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4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曹卫东 编 页数:3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世纪之交,人文学术的发展历程需要回顾和检审。这是前进中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而国内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当代西学所获得的相当程度积累则使这种回顾和检审成为可能。于是,我们组织学界人上翻译、编选《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
“文化名人”,仅是一个因俗的称法,人物之入选以学术价值为重,至于每种人物专集之选文,都旨在真实反映该人物的思想特征和学术见解的原貌,供读者面对其人其文,分析、研究、借鉴、批评。
作者简介
霍克海默(1895-1973)德国当代重要的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自1931年1月起主持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他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一起为“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他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于1947年发表。他的《理性之蚀》一书也在1947年发表,后经过补充以《工具理性批判》的书名于1967年出版。他的另一部重要文集《批判理论》于1968年问世。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索和敏锐的批判揭示当代西方文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向,在当代西方学术舞台上居重要地位。
书籍目录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总序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主编开卷语 编选者序 自然法与意识形态 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 启蒙的概念 朱利埃特或启蒙与道德 反犹主义要素。启蒙的界限 科学及其危机札记 论宗教 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 人的概念 有神论与无神论 论灵魂 叔本华的现实意义 婚姻的未来 德国的犹太人 封建地主,消费者和专家 ——消费者是上帝的童话的终结 对自由的威胁 笔记选 书信选 ·附录· 霍克海默生平年表 霍克海默著作目录
章节摘录
应该承认,缺乏明晰性正是早期学说的特点。国家一方面作为没有民族区别的单位,另一方面又作为带着不同利益的不同社会阶级所组成的混合体,换言之,就是国家和社会,在概念上还没有得到明确的区分。但是,在现实里这种差别却在不断扩大;从重商主义时期一直到今天,它们仍旧能够让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矛盾,尽管还有许许多多理论概念仍旧与霍布斯保持着联系。当代哲学对源于实在的自明性的轻视,主要是在许多现象学流派中产生的,但这仍旧可以在上述问题的背景里加以考察。即使国家与社会已经不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人们也得承认这种社会形式是一种原始本质。人们在观念(der Idee)里,总有一种不核证事实就接受“真理”的倾向,一种对源于观念、却又无法提供否定论据的“初步事实”横加蔑视的倾向。当然,我们还得要进一步弄清楚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差别。社会并不是统一的,它内部有着分化;国家的作用总是取决于在特定情况下它客观上所代表的那个社会群体。 霍布斯明确宣称,专制政体是所有幸福的前提。但他不愿意为能够直截了当地探讨这种政体提供基本依据,这最充分地表现出了他的天真幼稚。然而,他相信专制政体肯定会在自然法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社会契约责任的基础上推断出自己的地位。就本质而言,霍布斯用自然法替代了中世纪的神圣戒律。这种发源于十八世纪近代哲学的要素,竭力通过自然和理性将新的秩序合法化,同时又通过未曾中断过的宗教虔诚将旧的秩序神圣化。这种神圣化不仅对哲学家的听众、而且对哲学家本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这不是有意识的苦思冥想所能带来的结果,而是可操作的社会心理机制所带来的结果。贯穿于从霍布斯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争论,其中心问题就是国家制度究竟是由上帝确立的、还是由自然理性确立的。即使后一种假设在当时具有着更进步的意义,但这两种假定实际上都是虚幻的,都没有揭明国家产生的真实原因。以自然法形式和社会契约形式奠定的国家包含着这样一种遮遮掩掩的观点:即国家是人类的自然利益和生命利益的产物。但实际上两种利益并不是相互一致的,而是分散多变的,因而国家也可以从作为一种客观普遍利益的体现转变为特殊利益的体现——这一深刻的洞见最终被契约的神话遮盖掉了。马基雅弗利有关国家形式的变化和腐化、革命既是犯罪又是历史必然的学说,与霍布斯及其后继者论证严密的自然权利的学说相比较起来,显得更加综合一些,协调一些,而后者则忽视了深层社会生活的转变;更有甚者,它在国家哲学理论家的极力鼓吹下,仍旧坚守着国家事务代代永存的信念(这一信念自那时起变得更加强烈)。 ……
编辑推荐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在永恒不断流逝的时间的长河中,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回头看一看,看看走过的历程中自己走得是否都完全正确,正确的要坚持,不正确的要扬弃。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古人在这方面有许许多多的教导,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前车覆,后车戒”,通常作“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两句话表面讲的仅仅是反面的经验,也就是教训。但是其中隐含着“前车不覆”也是“后车之鉴”的正面的经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