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分钟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译林出版  作者:(美国)吉姆·德怀厄、凯文·弗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02分钟》生动而感人地记述了人们求生的过程。9月11日上午,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时间在一分一分地流逝……
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46分,纽约市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内,14000人和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阅读电子邮件,交易,或临窗啃着面包。在接下来的102分钟里,他们每个人都将成为这个历史事件的一部分,成为现场的见证人——直至今天。
有关这个悲剧日子的无数记录,大都是从外部角度来看的。《纽约时报》记者吉姆·德怀厄和凯文·弗林从相反的、更能揭示事情真相的角度来记载这个历史事件。
每件事都是当时双塔内幸存者的真实经历。
《102分钟》记录下普通男女自救和互助的感人场面。请看其中的一些镜头:
在北塔,大厦经理和他的同事们撬开门锁让数十人从高层逃生。
一名远离现场的警官,正在整理他的退休文档,得知险情后,他抓起警察徽章,立即奔向大厦。
一位窗户擦洗工和其他5个人被困在50层的电梯里,他们利用橡皮刷逃生。
几个秘书搀扶着一个老人从89层往下跑,几个年轻管理人员带着一个残疾妇女从68层撤离。
消防队长(也是名马拉松运动员)是第一个到达南塔78层危险境地的营救者,他背负50磅的设备一路爬楼梯而上。
平日高谈阔论时的睿智辩论,举手投足间的优雅身影,顷刻在响彻写字间的叫喊声中改变了。恐惧和安慰,生与死,全都在一线之间。
对营救者和幸存者的数千个采访,数千页口述故事,以及无数的电话、电子邮件和紧急无线电呼叫记录,德怀厄和弗林穷其所能,广为收集,这些第一手资料对调查事情真相无疑弥足珍贵。它显示出如此众多的人们——从官员到民众——的英勇无畏精神,它也揭示了大厦安全方面的不足和纽约紧急救援系统中的悲剧性缺陷。
每个人在坠入地狱之前发出的生命绝唱,让我们看到了灾难的残酷无情和人们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德怀厄和弗林记录下一个个男男女女感人肺腑的传奇——12000人逃生,2749人罹难——是他们创造了这史无前例的102分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02分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摘自《半岛网》 作者:白 鲸
      
      
      
        这是一个可怕的时刻。
        2001年9月11日上午纽约时间8点46分30秒。
        一架从波士顿起飞的美国航空公司11次航班的飞机向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北塔楼93—101层撞去。“高速撞来的飞机的巨大能量大部分被北塔楼的中央支撑架分几拨自上而下地吸收.这些能量被直贯地基的岩床,一直延伸至大西洋和哈德逊河沿岸,在大楼以北22英里的纽约州帕里塞德,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观测站连续12秒发出了地震警报信号。大地在颤抖。”
        这是美国人吉姆-德怀厄以及凯文-佛林根据对经历和发生在那个可怕时刻的14000余人的采访后所撰写的记实性报告《102分钟》中的其中的一段。在飞机撞向双塔的前一分钟,作者呈现了当时身在双塔内的数十人在那一刻的生活和内心——喝咖啡的黛安娜,与妻子通电话的克雷维特,等信使的科纳斯,安装火警警报器的麦凯德,等等等等。此刻,这个段落重新把我带回到了2001年9月11日的那个震惊世界的日子。现实依然在不动声色地向前推进。然而活着是为了更好地记住。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我们可能性的生活,也是我们存在的方式之一。
        9-11的那天早上,我没有象往常一样在家里的餐桌旁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中央台的早间新闻。我在前一天接到了北京某设计院的电话,要一早到机场接设计师去青岛的项目基地看现场,并沟通设计思路。在机场一见面,刚顾得上握手,北京来的设计师便眉飞色舞地告诉我发生在美国纽约的飞机撞楼事件。我无法想象这可怖的场景,直到一小时后,载着我们的车子回到公司,我从网上打开视频,看到了后来人们从电视画面上所共同看到的景象。全球性的电视直播已经开始,那一刻,我们与世界同步,并与双塔共同颤抖。那时,我不知道别人内心的感受,当双塔开始崩塌,我感到了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某种黑暗的时刻,我心中对于人类的某种信仰出现了一刹那的怀疑,几近于与双塔共同崩溃。
        1月22日下午,我从卓越网收到了这本记录911的那个可怕时刻的小册子。黑色的封面上,白色的题目触目惊心。这个画面让我一下子想起曾经读过的记录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的报告文学,钱钢著作《唐山大地震》。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是的,在这一刻,也许就全世界的不幸的命运而言,它们都是相似的。我第一次感到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接近。1976年7月26日的唐山大地震,中国人死于灾难的人数达到了24万人,2001年,死于911的美国人达到了近2800人。在这样的日子里,1976年7月26日的那个濒临死亡的拂晓,有接近100万人在与来自自然的灾难相抗争,而2001年9月11日,有14000人在与来自人类本性中的邪恶的魔鬼所带来的灾难相对抗。
        1976年的7月26日,那时候,我的父亲在县城里工作,我和妈妈、姐姐生活在胶东的农村。那时候我的妹妹刚出生不到半个月,为了躲避地震,我们把她用被子裹起来,装在一个垫满了草的篮子里,我们把门板拆下来,横担在两靠近院子的锅台之间,以便随时在地震来临之时冲到房屋之外。我们还把闹钟、瓶子倒放在倾斜的脸盘里,以便在地震来临前可以听到它们发出的警报声。当那一年的7月26日之后的一个繁星密布的夜晚,我听到脸盘里的瓶子被路过的老鼠碰翻时发出的刺耳声,我提着装着妹妹的篮子冲到了院子中央,与母亲和姐姐满怀恐惧地期待着那自然界的可怕的摇晃和颤栗的来临,却最终只等到了老鼠在黑黢黢的地面上跑过的西西梭梭的脚步声,那一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忽然涌上了一种对于世界的荒谬之感,这荒谬的深刻印象让我7岁时的内心感到一片荒芜。我无法解释,我后来的对于哲学的爱好,对于存在主义和荒诞文学的接受和自觉实践,以及对于世界本质的深刻的怀疑,是否就起源于7岁时的那个黑暗的夜晚,起源于那一声老鼠碰倒玻璃瓶子的当啷当啷的震响。
        ——是的,此刻,当我们面对灾难的现实,我们才真切地感到,数字并不能够说明什么,感受和记忆才是一切。在这样的两部著作中,我们只知道,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关于灾难的记录,人类的故事在以一个人+又一个人+再一个人+再一个人……的形式向我们展现,这样的展现融入了我们对于灾难、以及人类面对灾难的勇气的深刻的记忆之中,这样的记忆生动,感性,它们震撼我们的内心,并在历经了无数的岁月之后,经过某些偶然事件的激发,会再一次从我们的内心深处浮现,不断地给我们以警醒和反思。
      
      
  •     飞机撞进大楼后,有人千辛万苦走到楼下,却被保安劝谕回去。然后,被第二架飞机撞死。
      
      有人为了帮助「遇上麻烦」的同事,跑回刚刚逃出来的地方。然后,再没人见过他。
      
      有人看着飞机撞来,机翼就在办公桌面上扫过,同楼层没一个人活下,他却能辗辗转转走到地下。
      
      有人因为93年的经验(世贸地下停车场的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坚信留在办公室最安全,然后随着大楼倒下。
      
      有人漠视所有求生知识,不管梯间厚烟有多厚,砸下的石头有多高,盲冲乱撞往下跑,结果成为撞击区(飞机所撞击楼层及以上的区域)里仅有的十几名生还者之一。
      
      有一间投资公司的员工,在第二架飞机撞进去前,本应有足够时间疏散,可他们选择了价值以亿元计的金融交易,继续埋首工作。然后,死在工作中。
      
      有人一直困在电梯,对外面发生的惨剧全不知情。然后,电梯门突然打开,上天还预留了足够他跑下楼的时间。他不单脱险,还能心情平静地渡过了本应会绝望恐惧的时光。
      
      一位平日跑马拉松的消防员,背着50磅的消防装束,从40楼开始往上走。走到撞击区78楼,他一直保持着36秒爬一层的步速,然后加快至21秒。他是第一个到达撞击区的专业拯救人员。当他准备扑灭两个火点,以开出通路,让被困在撞击区以上的几百人往下走时,大楼轰然塌下。
      
      第一座大楼倒塌前,有位工程师看出了危机。他几经转折,终于通知到消防总指挥,可那一刻距大楼倒塌,不足十分钟。
      
      第二座大楼倒塌前,过百名筋疲力尽的消防员,在上头下达了全体撤离命令后,因为队长的半信半疑,一直呆在19楼休息,全然不知大祸快要临头。
      
      ……
      
      不知出于何种考量,这本书用上了电视剧《24》的方法,把故事展开。具体而言,就是将十来个故事切成小块,投进大锅,乱摇一通,然后抖出来。你想完整地记住书中某个故事?那,你必须记忆力过人,又或是备本记事本,遇上需要时,就干些出示黄牌后裁判该做的事。若不,你只有静下心,看着一些似新疑旧的人物在书中转悠,之前的情节就别管了。
      
      除了设计出令人一头雾水的叙事手法外,作者的另一贡献是,加插了一点个人意见,例如对世贸大厦结构之不合理提出的质疑,又或是批评警方与消防在拯救协调方面一塌糊涂。如果你把这些都跳过不读,我会替你高兴。
      
      看完书,除了有点困,朦朦胧胧间亦有点想不通:死了的人犯错了吗?生还的人又做对了吗?
      
      照我看来,他们的生或死,跟我没有关系(当然!),也跟他们的抉择没多大关系。一切就是命运吧……不好不好,谈到“命运"这玩艺儿,难免会涉及宿命论,搞不好会烧到因果律的头上,不知收 的还会为了自由意志的定义烦心………这样想下去,休莫也要发疯。
      
      还是就此打住。再会!
      
  •      不是源于灾难,而是源于我们本身;不是源于恐怖的打击,而是源于主观的盲目自信、贪婪和放纵。世贸大楼的911,其实就是新世纪的另一次泰坦尼克。如果在主观上加以重视,不是那么过分的重视商业利益,按照科学的要求认真的加以设计、施工和管理,世贸大楼的倒塌以及带来的严重伤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如是的思想。这些内情的披露让我惊讶。人类已经在上个世纪初的泰坦尼克海难中饱尝了忽视安全,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带来的苦难,结果,在下一个世纪,因为同样的原因,人们再次制造了一个泰坦尼克,只不过这次地点换在了陆地上。人,为什么要两次在同一条河流中跌倒?什么时候,人们可以放弃对商业的贪婪,过分膨胀的自信,真正切切的思考与自然的相处,与民族的相处?
      
       就在这本书出版面世的时候,美国已经在后911时代处世哲学的指导下,在伊拉克等地乒乒乓乓的开火,在他们的心中,依然有着那种对世贸大厦坚如磐石的自信。越南战争泥沼,这个军事上的泰坦尼克似乎也像那场海难般被迅速忘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