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汪耀明 页数:168
内容概要
《挥笔传神》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古代史传著作、写人散文的发展过程,客观、系统地论述《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的写人艺术,阐明传记选择典型材料的问题,肯定作品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评价其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以及写人的多种表现手法,探讨写人、叙事、议论、抒情紧密结合的特色,全书视点高远,资料丰富,评价得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文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文学爱好者均有参考作用。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选材典型 一 张良辅佐刘邦成帝业 二 韩信用兵 三 霍光摄政 四 周瑜战赤壁和吕蒙袭荆州第二章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五 鸿门宴 六 司马穰苴斩庄贾 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肉袒负荆 八 田窦之争 九 班超平定西域 十 强项令董宣 十一 夷陵之战第三章 言为心声 十二 陈胜、陈平、毛遂和赵母 十三 苏武 十四 马援和杨震 十五 曹操、荀或、秦宓和鲁肃第四章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十六 垓下之围、吕后之哭、李斯之叹和韩信之忠 十七 李夫人固宠和来歙一心为国第五章 细节传神 十八 张良取履、汉王发怒和李广射虎 十九 朱买臣担薪诵书、东方朔割肉自责及其他 二十 刘备失箸、关羽刮骨及其他第六章 场面描写绘声绘色 二十一 火牛阵和刺秦王 二十二 朱云攀殿槛、昆阳之战和母子诀别第七章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二十三 项羽与刘邦、巨鹿之战与垓下之围 二十四 目夷与宋襄公、萧何与刘邦诸人 二十五 周亚夫军细柳、伍子胥雪大耻 二十六 信陵君、鲁仲连和李广 二十七 苏武和卜式 二十八 范滂、张飞、孙坚和张昭第八章 以文传人 二十九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之赋 三十 贾谊、司马迁、诸葛亮之文第九章 写人、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三十一 刘邦纵徒斩蛇 三十二 陈胜、吴广起义 三十三 管仲、晏子之事 三十四 赵充国平羌 三十五 《后汉书》的序和论融事、情、理于一体 三十六 平叛败吴、奉命北征 三十七 神医治病第十章 四史写人艺术的承前启后 三十八 先秦历史散文的写人艺术 三十九 四史写人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书摘《史记·淮阴侯列传》以同情的笔调记叙了韩信的生平事迹。韩信开始归属项羽,不久归附刘邦,在楚汉战争时,他建议刘邦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问与项羽对峙时,他率兵袭击项羽的后路,破赵取齐,占领黄河下游地区。后来,他率军与刘邦会师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他被改封楚王,又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龚炜感叹韩信“一饭之德,报以千金;百战之功,不赎三族。侯不忍负母,宁忍负汉?而汉祖忍于负侯,侯仁而汉暴也”(《淮安漂母祠及韩信钓台》《巢林笔谈》卷一)。 列传着重描写韩信在帮助刘邦统一天下过程中的典型的政治事件和重要的战斗事例,从而塑造了一位将兵“多多益善”的军事家的鲜明形象,表现出他素怀大志、用兵如神,并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 建议向东扩展。 韩信初属刘邦,刘邦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萧何通过多次与韩信论事,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就极力向刘邦推荐。于是,刘邦举行拜将仪式,任命他为大将军。 针对刘邦不愿长期称王汉中、渴望争夺天下的想法,韩信直截了当地问刘邦,“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他一开始就从竞争对手、勇敢善战和兵力精强等方面来谈论争夺天下霸权的问题,可见其了解双方、洞见症结。正如何焯在《前汉书·列传》中谈到“韩信用兵,古今无及者,然不过知彼己耳”(《义门读书记》卷十七)。 接着,韩信进一步直抒己见。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首先详细分析项羽的为人。“项王喑噁叱咤”,千百人都吓得胆战腿软,然而“不能任属贤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能同情别人生病而流泪,并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但是,到了所任用的人有了功劳应该加赏封爵时,他却把加赏封爵的印信弄得棱角磨没了,还舍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道。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违背与义帝的约定而把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这就等于放弃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取胜的大好机会,同时,他的这种做法也引起诸侯的忿怒和反对。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只不过是迫于淫威,勉强服从,这说明他名义上是霸王,实际上已失去民心。 在此基础上,韩信又纵论天下趋势并提出对策。他认为项羽的强大很容易变得衰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率领正义之师,顺从思乡东归将士的心愿,向东发展,将无敌于天下。 韩信最后强调“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听了韩信悬河泻水般的言谈,刘邦“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韩信鞭辟入里的议论、鲜明生动的对比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充分展现出他卓尔不群的风采和眼界开阔、见识高超的特点。 击魏之战。 当刘邦兵败彭城后,一些人叛汉降楚,齐、赵两国也反汉而与楚联合。魏王一回到自己的封国,就立即背叛刘邦,与楚定约讲和。刘邦曾派郦食其去劝说魏王,但是未能奏效。因此,韩信奉命率兵攻打魏王。魏王闻讯,马上作好应战准备,派重兵驻扎蒲坂,封锁临晋关。于是,韩信将计就计,“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瓦渡军,袭安邑”。结果,“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 在似乎从天而降的汉军面前,魏王措手不及,不堪一击,魏国也如同烟消云散一般,荡然无存。这一战例反映出韩信富有胆略,善用奇兵。 井陉破赵战。 韩信率领几万军队,准备乘胜去攻打赵国。赵王和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袭击他们,就在井陉聚集了号称二十万的兵力。战前,广武君李左车曾向成安君建议,避开敌军的锋芒,深挖战壕,高筑营壁,坚守不战,另外派出奇兵,企图截断汉军的后路。然而,成安君迂腐不知通变,一味相信兵书,广武君的良策被束之高阁。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于是率军进入到离井陉口还有三十多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半夜时,韩信“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小道向前,隐蔽在山里,观察赵军。他告诫士兵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他又“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以致“赵军望见而大笑”。 天刚亮的时候,韩信大张旗鼓地进军,与赵军激战。随后,他假装战败,丢弃旗鼓,逃回河边阵地。“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韩信”。汉军背水作战,没有退路,“皆殊死战,不可败”。此时,拔帜易帜之计已经奏效。汉军两面夹攻,大破赵军,斩杀成安君,抓获赵王。 战后,韩信向众将解释背水列阵的道理。他说:“兵法不日‘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韩信认为用未能素有训练、服从调动的将士去作战,就有很大的困难。只有把将士置之死地,使人人主动拼死奋战,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此,何焯《义门读书记·史记下》引冯钝吟云:“信所将,非素所拊循也。兵不为用,与驱市人同耳。战国之后,民犹习兵。诸将灌婴、曹参之流,百战之余,非真市人也。故背水而陈得以用之。”可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用兵之道正是背水列阵的理论根据。在破赵之战中,韩信能够掌握对方动态,结合自身情况,活用兵法原则,引诱敌军脱离有利地形,奇袭并全歼他们。这一战例写出了韩信灵活善变、出奇制胜的大将风度。 北上降服燕国。 还在战胜赵军时,韩信就首先传令军中不要伤害李左车,他需要这样善出良策的人才。接着他亲自为被俘的李左车解开捆绑,请对方面向东坐,自己却面向西对答,以尊师之礼来对待。韩信准备领兵北上,攻打燕国,就又非常诚恳地向李左车请教。当李左车表示自己是兵败国亡的俘虏而没有资格谈论国家大事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他深知李左车的建议如果被陈余采纳,将给自己攻打赵国造成极大困难,甚至还有战败被俘的危险。既然这样的人才来到面前,就不能有丝毫的报复之念、嫉贤之心,而应该敬重对方,请求指教。因此,韩信对李左车说:“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中肯而坚决的言辞反映出人物虚己以听、真心实意、敬贤爱才。韩信一生立下显赫战功,这与他虚心学习能人长处、善于接受正确意见密切相关。李左车为韩信的真诚心意所感动,就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他指出“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侧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攻燕久战不下,“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他提出按兵不动,安定赵国,收拢人心,同时针对燕国,做好军事布置,展开政治攻势。 韩信认为李左车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就“从其策”。他一方面“北首燕路”,以显示汉军的雄厚实力和进攻态势;另一方面“发使使燕”,以表明自己的长处。于是,韩信兵不血刃,燕国闻风而降。传檄定燕之事,说明韩信能够从善如流,扬长避短。 败楚之战。 继降服燕国之后,韩信奉命伐齐。他听从蒯通的计策,领兵渡过黄河,乘齐王田广松懈之机,扫平齐地,并向东追击田广。此时,楚王派龙且率兵,号称二十万,救援齐国。田广和龙且两军联合起来,与韩信作战。龙且不愿深沟高垒,避敌锐气,而是贪求名利,作战心切。他以为韩信容易对付,“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于是决定交锋,“与信夹潍水阵”。韩信就派人连夜“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他自己率领一半人马渡河袭击龙且,又假装战败后撤。因此,龙且忘乎所以,高兴地说自己“固知信怯也”,并领兵渡河追击汉军。与此同时,韩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他马上下令反击,“杀龙且”,追击败兵,“皆虏楚卒”。这一战例突出表现了韩信足智多谋、勇猛果敢。 综上所述,韩信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楚汉战争期间,几乎所有发生的重大战役,都有韩信参与其中,不少战斗更是由他直接谋划和指挥的,从而在当时造成了强烈的震荡。茅坤在《史记抄》(卷五十九)中谈到“予览观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血战者。予故日: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词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三八)。这样的评价确是很高的。 韩信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战争舞台上上演了不少威武雄壮的节目,成为古代战争史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军事家。他的战斗生涯就是楚汉相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司马迁正是以韩信主张向东发展的重要战略意图和击魏、破赵、降燕、败楚等战例来写活这位将军形象,呈现出他胸有韬略、机智勇敢、善于将兵和从谏如流的特点。(P6-11)
编辑推荐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代范哗的《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尤其是出色绝妙的写人艺术的成就,至今出类拔萃于文化典籍之林。本书根据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古代史传著作,客观,系统地论述“四史”的写人艺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