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作者:萧洪恩 页数:459
Tag标签:无
前言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①当我1986年在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正是本着这一精神的指引而踏上了回乡之路的。当时,业师萧蓬父还嘱我要向刘尧汉先生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那样,肯下长期钻研的功夫。然而,20世纪80年代,正是“未来的震荡”、“大趋势”、“第三次浪潮”等话语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时代,要在这种背景下放弃大城市生活而去支边,虽然不是少数,但也并不普遍。当时我是本着“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情感,下决心回到被称为“老、少、边、山、穷、库”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到了工作岗位后,我就做了一个地道的“乡下人”。作“乡下人”,我既不自卑,也不自贬,当然也无自傲。这正像在拿破仑的军队逼近耶拿大学城时,黑格尔却仍然在精心地写作《精神现象学》一样,因为有一种“哲学”在支配着他。“乡下人”自然有“乡下人”的活法与想法,这就是一种执着、一种忍性、一种特殊的生存(生成)哲学。当我以一种坚决态度来进行20世纪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研究时,回头去翻检当时的资料,竟首先发现的是到工作岗位以后以《热爱鄂西》(当时叫“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题写下的记录笔记,短短几年竞达十数本。
内容概要
《20世纪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史》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与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研究的关系入手,以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流变的简要历程为背景,以上家族对20世纪的认知及思想实践为基础,分别研究了辛亥革命前后期土家族的哲学社会理想、土家族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社会思想、徐复观与沈从文的哲学社会思想的基本比较、20世纪下半叶土家族的哲学自觉与社会建构等内容。
作者简介
萧洪恩,男,1961年5月生,湖北咸丰县人,土家族,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炎黄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及经济开发部部长、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现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土家族文化研究,农村社会学及民族社会学研究。主要专著有《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1999)、《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2002)、《易纬文化揭秘》(2008),《土家族哲学通史》(2009)、《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合著,1999)、《巴文化研究》(主编2002)、《农村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机制研究》(主编,2003)、《社会行政》(主编,2005)等著作,参编或任副主编的学术著作有《民族经济学》,《湖北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县政概论》等,在《国内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研究》,《周易研究》、《湖北社会科学》、《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书籍目录
20世纪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引言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与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研究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对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研究的启示第三节 20世纪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第四节 研究20世纪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的意义第一章 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流变的简要历程“第一节 先秦至汉晋时期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第二节 15—17世纪土家族的文化选择与哲学社会思想转型第三节 改土归流至19世纪土家族的哲学社会思想第四节 20世纪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变迁的总体风貌第二章 土家族对20世纪的认知及思想实践第一节 20世纪全球性大变局中的土家族第二节 土家族眼中20世纪的中国第三节 20世纪土家族的自我认知第四节 20世纪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的渊源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后期土家族的哲学社会理想第一节 辛亥革命时期土家族哲学社会思想概观第二节 朱和中:“空言无补于实事,以运动为惟一革命工作”第三节 温朝钟:“穷天下之变而会其通”第四节 席正铭:“以全副精神注之”以“应世界潮流”第五节 儒魁文侠:田星六对“吾国如何自强”的哲学反思第四章 土家族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社会思想第一节 土家族马克思主义者对时代使命的科学把握第二节 向警予的哲学转型与社会理想建构第三节 赵世炎的哲学社会思想第四节 卓炯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社会思想第五章 从与徐复观比较中认识沈从文的哲学社会思想第一节 沈从文与徐复观救世理想的思想根源第二节 沈从文与徐复观共承的救世使命第三节 沈从文与徐复观共铸的人生境界第四节 沈从文与徐复观救世哲学的历史启示第六章 20世纪下半叶土家族的哲学自觉与社会建构第一节 民族成分再确认与民族精神的阐扬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确立与实践第三节 土家族哲学研究与20世纪下半叶土家族的哲学自觉第四节 卓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论第五节 李绍明的“族群互动与文化多样性”思想后记:
章节摘录
由于强调实践、群众、生活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就特别关注人民群众的创作,即使是口头创作,不仅肯定其理论性及哲学家的地位,而且还在哲学研究中进行具体运用,给我们提供了经典性示范。 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论文中曾多次引用民歌、传说和史诗中的材料作为哲学研究的有力论据,如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写道:“如果‘普鲁士人’站到正确的观点上,那他就会看出,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首先请回忆一下织工的那支歌吧!这是一个勇敢的战斗的呼声。在这支歌中根本没有提到家庭、工厂、地区,相反的,无产阶级在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①这里所说“织工的那支歌”即是西里西亚织工所作的《血腥的屠杀》,这首民歌把资本家称做“刽子手”,工厂叫“受苦刑的牢房”,同时还揭露了法官和人道主义者的伪善面目。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中,还特别关注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因而提出了哲学与俗语的关系问题:“有一位思想极其深刻但又怪诞的研究人类发展原理的思辨哲学家,常常把他所说的两极相联规律赞赞誉为自然界的基本奥秘之一。在他看来,‘两极相联’这个朴素的谚语是一个伟大而不可移易的适用于生活一切方面的真理,是哲学家所离不开的定理,就像天文学家离不开开卜勒的定律或牛顿的伟大发现一样。‘两极相联’是否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原则姑且不论,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却是这个原则的一个明显例证。”②不难看出,“谚语”也能揭示“伟大而不可移易的适用于生活一切方面的真理”,“‘两极相联’这个朴素的谚语”和“对立统一”这个哲学用语都是同一个“离不开的定理”的不同说法,所以都是“哲学家所离不开的定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