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王日根 页数:4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本书着眼于科举与社会的关系,追溯了科举源流、追寻了科举考试的具体过程及发展演变、探明了科举考试这一本来只是用来选官的制度对全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体现为对婚姻、家庭、信仰、迷信乃至社会习俗的影响)。称得上是一部科举社会史。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废士族与兴士族 一、科举向全社会开放 二、释褐者踵至 三、全社会的士族化第二章 走向科场 一、明以前科举程式的演变 二、明清科举考试的定型化 (一)小试 (二)岁科试 (三)乡试 (四)会试 三、应试之准备第三章 科举与社会流动 一、科举是传统社会流动的巨大动员力量 二、科举动员社会流动的结果 (一)科举家族 (二)人无三代富 (三)三代出贵人 (四)科举会馆 (五)人文渊薮第四章 科举拜物教 一、科举衍为世态 二、科场上的社会关系 三、从雁塔题名到表闾竖杆及各种献纳 四、科举中的迷信 五、科举谚语 六、科举习俗第五章 科举之捷:科举的社会影响(一) 一、科举及第者成为当时社会中的最先进分子 二、科举及第者特别是进士成为全社会的榜样 三、科举及第者促进了明清民营教育的大发展 四、科举及第者经常成为政府与基层的中介力量 五、科举及第者的趋新和应时第六章 科举之歧:科举的社会影响(二) 一、科场失意是科举的必然产物 二、科场失意者的职业流向与社会影响 (一)生员壅滞 (二)名士纷涌 (三)塾师游走 (四)幕宾塞衙 (五)三教九流中的落第士子第七章 科场与市场 一、商人走向科场 二、科名的捐取 三、科场舞弊种种 (一)枪替 (二)挟带 (三)用襻 (四)割卷 (五)冒籍 (六)服丧入闱 (七)科场案迭兴及其他 四、科举营生第八章 科举之废与社会之应对 一、科举之废及其社会反应 二、四民秩序的纷乱与士的坚守 三、士阶层的分化与社会整合的弱化 四、废科举与城乡流动的减弱结语 走不出的科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废士族与兴士族 原先意义上的“士族”,是指长期垄断着读书权利并进而长期垄断着官僚地位的家族,在传统社会早期,掌握了知识的“士”往往就掌握了权力。家族内知识的传授自然易于出现官僚地位的垄断。无论是过去的世卿世禄制,还是后来的察举制,乃至九品中正制,起初的目的都是希望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官僚队伍中,以实现国家政治的高效运作,但都无一例外地衍变为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越到后来,选拔的范围就越来越小。士族的垄断现象和颓败倾向就变得不可避免,政治的运行势必遇到危机。事实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这种局面。其根本点不在于它日益宣告着士族的退出历史舞台,而是把选拔士族的范围越来越加以扩大。过去的士族和非土族都可以通过科举重新确定为士族,由此过去士族中没有发展前景的部分被去除了,有发展前景的则在通过科举考试之后继续留在土族行列,许多传统的士族可以经数代的努力而发展壮大。庶族中的优秀分子经过科举,取得了政治和社会地位,跻身于士族行列,无疑大大拓展了士族的社会根基,使士族的勃兴有了新的生机。 科举制度是在与原先士族阶层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建立和被执行的,原先意义上的士族是在长期垄断政治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但是垄断却产生惰性,垄断导致腐化,政治运行显示不出任何生气,真正为政坛作贡献的却是较低政治地位的庶族阶层,长期的为政锻炼了他们的政治能力,他们希望以一种较为公正的制度对他们和士族子弟同等地加以测试,进而决定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科举制度实际上是这种努力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的保证。庶民士子的努力获得了中央专制政权的护佑。因而与其说这是士族阶层的被瓦解,不如说这是士族阶层的社会基础在扩大。 一、科举向全社会开放 作为政权,选拔官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政治行为。既然要从民庶中选拔出官员,就必须有选拔的标准。较旱的时候是世卿世禄制,先辈的业绩可以成为后代居于高位的依据。到汉初,官员的选拔制度主要仍是凭军功,有“非功臣不封侯,非侯不拜相”的定制,凭军功封侯拜相之后,爵位和官职可荫及三世,宦门子弟可通过荫子进入仕途。天下太平之后,凭军功拜官的定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以汉文帝有“若逢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之叹。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