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下册)

出版时间:2005-07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郭丹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指的是从上古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段的中国文学,主要的是汉文学。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它可以骄傲地矗立于世界最灿烂的古代文化之林,而古代文学遗产是其中最光辉的部分之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发生、发展,必然要学习古代文学,才能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传。中国古代文学遗产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品类繁多,源远流长。尤其是它具有突出的连贯性,从上古神话、《诗经》开始,一直到近代的小说、戏曲,三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这与欧洲及亚洲其他古老国家的文学发展情况都不相同。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于古代文学,各民族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地域发展的程度不同,以及其他种种社会原因,各民族所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也有所不同。我们这里讲的虽然是汉文学,但仍然应作为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这门课程叫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是希望通过一系列专题的讲授,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史,应该注意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套装上下册)》是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远程教育中文专业的学生提供的一本简明的文学史教材,分上、下两册。中国古代文学,指的是从上古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段的中国文学,主要是是汉文学。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他可以骄傲的耸立于世界最灿烂的古代文化之林,而古代文学遗产是其中最光辉的部分之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发生,发展,必须学习古代文学,才能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传。我们这门课程叫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是希望通过一系列专题的讲授,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

书籍目录

《上册: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目录: 绪论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概况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 第二章 史传文学 第一节 《左传》 第二节 《国语》和《战国策》 第三章 诸子文学 第一节 《论语》 《孟子》 第二节 《庄子》 第三节 《韩非子》 第四章 厕原与楚辞 第一节 荆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三节 《离骚》 第四节 《九歌》 第五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二编 两汉文学 第一章 汉代的辞赋 第一节 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 第二节 两汉著名赋家 第三节 汉赋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伟大的人格 第二节 宝贵的思想财富 第三节 宏伟的历史人物画卷 第四节 “无韵之《离骚》” 第五节 写人艺术的新成就 第三章 汉代诗歌 第一节 汉乐府民歌 第二节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 第二节 正始文学 第二章 西晋文学 第一节 陆机和潘岳 第二节 左思 刘琨 郭璞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第四节 陶渊明的影响 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第五章 南北朝诗人 第一节 南朝诗人 第二节 北朝诗人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散文和小说 第一节 骈文 第二节 散文 第三节 小说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下册:隋唐五代至清朝文学》目录: 第一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初唐诗坛 第一节 “四杰”的创作及其意义 第二节 陈子昂的文学复古 第二章 盛唐诗坛 第一节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派 第三章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李白七古和绝句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杜甫叙事诗和抒情诗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李白、杜甫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自居易及其诗歌创作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主张 第二节 白居易的讽谕诗 第三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第六章 唐代古文革新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兴起及其理论 第二节 韩愈的生平及散文创作 第三节 柳宗元的生平及散文创作 第七章 杜牧和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杜牧及其诗歌 第二节 李商隐及其诗歌 第八章 唐代传奇 第一节 唐代传奇兴起及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唐代传奇的分期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唐代传奇的艺术特色第九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兴起 第二节 温庭筠和“花间派” 第三节 南唐词人 第二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柳永及其词 第一节 柳永的生平 第二节 柳永词的内容 第三节 柳永词艺术上的创新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古文运动 第一节 欧阳修的生平及古文革新理论 第二节 欧阳修的散文及影响 第三节 欧阳修的诗词创作 第三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苏轼的诗歌 第三节 苏轼的词 第四节 苏轼的散文 第四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一节 黄庭坚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黄庭坚的诗学主张 第三节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江南诗派 第五章 李清照 第一节 李清照的生平和诗文创作 第二节 李清照词的内容及艺术 第六章 陆游及其诗词创作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内容 第三节 陆游诗歌的艺术 第四节 陆游的词作 第七章 辛弃疾及其词作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 第二节 辛弃疾词的内容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第三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关汉卿及其《窦娥冤》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 第二节 感天动地《窦娥冤》 第二章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二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琵琶记》 第一节 《琵琶记》人物形象的意义 第二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产生的原因及体制 第二节 散曲的分期及代表作家 第五章 宋元话本 第一节 话本及话本的体制特点 第二节 小说话本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第三节 讲史话本 第四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第二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第一节 “三言”“二拍”思想上的突破 第二节 “三言”“二拍”艺术上的创新 第三章 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 第一节 成书时间、作者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潘金莲形象的塑造及意义 第三节 小说艺术上的突破 第四节 小说的局限性 第五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聊膏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造诣 第二章 《红楼梦》 第一节 作者生平、成书经过及版本 第二节 对“儿女真情”的发泄 第三节 《红楼梦》思想、艺术上的继承和超越 附录 一 参考引用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兴者,起也”,即借用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所以,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起到一种发端定韵,舒缓语气,齐足诗句的作用;否则作者一上来便直言本意,会显得唐突兀然,若有所缺,甚至失却诗味。《诗经》中的兴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如《王风》、《郑风》、《唐风》各有一首“扬之水”,但三诗内容截然不同,“扬之水”一句与所咏本意并无多大联系,可能当时流传的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故诗人借用之。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因其所见”或“因其所事”而“触物以起情”,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兴法。如《周南》之“关雎”,“桃夭”、“汉广”,《邶风》之“谷风”、“燕燕”,《秦风》之“黄鸟”、“晨风”、“蒹葭”,等等。借物(景)起兴,许多景物与所引出的诗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关雎》,起兴句可能是诗人看见河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鸟在互相呜叫,触动情思,联想到人间的爱情。所以这类兴句,往往有比的意思。朱自清即说是“一是起兴,一是譬喻”。它在艺术上,或寄寓,或象征,或渲染,或起韵,或引起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再如《周南·桃夭》,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渲染烘托了新婚的喜庆气氛,而且象征新婚女子也如艳丽的初开桃花。《采薇》看到薇菜的生长,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引发久戍不归的苦痛。所以,兴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可以在极短的篇幅里造成极有情致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

后记

本教材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远程教育课程的系列教材。我校是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45所试点院校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因为课时的限制(从先秦至清代共60课时,分两学期授完,教材也分为两册),《中国古代文学史》只能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在本教材中,我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部分共分为三编十四章,这样,唐以前古代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涵盖,并且有一个“史”的脉络和轮廓。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为努力扩大学术视野,尽力吸收和引用前人与时贤的成果,在书后附有参考引用书目,所以就不在各章节中一一列举引用的出处。谨此说明。这个书目同时也作为学员学习各章节时的参考书目。本书在各章之后附有“必读作品篇目”和“思考题”,可供学员复习考试参考。.本课程是由我讲授的。在书稿和课程都结束之时,我不由得想起令人尊敬的老师李万钧教授。李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是他多次向我校远程教育学院提议并要我完成这门课程。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套装上下册)》是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