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法]雨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雨果(1802~1885)Hugo,Victor 法国作家。1802年2月26日生于贝桑松,1885年5月22日卒于巴黎。雨果幼年曾随当将军的父亲到过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他少年时期影响颇深。1814年,雨果随家庭到巴黎。1819年,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很多是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后相继出版《新颂歌集》和《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在《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又相继发表了浪漫主义戏剧《吕克莱斯·波尔吉》、《玛丽·都铎》、《昂杰罗》,诗集《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小说《穷汉克罗德》以及杂文《文学与哲学杂论》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流亡期间的创作 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雨花台烈士陵园阶级统治的建立和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妥协态度。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后,他在文学创作上比较沉寂。1848年六月革命后,他逐渐走向共和的立场,在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不久,又成为他的反对派。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在这部作品中,女主角爱斯梅拉达有着非凡的美丽,卡西莫多虽然极为丑陋但心地善良,他们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克罗德虽然披着宗教的外衣,却是假丑恶的代表,美好和丑恶的极端矛盾冲突形成了极其夸张的艺术效果。这部小说是雨果艺术思想的最好体现。
作者简介
改编:(法国)雨果
章节摘录
书摘 十五年前,法国的一个小城有一位贫苦的女子,很早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去世了,家里很贫困。后来,她被流氓污辱,生下了一个女孩子,从此她更让人看不起,走在路上,人们在她背后指指戳戳。她拼命干活,仍不能养活自己和女儿,不得不靠出卖肉体维持生活。 她的女儿非常可爱,有着棕黑的卷发、大大的眼睛、一双粉红色的小脚。这个女人非常爱她的女儿,女儿就是她的一切。她把赚来的钱都花在女儿身上,也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女儿四个月大的时候,她给她做了一双粉红色的缎面绣花鞋,配上女儿的小脚真是又漂亮又合适。 那时,法国有许多算命的吉普赛人,人们说他们能占卜未来。那女人一时心动,就把两个吉普赛女人领回家来,那两个女人直夸这女孩子长得好,以后要当皇后。可是,当那女人第二天回家时,却发现自己的女儿不见了,只有一个驼背、罗圈腿、一只眼的小怪物,在地上爬着叫着,她大叫起来,认为一定是那些吉普赛人用这个小怪物换走了自己的女儿。 她抓起女儿留下的一只鞋飞跑下楼,疯狂地大哭大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谁看见了我的孩子?”她在每一条大街小巷疯狂地寻找,还是没有发现女儿的踪影。其他人怕她回来看见那小怪物受不了,就把他抱走了。 有人告诉她,有人看见两个吉普赛女人曾经拿着大口袋上楼,之后又匆匆忙忙地走了。还有人说在灌木丛中看见了她女儿的几缕衣带,说是很可能被吉普赛人吃掉了。她听了不哭也不喊了,只是呆呆地对着那只小鞋发愣。 第二天,她的头发就全白了。 第三天,她就失踪了。 后来,人们在巴黎的格雷沃广场那间被人们称为“老鼠洞”的小房里发现了她。她从此不言不语,再不出门一步,只靠人们施舍度日。但一听到小孩的声音,她就以为是她的孩子来了;听到吉普赛人的歌声,她就会疯狂地咒骂。插图
编辑推荐
法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剧作家和诗人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雨果以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描述了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和克罗德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纠葛、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482年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性地再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历史现实。小说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的艺术表现原则,它的发表,打破了伪古典主义的桎梏,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彻底胜利。本书为彩色插图精选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