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内蒙文化 作者:黎靖 页数:270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要强调的是,本书试图分析和批判的是“农民性”,而不是农民。有人说,你是在故弄玄虚吧?“农民性”不就是农民所具有的特性吗?你分析和批判“农民性”,当然就是在批农民。如果照这样来推论的话,那么我想再强调一点,这本书农民们可以看,你更应该看。因为,你也是农民。不承认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前是,现在仍然是。如果往上数三代,恐怕高达99.9%的中国人都会发现,自己“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农民的声音”。不承认自己是农民出身的人,就相当于不承认自己的祖先和来历。一般来说,只有《西游记》里的孙猴子才具备这样一个资格。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条件下,在这样的一块农业土壤中,中国人传承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必然会留下“农民性”的深刻烙印。可惜,城里人已经慢慢淡忘了这一点。他们以为,“农民性”就是农民身上所独有的特性,农村文化落后、信息落后、生活落后、思想当然也就落后。他们得出来的结论是:农民落后,所以“农民性”落后;而因为“农民性”的落后,又导致了今天农民的落后。事实真的就是这样的吗?不!“农民性”虽然诞生于中国农村那片广阔天地之间,但它的继承和发展却早已超越了这个界限。它已经变成了几乎所有中国人所共有的一种特性,差别只在多少而已。那些住着几百万的别墅,开着几十万的汽车,穿着几万块钱的行头的人,他们就不是农民吗?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农民”。那些喝着星巴克咖啡,吃着哈根达斯冰激凌,看着村上春树小说的所谓小资们,他们就不是“农民”吗?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农民。那些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穿着时髦的露脐装或肥腿裤0,哈着韩或者哈着日的新新人类们,他们就不是农民吗?不,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农民。
内容概要
我们习惯性地以为,“农民性”是农民所具有的特性,农民落后,所以“农民性”落后。农民,在我们的嘴里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可我们淡忘了,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我们“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农民的声音”。
即便我们早已离开了那片广阔天地,但“农民性”作为一种先天遗传的疾病,仍然在困扰着我们的事业和人生。
解决了它,我们的问题会一解百解,我们的事业将一通百通。 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阻碍你成功的,正是骨子里先天遗传下来的 “农民性”
如果你不喜欢别人称你为“农民企业家”,请看看这本书吧!如果你不喜欢别人叫你“农民”,也请你看看这本书吧!
书籍目录
引子:“农民性"误人、误己、误国
1.我们古老的文化基因
(1)农业大国的属性
(2)大中国和小农意识
2.“农民”一词在中国为什么带贬义?
(1)中国人的“心理阴影”
(2)城里人和乡下人
3.“农民性”绝不仅限于农民所有
(1)“农民性”起源于我们脚下的土地
(2)城市里的新“农民”
4.“农民性”衍生出“市侩性”,最后统一为“劣根性”
5.事业瓶颈就在于“农民性”
6.特别警示来自农村的“有志之士’’
“农民性”表现之一:“诚信”只是一个玩笑
给药:诚信是一切个人、团体、组织的第二生命
1.“诚信"是最大的财富资本
(1)人无“信”不立
(2)诚信既是做人品德,也是做事智慧
2.“诚信"是最好的权谋手段
(1)赵匡胤的“政治权谋”
(2)贝克先生的“陷阱”
(3)做人诚信是中心原则,头脑灵活是手段要求
“农民性”表现之二:太精明,不聪明
给药:让自己看起来“笨”一点
1.精明写在脸上,聪明藏在心里
(1)大曲若直,大智若愚
(2)把别人当傻瓜自己就是傻瓜
2.吃亏就是占便宜
(1)生意成功之道——肯吃亏
(2)职场升级之道——肯吃亏
(3)生活幸福之道——肯吃亏
3.施恩不索报——“人情债券"应该长期持有
“农民性”表现之三:憨倔,认死理
给药:执着不是“一根筋”
1.牛角尖里没出路
(1)“二十万元”的出路
(2)执着是一种精神,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3)1加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
2.能开能合,能放能收——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1)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2)别死抱着“标准答案”不放
(3)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4)反省思维——敢于质疑自己尊敬的权威
(5)学会逆向思维
(6)会放还要会收
“农民性”表现之四:胸无大志,目光短浅
给药:眼界决定世界,格局决定胜局
1.一个放羊娃的人生理想
2.成功就在“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多与别人接触一点”
(1)被动和懒散是一剂慢性毒药
(2)腼腆是一块拦路石
(3)谨小慎微是有害的“善良”
(4)狭隘的小家庭观念
3.培养“将来式”思维
(1)思维在“过去”,成功也就只在“过去”
(2)永远为自己留下一支“预备队”
(3)具备“危机意识”
(4)怎样培养自己的“将来式”思维
“农民性”表现之五:心胸狭隘,缺乏包容
给药:能容人者容天下
1.“能容”是一种气度
(1)大唐帝国兼容并蓄,走在文明巅峰
(2)大明王朝排外自大,走向腐朽没落
2.“能容”是一种修养
(1)最高尚的修养一对他人权利和人格的尊重与体谅
(2)没有人是完美的
“农民性”表现之六:思想是一个沉淤千年的泥潭
给药:把脑子里的泥洗干净
1.什么样的定位,什么样的人生
(1)一碗面的故事
(2)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3)人生是场拉力赛
(4)进入职场前的几点忠告
(5)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
2.摸着石头还能过长江吗?
(1)一贯正确并不代表永远正确
(2)经验也有“保质期”
3.一面是自大炫耀,一面是自卑自私
(1)“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2)自大不能掩盖自卑,炫耀也不能掩盖自私
“农民性”表现之七:没什么不能没面子
给药:面子只是一时,里子才是一世
1.死要面子活受罪
(1)一杯茶的“面子”
(2)“放下面子”并非“不要脸”
(3)没有比要面子更卑贱的,那等于埋葬自己的机会
(4)职场,不相信面子
(5)克服“爱面子”心理的6大方法
2.面子“卖”出去。实惠“赚”进来
(1)一次令人终生受益的谈话
(2)对内也要卖面子
“农民性”表现之八:缺乏团队精神
给药:让集体的力量助你成功
1.一个人是龙,一群人是虫
(1)中国人的生意经
(2)“人人相敬”和“人人相轻”
(3)中国人的“集体主义”
2.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独狼是不能生存长久的
(2)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
“农民性”表现之九;把粗俗当个性
给药:炼一副剑胆,修一颗文心
1.男人粗放不粗俗
(1)粗放的男人易成功
(2)粗俗的不是农民,而是“农民性”
(3)粗俗的“大男子主义”
(4)粗中有细
2.做一个受欢迎的文明人
(1)注意自己的仪表
(2)礼貌待人
(3)文明在细节中体现
(4)有话应该轮流说
3.文化的重要性
(1)我是“农民”我怕谁?
(2)“软实力”才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实力
(3)我们需要优秀的文化基因
(4)文化比技能更重要
“农民性”表现之十:在老子的一亩三分地里
给药:戒虚骄之气,存自知之明
1.这个位子是我的——屁股决定大脑
2.从职务头衔到职业素养
(1)职务头衔不等于职业素养
(2)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
(3)你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
“农民性”表现之十一:情绪化,随便化
给药:让系统条理的思维控制自己,而不是情绪
1.善于控制别人的人,必先善于控制自己
(1)情绪操纵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2)控制不良情绪5项训练
(3)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2.人性化管理不是人情化管理,更不是随便化管理
3.成败的关键在细节
(1)“土鸡”与“洋鸡”之战
(2)从细节看人的素质高低
(3)“大概齐”就是没有齐,“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4)把大事做细
“农民性”表现之十二:患上“借口症”
给药:勇敢承担,自我反省
1.成功不和借口在一起
(1)别为自己的贫穷找借口
(2)别为自己的不适应找借口
(3)别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4)4种药方治愈“借口症”
2.当执行力撞上了“借口”这堵海绵墙
“农民性”表现之十三:当这些已经成为习惯
给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1.当“姗姗来迟"已成为习惯
(1)守时就是守诺
(2)管理好我们的时间
(3)提高效率的12个诀窍
2.当“摸鱼打混”已成为习惯
(1)滥竽充数
(2)得过且过
3.当“麻木混沌”已成为习惯
“农民性”表现之十四:被动消极,容易盲从
给药:思想独立,敢于抗争
1.进一步海阔天空
2.人不玩我,我不玩人;人若玩我,我必玩人
3.有主见,不盲从
章节摘录
1.我们古老的文化基因(1)农业大国的属性如果往上数三代,恐怕高达99.9%的中国人都会发现,自己“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农民的声音”。农业文化在这个土地肥沃的国家传承了几千年,农民的血脉香火也在这个国家延续了几千年。不承认自己是农民出身的人(绝大多数)就相当于不承认自己的祖先和来历,一般来说,只有《西游记》里的孙猴子才具备这样一个资格。中国是大陆型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极利于农业活动的开展。也因此,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最为有利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几乎是最早,延续的时间也最长。华夏文明在传承延续过程中,吸收了一些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因子,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农业文明。即便是到了今天,我们努力地要将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是,仍然有十亿农民耕作在田问地头。农业仍然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条件下,在这样的一块农业土壤中,中国人传承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必然会留下“农民性”的深刻烙印。“农民性”体现在农民的行为上,就是保守、封闭、自私、狭隘。面对困难的时候祈求上苍的保佑,从不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甚至,每一次农业技术和工具的改进,在没有见到实际的利益之前,他们也是迟疑着不敢去碰的,生怕因为失败而导致自己一年的辛劳变成泡影。因此农民们的安于现状就在于此——宁肯不做,不能有错。既然把自己封闭在井底,能看到的只是头顶的一小块天,自大就是免不了的毛病。当年乾隆皇帝看到西洋进贡来的钟表,其实非常喜欢,也常以此来赏赐臣工。可是无论是在内廷教训自己的皇子,还是在外廷对臣下们发表讲话,他都会说:“我大清地大物博,什么东西没有?根本不需要和其他的藩国进行贸易交换。西洋人拿得出手的就一个钟表,也不过是奇技淫巧而已。粮食和土地才是我们的国本,只要我们民富粮足,国家自然太平,万邦必然来朝。”中国的农业文明到了乾隆一朝,已经发展到了最高峰,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真可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他是有理由自傲的。可惜,也正是因为他身上的“农民性”,让他看不到因为“地球板块的运动”,另一座文明的高峰正在形成。他的这种关起门来的自傲,在后人看来,变成了一个笑柄。直到今天,这种“自以为是”的狭隘心态,被很多人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几年前,我曾在北方的一家时尚杂志社任职。这份时尚刊物在北方有着还不错的销量,但在进军上海这个时尚之都时,却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简直是在进行一场新的“上海战役”。那些上海的发行分销商们,先不是看你的杂志有什么不足,也不说内容上和上海的文化消费理念有什么差距,而是一开口就说:“你们那个地方,晓得做什么时尚刊物?”“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可是一旦这只“猴子”走出那片山林,它身上的这种自大马上就会被击得粉碎,继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志得意满,吆三喝四,出了这个环境就手足无措、畏畏缩缩,这就像“乡下人进城”,也是一种典型的“农民性”。(2)大中国和小农意识我们在形容自己的国家时,常常会用到的一个词语叫“大中国”,可与之相对的一个词却也常常被人用来说我们的国民性——“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是先于我们存在的意识,在我们的骨子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个基因一直遗传到了今天。为什么“大中国”却产生了“小农意识”?这一个“大”和“小”之间究竟是怎样转换的?国土越大,人就越渺小,每个人也就越只关心自我;人口越多,平均分配到每个人头上的土地和资源也就越少,那么如何保住手头的“胜利果实”比去采摘更多的“果实”现实得多。这也是具备“农民性”的中国人为什么对其他人特别戒备,特别猜疑的重要原因。“小农意识”之所以“小”,首先当然是因为农民的位卑言轻,然后是目光短浅,图个小名小利、小恩小惠,见小利而忘大义,花小钱而说大话;使小心眼,耍小聪明,玩小手段,搞小动作;格局小、气量小、魄力小、志气小,贪心倒是挺大的。我们从理智上当然不愿意这样“小”下去,但就是因为我们骨子里的“农民性”,使得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大起来”。所以说,要克服我们人性上的弱点,首先要从克服我们文化基因中的“农民性”做起。
编辑推荐
《改掉农民性成大事》由内蒙文化出版社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