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传(上、下)

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作者:(美)彼得·盖伊  页数:849  译者:龚卓军,高志仁,梁永安  
Tag标签:无  

前言

1988年,我首度出版弗洛伊德的传记时,一场论战正围绕着他如火如荼地展开,这种情形,跟他生前所经历的数次论战相比毫不逊色。他曾冷冷地预测,自己会惊醒沉睡中的人类,而他的确成功了,也引起了人们五味杂陈的感受。十年之后的今天,关于弗洛伊德的论战仍不断扩大,因此,他的生命依旧持续影响着当代。就此而言,今天攻击他的绵延炮火固然来自不同领域,有宗教方面,也有世俗方面的理由,但是,即使只是跟十年前比较,就当代的趋势而言,引发更激烈批判与辩护之声的焦点,毋宁更集中在弗洛伊德的生活与著作上(当然,这两者是紧紧纠结在一起的)。跟其他现代欧洲文化舞台的要角比起来,弗洛伊德的身后报道之多,无人能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脉搏却从来没有停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些排山倒海、毫不留情针对他的攻击,也无须一波一波卷土重来。这些鞭尸、验尸之举,不只来自严苛的心理学家、多疑的精神医师或忿忿不平的支持者。报刊评论也有跟进的趋势,它们颇为狐疑,观察着弗洛伊德声誉的起起落落,形成推波助澜的声势。《时代杂志》在一篇头版文章中质疑,弗洛伊德是否真的已死,而宁愿认为他已死去;《纽约杂志》的封面,则出现了一幅弗洛伊德面容憔悴的画像,面颊还流下一滴孤单的眼泪;流通量大、在文化圈颇具影响力的《纽约书评》,则不遗余力,为弗利德力克·克鲁斯(Fruder5ck(;rews)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发言空间,让这位以消灭弗洛伊德及其著作为职志的仁兄畅所欲言。经过了30年,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光芒四射的精神分析,如今却捉襟见肘,处处碰壁。而精神分析既然是由弗洛伊德一手创建起来的,攻击精神分析,便无异于攻击弗洛伊德,虽然这句话并不适合由我来说,但是,我打从心底以为,弗洛伊德的外显立场,已让我们迫切需要一部可靠的传记。如果我们问的方向没错,我们想知道,弗洛伊德和他的学说未来在心理学领域究竟会扮演什么角色?台面上各种耀眼的心理治疗对手(并非全都来自加州)[加州有许多心理治疗传统路线不走弗洛伊德路线,譬如已有30年以上历史的“加州整合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就强调更接近荣格派的身心整合路线。——译者注]、药物减缓某些心理困扰类型的兴盛趋势,以及针对心灵问题发展出来的各种生物学进路,使得弗洛伊德思想存在的价值越来越让人存疑。但是,据此认定这些思想已老旧过时,却是非常冒进的想法。很少人知道,年届82岁的老弗洛伊德,在他的遗作《精神分析大纲》(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中曾经主张,以某些尚未被发现的化学物质来取代精神分析治疗,换言之,这位精神分析之父,认为其精神分析观点与神经精神医学(neumpsychiatry)并无相悖之处,也就是说,要把这两种看待心灵、面对心灵运作与施控的方式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更庞大、完整的学说,似乎指日可待。不过,这份综合工作所需要的思想家,其原创性和大无畏的精神,绝不能比弗洛伊德差。如果我们翻开本书的注脚,应不难明白,当初我为这本传记进行研究时,有幸能无所顾虑地参阅弗洛伊德的全套信件,在过去的出版品中,这些信件虽然曾被运用过,却多属滥用。恩斯特·钟斯(Ernest.Jones)在三卷的弗洛伊德生平中,审慎删除了他与弗洛伊德信件往返中某些最有趣的段落,显然不想让人注意到弗洛伊德是怎么死的,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不想让人注意到弗洛伊德是在自己的要求下往生的。经过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的怂恿,钟斯甚至修改了她父亲几近无可挑剔的英文。而弗洛伊德与卡尔·亚伯拉罕(Kad Abraharn)、欧斯卡·费斯特(Oscar Pfister)、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e)的通信,在出版的书信集中也遭到令人发指的窜改。至于弗洛伊德与桑朵·费伦奇(Sandor Ferenezi)之问的重要通信,就现行出版的信件而言,也只有少数样本可以采信。为了跨越这些因时代错误而造成的断简残篇,对于这本传记的写作目标来说,查阅原件当然会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我才得以首度公开大约2000个段落,有些从未问世,有些经过校订。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将精神分析、传记与历史相互结合,意在营造一种新思潮,显示出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辨证探究的划时代的原创理念。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整合个体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由于弗洛伊德生前毁掉了大批书信及手稿,所以本书中所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几乎通读了能得到的有关弗洛伊德的所有资料,并说服了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仅存的弗洛伊德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和其学术的历程。读完本书,读者不但可以了解弗洛伊德这个人,还可以一窥精神分析的真面貌。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1923年出生于柏林,1938年移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目前为耶鲁大学资深史学教授、古根汉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学者、剑桥丘吉尔学院海外学者。历获各种研究奖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学奖等,其著作多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译者简介   
龚卓军,台湾大学哲学所博士。   高志仁,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博士。   梁永安,东海大学哲学博士。

书籍目录

1998年英文版序1988年英文初版前言导读 如何阅读弗洛伊德Ⅰ 尊基期:1956-1905  第一章  知识的贪求    回忆的滋养    研究生涯的诱惑    恋爱中的弗洛伊德  第二章  酝酿中的理论    必要的朋友与敌人    歇斯底里、投射与困窟    自我分析  第三章  精神分析    梦的秘密    献给心理学家的心理学    从罗马到维也纳:一段缓慢的进展    性俗地图Ⅱ 深究期:1902-1915  第四章  四面受敌的宗师    50岁    感官之乐    星期三心理学社    外国人  第五章  精神分析政治学    荣格:加冕的王储    美国插曲    维也纳对抗苏黎世    荣格:后来的敌人  第六章  疗法与技术    疑窦重重的首演    经典性的两课    事出有因:达·芬奇、施列伯、弗里斯    事出有因:狼人政治学    临床技术手册  第七册  应用与涵蕴    有关品位    社会的基础    重绘心灵地图    欧洲的终结Ⅲ 修正期:1915-1939  第八章  侵犯性    牵连甚广的重大事物    风雨中的和平    死亡:经验与理论    爱欲、自我,及其敌人  第九章  生死相争    死亡的阴影    安娜    成名的代价    ……  第十章  黑暗大陆的摇曳火光  第十一章  人性使然  第十二章  死于自由书目研究人名索引名词索引

章节摘录

如果弗洛伊德对双亲的情感是复杂难解的,那么他们对于他的信心倒是完全不容置疑。在弗洛伊德35岁生日的时候,父亲送给“亲爱的儿子”他自己的圣经,上面还有希伯来文的题词:“上帝的圣灵在你7岁时感动你去开始学习。”@实际上,对弗洛伊德家族来说,他们的儿子对于阅读的一种早发热情,老早就成为他未来声名鹊起的一种幸福前兆。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为他众多野心之梦的其中一个寻找理由时,回忆起一个故事:“这是我在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故事”;大约是在弗洛伊德刚生下来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老农妇向我妈妈提出预言,恭喜她生了头胎,并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个伟大的人物”。弗洛伊德带着讥讽的语气评论说:“这些预言必定经常发生,有那么多母亲充满了喜悦的期待,又有那么多的老农妇或干瘪的老太婆风华不再,因此就把她们的影响力转向未来,反正说这些话,也不会让女预言家失去什么。”不过,弗洛伊德的怀疑论并不是认真的,他并不是不愿对这种让人快乐的预言投下几分信赖,同时,他也猜测一家人不断重复地在说这类的生活轶事所造成的那种气氛,只会持续增进他对于成为伟人的一种渴望。另外一个他记得清清楚楚的小插曲,也让弗洛伊德的双亲深深相信,他们正在养育一个天才。当时弗洛伊德十一二岁,跟双亲坐在维也纳最有名的普拉特(Praler)餐厅里,一个流浪的打油诗人在餐桌之间游走,只要丢题目给他,他就会即席写作一些小小的打油诗,换取一些零钱。“我被派去找那个诗人到我们这桌来,他对我这个传口信的人十分感激。在他找出题目之前,他忽然写了几行有关我的诗句,他写得激动人心,并断言我有一天可能会成为一位内阁部长。”在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所拥有的自由气氛当中,这种预言其实是很平常的一种说法,但是回想起来,弗洛伊德认为他最初之所以会研读法律,大概多多少少即是来自这种印象的影响。很自然的,这个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轻人,必然会成为这个家族的最爱。弗洛伊德的妹妹安娜也证明,弗洛伊德一直有他自己独立的房间,不管父母手头如何拮据。弗洛伊德家族到达维也纳时,他们住到传统的犹太社区里奥波史达特区(Leopolclstadt),它横跨维也纳城的东北缘,过去就曾是维也纳的犹太人区,在不断吸收从东欧过来的犹太移民潮之下,它又很快地成为犹太人聚集的地区;1860年左右,居住在维也纳的15000名犹太人当中,几乎有一半是聚集在这里的。里奥波史达特区称不上是贫民窟,因为也有为数众多的富裕犹太家庭也选择住在那里,但是大部分犹太人都挤在缺少管理、乏人问津、过度拥挤的角落里,弗洛伊德一家就是属于后者。经过一段时间,雅各·弗洛伊德手头开始宽裕一些——大部分来自他那两个较为幸运的年长儿子所给的津贴,他们一度定居在曼彻斯特,在那儿发了一笔小财。但他们在1875年迁入的这所公寓,对这个人口众多的家庭而言,还是显得拥挤了点。当时,弗洛伊德已是一位大学生,最小的亚历山大、5个姊妹和父母挤在三间卧室里,弗洛伊德则独自享有他的“阁楼”,作为他的私人空间,这个“狭长的房间,有一个窗户,可以眺望街道”。而房间里面塞满了越来越多的书,那是少年弗洛伊德唯一的奢侈品,他在这个房间读书、睡觉,也经常一个人在里面吃饭。这个房间也是他跟朋友、“学伴”碰面的地方——妹妹安娜把他们称为学伴,而不是玩伴。弗洛伊德算是一个亲切但是带点权威的哥哥,会帮弟弟妹妹们解决功课问题,并且长篇大论地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他那种说教癖,是从他读书之后就显现出来的。他也会扮演那种自以为是的监督者,妹妹安娜回忆,她15岁时,有一次弗洛伊德对她所阅读的巴尔扎克以及大仲马,皱起眉头来表示这些书过于猥亵。这个家以平静孕育着与众不同的氛围,接纳了弗洛伊德童稚般的跋扈。如果他的需求与安娜或其他小孩相冲突,他的需求会优先得到满足。当他专心致志于学校书本,并且抱怨安娜钢琴课发出的声音太大时,钢琴马上就消失无踪。这些当然都让母亲和妹妹感到不愉快,却没有出现明显的抱怨。弗洛伊德家是当时中欧中产阶级家庭里极少数没有钢琴的,但这个牺牲在他们想像着阁楼里那个勤奋又精力充沛的学生未来将拥有的辉煌事业时,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半世纪来最全面、最完整、最细腻的一本佛洛依德传”,“大师笔下的大师,为我们的时代而写。”    ——《华盛顿邮报》“全盘掌握弗洛伊德所有作品,一本公正而充满创意的伟大传记。”    ——《时代杂志》“表现杰出,妙不可言,工程浩大,不愧为艺术精品。”  ——《旧金山记事报》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传(套装上下册)》由鹭江出版社出版。美国国家图书奖1988—2009九种语言畅销世罗彼得·盖伊,史学巨擘,耶鲁大学教授,一位受过专业精神分析学训练的史学家试图将精神分析、传记与历史相互结合的传世巨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弗洛伊德传(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因为作者彼得·盖伊是一位资深历史学家,又引用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也可以算是有关主人公弗洛伊德的历史吧。首先,这是一部弗洛伊德的个人征服史。全书讲述了佛洛伊德由出生到去世的全部历史,描画了他的整个人生轨迹。他用自己火山一般的热情,征服了玛蒂尔德的芳心,赢得了自己的爱情;他用自己迷人的风采,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朋友,赢得了自己的友谊;他用自己执着的精神,征服了精神分析的一个又一个高峰,赢得了自己事业的成功;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征服别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征服,从放弃生理学的决择,到人类心灵秘密的探究,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创,再到勇敢的进行自我分析,无不体现出他对自身心理障碍的突破,对自我的征服。即使到最后面对死亡,他仍然以一种完美的表现征服了自身对死亡的恐惧。其次,这是一部精神分析的诞生发展史。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因弗洛伊德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弗洛伊德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就是弗洛伊德。这本传记也正是依据精神分析的诞生与发展,分为奠基期、深究期和修正期。从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心理萌发的第一个念头开始,到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到中途的争论与分裂,到形成标准化治疗程序,再到最后国际精神分析的不断发展壮大,这本书对精神分析究其一生的发展作了完整的描述,甚至不乏精当的评论。最后,这是一部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史。作为弗洛伊德生活的背景,这本书对弗洛伊德所处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一些民俗也作了描述。记下了弗洛伊德幼年面临的经济困境,记下了面对种族歧视的犹太人的奋争,记下了一战后维也纳严重的食物匮乏,记下了二战前的政治风云,还记下了纳粹的贪婪与“腐败”。然而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我的印象中,在个人主义至上的西方,宗族观念是很淡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很松散。但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弗洛伊德的同父异母的兄长和他的侄子都寄钱寄物,倾尽全力帮助他渡过难关(或许西方人也有亲情?让我心存疑惑)。一般来说,作传者大都喜欢寻找那些性格复杂,充满争议,没有盖棺定论的人物来作为主角,这些人物复杂的性格如同一块多面体,可圈可点,可毁可誉,为写作传记提供了多面的视角,多维的自由度,提供了可供挖掘的丰富资源,也更容易勾起读起者的阅读兴趣。而弗洛伊德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正如彼得·盖伊在这本传记的1988年英文初版前言里写道的那样:“有人认为他是创造现代心灵的天才、创建者、大师、巨人,但另一种声音却说他是独裁者、剽窃者、说谎家、无与伦比的庸医”。彼得·盖伊以他作传,也可以说是眼光独具,匠心独运。他用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运用了历史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风貌,将精神分析的发展,将弗洛伊德的个人故事完美的熔为一炉,冶成了这本传记。弗洛伊德精彩的个人故事与彼得·盖伊深厚的历史学识修养,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弗洛伊德性格的复杂性和围绕着他的无休止的争议,为彼得·盖伊的这本传记提供了最好的素材,作了完美的铺垫,成就了彼得·盖伊的这本煌煌巨著,而弗洛伊德以及他的精神分析也借彼得·盖伊的这本传记得以传世更久。全书叙述平实自然,知性而不失之亲切;议论精当简炼,恰如其分而不失之偏颇;资料详实充分,细致而不失之过繁;特别译者是对台湾与大陆行文习惯的不同作了很好的处理,读来非常流畅,完全没有生涩之感,是我近年读过的最好的人物传记。因此上说,这本书是逝者的历史,传者的丰碑。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   书很详细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平生,包括了其它书上没有提及的书信内容,很多隐晦的事迹也被提及,序言前面也附有他的生平朋友,家人,以及出生地等。
    书的包装如果把黄皮去了更有古典味。
    总的来说,我喜欢这本书
  •   我来你这买书就是专门买这本《弗洛伊德传》的,顺带还买了其他的几本书。可是,结账的时候你们显示还是有货的,可是为什么发过来的时候却没了这本,只把其他的发过来了?连通知都没通知我,只是在网站里发了条短消息!当当你对的起我对你的信赖么?
  •   可以比较全面了解弗洛伊德
  •   大师手笔,让我了解真正的弗洛伊德,英文名太多,不是很好记,有些内容不是很通俗,看起来比较费劲
  •   早就计划拿下了,这回好了,该书是写弗洛伊德的仅次于《心灵的激情》的好书!
  •   这本书本来写的不错就不说了,难得的是翻译的文笔非常好,很优美,很流畅,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看了一下,翻译者是台湾人。相比起来,我们内地译者的汉语水平可差的多了。。。特别一些人还是该领域著名的学者。。。
  •   非常棒,这是近年来看到最好的人物传记!不过阅读时需要耐心,呵呵
  •   学心理治疗的应该收藏阅读
  •   我就是想知道这人是干嘛的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值!
  •   在当当购物很愉快!
  •   好书正品,送货很快
  •   好朋友生日,指名要的礼物
  •   怎么沒有貨類。。。。
  •   是一部很好的人物传记。可以从书里侧面的了解到弗洛伊德为何为大家所熟知的弗洛伊德,也可以了解大家眼中所不知的弗洛伊德。
  •   这本书挺好的 很符合我的要求
  •   这本书没有给我送来,所以不好发表评论
  •   不是科班出身的,还是换一个版本吧。我觉得挺枯燥的
  •   还没读 内容不晓得

    我认为影响阅读 不知道能不能退货
  •   纸比较粗燥,书面有伤痕。
  •   感觉像是在盗版书摊上买的样,纸质量也不好。看上去很不爽~~~~~~
  •   当当坑人啊,怎么只收到上册,不是应该上下册吗?死贵的。。。以后都不敢买了
  •   送人的,不知道有无缺页或破损
  •   书有来的时候不怎么好,皮都掉了,但快递速度还可以~~~
  •   好传记,少有的好
  •   首先从书的质量上来说,书,还没看完,就开始掉页了看得我有点郁闷!其次,这次送货上门真的不太及时,发货到我收货要七天从书的内容上看,我读了上册,可能是自身水平不够的原因吧,翻译上让我觉得读起来有点困难。而且,内容穿插很多,时间上也挺乱的。有时候看得都糊涂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