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10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朱学稳
内容概要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以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研究为基础,所讨论的内容涉及国内外现已发现的主要天坑。在塌陷成因的岩溶天坑方面,大石围天坑群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实例,具有“塌陷天坑博物馆”的科学内涵和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最全面、最深入、最理论化讨论岩溶天坑(karsttiankeng)的第一部著作,故在岩溶和洞穴科学上具有开创性。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新发现、新思维、新概念和新认识,在岩溶地貌学、岩溶水文地质学及岩溶与洞穴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与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创新意义。第11章为《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详细摘要,同时以中、英两种文字刊出,以便于国内外更多的读者与同行较全面而又及时地了解《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的主要科学内容。
作者简介
朱学稳,男,研究员,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洞穴学与岩溶学家。1932年11月12日生,安徽舒城人。1954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早年在国家地质部与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谷德振、戴广秀共事。参加过长江三峡坝址比选勘探及库区渗漏调查论证、贵州区域岩溶研究和成昆铁路工程地质勘察。1965~1977年是国家地质部南江大队的技术负责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致力于洞穴与岩溶学研究及岩溶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规划设计,并长期组织领导中外联合洞穴探险工作。曾是加拿大McMaster-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出访过英国、爱尔兰、加拿大、美国、匈牙利、奥地利、古巴、澳大利亚、法国和瑞士等国。在国内外发表论著近百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集体)和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在学术上提出“峰林喀斯特的同时态系统演化论”“地下河洞穴的系统发育和演化模式”等理论,是国内外“岩溶天坑”命名、科学概念建立的第一位学者。近十多年来,为了我国南方岩溶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的发展,不顾年迈、尽心尽力,特别是在重庆市武隆县旅游业的发展及奉节天坑地缝和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的评价、开发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有口皆碑。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广西区科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科技咨询中心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旅游地学研究会委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中国岩溶”编委会副主任。黄保健:男,副研究员,1964年2月15日生,广西贵港市人,1986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原长春地质学院J地质系毕业。先后从事矿床水文地质、农田水文地质、土壤生态、洞穴与岩溶景观的调查与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在晋、冀、鲁、豫、苏、皖、辽等省参加中国北方地区岩溶大水矿床治理的基础岩溶研究,20世纪90年代在桂中与湘西地区从事岩溶石山综合治理与土壤生态研究以及在川西地区进行水电工程岩溶水文地质勘探,自21世纪初起转向岩溶景观与洞穴资源调查研究与开发规划设计,发表论著近十篇。朱德浩:男,研究员,1940年12月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4~197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地貌研究,1976年11月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从事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工作。发表过岩溶地貌和洞穴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学科综述等六十多篇。参与完成的《中国岩溶学》一书的研究成果获国家地矿部199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一书1988年获国家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陈伟海,男,副研究员,1965年10月生,广西桂平市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长期从事岩溶地区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和岩溶水文地质、景观资源、地质遗迹、洞穴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以及洞穴数据库、洞穴环境研究等工作。先后主持及参与完成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如重庆奉节天坑地缝岩溶景观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研究、重庆武隆岩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等。已撰写科技论文15篇、专著1部。
书籍目录
第1章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的地理位置与分布1.1 地理位置1.2 自然地理特征1.3 地质与岩溶地貌特征1.4 百朗地下河系统1.5 天坑群的组成与分布第2章 大石围天坑群的发现、探测与科学研究2.1 发现经过2.2 科学发现的意义与价值2.3 大石围天坑群的探险与科学考察2.4 大石围天坑群的调查与科学研究第3章 大石围天坑群的基本特征3.1 形态特征3.2 天坑群的规模3.3 天坑与地表岩溶形态及地下洞穴大厅和地下河的关系3.4 天坑周边的生态环境现状及生物多样性第4章 大石囤天坑群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4.1 地层与岩性条件4.2 地貌条件4.3 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河系统4.4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条件第5章 我国其他重要天坑5.1 我国岩溶天坑的科学发现与研究5.2 小寨天坑群5.3 石院天坑群5.4 箐口天坑群5.5 小岩湾天坑、大岩湾天坑5.6 龙缸天坑5.7 号龙天坑与交乐天坑5.8 其他天坑第6章 天坑的科学含义及其规模等级划分6.1 岩溶与岩溶形态6.2 岩溶漏斗与岩溶天坑6.3 天坑的命名与科学含义(定义)6.4 岩溶天坑规模的级别划分第7章 岩溶天坑的成因类型与基本特征7.1 塌陷型天坑及其基本特征7.2 冲蚀型天坑及其基本特征第8章 岩溶天坑的形成条件与发育阶段8.1 塌陷型天坑的形成条件8.2 冲蚀型天坑的形成条件8.3 天坑的发育阶段.第9章 我国天坑在世界上的地位9.1 世界上的天坑9.2 我国岩溶天坑在世界上的地位第10章 天坑在岩溶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及其旅游价值10.1 天坑在岩溶科学研究中的意义10.2 我国岩溶天坑发育的地质年代分析10.3 天坑的旅游价值第11章 全书详细摘要11.1 中国岩溶天坑的现有发现11.2 岩溶天坑科学发现与研究的意义11.3 岩溶漏斗与岩溶天坑11.4 岩溶天坑命名及其科学含义(定义)11.5 岩溶天坑的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11.6 岩溶天坑的形成条件11.7 中国岩溶天坑形成的地质年代11.8 中国岩溶天坑在世界上的地位11 The summary of this book in English11.1 discoveries ofkarsttiankengs in Chinaup to date1 1.2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research of karst tiankengs11.3 karst dolines and karst tiankengs11.4 Nomenclature and definition ofkarst tiankeng11.5 Genetic types and main features of karst tiankengs11.6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ofkarsttiankengs11.7 The geological age ofkarst tiankengs11.8 The status of chinese tiankengs within the karst of the worldAcknowledgment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该文把这类大型漏斗命名为“天坑”,并简单地定义为“四周岩壁峭立(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缓坡,但不包括后生改造),深度与平面宽度均不小于50m的地表陷坑”。同时按尺寸规模把天坑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文章发表后,称可、疑惑及非议者均有。地球科学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只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史。岩溶学是较地球科学更为年轻的学科,许多相关的岩溶现象尚处于不断发现之中。人们对每一发现的不同认识是自然的。对天坑来说目前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当更无例外。笔者提议将上述一类“大型漏斗”从一般漏斗中分离出来,并命名为“岩溶天坑(karlst tiankeng)”的见解与缘由如下:①天坑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地质一地貌一水文地质为一体的系统条件,而一般漏斗的形成条件则相对非常普遍化。故在全球岩溶区域中,普通漏斗(含一般的塌陷漏斗)的分布非常广泛,而天坑则凤毛麟角,十分罕有。
编辑推荐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 探测 定义与研究》:形态特征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的地理位置及分布天坑群的规模天坑与地表岩溶形态及地下洞穴大厅和地下河关系天坑周边的生态环境现状生物多样性大石围天坑群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河系统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我国其他重要岩溶天坑我国岩溶天坑的科学发现与研究石院天坑群箐口天坑群龙缸天坑大石围天坑群的发现发现经过科学发现的意义与价值大石围天坑群的探险与科考天坑群的科学研究大石围天坑的基本特征《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 探测 定义与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最全面最深入,最理论化讨论岩溶天坑的第一部著作,故在岩溶和洞穴科学上具有开创性。所提出的一些新思维,新概念在岩溶地貌学、岩溶水文地质学及岩溶与洞穴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与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创新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