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作者:谢美生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前言
黑格尔说:“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生活的产物。”戏剧作为人类文化之一翼,翱翔在浩瀚天空,吐出撼人心魂的语言,唤醒麻木与沉睡,给人以审美愉悦,引发无限遐思。 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戏剧文化,但只有中国戏曲是唯一生生不息地延续至今的艺术形态。京剧是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也是绚丽多彩的世界艺苑中璀璨的艺术之花,被国际上推崇为东方民族最有影响的代表性的艺术。京剧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积累深厚。京剧以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开放、自由、涵天盖地的舞台空间,抒情的、情景交融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形象,大以虚为主、程式的、有序性的、综合多元化的表演,独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 在京剧发展史上,随着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京剧表演流派。 流派与风格紧密相关。流派意味着某种创作风格。京剧流派的形成,即一种京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富有创新精神;有本派的代表剧目、传人和观众。在京剧发展史上,京剧旦行的四大流派——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为京剧艺苑中的奇葩。梅、尚、程、苟“四大名旦”在京剧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影响极其深远。任何艺术风格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法国博物学家布丰“风格即人”的说法被广为认同。 京剧“尚派”艺术的创始人尚小云,传奇的经历,对艺术苦心孤诣之执著,耿介诚笃的为人,为世人所赞誉。 他,是曾经煊赫一时的清朝藩王的后裔,从小过的却是靠大肥子(皂角 )和取灯儿(火柴)换破烂的贫困生活。 他,历尽坎坷、砥砺,灵与肉受尽磨难,终于成为驰名中外的京剧“ 四大名旦”之一。 他,性情刚烈,重情尚义,嫉恶如仇,侠肝品格。 他,创立独树一帜的“尚派”艺术,雄晓峻拔、刚健优美。 “尚派”艺术,唱腔不务外表之华丽,求风骨之清高。行腔求整,运腔求实,转腔求劲。演唱顿挫有力,拔高转调,游刃有余,字正而清晰,腔纯而声坚。念白爽朗流利,尤其是京白清脆流畅,声情并茂。表演别具一格,演文戏端庄持重,感情丰富而逼真:演武戏开打火炽,英姿飒爽,刚劲中见婀娜。“尚派”剧目大胆创新,将西洋舞蹈“苏格兰舞”和夏威夷的“呼拉舞”及钢琴、小提琴伴奏运用到京剧舞台上,丰富发展了京剧艺术。 他,以重视戏曲教育而闻名遐迩,不仅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也是杰出的戏曲教育家。 他,为了京剧艺术的后继人才,慷慨解囊创办荣春社(戏校)。 他,为办好荣春社,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不惜耗巨资,以至倾家荡产。 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培养戏曲人才,彪炳艺坛。 尚小云以他那神奇曼妙的“尚派”艺术,给观众审美愉悦,给观众启迪教益,给观众神奇享受,给观众深厚意蕴,给观众对美的爱慕、对丑的义愤。他创立的“尚派”艺术,丰富了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为京剧这东方艺术瑰宝增添了璀璨的光彩。他创办的荣春社,对我国京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我国戏曲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内容概要
《一代名旦尚小云》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自采访尚小云先生的夫人王蕊芳、尚小云先生的长子尚长春教授、尚小云先生的三儿子、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尚长荣先生、长时间跟随尚小云先生的秘书张静榕等相关人物,还有很多“ 尚派”艺术的爱好者和热心人,根据他们所提供的资料、照片,记录当代负有盛名的京剧旦角艺术表演大师尚小云先生的一生事迹。
作者简介
谢美生,戏剧家、作家。曾为专业作家,后任文化艺术行政领导,现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莎士比亚研究会常务理事、保定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包括与人合作):电影《忠烈千秋》、《美与丑》,电视剧《爹是爹来娘是娘》、《刘关张传奇》、《山城飞狐》,舞台剧《梁红玉》、《拒马令》、《百花山》、《厂长马恩华》、广播剧《敲响阿部规秀丧钟的人》、《张寒晖》。出版专著《悠悠写戏情——关汉卿传》、《武生泰斗盖叫天》、《戏剧戏曲作品赏析》,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补传》、《海棠花开》,及中篇小说集《女人泪》、短篇小说集《降天狗的神女》等。作品获文华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文艺百花奖等。
书籍目录
引言一、我要学戏去二、初进科班三、正式登台四、与孙菊仙配戏,声誉四起五、智救好友苟慧生六、跻身于名角之林七、和龚云甫合演,如愿以偿八、同杨小楼合作,再赴上海九、目睹曹锟丑行十、进宫廷演戏十一、邀请马连良参加玉华社十二、抵押房契借款济同行十三、首演《摩登伽女》十四、荣获“四大名旦”之一赞誉十五、“四大名旦”互为知音十六、热情提携奚啸伯十七、急公好义赞助周信芳十八、扶助富连成社十九、资助长庆社二十、创排新戏《汉明妃》二十一、开办荣春社二十二、恨铁不成钢 严师出高徒二十三、一视同仁二十四、竭尽全力济同行二十五、喜看新枝成栋梁二十六、喜书爱画 嗜藏艺品二十七、忍痛停办荣春社二十八、危难中安葬金少山二十九、新艺术生活的开始三十、新鲜的演出三十一、献演新剧《双阳公主》三十二、桃李满天下三十三、勤奋苦练 艺术青春三十四、他走了三十五、人走曲未终附录一、尚小云艺术活动年表附录二、尚小云谈“四功”、“五法”附录三、尚小云创编及演出剧目附录四、尚小云录制的唱片、录音带附录五、荣春社学生名录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代跋)
章节摘录
一、我要学戏去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季的北京城,凛冽的朔风呼啸。矗立在城中心的紫禁城那重檐飞翘的城楼和高峙的重重殿字楼阁,被寒风吹打得发出“呜——呜——”的怪响。黄沙卷着枯枝和干燥的马粪渣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飞舞……此时的北京城正处多事之秋。自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敞开了各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大门。各国列强争先恐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亡国的灾祸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 为反抗各国列强的侵略,山东省率先爆发了义和团,很快如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到清政府的心脏之地——直隶省。京畿各地的义和团树旗立帜,聚众而起。各地官吏连珠箭似的向清廷发出告急文书。北京城中紫禁城里的清政府统治者惊骇异常,各王府及城中的官绅巨贾也惶惶不安。 就在这多事之年的农历腊月初七这一天,在紫禁城北门——地安门外法通寺草厂大坑附近一座大杂院内的西屋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尚小云。 当时北京城有东富、西贵、南杂、北穷旗的说法。东富,就是说商户人家大都住在东城区;西贵,官宦人家大部分住在西城区;南杂,南城区是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杂居的地带;北穷旗,则是说北城区住的大都是穷旗人(满族人)。法通寺草厂大坑在北城区,尚家是贫困的旗人。 追根溯源,尚家是清初藩王尚可喜的后裔。尚可喜(1604~1676)隶属汉军镶蓝旗。顺治六年(1649)被封为平南王,曾拥兵镇守广东。后来尚可喜的后裔逐渐衰落,有的便移居到直隶(现在的河北省)冀州南宫县尚家庄。尚小云的父亲尚元照在19岁时从家乡南宫县尚家庄来到北京,在安定门附近宝钞胡同的一家蒙古王爷那王府里打更巡夜。尚小云降生时,他父亲尚元照在王府里改为当差,主要差事是专为王爷购置书籍。 尚元照的大儿子名叫尚德海。尚小云的降生给全家带来了欣喜,母亲张文通抱着二儿子异常高兴。尚元照为其取名尚德泉。 尚元照在王府里有一定收入,尚家还算是小康人家。小德泉在襁褓中受父母的爱抚,暖衣饱食,咿呀学语……不料,一场厄运降临。 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冲击着腐朽的清朝政府,尤其是反对各帝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帝国列强为了加速瓜分中国,英、德、俄、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从天津大沽口入侵,向北京进犯。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及一些大臣逃离北京奔向西安。北京失陷之日,八国联军在城内烧杀抢掠,逞凶肆暴,惨绝人寰。据当时在翰林院任职的叶昌炽记载:“破城之日,洋兵杀人无算。……”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北京城遭到一场空前的洗劫。在这场洗劫中,尚家也在劫难逃,家资毁于一旦。 兵荒马乱,岁月动荡不安。尚元照含辛茹苦地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小德泉又有了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尚元照忧虑成疾。在小德泉5岁时,他父亲尚元照便抛下了妻子和六个孩子,阖然而逝。 尚家的主事人没了,家境更加困苦维艰。这时小德泉刚刚上学,在安定门附近的一位姓连的先生家里念私塾。父亲的去世,使他不得不辍学。 几个孩子张嘴要吃、伸手要穿,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小德泉母亲张文通的肩上。张文通性情坚强,手脚勤快,能吃苦耐劳。她硬是支撑着这个破落的家,靠拣破烂和用大肥子、取灯儿收旧物废品为生。什么叫大肥子和取灯儿呢?这是当时北京的土语。大肥子就是一种落叶乔木的果实——皂荚(俗称皂角)。当时还没有肥皂,人们用皂荚洗衣服;另外,那时的妇女梳头用榆木刨花泡水作头油用,用皂荚放在榆木刨花泡的水里,水不变质。取灯儿,就是火柴。小德泉的母亲就是靠用皂荚和火柴换收废品旧物,然后再将废品旧物卖出,这样得些微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糊口。 小德泉在这样困苦的家庭中长到9岁。常言说,穷人的孩子懂事早。他见母亲终日起五更睡半夜,辛苦劳累,东求西借,家里还时常断炊揭不开锅,就想为家里出点儿力。在清末年间,正是京剧在北京的兴盛时期,演出团体——戏班很多,仅北京就有几十家戏班,京剧演出的场所——戏园也与日俱增。当时北京内城的九门繁华地区,几乎都有戏园。据记载,当时北京的戏园就有40多处。小德泉家附近的鼓楼南就有天和园戏园。另外,在鼓楼前还有一个市场,里边有说书的、唱戏的艺人演唱谋生。懂事的小德泉为了给家里减少一些支出,想去学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妈,我要去学戏。”母亲一听说小德泉要去学戏,泪水顿时刷刷地流下来。小德泉不知母亲为何一听说自己去学戏就哭了,惶惶不安地瞪着一双眼望着母亲。 年幼的小德泉哪里知道母亲的心事啊!封建社会把各行各业分作上中下三等九流。有这样的说法: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流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中九流是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作画)、四流皮(商)、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僧人)、八道(道士)、九琴棋;除此之外,把推头(理发)的、修脚的、澡堂的伙计、搓背的(在澡堂为人搓身)、吹鼓手、跑马戏的、为牲口配种的、唱戏的、娼妓这九种职业被列为下九流。当时唱戏的被称为戏子,与婊子(妓女)、粮子(当兵的)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并列被称为“下三子”。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在清朝同治年前,清政府规定优伶(即戏曲艺人)之家,禁止三世参加考试。由于唱戏被人看不起,所以当时有“家有半亩地,不让孩子去学戏”、“家有隔夜粮,孩子不当唱戏郎”的说法,意思是只要有一点儿生计,决不肯让孩子去学戏.小德泉的母亲虽然自丈夫去世后,操劳受累,历经苦难,但她毕竟知道尚家的祖上曾有的为官。她一时难以摆脱当时的世俗偏见,觉得家境已破落了,再叫儿子去学戏,更是有损于家声。所以她一听说小德泉想去学戏,便伤心地哭起来,说什么也不许小德泉去学戏。 年幼的小德泉哪知母亲的心事呀!只是缠着母亲执意去学戏。世上事情九千九,唯有唱戏最丢丑。当小德泉终于明白了母亲不许他学戏的因由时,瞪着细长的一双眼睛说:“唱戏丢什么丑?我学会了唱戏,挣钱养活妈,不叫妈受苦!”母亲听了小德泉这几句话,既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年幼的儿子懂得孝敬老人,知道为老人分忧;伤心的是家道衰败,逼得孩子无法只有去学戏。 小德泉的一番话,终于打动母亲的心。孩子大了,不学点儿本事,靠什么吃饭呀?是得想法子找个饭碗。母亲含泪对小德泉点了头。 ……
编辑推荐
《一代名旦尚小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