      1
      
      先看《美的沉思》,翻到第95页,我当即泣下数行:
      
      汉朝是一个延续了三百年的帝国……
      
      在汉代三百年间……
      
      在汉代三百年中……而随后而来的“五胡乱华”……
      
      上回他说“虽然魏晋三百多年”,就算是偶然口误吧,这回他心心念念口口声声是“汉代三百年”,真没法为他圆了。两汉四百年,西汉东汉各两百年,可蒋勋偏偏要说三百年的汉帝国,能拿他怎么办?再说,“五胡乱华”也不是“随后”呀,还隔着魏和西晋差不多一百年呢。
      
      蒋勋读的是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他说过:“以往我对文艺的爱好是主观的。但在有了史学的训练之后,我开始把文学艺术,摆回其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来看,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时期那种浪漫的主观。”他的史学训练,想必十分过硬,只除了基本年代记不牢、基本朝代拎不清:
      
      在大唐一统天下、结束南北朝之后,唐初书家不少是出自南朝系统,正与唐太宗的喜好南朝王羲之作品可以一起来观察。代表北方政权的唐太宗……(《汉字书法之美》第124-125页)
      
      历史系毕业生写出这些文字,当年的教授看到是会吐血的。大唐一统天下结束了南北朝,那隋朝干什么去了?不是口误哦,因为前文他还说“唐太宗作为北朝政权的继承者”(第115页)。这一下子,不仅隋文帝杨坚虚度了光阴,唐太宗的爸爸高祖李渊也被一笔勾销了去。再说,蒋勋讲起王羲之舌灿莲花,却把“书圣”配送到南朝去了。东晋算南朝么?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古史的答卷,蒋勋得零分。比如他说:“开创隶书新书风的是秦而非汉。”我们满以为这个秦是汉前面的那个统一帝国了,可是蒋勋理解的却不是。因为紧接着他就提到:“1980年代在四川郝家坪发现的青川木牍,被断定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书法。”(《汉字书法之美》第64页)原来,他是把战国七雄之一的秦王国与汉帝国相提并论的。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一来,应该是“开创隶书新书风的是战国而非汉”。
      
      蒋勋就爱跟历史过不去。我瞄了一眼《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就赫然发现一句:“北魏灭亡之后,进入西魏时代。”我已经懒得问,为什么东魏没了。
      
      2
      
      蒋勋的严肃著作里不严肃的知识性错误,比比皆是,洋洋大观:
      
      “汉字是现存几乎唯一的象形文字,象形是建立在视觉的会意基础上。”(《汉字书法之美》第13页)按:这属于典型的一知半解。汉字虽然是从象形发展而来的,但很快超越了象形,成为表意文字。就拿蒋勋抒了一番情的“旦”字来说吧—“‘旦’是日出,是太阳从地面升起。我幻想着仓颉用四只眼睛遥望日出东方的神情,画下了文字上最初的黎明曙光。”—“旦”不是象形字,而是会意字。
      
      “汉语文学最脍炙人口的名作,还是只有20个字的‘绝句’。”(《汉字书法之美》第15页)。大哥,还有28个字的“绝句”呢!“五绝”“七绝”,讲讲清楚不难吧。至于你说“最脍炙人口”的只有20个字的“绝句”,那我还说是80回60万字的《红楼梦》呢!大家都别把话说得这样绝,行不?
      
      “汉的艺术中,没有特殊,没有伟大,是每一日每一月每一年不断地生活,是必须肯定、安分而自得其乐的世界。”(《美的沉思》第93页)按:如果伟大有尺寸,两汉的大赋就算最伟大的艺术。《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二京赋》。“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君臣可都是一点不安分的。
      
      “魏晋的名士造就了一次中国艺术史上空前的‘唯美时期’……他(嵇康)的‘殉美’也成了那一荒谬颓唐的年月唯一供人传唱的不朽佳话了。”(《美的沉思》第103页)嵇康的缺点是好发议论,“非汤武而薄周孔”,以不近人情的真实揭穿道德的假面,得罪了想篡位的司马昭。他的被诛杀,“殉真”倒说得通,怎么会是“殉美”那样小资呢?当然,按蒋勋的标准,什么样的烈士都可以说成是“殉美”,因为“天地有大美”嘛。
      
      “李商隐的《荷叶》诗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既悲辛寂寥又处处充满惊讶与喜悦的生的历程,成为中国艺术一贯的主题。”(《美的沉思》第245页)拜托,这首诗题目从来不叫《荷叶》,而是《暮秋独游曲江》。这么伤心的诗都能读出“惊讶与喜悦”呀?强。
      
      “作为完整的长篇小说而言,《水浒》、《三国》、《西游》、《金瓶梅》,乃至最后仿话本的创作长篇巨作《红楼梦》,其实都是由可以不相干的、独立的短、中篇结构成的长篇。”(《美的沉思》第246页)其实,只有《儒林外史》是由可以独立的短篇结构成的长篇,用鲁迅的说法是“虽云长篇,实同短制”。可是蒋勋偏偏不提。要说《金瓶梅》特别是《红楼梦》也是不相干的短篇或中篇的组合,那就大错特错了。借用马瑞芳的说法:“曹雪芹笔下的A事经常突然给B事截断,进展中再冒出件C事甚至D事,然后花开多头,各表一端,而ABCD四件事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刀割不断的联系。”
      
      “这一段流传民间的故事,苏轼不会不知道,寒食节的由来隐藏着荒谬不可说的政治谋杀,刚经过牢狱之灾、九死一生的苏轼,一定感受特别深。”(《汉字书法之美》第15页)前面才叙述过介子推的故事,只是有功不受禄而已,跟“荒谬不可说的政治谋杀”何尝有丝毫相干?再说,这也不是只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其早已见著于西汉桓谭的《新论》。“苏轼不会不知道”,蒋勋不说,我们还以为苏轼真的不知道呢。
      
      “黄山谷……常用肩膀的力量带动笔势行走,与苏轼手腕靠在桌上的扁平萧散书风颇不相同。”(《汉字书法之美》第155页)写字用不着肩膀的力量,要是用了,那是扛沙包。用大臂带动笔势还有可能。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说:“苏、黄两公皆善书,皆不能悬手。”蒋勋啊,别以为黄山谷的字长枪大戟,就一定悬腕。
      
      3
      
      蒋勋喜欢想当然,一个话柄落到他嘴里,会讲得要多欢有多欢。《汉字书法之美》第154-158页,说黄庭坚为《寒食帖》题跋,蒋勋写:
      
      黄山谷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中仅次于苏轼的大家。
      
      用世俗的说法,黄山谷是排名第二的书家,他在排名第一的苏轼《寒食帖》后却极度赞扬苏轼的文体与书法。
      
      但是黄山谷还是整顿起自己做第二名的自信,用毕生最漂亮的俊挺线条与苏轼对话。
      
      宋四家苏黄米蔡,岂是按照成就来排座次的?既是序齿,论资排辈,又是序音,如周汝昌所说,苏黄米蔡,酸甜苦辣,四声依次下来,说起来顺口。董其昌说:“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连苏东坡自己也认为米芾“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论后世影响,米芾第一,几成公论。而当时声誉,蔡京冠绝一时,也不大有异议。按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的记载,米芾都承认当今能书者,蔡京、蔡卞之后才轮到自己。米芾晚年,蔡京还不甚得势,他没有必要违心地讨好。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其十二云:“笔姿京、卞尽清妍,蹑晋踪唐傲宋贤。一念云泥判德艺,遂教坡谷以人传。”自注曰:“北宋书风,……苏黄为一宗,不肯受旧格牢笼,大出新意而不违古法。二蔡米芾为一宗,体势在开张中有聚散,用笔在遒劲中见姿媚。以法备态足言,此一宗在宋人中实称巨擘。”何况,当时黄山谷哪里知道后人会弄出个什么“苏黄米蔡”的排行榜来呢?
      
      我发现了,蒋勋但凡有一独得之秘,就会讲足、讲透,讲得像是他个人的创见—这个创见只能理解成“创造性见解”。比如他在《美的沉思》和《汉字书法之美》两本书里,都专章讨论了作为“文化符号”的隶书的“波磔”与建筑的“飞檐”:
      
      我们也可以说,建筑上的反宇、起翘,几乎是和隶书上的波磔一起发展出来的,在那种稳定的水平两端加以微微的上扬,不仅是“上反宇以盖载,激日影而纳光”(班固《两都赋》)这样实用的目的,更包容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意愿吧!(《美的沉思》第84页)
      
      因此,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期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汉字书法之美》第80页)
      
      事实上,蒋勋也承认西周已经出现了形如飞翼的大屋顶,那么,难道非得等汉朝人在竹简上写隶书一横时最后翘一翘,才想得出来在屋顶上也这么翘一翘?或者看到大屋顶这么翘一翘了,才想到写隶书横笔时也翘一翘?如果不是互相影响,干嘛说得这么玄?玄得就像他对着插图上几把商代的青铜刀子发出疑问:“这刀子上的曲线可不可能是汉隶波磔的来源呢?”更何况,蒋勋的这一“创见”并无事实依据。一,他说目前建筑史上的讨论大都认为汉代有“反宇”的出现,然后脚注说参见杨鸿勋《中国古典建筑凹曲屋面发生、发展问题初探》一文。但恰恰是此文认为,屋面的“反宇”不排除出现于先秦的可能性。至于屋角的普遍“起翘”和“凹曲屋面”的推广,则都要到南北朝晚期或隋朝。杨鸿勋还说,对于建筑屋面的“反宇”、“起翘”和“凹曲”,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解释全都要不得,必须从实用的功能以及赖以实现的技术的角度来认识。也就是说,话不要讲得那么玄乎。二,蒋勋紧接着就引了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段话:“这时期文献虽有‘反宇’记载,广州出土的明器也有屋角反翘的例子,但汉阙与绝大多数明器、画像砖所表示的屋面和檐口都是平直的,还没有反宇与翘曲的屋角。不过正脊和截脊的尽端微微翘起,用筒瓦与瓦当予以强调。”其实这话完全对他不利,他居然就这么引了。
      
      4
      
      刚才这段还真算是蒋勋严肃对待的一个话题,要是他针对具体作品发挥联想和感悟起来,或者说,要是让他“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起来,我无法保证你不会昏。大概,蒋勋在台湾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谁讲过一句蒋勋的不是,除了张大春。张大春大约实在受不了这人的鬼画符了,写了篇《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的文章放到博客上,说:
      
      在普遍没有观看教养的基础上,我愿意大胆地说:书法之道已经沦亡了。正因为这沦亡已经发生,也正在加速,我们才会在坊间读到一些关于书法欣赏的魔咒论著,徒以高蹈的感性,堆砌的修辞,无役不与的慨叹,有加无已的矫情,带给人虚假、空洞的“美学”。
      
      张大春引了蒋勋《手帖—南朝岁月》里的一段话,斥之为“无病之呻吟”:
      
      (临书怅然)四个字行草流走,像一丝浮游在空中的不知何处吹来的飞絮,是春天的“袅晴丝”,若有若无,难以想象是毛笔书写的墨迹,其实更像日久湮没退淡掉的墙上雨痕,很不甘心地在随岁月消逝之中。
      
      这样的无病呻吟,在蒋勋笔下可不要太多。我特别佩服他说苏轼的《寒食帖》,把“但见乌衔纸”的“纸”永远认作“币”,还说什么“币”字那一长竖,就像马勒什么什么交响曲的一个老长老长的音符云云。苏东坡怎么会“纸”“币”不分?“纸”属四纸,“币”属八霁,大诗人岂会弄错韵部?但蒋勋不管认字,只管说话:
      
      “花”与“泥”两字,细看有牵丝纠缠,是“花”的美丽,又是“泥”的低卑,苏轼正在体会从“花”转为“泥”的领悟。爱“花”的洁癖,爱“花”的固执,要看到“花”坠落“泥”中,或许才有另一种豁达。(《汉字书法之美》第151页)
      
      说得人毛骨悚然,真是“石压蛤蟆”式的文艺腔啊!写毛笔字是“说时迟那时快”的事,哪来这么多闲工夫,“正在体会从‘花’转为‘泥’的领悟”?
      
      蒋勋说话不负责任。“八大像是中国文人水墨的最后一个句点。”;“八大的画完全是一种哲学,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美的沉思》第282页)“‘行草’摆脱了形式的限制拘束,更向往于完成简单真实的自己。”(《汉字书法之美》第99页)“(敦煌二五四窟《萨埵那太子本生》)实在是中国绘画史上数一数二的杰作,可以比美于晚它一千年的米开朗基罗的《最后审判》壁画。”(《美的沉思》第135页)我劝那些看了这些话想认真讨个说法的人们,还不如到青海去买三百亩草原,到舟山去买两百亩海,到云南去买一片云呢!
      
      但当我读到《汉字书法之美》最后的“感知教育”的部分,蒋勋解说卫夫人教王羲之《笔阵图》时,才真正为之绝倒:
      
      我一直在想,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非常有趣。(第194页)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地平线上站着,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第200页)
      
      卫夫人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形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第204页)
      
      第七课“崩浪雷奔”上得最好:
      
      卫夫人是和王羲之一起站在河岸或海滩边吗?
      
      站立在岸边,老师和学生都体会到了“崩浪”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力量和“百钧弩发”的爆发力不一样;“崩浪”是更内敛、也更含蓄于内在的力量,源源不绝,生生不息,奔向最后宿命的一击。(第222页)
      
      我终于觉得,阅读蒋勋,可能算得上是有益心智的好乐子。所以我决定,本着生命中开花一般愉悦的心情,我还要接着看看他是怎么讲《红楼梦》、讲唐诗、讲宋词。
  •     一本简约的中国古代艺术思想论。论述绘画着墨最多,雕塑、陶艺、青铜、建筑、书法略有论及。各时代的文化特征、思想流变、艺术要素、心灵意蕴把握得很准,浅显而脉络清晰,读后令人颇有感悟。失之零散、简约、率性,得之行文隽美,用词精到,透出灵动之气,如读一篇篇艺术散文,深刻而不生涩。好一本台湾版的《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   哈哈。期待江若水怎么给他那套说红楼找错。
  •   江老师原来是这样求全责备的人啊,他的书我看也可以等到一百岁时再看了。还没听人家讲红楼就说是“扯”(原文:五大本《蒋勋说红楼梦》不能算,那是扯。)了,我看江老师自己也未必能扯出这这160小时的红楼梦来。挑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仅仅是挑刺,那就有问题了,
  •   留个记号。
  •   蒋勳的这本书不错,但有一些常识的错误,下次我也写个帖子挑错
  •   让人想起王安石给汉字起源注解,据说穿凿附会天马行空得能气死语言学家。
  •   光批评没表扬是什么人品?
  •   严谨出真知~
  •   想读。机缘何在?呵呵。
  •   不知主人有意出售此书么,我很想读一下。
  •   还是这个评价好 客观 平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