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蔡静平 著 页数:311
前言
蔡静平君大著《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出版在即,嘱我为序。作者是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文学博士,该书是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耗费心血甚巨。要作序就必须对作者与读者双方负责,因此又把静平君大著认真重读一遍,读后思绪潮涌,闭上眼睛,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我读大学的学生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性政治运动此起彼伏,一个接一个接踵而至,似乎不让人有喘息之机。当时,阶级斗争论成了主流的文化意识,天天讲,时时讲,很少谈什么和谐人生与社会。我们课堂上所教的文艺理论,盛行的是苏联毕达科夫的理论模式,主要讨论的是文学艺术的人民性、阶级性等内容。但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我通读了明末名士叶绍袁编撰的《午梦堂集》,于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开始悄悄地思考苏式理论之外的文学评价。吴江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的创作和理论观念,仅仅用人民性和阶级性来衡量是很难说明问题的。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的研究生了,当时我已读过清初叶燮所著的《原诗》,感到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诗话著作,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它、研究它,但苦于有关的参考资料匮乏。
内容概要
《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考察,并从具体的文献材料出发,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明清之际汾湖叶氏的家族传统和文学活动,以期厘清世家大族与文学发展之间带有根本性的关系问题,拓宽从家族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古典文学的思路。汾湖叶氏风雅满门,是明清时期较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世家,它孕育了叶绍袁、沈宜修、叶小纨、叶小鸾、叶燮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史上卓然有成的家族作家群体,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文化成果。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诗礼著望耀吴中第一节 勾吴奇胜人文之都第二节 “七世成进士”的汾湖叶氏一、汾湖叶氏家世渊源二、一门七世八进士三、巍巍科第与赫赫名节四、从科第簪缨到诗文传家第三节 一门风雅午梦堂一、何谓“午梦堂”二、午梦堂一门的家庭成员三、谢斋诸兄弟四、《午梦堂集》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五、《午梦堂集》的流传与影响第二章 午梦堂主叶绍袁第一节 生平事略一、岁月蹉跎二、归隐汾湖三、拒剃逃禅第二节 思想与学术渊源第三节 诗文创作及成就一、诗词二、辞赋与骈文三、散文四、其他第三章 骈萼连珠惊文苑第一节 明代闺阁文苑概述一、明代前期的闺阁生活二、明中后期闺阁文苑的繁盛三、明清之际的江南世家才女第二节 “闺中个个诗”--沈宜修与叶、沈才女群的崛起一、风雅母教树家风二、汾湖叶氏及其亲族中的其他闺阁作家第三节 才高命蹇的叶氏三姝一、愁城为家奈若何--叶纨纨及其诗词二、哭死伤离写凄凉--叶小纨及其诗词三、折玉碎珠何太早--叶小鸾的身世之谜第四节 千古一剧出闺阁一、《鸳鸯梦》的创作时间与版本流传二、叶小纨的杂剧之缘三、《鸳鸯梦》的内容和特色第四章 一代文宗叶横山第一节 生平、思想及著述第二节 门风家学与叶燮文论及其影响一、“文之为用,实以载道”二、“千古诗人推杜甫”三、“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四、妙奢佛理诠文字五、叶燮文学思想的影响第三节 诗文创作及成就一、诗歌二、散文附录 汾湖叶氏世系简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文字,但似乎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大荣是沈宜修大伯沈璟之长女,姊妹间曾“析疑送难”,关系非常亲密,她的话应当是可信的。这段话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沈宜修育有四女,其中长女叶纨纨、三女叶小鸾已卒,还剩有两女,一仲一季,即叶小纨和一个襁褓幼女。 有人先人为主地把五女叶小繁当成沈宜修的亲生女儿,也许会将这个幼女与叶小繁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叶小繁根本就不是沈宜修所出,而这个襁褓幼女也肯定不会是叶小繁。叶小繁生于天启六年(1626)四月,沈宜修卒时她已经十岁了,与大荣所称“惟季襁褓”不符。叶绍袁描述三女叶小鸾说:“(天启五年)十一月,季女(即小鸾)自君庸家来归,时年十岁。姝颜玉丽,即已无匹,颀然其质若十三四岁矣。”(《叶天寥年谱》)十岁的叶小繁纵使与十岁的小鸾略有差别,也绝不可能给大荣留下尚在襁褓的印象。可知叶小繁实非沈宜修亲生,当为叶绍袁姬妾所出。因此,柳亚子所述“香期(即叶小繁)后起,是天寥侧室所出”(见柳亚子自传《五十七年》)是不虚的。关于五女叶小繁的文献资料不多,而叶绍袁年谱中的一些记载又夹杂不清,的确会让人误以为她也是沈宜修的嫡亲女儿。如《年谱续纂》“(崇祯)十二年己卯”条称:“六月,五女千璎呈一诗云:‘风动帘开日影清,绿绡闲坐午香轻。银床寂寂桐花落,遥送流莺第几声。’时年十四,清韵秀骨,有如其人。母亡时,女年十岁,亡后记诵虚矣,此似有夙慧,可喜;追忆其母姊,又可涕也。”“崇祯十四年辛巳”条又称:“十一月初八日,五女千璎归于王婿复烈。女早失母,既无人为治奁,而年来萧然之橐,益不能支。”但此“母”乃“大母”之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小繁生母早逝,遂依沈宜修为母。小繁在家庭中的排行为“五女”,那么,这个比她还要小的幼女应该是第六女无疑,惜其事迹文献无征。沈宜修死时她既还在襁褓,则其生年当在1634—1635年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