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大剧院

出版时间:2003-8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钱世锦  页数:1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时常在报刊、电视上看到有关上海大剧院的介绍和报道,而这只是记者和观众眼中的大剧院。本书作者身兼大剧院副总经理和艺术总监之职,参与了大剧院的筹建和后来的演出经营。作为一名完全的知情者,作者站在大剧院的立场上,把大剧院演出、管理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内部”故事汇编成书,让我们领略到其中浓厚的现代文化艺术气息。

作者简介

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196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遂进入上海市舞蹈学校《白毛女》剧组乐队任演奏员。剧组改制为上海芭蕾舞团后,积极投入剧团的创作活动,曾撰写了《玫瑰》、《魂》、《阿q》、《伤逝》和《青春之歌》等多部芭蕾舞剧的文学台本。198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先后任艺术室主任、团长助理、总经理。1991年改任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公司副总经理,参与策划“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国际哑剧节”、“上海国际魔术节”等大型活动。1996年7月加入到上海大剧院的建设队伍之中,负责筹划、设计大剧院开幕及以后演出的剧节目工作。

书籍目录

序言/乐胜利一 上篇  有朋自远方来  交响乐团的等级  当心误导  “波修瓦”是何物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严谨乐风  两地情  芭蕾外交  专业乐力的业余指挥  马林斯基——基洛夫  来自澳洲的芭蕾  美国芭蕾舞剧院与芭蕾舞剧《舞姬》  新西伯利亚的芭蕾明星  您好!帕尔曼二 中篇 在大剧院舞台上  《卡门》与比才  早期情节芭蕾的样本  《仙女》飞抵上海  “辉煌的柴可夫斯基”音乐节  一百六十岁的吉赛尔  《葛蓓莉娅》  经典音乐之窗三 下篇  大剧院立场  世界杯与音乐剧  精致·洗练·现代  现代舞不是票房毒药  天鹅和猫  “幕间入场”体现一种修养  乐章间请勿鼓掌  音乐在不是茶馆  偷拍  引以为戒  沪杭甬大剧院联手  建院四周年  关注中国原创  大剧院的座位  一年早知道  不妨投资经典歌剧  让阿曼长“住”上海  “十大演出盛事”评选后的思索  周小川及肖梦的《音乐剧之旅》  从申博成功想起  发掘老歌  在荷兰看歌剧《茶》  市场是导向  郎朗要来大剧院  爱心托起一个梦  《猫》要来了  音乐剧和歌剧  上海需要专门的音乐剧剧场  抗击“非典”  患难见真情  多给一些宽容  访谈录:上海大剧院的故事

章节摘录

书摘    作者1996年10月9日特地赶到北京,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剧院耳闻目睹此前只能在电视或唱片中才会相遇”的维也纳爱乐乐团。    果然名不虚传,维也纳爱乐乐团确实是一个不同凡响、有着深厚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的表演团体。    音乐会正式开始之前,舞台上空无一人,没有通常见惯的那种演奏员在台上随意练习的闹哄哄景象。时间一到,音乐家手持乐器鱼贯入场,各人走到自己的谱台前,却又不马上坐下,直到最后一位演奏员入位,方全体安坐。乐团首席也并不单独在指挥之前出场,而是和“大部队”一起进入。如此严谨的场面,决非一日之功。对之,场内听众无不报以热烈掌声。    指挥祖宾·梅塔出场,乐团照例全体起立。此时,我发现一提、二提、中提琴声部的每第二个谱架上都“吊放”着一把提琴,而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谁去动用这些琴。原来这是为演出中可能出现的断弦做的准备。这大概也是维也纳爱乐的传统吧!    与一些著名的欧洲大乐团一样,维也纳爱乐灶没有女性演奏家的。下半场演奏瓦格纳《众神的黄昏》选曲,乐团用了两个竖琴,其中有一位是女性,这是整个乐队中的惟一女性。但在节目册上,乐团现职人员名单的竖琴栏目下,赫然只有一名男性:Harald KautZky。    维也纳爱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这似乎给人不可思议的感觉,但它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现实。想到这些,再看看台上那百多位令人尊敬的绅土们的出色表演,对他们在舞台上所表现出的一切也就不足为怪,以至肃然起敬了。    1999年6月下旬访问上海的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是近四十年间才崛起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该团已跻身世界著名芭团行列(有外电评论说“已可排名前十位之内”)。    澳芭上次来沪是1996年10月,由于上海大剧院还未建成,当时,他们认为在上海找不到适合演出大型芭蕾舞全剧的场地,而他们团的布景又全是按国外大剧场的尺寸设计的。因此,1996年的上海之行,只演出了几个舞剧片断:《睡美人》第三幕《奥罗拉的婚礼》(压缩版)和麦克米伦编导的《曼侬》中的卧室双人舞等节目。澳芭团当时的艺术总监是为该团的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的玛伊娜·吉尔戈德女土,她对艺术的要求非常严谨。不过在交往的过程中,她却神色黯然地告诉我们,待访华演出结束后,她就要被“解除艺术总监的职务,而改去丹麦工作”。    据舞团的某位演员介绍,吉尔戈德被解职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澳芭团十三年只重视古典芭蕾,而对现代芭蕾缺乏热情”。可当时在上海演出的几个节目中第一个便是现代芭蕾呵,看来这种批评似乎有失偏颇。    记得1997年春天,上海大剧院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还挤在工地上的工棚里办公。澳芭团总经理马克,伊恩先生就特地赶到上海,向我们表达了“澳芭团下一次作海外巡演时希望能把上海大剧院作为一个点”的愿望。伊恩先生强调,“我们是冲着大剧院来的,因此未来的亚洲之行中国站只到上海而不再安排去中国其他地方。”这使我们十分感动,但同时也很不安,因为对大剧院建成后该如何管理和操作,我们心中确实还没有底。后来,伊恩先生又来过上海一次,我们也去了澳洲,双方就澳芭团访沪的诸多技术细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决定访问大剧院的剧目为已故著名芭蕾艺术家努里也夫1973年专为澳芭团排演的古典芭蕾《唐·吉诃德》全剧。在墨尔本澳芭的总部,我们还遇到了曾在1995年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奖的女演员鲁辛达。她说她对上海的印象非常好,她也期待着再次访问上海,并能在新建成的上海大剧院舞台上跳舞。      1871年,三十一岁的柴可夫斯基来到妹妹家中小住。作为好舅舅,他决定送给可爱的外甥们一份特殊的礼物——根据孩子们平时阅读的德国作曲家莫采乌斯的童话《天鹅池》(讲的是一位青年骑士怎样打败恶魔,救出了被魔法变成天鹅的少女,最后与她结婚的故事)而创作的独幕芭蕾音乐。1875年,作曲家的好友、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指导弗·别吉切夫约请柴可夫斯基为大型舞剧剧本《天鹅湖》谱写音乐,并许诺事成之后将付给八百卢布酬余。这对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年俸仅一千五百卢布的柴可夫斯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当然,除此之外,渴望能在芭蕾领域作一些大胆尝试的想法也是他接受这一委托的主要动机。    在正式投入《天鹅湖》的写作之前,柴可夫斯基精心钻研了当时足以代表舞剧音乐成就的那些总谱(如德里勃的作品),而且还时常亲临剧院观摩舞剧演出,观察演员的表演特点。一年后,即1876年3月,作曲家写完了四幕舞剧的钢琴谱,4月20日完成了乐队配器。    作品交出之后,柴可夫斯基渴望莫斯科大剧院能像管弦乐队对待他的交响乐一样,尊重他的芭蕾总谱。可是,被委派来编导《天鹅湖》的德国人朱·列津格尔是一个十分平庸的角色。在他看来,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显得太“交响乐化”了,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合上这样的音乐跳舞。为了迎合女主角卡巴柯娃的口味(《天鹅湖》首演式是为了褒奖她而进行的特别演出),他随便地用了一些以前上演过的、大家都很熟悉的曲谱去取代柴可夫斯基的原作,以便博得一部分人的喜欢可见,1877年2月20日的《天鹅湖》首次公演是如何令所有的人,尤其是作曲家大失所望。评论家拉罗什看了演出后说道:“我从未见过大剧院的舞台上有过比这更糟的演出……服装、布景和效果也未能将舞台上的空虚掩盖分毫。没有一个芭蕾舞迷能从中获得哪怕五分钟的乐趣。”作曲家感到万分沮丧,但他仍谦逊地把演出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音乐不好,并表示打算重新修改《天鹅湖》的音乐,但直到作曲家1893年11月突然去世,此项工作一直没有展开过。    1895年1月15日,编导大师彼季帕和伊凡诺夫重新编导了《天鹅湖》,由于他们充分理解和运用了柴可夫斯基杰出的音乐语言,使演出大获成功。著名的意大利芭蕾明星皮,莱娜尼扮演了剧中的双重角色——白天鹅奥杰塔和黑天鹅奥吉莉雅。她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久力和完备的技巧体现了编导者的意图。据载,在第三幕奥吉莉雅的独舞变奏中,莱娜尼一口气做了三十二个弗韦泰(Fouett é s,芭蕾术语,意为挥鞭转,一腿一直像鞭子似的挥动,身体则有规律地在另一腿的支撑下旋转),这一绝技至今仍保留在《天鹅湖》的演出中。从此,《天鹅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世界芭蕾舞坛,成了人见人爱的精品。    音乐剧《悲惨世界》1987年3月12日登陆纽约百老汇帝国剧院,从此十五年久演不衰。1988年10月,我得到了访问美国一个月的机会,出发前就计划要去看这部大名鼎鼎的音乐剧。可惜住在纽约一个星期,通过各种门路居然搞不到一张入场券。朋友告诉我,门票一年前便预订一空了。我不死心,知道两星期后在洛杉矶有另一场《悲》剧演出,便赶紧请洛杉矶的接待人员订票,这才第一次看到了这部音乐剧。说实话,此前我还从未看过什么音乐剧。《悲》剧全长约三小时,完全用电影的节奏来变换时间和场景,推进剧情,差不多每五六分钟就会有一个情节切换,或歌舞或布景,不断给观众以惊奇和刺激。我在观看中,身心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悲》剧对我的心灵震撼是十分巨大的。    第二次再看《悲》剧是十年后的1998年了,在伦敦雕楼剧院。严格地讲,进入百老汇之前,《悲》剧就是在此地作英语版首演的。观看演出前,我见到了第一个打入百老汇音乐剧世界的中国演员王洛勇,他在另一部音乐剧《西贡小姐》中演三号人物。因为他也受雇于制作《悲》剧的麦金托什公司,因此对我讲了许多他对音乐剧的理解。他说:“现代百老汇音乐剧彻底是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就像生产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你在中国吃和在美国吃没什么大区别。”“这是一个品牌,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一部音乐剧生产出来以后,无论它在哪儿演,虽然演员不同,但他(她)们的个头、面相、表情以至服饰、化妆,甚至台上一个洞、一根钉子都不能走样。“‘每天有一个值班经理坐在下面看戏。如果说一部戏按标准应该有一百一十六个地方出剧场效果,而今天在第五十三处没做到,就要查为什么。是演员台词没念好,还是灯光出来晚了,或是道具没到位?都得找原因,检讨责任,第二天纠正,如还不行就走人。”事隔十年,我第二次看《悲》剧时,确确实实体会到了王洛勇讲的道理。当时,我已全然记不得十年前第一次看戏时的演员是谁了,但台上出现的人物,却仿佛昨天才刚见过似的,那么的职业化,一丝不苟,表演到位!    音乐剧《悲惨世界》演出时,由于有一些不听劝告的观众在剧场内对舞台上的表演偷偷地进行摄像,引起《悲》剧组方面的强烈不满,差一点还惹出一场风波。其实,在每场演出之前,大剧院工作人员都要在广播中反复提醒观(听)众注意协助做到几点,如“未经允许,请不要在场内摄影、录像”、“严禁使用闪光灯”等等。道理很简单,舞台上演出的节目是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不能随意受到侵害。对于这一点,虽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但如同政府制定了那么详细的交通法规,总还有那么些人不遵守一样,到剧场来看戏或听音乐的某些人总要把照相机、摄像机偷偷地带进去,乘人不注意,拿出来偷拍,被发现后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是为了商业用途,只是自己玩玩罢了”!殊不知,这种“拍着玩”实际上已经违反了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    上海芭蕾舞闭新排的经典芭蕾舞剧《仙女》在大剧院作首演的那天,就有一位女士拿着一架傻瓜相机,看到台上仙女们整齐动人的舞姿时,旁若无人地端起相机就拍,闪光灯一亮把台上的演员和用围的观众吓了一跳。大剧院礼仪小姐和为法国编导当翻译的黄女土见后赶紧跑过去制止她的行为,这位女士不得不收起相机……    库尔尼科娃到上海参加国际网球比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原来对网球不了解不喜欢也看不懂的朋友,居然也都涌进仙霞网球中心,据说不过是为了一睹库娃的风采。网球运动,特别是国际级的网球赛事属于高尚文体活动范畴,去现场的人不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就像到大剧院看演出一样,也有一套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比赛在进行时观众不能随意在看台上走来走去,不能大声喧哗,携带的手机要关闭或调至振动状态,当然更不能用闪光灯拍照,因为这会极大地妨碍运动员的正常发挥。可惜的是,这次在有库娃参加的比赛中,随意照相几乎成了一大“公害”。尽管主办方一再提醒请带照相机(大部分都是傻瓜机)人内的观众不要拍照,后来甚至发出了“再拍就要没收相机”的警告,但仍有一部分人我行我素,库娃对此十分不满,几次停赛。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我第一次认识世锦兄是在19%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龚学平对我说:“建好大剧院后,你就留下来管理,我帮你推荐一个做演出的人才。”世锦就这样和我风雨同舟了这么多年。个头矮矮、眼神睿智、语速极陕、掌故很多、充满艺术激隋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热火朝天的大剧院建筑工地上,我们一见如故。他和我谈到了帕尔曼大师1994年访沪演出时留下的一句“名言”:“上海有世界上最好的听众,但也有世界上最差的剧场。”当时,我们都很激动,想用我们的努力把上海大剧院建造成中国最好的剧院,让上海大剧院通过几年的经营和发展跻身于世界著名剧院之林。于是,我力荐他任大剧院的副总经理、艺术总监。就这样,我们在大剧院开始了充满甜酸苦辣的漫长岁月。我们身上所共有的对事业的投入和激情让我们七年多的合作愉快而默契,相辅相成。大剧院的每—份节目单记录了从大幕拉开后世锦在演出方面的每一份心思和努力。从盛大的开幕演出季到三大男高音的陆续登场,从经典西洋歌剧、芭蕾舞剧的引进到音乐剧《悲渗世界》和《猫》的中国首演。当演出开始时,观众厅内音响控制室里总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猫》的五十三场演出,他几乎都在现场,观众的反映、舞台的效果、演员的更换,甚至是字幕的每点变化他都了然于心。也正是有这份对艺术的执著,才有大剧院舞台上更新、更好的精彩呈现。倏忽间,上海大剧院开幕已经五年了,算算我在大剧院这个从工地到艺术殿堂的日子也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时间就是这样稍纵即逝,有回忆留下,也有不少已经淡忘。有的时候,翻出节目册,可以依稀记得当时的灯火辉煌,幕后的酸甜苦辣其间的百转千回……我很想作个有心人,把这些故事一一记录,留待日后翻拣。毕竟,我们这批人是上海大剧院这座水晶宫的第一批开拓者、创业者、管理者和经营者,是大剧院的第一代主人翁。无奈事务繁杂,这个梦想一没有实现。但人称“演出界老克勒”的世锦兄不仅是位精于艺术的管理者,也是一位有心人,他文字一点一滴聚在一起,讲述了大剧院的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演出片段。世锦嘱我为他的新书作序,看着摆放在案头的这些文稿,我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我们并肩工作的日日夜夜。从1994年始建到1998年8月上海大剧院开幕至今,它让我感叹大剧院建造的艰辛、经营的甘苦和演出的辉煌。我们经常在报刊、电视上看到大剧院的报道和介绍,这是记者和观众们眼中的大剧院。现在,世锦站在大剧院立场上把大剧院演出、管理中的许多故事汇编成书,介绍给读者,这无疑是一份特殊的纪念。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大剧院的未来,让上海大剧院在更多的支持与呵护中成长。又逢8月27日,当绛红色的大幕再次开启时,大剧院的所有同仁们还会一如继往为新一轮的事业发展而锲而不合,为每一场精彩演出而全力以赴。也请您与我一起走进大剧院。我相信,它的光彩一如从前,带给每一个人的将是艺术独有的愉悦感受。                                                                 2003年6月6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进上海大剧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挺好的~
  •   如果你还没有进过上海大剧院,这本书你到可以看一看.对上海大剧院情况倒是一个简单的了解.
  •   我希望看到一部详细介绍上海大剧院的东西,其他艺术我们用不着你来告诉我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