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5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学会编 页数:686 字数:107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湖南考古2002(上下)》为两册,《湖南考古2002(上)》、《湖南考古2002(下)》。
书籍目录
芷江蟒塘溪水电站淹没区旧石器地点调查发掘湘西自治州几处旧石器地点调查花垣茶洞遗址发掘简报吉首市河溪教场遗址发掘简报湘西永顺不二门发掘报告古太县白鹤湾战国西汉墓发掘报告张家界市菜籽湾12号莫清理简报湖南保靖黄连古墓葬发掘报告泸溪桐木垅战国、汉墓发掘报告保靖县四方城晋、唐、元墓发掘清理简报湘西永顺老司城发掘报告益阳市李昌港麻绒塘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津市邵家嘴楚墓发掘报告湖南常德寨子岭一号楚墓邵阳市郊区东汉南朝砖室墓常德冲天湖唐代窖藏铜钱常德黄土山宋墓湖南攸县丫江桥元代金银器窖藏岳阳市市郊铜鼓山遗址新出土的青铜器汉寿县三和出土青铜钟永顺县王村战国两汉墓清理简报邵阳市城步花桥治墓发掘益阳蔡家园遗存试析试论大溪文化类型及其交互作用桑植朱家台商代陶器纹饿探源湘西商周文化的探索中国南方先秦时期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考古研究“五兵”之酋矛、夷矛考辨澧水下游楚墓论述东周时期资兴旧市越人墓异变的系统研究试谈永州鹞子岭战国墓楚式漆木豆研究略论湖南出土的汉代玉器西汉长沙国铸钱三考论中国古代的饕餮与人牲佛教东渐与佛钟的形成试论WTO与文物保护浅谈历史文物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章节摘录
书摘 茶洞遗址于1989年文物复查时发现,采集有新石器、商周和两汉时期的遗物。2000年冬,为配合茶洞镇边贸大街的建设,我处组织力量对工程范围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于2001年2月10日结束。现将发掘情况分述如下: 一、地理环境 茶洞遗址位于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城西南25公里的茶洞镇清水江东(右)岸二级阶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8。30,东经109。16,台地高出河床20米,东南部回龙山呈月牙状环抱遗址,西与重庆洪安镇隔河相望,地当湘、黔、渝三省交界,319国道自西横跨清水江,从回龙山南穿过(图一)。 二、文化堆积 经勘探,我们在遗址的中南部和西部布探方4个,发掘面积96平方米,解剖旧石器地层17.5平方米。以下就西部探方南壁为例介绍(图二)。 第一层:现代扰乱层,含大量现代生活垃圾和明清瓷片。厚35—100厘米。 第二层:灰色土含大量草木灰,主要分布在探方的西南部,砂性重,出土大量明代瓷片和少量汉代陶片。厚30—50厘米。 第三层:黑色土含少量烧土颗粒和炭末,夹大量宋至汉代陶片。厚5—52厘米。 第四层:黑棕色土夹大量烧土颗粒和少量炭末,较疏松,含大量两晋陶片和东周遗物。厚8—32厘米。 第五层:黑灰色土夹大量烧土和炭末,较板结,含少量东汉硬陶片和商周遗物。厚5—60厘米。 第六层:较纯净的黄色土,板结,遗物破碎较甚,主要是东周时期遗物。厚15—30厘米。 第七层:较板结的黑色土,含炭末、烧土不均,陶片较多但碎,主要是东周遗物,少量西周陶片。厚5-0厘米。 第八层:灰色粘土含少量炭末,仅分布于探方的东南部,陶片虽多但破碎较甚,主要是西周时期遗物。厚5—42厘米。 第九层:黄棕色土夹少量炭末,较板结,陶片较多但破碎严重,含商周时期遗物。厚5-20厘米。 第十层:黄色土夹少量烧土,板结,陶片极少,质地疏散易碎,主要是商周时期遗物。厚5—15厘米。 器形方面,第一期出现过的缸、簋消失,而鼎、甎、钵、杯等新一批器形产生。罐、豆、器盖继承上期而有新的变化。A、B型工、Ⅱ、Ⅲ式罐与Ⅳ、Ⅴ式之间有明显的区别,A、B型豆在型式上比较稳定,只是在陶系和火候上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新出现周缘饰瓦楞纹的纺轮,网坠变长变大可能反映渔网变大。陶器口沿新出现花边口作风,在豆、钵上出现暗纹。 第三期:地层中绝大部分陶片属于下层的扰乱物,这一期的单纯的地层尚不清楚。分期的依据是地层中所出大量战国时期的陶片。特点是火候很高的泥质灰陶,普遍饰有深锐的绳纹,器型为鬲、钵、罐、豆、纺轮、网坠。在陶系与器物组合上与上两期有着极大的差别。 铜器出现在第二、第三期,以兵器和小型工具为主,也有容器的残片。骨器自始至终都很丰富。 湘西古代民族在以后历史时期的走向牵涉到现代少数民族的族源问题。对汉魏以后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器的介绍,对于了解湘西地域性文化因素如何在历史时期物质载体上体现,有着特定的意义。 年代推定: 第一期陶器与桑植朱家台遗址陶器一致,年代为商时期;西周和东周时期湘西目前尚无正式发掘的遗址可以用来参照,通过与相邻地区的中堡岛、香炉石、路家河、杨家嘴、柳林溪、小溪口、刘家河等遗址对比,将第二期的年代定为西周至春秋,第三期的年代定为战国。 囿于资料的局限,这一绝对年代推定显得笼统粗略,更具体的时代划分还有待本地区更精细的文化序列与编年的建立。我们曾取T11④、T11⑤、T11⑥地层中的木炭、泥炭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得到的结果分别是距今2305±70年、2570±80年、2260±70年。按5570为半衰期进行树轮校正后的数据分别是2395±39年、2725±120年、2335±39年。年代范围在西周至战国,显得偏晚,与陶器类型学取得的结果不吻合。这需要作进一步的工作。 五、结语 不二门遗址文化层自上到下,文化性质单纯,说明这是一处生活时间长、人群活动稳定、自成一体的文化类型。对于遗址的性质,我们认为它与江汉——洞庭湖区商周文化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而与峡江及鄂西山区商周文化属于同一个大的文化系统。同时,又与后者有显著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不二门遗址中所具有的从商代一直延续到春秋形式独特的刻划纹陶片。 不二门遗址的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遗址中渔猎工具,如铜箭镞、石球、陶网坠等的数量相当大,从自然环境看,遗址的聚落处在临河的山脚下,是渔猎生活的理想场所,大量野生动物的骨骼也是一个证据。这种情况与鄂西及峡江地区的相关遗址十分相似。不二门遗址东南方有狭窄的河谷平原和低矮丘岗,也是构成旱耕农业的有利空间,但当时有没有发展旱耕农业,比重多大,值得探索。 不二门遗址的居住方式以河边的自然洞穴、岩下为特点。我们调查了在猛峒河和清江两岸,这种自然地形相当独特。我们注意到在不二门遗址周围的河边台地上的商周遗址大量存在,如杨公桥遗址等。那么,这种穴居生活方式是一种山地文化的模式,还是一种特例?它与台地居住者在生产方式、族属上是否存在区别?就不二门遗址本身而言,它提供了山地聚落微观研究的理想场所。例如,从目前发现看,商时期的堆积只见于近河的岩下,在山坡上、洞穴中的堆积主要是西周以后的。再如洞内与洞外的功能问题,以T6与周围的环境为例,T6共分11层,每层表面都无遗迹现象,全为自西向东倾斜的生活堆积物。但在它的西面没有洞穴,只有一条很长很宽的岩缝,通光、避风、干燥,是营造棚窝的理想之地。那么,这些棚窝、洞穴是否具有季节性的功能?标本T5⑨:2的B型杯的同一件器物,残片来自于T5:⑨和T6:⑨,这又提供了居住者行为方式的细节。如果我们将遗址看成是一个聚落的有机体,一个家族或氏族的生存空间,将一些理论上的思考通过实际的发掘揭示出来,将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反映精神生活方面的文物不多,卜甲出现在第5和第6段,在整治及钻凿方式上与中原地区相似,这是商周时代的一种时代风尚,说明社会精神生活中祭司的存在。不二门所出卜甲的年代比相邻的鄂、渝地区同类遗址更晚,说明这种占卜传统在这一地区保存甚晚。其他能反映山区文化的有:.如可能作为乐器使用的骨管,鸟头形陶塑等。 不二门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牙齿标本为开展古代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不二门遗址的发掘是我们多年来探索湘西民族考古的组成部分。通过遗址的发掘,为湘西商周时期的文化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时,这项工作也加深了对湘西洞穴遗址的认识,这种遗址不像山坡遗址那样容易被水冲刷,文化层得以很好地保存,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保留了最浓厚的土著文化因素。此外,湘西、鄂西、峡江地区,同处在地理上的第二、三阶梯的交界上,不二门遗址对于文化上统一性的揭示,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格局和民族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这项工作得到了何介钧、袁家荣、裴安平等先生的热情指导,深致谢忱。 发掘、整理:柴焕波 龙京沙 雷家森 鲁卫东 彭根林 刘德靖 林 媛 江建平 苏 剑 赵 云 绘图:李付平 执笔:柴焕波 龙京沙 第二期 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计有10座(98M2、98M12、96M1、96M2、96M3、96M5、97M1、97M3、97M6、97M8)。随葬器物以盒、钫、壶为主要器类组合,无铜器出土,铁器亦很少。随葬陶器流行AI鼎、AI圈足壶、钫、工盒,A型滑石壁和滑石耳杯,A工鼎,盖低平,附耳方直,扁形蹄足,小平底,有的器身还施有彩绘,尤其是鼎足外侧削成棱形或刻槽的特点在江陵雨台山楚墓中常见,益阳、大庸等地也多有发现。A型滑石壁,穿径较大,与大庸三角坪M14:1Ia滑石璧相接近,滑石耳杯与大庸三角坪M65:7工式耳杯相接近。根据该10座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器物的组合特点以及滑石璧的形制,可把该期墓葬年代判为西汉早期。 第三期 墓葬形制为楔形墓、斜坡墓道墓、土坑竖穴墓三类共存。属于该期的墓葬共9座(98M1、98M4、98M9、98M14、98M15、98M16、98M17、98M18、97M5)。随葬器物组合以第二类居多,有的墓还伴出青铜礼器鼎、壶、钫的组合及其他器物。这9座墓葬随葬陶器主要器类组合沿袭前期各器类风格,但又出现了一些差异。该期随葬品主要流行AⅡ鼎、AⅡ盆以及B工、BⅡ滑石璧。特别与第二期随葬器物不同的是个别墓葬(98M9)开始出现陶井、陶灶等模型器及其配套器类工釜、工甑、工汲水罐等等。器物组合中出现陶灶、陶井等日用模型陶器的新种类,可以证明此期在分期中所具有的承前启后的意义。该期中陶鼎器盖稍隆起,上饰三方形竖立纽,陶熏炉由盖豆式演变为博山炉式。硬陶罐器形已出现筒形罐、双系罐,同时罐身还出现了施釉等新的装饰工艺。根据该期墓葬形制、随葬物及器类组合等特点,结合墓葬中随葬的大量武帝五铢、宣帝五铢、上横纹五铢以及泥五铢等材料,可以将该期的时代定在西汉中期。 第四期 该期墓葬形制多斜坡墓道和楔形墓。该期的墓葬共有6座(98M8、98M10、98M20、96M4、98M11、97M9)。随葬器物组合形式以第三类居多,该期墓葬随葬器物多流行BI、BI鼎,AI壶,滑石璧流行BⅢ、BV。与第三期随葬器物不同的是,其中有5座墓葬分别单独或成套出土了灶、并等日用模型及其配套器Ⅱ釜、Ⅱ甑、汲水罐等等。该期墓葬陶器所反映出的具有分期意义的特点外,还有仿铜陶礼器在随葬陶器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减少。其反映在具体器类上,如陶鼎足部的纹饰从兽面纹演变为人面纹。陶鼎附耳上端外折。陶钫的数量在随葬陶器中减少,这时陶盒这一器类在随葬品中没有发现,硬陶罐上出现少量刻划符号。滑石璧的穿径逐渐由大向小的方向演变,璧中刻划菱形小格已出现了三组平行线相交而成的器形。根据该期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器物组合等因素,再结合98M10所出“而”字格昭明镜,97M9所出日光镜铭文文字以及随葬品中的下半星五铢、半轮五铢和剪轮五铢等等材料,“而”字格昭明镜和日光镜,周世荣先生在《金石瓷币考古论丛》一文中认为是西汉晚期多见,故可将该期墓葬年代定在西汉晚期。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两册,《湖南考古2002(上)》、《湖南考古2002(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