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密码(上下)

出版时间:2002-3-1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唐汉  页数:9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据《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代前言”的介绍,作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是“去年(即2000年)才开始正儿八经对汉字的起源及流变进行研究”的,“这一年多,他放下了手里的所有工作和经营,一门心思研究古人的造字法,……终于提出了自己大胆的立论……”。通过这火箭速度的“研究”之后,他向汉朝到现代的文字学大师“叫板”、“说不”了!他认为过去的“古汉字研究有问题”,“许多汉字本义的解释错了”,“传统方法显然已经落后了”,应该“被推翻”;而他这本“新”的“著述”“将会在汉字研究领域产生震动”。为了扩大“震动”效果,他“琢磨”了“两年多”(请注意:前面提到他的“研究”才“一年多”),然后“建议”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起一座汉字博物馆”。那么,这个“博物馆”将展示些什么内容呢?作者在给北京市市长的信中漏了底儿:“我殚精竭虑……整理出一千多个基础汉字的形、音、义来源,在汉字发生和流变的学术研究上也有一些理论突破(本人可随时呈上即将付印的书稿《汉字密码——中国人的造字故事》),可为‘汉字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一个至今无人能够提供的设计平台”。  面对这前无古人、惟我独尊的豪言壮语,人们不禁要问:这《汉字密码》(上、下册)在汉字研究方面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立论”、“新突破”呢?  笔者耐着性子,从头到尾地读完了这本“奇书”,发现它并未曾完全“推翻”文字学的“旧说”;相反地,书中不仅沿袭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把别人摹写的一些古文的字例复印过来据为己有。——但是,如果说作者没有自己的新“创造”,那也有些冤枉。他最突出的“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地用“生殖文化”和“屁文化”(请注意:这是作者的原话,而不是强加于他的话!)去肆无忌惮地曲解不少汉字的字源。  本人不准备过多地引录这本“奇书”独有的奇谈怪论,以维护报纸的纯洁性,只在不得不引录的时候才举少数的例子,因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中确实充斥着大量的不堪入目的描述“性”的文字。  如所周知,汉字中极少数与“性”有关的字源,自古以来早有一些文字学家揭示或论述过,例如“也”字是“女阴也”;“且”(“祖”的本字)源自男性的性器形状;“匕”、“?”分别是雌、雄动物的符号(像“?”、“牡”等字的偏旁)等。但是仅此而已,汉字在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生殖文化”和“屁文化”;汉字研究也不存在所谓的“受士大夫观念的影响,耻于谈性”的现象。  而《汉字密码》的作者却用了占全书分量很大的一部分篇幅,以主观想像去代替严肃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断言不少的汉字都是来源于人类甚至兽类的“性”。  作者所采用的“论述”方式是:先毫无根据地虚构出一些“符号”,然后据此“推论”出一批汉字的“字源”来。例如“倒(△)”是“女性符号”,由这个符号“孳乳”出来的汉字有“帝”、“不”、“丕”、“否”、“黄”、“同”、“才”、“在”等;“△”是“男性符号”,由它“孳乳”出“享”、“亨”、“余”、“叙”、“食”、“令”、“命”等字;“?”和“△”的结合又产生出“合”、“会”、“高”、“京”、“膏”等字。其实,这些汉字的字源,有许多早有公认的定论,却被作者统统“推翻”了。  除用这个方法之外,作者又牵强附会,把更多的本来与“生殖文化”、“屁文化”无关的汉字也挂上了钩,这里只举数例:  把甲骨文“男”字的下半部、“吉”字的上半部、“父”字的竖笔等不同的形体都说成是“男性生殖器”,甚至把“酉”字倒置过来也算是一例;  把甲骨文“卑”字的上半部、“公”字的下半部、“申”和“文”的整体都说成是“女性生殖器”;  把甲骨文、金文“系”、“玄”、“率”、“胤”、“绍”、“素”、“繁”、“组”、“幼”、“绝”等字的构成部分“∞”都说成是“脐带”;  把“方”字说成“用生殖器朝向对方”;把“臾”字说成“表示男子的自慰,即双手将生殖器勃起后的手淫”;把“予”字说成“男女性交以射精为终结,……有给予之义”;“宴”字的本义是“用女人款待来客。……源自上古时期,女俘虏属大家共有,并用之招待客人的习俗”;“毋”则“表示禁止与母亲发生性关系”;而“用”字居然是“大便后用树枝、草根擦屁股”!……——够了,够了!这部“奇书”中龌龊不堪的“奇思妙想”还不止这些,不能再引述了,真是匪夷所思,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亏他想得出来!  从一些字倒可以看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作者在“论述”汉字时是随意性的和自相矛盾的。例如,作者把“同”、“舍”等少数汉字下面的“口”解释为“女性生殖器”,却对包含“口”这个偏旁的大量汉字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谈得上起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吗?  据《汉字密码》的作者说,他建议筹建“汉字博物馆”的本意是“……为世界提供一处开放式的汉语教学基地,为子孙后代(每年都有二千多万孩子入学)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笔者只担心:这个设想中的“博物馆”的“设计平台”如何选对选准?如何用正确的汉字科学知识去教给下一代,而不是用胡说八道的伪科学去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这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事。

作者简介

  唐汉,语言学家,著名学者。

书籍目录

上册代前言 “古汉字研究有问题”第一章 汉字与动物一 说羊道吉祥二 牛是有用之物三 臭狗屎与香肉四 家中有一头公猪五 天马来兮从西极六 长尾为鸟短尾隹七 人类的动物伙伴八 万物皆谓虫乎九 渔猎与豢养第二章 汉字与植物一 一枝一叶总关情二 大树底下好乘凉三 疏粝亦足饱我饥四 广植桑麻有衣穿五 不可一日无此君六 五谷皆熟为有年七 躬耕农田可获利第三章 汉字与天地一 日月同辉的天空二 行云播雨乘雷电三 时光一去不复还四 茫茫九派流中国五 粪土当年万户侯六 火若有情火亦灭七 南北东西说左右第四章 汉字与人体一 天地之性人最贵二 天大地大人亦大三 翻手为云覆手雨四 足下生风追往昔五 耳聪目明乃圣贤六 口舌巧言为哪般七 搔首踟蹰瞧脸面八 针灸医药治疾病下册第五章 汉字与两性一 性角色扮演二 女人的权利三 男人的世界四 育儿繁子的秘密五 人生历程千般苦第六章 汉字与战争一 弧矢之利威天下二 干戈戚扬血飞溅三 止戈为武说征伐四 杀人盈野俘为奴五 官民刑法话贼寇第七章 汉字与民生一 酒肉尝尽食为天二 列鼎陈爵以为享三 垂衣裳以辨贵贱四 安得广厦庇寒士五 千门万户向南开六 舟车之利济不通七 工欲善事先利器八 琢玉贮贝得财宝第八章 汉字与文化一 钟鼓乐舞起翩跹二 敬祖畏鬼说祭祀三 说三道四话学校四 天干地支何处来五 忠孝仁义道礼法音序索引附录:关于筹建“汉字博物馆”的建议

章节摘录

  牛是一种反刍类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六畜之一:力大性善,可用于耕地或载物,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现代社会,牛由“耕畜”渐渐退役,又成为“畜牧业”的主力,牛奶、牛肉、牛皮都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  古文字中的“牛niú”字,是一颗水牛牛头妁简化图形,上像内弯之牛角,下像简化了的牛头,重点突出了牛角、牛耳的特征。如果与古文的“羊”字比较,显然,这是依据两种动物“角”的不同特征描绘而成。汉字中,凡从“牛”之字,都与牛及其动作行为有关。  “牛”之所以发“牛”的字音,大概源自牛的拗脾气,但有人认为是采其叫声而来,亦即所谓的“拟声语”。中国人形容沉重、浊厚的声音, 叫做“哞一哞”,而“牛”的叫声就很  接近这种发音。  金文和小篆的“牟móu”字,下部均为牛头之形,上部的撇或弯圈之形,表示牛在鸣叫。甲骨文的字形则以“牛、口”会意。所以“牟”的本义为牛叫。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牟,牛鸣也。从牛,厶象其声气从口出。”这是说:牛头上方的螺旋形符号,表现了由低到高的牛叫之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其《牛赋》中有“牟然而鸣”的描述。  在古文字学中,“牟”常常被“谋”字所假借,久借不还,“牟”也有了谋取之义,如“牟利”一词。“牟”的本义,即牛叫,则由后造的“哞”字来表达。  “牟”在用作地名即山东牟平县时读作mǜ。  牛在远古时期,是一种野生动物,也就是野牛。要将野牛驯化为家养动物,将牛的疯狂野性改造为“老黄牛”、“孺子牛”之类的优良品性,史前时期的先民们可谓煞费苦心,锲而不舍,经年累月才终有所成。  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牢láo”字。两种字形都像一头牛被圈养(实质上是关押)在地窖之中。“牢”字的外框便是古代地窖的象形白描。  在对殷商遗址的发掘中,人们发现许多大大小小、或圆形或长方形的地穴,这些地穴浅的有二米或四米,深者达九米。有些地穴的前面有逐渐爬升的坡道,坡道的底部可以用木制的栅栏门堵起来。如果把捕获的野牛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一代接一代地圈养在此类地窖中,再加上一些饥饿喂食的奖惩制度,再野再倔的牛脾气也会慢慢消失,代之以忍辱负重的牛性。这便是“牢”的“功绩”。  “牢”的本义为牛窖,也就是豢养牛的地穴,引申泛指圈养牲畜的圈栏,如成语“亡羊补牢”中的牢。由此,又引申为关押犯人的监牢、牢狱。此外, “牢”字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如“牢靠、牢不可破”等等,这里的“牢”都有引申而来的“坚固”义。  “牡mǚ”字,远古时期本用来指称公牛。后来,成为雄性动物的通称。如“牡羊、牡鹿”  等等。  甲骨文的“牡”字左旁是“牛”,右旁是雄性生殖器官的图形“上”(士)。小篆字形在从金文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讹变,“士”字成了 “土”字,会意字也变成了形声字,成了“从牛土声”的“牡”。实际上,“牡”字的发音同“牟”相似,源自公牛发情时的叫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前言  小人物唐汉向大学者叫板  “古汉字研究有问题”  想建一座汉字博物馆  日前,一份《关于在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筹建汉字博物馆的建议》送到了北京市市长刘淇的办公室。起草这份建议书的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大号叫唐汉。  怎么想起要建汉字博物馆呢?唐汉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字母语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

编辑推荐

  当“郭沫若将古文字和上古史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是前辈学术巨匠,令学术界尊敬的甲骨学大师”这些盖棺定论的话还回荡在郭老纪念馆的进候,北京城的一隅突然传来了击鼓叫战声……。击鼓叫战者,唐汉。他说包括郭沫若在内的很多学者把一些甲骨文都解错了!而且是方法上的错误。  ——《新民周刊》  唐汉坚信汉字来自于民间,是民俗文化的直接体现。他琢磨一个汉字的来源,不是一昧地翻古书,而是深入民间去采访,看实物,跟老人聊天,有时甚至要亲身体现验。  ——《北京晚报》  唐汉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研究甲骨文,对于最终破解人类早期文明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早期文明探源,既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当代学术界的一项基本任务。  ——《瞭望》新闻周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字密码(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汉字源于上古先民的共性经验,每一个汉字,无一例外的都来自生活的真实,象形文字的本质,就是可以让处在同一生活圈内的课堂学习。汉字,并不像训诂学家们说的那么神秘。
      唐汉把古汉字分为“动物、植物、天地、人体、两性、战神、民生、文化”,这八个大类来进行研究。
      
      上古先民造字的启动力,源自与祖先、神的对话交流。
      古汉字的造字许多与性有关。如“不”字的本义源自女性月经来后的鲜血禁忌;“否”的本义源自经血自口鼻中倒流;“今”字的本义来自射精;“予”字的本义是性交时的给予;“幻”字的本义是梦遗。
      
      金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1、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肉和鱼都是刺激味觉和嗅觉的特殊食品。由鱼和羊组成的“鲜”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对羊肉这种食物的特殊爱好。
      2、炎帝即“神农氏”。
      3、六畜之首——牛。六畜:牛、羊、豕(即猪)、马、犬、鸡。
      4、犬:前肢五趾,后肢四趾。
      5、人类驯化饲养最早的家畜——猪。
      6、黑马为“骊”,黑鬃赤色为“骝”,苍白色为“骓”,黄色为“骠”,身上有大块杂色的为“驳马”,小公马为“驹”。
      7、至今,北方仍将让马前行的命令叫做“驾”。
      8、“驾,马在轭中”;“骈,驾二马也”;“骖,驾三马也”;“驷,一乘也”;“[马非],骖旁马也”;“驸,副马也”。
      9、古文字中,以“鸟”为造字构件或偏旁部首的文字,远远超过以其他动物为部首的文字,数量位居第一。
      10、鸿:大型野鸭。雁,小型野鸭。
      
      11、鸳鸯中,鸳为雄鸟,鸯为雌鸟。
      12、象形文字发展的必由之路:图形->符号。
      13、“能”本指熊,因熊之多能,故而引申出“才能、能力、能够”等义。
      14、在民间通俗用法中,人们称老虎为“大虫”,马称“聋虫”,鹰称“刚虫”,鱼称“隐虫”,蛇称“长虫”,鼠称“老虫”……
      15、形容美女弯弯双眉的“蛾眉”,取材于蚕蛾圆弧状弯曲的触角。
      16、古代四大灾害:水、火、兵、蝗虫。
      17、华佗创立的“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
      18、古代之“五辛”:韭菜、胡荽、葱、蒜、姜。
      19、古人以“社”为土神,以“稷”为古神。
      20、江头一尺稻花雨,窗外三更蕉叶风。
      
      21、北斗七星: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22、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23、“岁星”,又名“太岁星”,即木星。
      24、“兵车”文化:左为攻击,右为逃命。时至近代:左为革命,右为反动;左为盲动,右为机会主义。
  •      各种媒体轮奸学术已经好多年了。那些引车卖浆者流,总企图趁真正的学人闭关于书斋之时,恬不知耻地跳梁献技。说什么“学术要走向十字街头!”,说什么“挑战XX领域的权威!”而广大无知的读者和观众,久已习惯了文化快餐,没见过真正学术的宏伟博大,止于诡巧之说。好比一个人完全没有“泰山”的概念,止游于一些寻常小丘,却藐视泰山之大。这就是蜩与学鸠笑话大鹏的原因。
      
       所幸唐汉的遗毒还不太广,只是众多学界小丑中的一个(客座教授现在可以理解成江湖卖艺的)。我读此书,惊异于此人对古文字的解读竟然如此主观,有时简直天雷滚滚。但是,更让我感到惊异的是,各位读者的评论,竟不乏艳羡之词(其中居然还有语文老师),我国民众品味之低,可以见矣!
      
       首先,汉字学,包括所有的国学门类,并非大部分认为的那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拜托大家有点常识好不好。文字学是要讲究二重乃至三重四重证据的,对汉字的形和音猜谜似的解释,只是一个很末流的方法。而且解形只是一个方面,更多证据要靠出土文物旁证的。简简单单把人家研究成果否定,而根据又是如此主观。F,简直不想多说什么了。我只是觉得可悲。
      
       我虽然现在只是一大学生,但各种机缘巧合,见到的甲文也有一定数量了。我不敢说自己学养如何,以前也从来未有出来卫道的念头。但这一次我是真的忍不住了,拜托各位,求求你们,认认真真地学学中国文化吧!!表再被唐汉、于丹之流牵着鼻子走了成不?我去年在日本,在京都见到日本鬼子研究甲文的热情,那些老鬼研究方法之精当、学养之浓厚真是令我感到汗颜。我国的学人在干什么啊!!!在上电视,在出一些媚俗的书。这类书除了误导大众不去触碰经典以外,还剩下什么???
      
       淡定不了了。我国文字学如果朝这种瞎解的路子走下去,早晚被日本赶超。其他,诸如敦煌学、儒学亦然。
      
       醒醒吧!!懒得读原典的人们!别让中华文化,如同西方古希腊罗马文明转移到英美等国一样,让日本人、韩国人赶超。我们太需要踏踏实实的学者了!
  •     人类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这是一个问题。
      学习地理知识,可以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民风、生活习惯是于当地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学习历史知识,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方向、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还可以知道现在的许多事情其实都逃不开历史的影响。学习天文,可以知道自己生存的地球的发展演变。学习生物,可以了解同样作为生物的一种,与其它生物的共生关系及相互影响。
      那为什么要读《汉字密码》吗?
      汉字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表形表意。不象西方国家的一些语言(如英语),与意义的相关性小,比较难能从字、词上看出来什么东西。
      而作为中国人,读《汉字密码》,其实不只是认识一些字的来历及演变,其实同时也是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祖先生活、劳作、思考、进步的进程。每个字,都是几千年的积淀...
  •   老大,如果没有唐汉这种人,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汉字原来这么有趣!!那种脱离了老百姓的正统的研究有用吗?在非专业人看来完全对牛弹琴!
  •   想请教你 学古文如何起步 谢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