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文体源流新探

出版时间:2004-05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韩高年  页数:342  

内容概要

  《诗赋文体源流新探》运用文体学研究方法,探讨构成诗歌与辞赋的文体诸要素的来源、演变,以及赋与诗的相互关联等问题。

作者简介

  韩高年,甘肃省永昌县人。2001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7月出站,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在《文学评论》《文献》《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古典文学研究论文40余篇,为中国屈原学会理事。

书籍目录

《诗赋研究丛书》序序前言1从"诗"与谣、谚、歌、颂的关系看先秦诗歌的形态及其演变三代史官传统与先秦诗、史同体从祝辞到宴饮仪式乐歌--论《鱼丽》《南有嘉鱼》的文体来源高裸祭仪与《宛丘》《东门之枌》屈骚的悲剧精神及其在文体层面的衍变《九歌》楚颂说《天问》题义及构思的跨文化思考五言诗起源及相关问题探索散体赋的句式实验与新诗体的产生赋之"序物"、"口诵"源于祭神考赋的诗文两栖性特点的成因战国纵横家言与散体赋的关系兼裁众美,其美在调--散体赋的创作模式和美学旨趣论贾谊赋的"承上启下"两汉咏物小赋源流概论西汉后期士林中的退隐之风与诗赋语体的新变汉晋赋中的自然及自然观的演变文体辨析与魏晋赋风的转变文论"别调"与魏晋赋中京都、音乐、说理类题材的反主流倾向南朝诗赋的形式美学倾向及其价值文化心态对诗赋文体的吁求--对北朝诗赋的特质成因的文体学考察

章节摘录

  在漫长的采集时代里,早期诗歌的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从歌谣在流传过程中被再创造这一点来说,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方式和审美方式。到了稍迟一些,文字的成熟和运用,使这些歌谣的文本固定下来。这时,诗歌的创作与欣赏才完全分离开来,诗歌发展也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划时代变化的直观标志是贵族参与创作及诗歌创作从法术思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诗经》中的多数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再次,从《鱼丽》《南有嘉鱼》二诗我们可以推想早期诗歌与乐舞的关系。《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八日总禽兽之极。”这一场歌舞既有“三人操牛尾”的舞蹈,又有所歌之辞,也有伴唱之声,诗、乐、舞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葛天氏之乐”的具体情况了,而且即使知道;由于舞和乐在时空方面的局限性(场面或仪式完结后,舞乐即宣告终结),我们也不会有多大收获。歌辞因为和语言文字的关系,相对来说要稳定得多。因此《鱼丽》这首仪式诗就是我们考察诗、乐、舞关系的绝好凭借。《鱼丽》所反映的巫术仪式和《吕氏春秋》记载的葛天氏之乐类似而规模更小些,但却更加具体地体现了诗、乐、舞的关系。诗的前三章是仪式的主体部分:即由人们扮演着那灵物——鱼,模仿或重现“鱼丽于雷”过程的舞蹈。这三章文字既是这一仪式内容的记录,同时也是舞者表演时所唱的歌辞。这里所隐含的,实际上是先民试图调动所有可能利用的因素如体态语言(舞)、声音语言(乐与辞)等试图干预自然的心理。诗的后三章是仪式的附属部分,是巫舞之后所唱的祈祷之歌。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诗赋文体源流新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