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4-4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  页数:255  字数:19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的图书。卓娅和舒拉20世纪20年代出生于苏联的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在父母的倾心教育下,姐弟俩从孩提时代起就逐步养成许多优良品质:尊重长辈、乐于助人、学习勤奋、积极劳动、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等等。1941年,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入侵苏联,还在读中学九年级的卓娅辞别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走上保卫祖国的岗位。在经过短期培训后,她和同志们一起深入敌占区埋地雷,烧敌营,表现机智勇敢。1941年9月的一天,她在烧毁敌人的马厩时不幸被捕。凶残的德寇对卓娅进行了种种摧残和侮辱:长时间严刑拷打她,并逼迫她身着单衣,赤裸双脚在雪地上跑动……坚强的卓娅承受住了所有非人的折磨,拒绝回答德寇的问题,没有泄漏游击队的任何秘密。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绞死了卓娅。弟弟舒拉从小就与姐姐感情深厚,他在卓娅牺牲后,怀着为姐姐报仇的决心进入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坦克学校参加培训。不久,他驾着坦克奔赴前线,以指挥员的身份率领士兵奋勇杀敌。在战场上,他镇定勇敢,表现出色,屡建功勋,先后获得卫国战争一级金质勋章和红旗勋章,最后在1945年4月——二战胜利前夕不幸牺牲在自己的指挥岗位上。

书籍目录

序白杨树新生活重返故乡女儿光辉的名字儿子姐弟俩看看世界去西伯利亚冬天难忘的印象还乡妈妈回来了莫斯科节日温馨的夜晚上学路上新居悲痛她还是个孩子新学校希腊神话我们喜爱的书新大衣“切留斯金”号年长的和年幼的基洛夫谁到我们学校来了?神奇的地下世界夏令营的篝火日记游戏《牛虻》红衣少女打赌丹娘·索罗玛哈第一次挣钱薇接·谢尔盖叶夫娜……

编辑推荐

  在中国也曾经家喻户晓的前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卓娅和舒拉是同胞姐弟,小学、中学时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卫国战争爆发后,姐弟俩先后入伍。姐姐卓娅执行任务时被俘,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弟弟舒拉在战场上驾驶坦克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多次立功受奖,在攻打哥尼斯堡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本书是真人真事,作者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1950年暑假,我考取山东省立济宁中学(济宁一中前身)。进校不久,有位知我喜爱文学的老师,便诚恳地告诉我:“你现在是中学生了,阅读面应开扩一些,除读本国的文学作品外,还应有选择地读点外国文学名著”。
    刚从农村走进城市,全靠助学金维持生活,囊中羞涩,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我还是咬紧牙关,花了两元钱,买了本当时正走红的苏联小说《日日夜夜》。
    因为我读惯了中国小说,乍读《日日夜夜》,不仅不习惯其中的欧化句式,单就人名、地名,就把我弄得稀里胡塗。比如“从哈尔科夫到法鲁依克”,“我家姓克里勉科。丈夫名依万、瓦西里维奇”。开始还勉强能读得下去,后来就偶尔翻翻,再加上功课紧张,我又当了学生干部,读课外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因而读了不到一半就放下了。
    真正使我改变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看法,由不愿读到爱不释手的,是1952年翻译过来的前苏联文学名著《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记述了当时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正在读中学九年级的卓娅辞别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和同志们一起深入敌占区埋地雷、烧敌营,表现机智勇敢。一天,她在烧毁敌人的马厩时不幸被捕。凶残的德寇对卓娅进行了种种摧残和侮辱:长时间严刑拷打,逼迫她身着单衣、赤裸双脚在雪地上跑动……坚强的卓娅承受住了所有非人的折磨,拒绝回答德寇的问题,没有泄漏游击队的任何秘密。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绞死了卓娅。弟弟舒拉怀着为姐姐报仇的决心,入伍到一坦克学校参加培训。不久,便驾着坦克奔赴前线,以指挥员的身份率领士兵奋勇当先杀敌,屡建战功,先后获得卫国战争一级金质勋章和红旗勋章,在1945年4月,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不幸牺牲在自己的指挥岗位上。
    作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她用朴实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两位英雄从出生到牺牲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全书写得自然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温馨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祖国的爱,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其不朽价值,就在于为我们塑造了卓娅和舒拉这两位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的光辉形象,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都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因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了数代人的心弦。
    当时,令我特别感动的还有两位英雄姐弟的伟大母亲。她接二连三地面对丈夫、女儿、儿子三位亲人的死亡,是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来承受这撕心裂肺的伤痛啊!令人敬佩的是:她没有被悲伤击倒,她化悲痛为力量,以坚韧的毅力,不知疲倦地进行创作和社会活动,以卓娅和舒拉的精神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正是从这位伟大母亲的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使我懂得了应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寒假探亲时,我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讲给我的家人听,他们都深受感动,特别是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弟弟,一再叮嘱我:“勒紧腰带,也要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买回来!”
  •   我只有四五岁的时候,每当因为顽皮被妈妈揍过之后,奶奶就会给我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虽然当时不一定听得懂,但是,隐约之中还是有影响的。今天细读此书,真的是很感动。是做父母、做老师、做长辈都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
  •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几年前我已买过一本,给一个朋友借去看他就不还我,气死。现在有了自己的Baby,很想给她取名叫卓娅,但怕以后她不争气配不上卓娅这么高尚的名字,就没取了。这本书我会给我母亲看,给我老婆看,给我女儿看!
  •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还是十多年前的事,当时看到最后几章舒拉在临近解放时牺牲,眼泪再也忍不住,默默地哭了好久。大学时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又重温一次,还是很感动。或许我的思想比较正统,看这些革命书籍总是很有感触,战争时代人们真是很不容易。
  •   很感人,很有教育意义的书!
  •   经典的作品,小时候看过,还想看。
  •   小时候看过,但是书找不到了,这次买来收藏。
  •   精装的,质量非常好,价格又便宜
  •   内容很好,很感人,书的质量非常的好,是精装的.
  •   总的来说还不错,使人看后很感动。但是怎么说,前苏联的东西有时候不要过于相信,苏联的舆论宣传很厉害的,经常会把一些东西做相当的夸大,就像他们口口声声说优待俘虏,可他们攻打柏林时也杀害了不少无辜平民。简单点说:不要不信,也不要全信。最后仍向英雄的卓娅和舒拉致敬!
  •      让我看哭的书用手指头可以数过来。这是其中一本,这本书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儿女的回忆,语言很朴实,却比很多书更让人动容,因为这里面饱含的情感实在太浓烈,这一份爱紧紧地萦绕在卓娅和舒拉的身上。
       我佩服卓娅的意志,喜欢大男孩舒拉,为他们的母亲感到心痛。因为这一切悲剧由战争引起。所以在读的过程当中,我又感动又生气。感动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的性格、事迹,生气的是这样的爱国情怀却是被少数利益集团操纵下的牺牲品。其中卓娅的纪念碑上有一句话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难道人类的解放必须要通过战争实现吗?
       如果人们都觉得该为了卫国而战,那么相互残杀永无止境。这块土地其实并不是一定要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群体的,只是这个阶段恰好是这个格局而已。
  •     
       童年最喜欢的一本前苏联小说,调皮的小姐弟最后都成了英雄。
       故事前段对童年生活的描绘简直童话一般,后半部分姐弟的牺牲让童年的我每每度过,都黯然泪下,读给自己的孩子听听吧,年轻的爸爸妈妈们!
      
  •     在初中看的,在母亲的笔下,留下最真实的子女,笔触非常朴实。那段在课堂上叫“妈妈”的场面,写日记时的千篇一律,很是逗人。英雄是凡人,这是很能激动人心的转变。在我们这个时代,周身的所有人,只要时机一到,就能成为光辉的人。
  •     突如其来的炮火打乱了卓娅和舒拉一家宁静的生活。姐弟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份最动人的生命答卷。青春、生命、阳光、笑脸在战火纷飞中消逝,留下的是两个小英雄英勇无畏的浩然正气,是两个孩子对祖国、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他们母亲最深沉的爱。
  •     ——读《送上祭坛的少女》想到的
      
      
       “不过即使从《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里一些材料来看,卓娅被捕的时候没有穿任何军服、佩戴有任何标志。她执行的不是狙击德军,而是纵火任务。按照二战时期通行的战争法,在敌军后方从事敌对破坏、武装活动而没有军服或标志的,就算是间谍或是恐怖分子,不能享受战俘待遇,可以按照军事法庭判决死刑。”
      
       这是引自《送上祭坛的少女》的原文。这里的“不过即使...”是什么含义呢?
      
       “不过”是承接上文,上文是依据一个史学上“找不到原件”的“最高大本营的命令”,所得出的一个“具体”的结论:卓娅是让人用“不择手段的冷血的借口”白白去送死的。显然,这是用一个没有定论的前提材料,导出一个看似确定的史学结论。这个推断不是“真”的。但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并不认为这个陈述有问题,反而能够很舒服地接受呢?这是因为《送上祭坛的少女》这个史学陈述文字背后的话语背景。
      
       今天的话语背景是这样的:今天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反感“红色经典”的情绪,它是一种伴随对苏联怀疑不信任,对斯大林恶心反感而来的对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形成了颠覆“红色经典”的思潮,颠覆思潮殃及了苏联卫国战争和卫国战争中树立的英雄。再加上,今天人们终于意识到任何人的个人权利,意识到个人的价值和选择,但这种个人权利一直被国家意志压抑,所处的生活现实中又迟迟不能现实地获得。这就出现了对“红色经典”的“凡是敌人拥护的的我们就反对”的破坏性焦虑和虚无意识,把英雄主义时代所宣传中那些英雄都统统解释为是被强迫的,都是被洗脑的,都是意识形态的。以此种污秽经典的涂抹,来作为焦虑的释放口。(我以为,对那些所谓的“红色经典”最深刻的应当是理性的批判,而不能仅仅是戏谑性涂抹,更不应该搞广场狂欢。)这是弗洛伊德的“肛门期”症状,因为我们形成政治人格的童年期的确是在政治专制“这个父亲”的严酷压制下度过的。在今天这个“弑父情结”的背景下,就使得《送上祭坛的少女》一文说道的,任何人都“不应该…不择手段的冷血的借口,……让毫无经验的青年人白白送死”,这句断语中普世性的个人权利正义的巨大认同惯性和涵盖力,遮蔽了具体推论中的裂口。
      
       所以,人们非常愿意认为:卓娅是让人用“不择手段的冷血的借口”白白去送死的。
      
       正是今天的颠覆性思维产生的背景,使得人们在读《送上祭坛的少女》时,在认同一个对我们来说是崭新的普世性价值的时候,连带着把一个形式上相同、性质上不同,有问题的具体推论也认同了——在斯大林时代,卓娅是被“不择手段的冷血的借口”派去白白去送死的。
      
       毕竟,这是一个依据不可靠史料推论的结果。为了弥补不可靠造成的裂口,《送上祭坛的少女》就在上述引文的开始,退了一步。随这“不过”而来的这一让步,从不可靠的史料,迂回到不可靠的史论上了。《送上祭坛的少女》从一部文学性极强的作品中找史实,把“不应该…不择手段的冷血的借口…让毫无经验的青年人白白送死”这一普遍性命题,祭奠在“二战时期通行的战争法”面前,换手用上了实证主义分析的工具。
      
       “即使”上场了。
      
       “即使”是说上文“最高统帅大本营命令”的史料结论即便不能证明卓娅的死是白白去送死的,单就眼前的证据——《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来看,卓娅被处死的原因和要件也是符合国际上的“战争法”的,是“可以按照军事法庭判决死刑”的。这个“二战时期通行的战争法”标尺使得《送上祭坛的少女》看起来似乎是只谈实证、不谈判断,非常客观、非常理性。
      
       但是,仔细落实《送上祭坛的少女》在“史料”上下文排列中的谈论,“实证”其实偏颇,“谈论”并不客观。在一方面,在查实卓娅是否具备死刑的条件的时候,《送上祭坛的少女》细细分析卓娅死刑的构成——“没有穿任何军服、佩戴有任何标志。她执行的不是狙击德军,而是纵火任务”,以及卓娅死刑的来源——“二战时期通行的战争法”,却粗粗忽略了构成“战争法”死刑的原则和标准。在另一方面,在查实卓娅如何派上前线的过程时,反之又始终贯穿一般青年人上前线的原则和标准——“这就是美国人拍《13太保》、《加里森敢死队》之类电影电视,都是从死囚犯里挑选敌后特种任务队员的缘故”,却不提及卓娅上前线的构成和来源——卫国战争(加里森敢死队就不是在自己国家;卓娅“佩戴”的战士“标志”为什么不能就是俄语)和苏联的“二战时期通行的战争法”(不是那个构不成堂供证词要件的“最高统帅大本营令”)。
      
       《送上祭坛的少女》也不想想,纳粹遵守了“二战时期通行的战争法”吗?卓娅被在死刑前被纳粹士兵轮奸并将尸体悬暴户外一个月,这符合“二战时期通行的战争法”吗?为什么不将这个问题来“实证”一把呢?它与卓娅无关了?
      
       所以,《送上祭坛的少女》在处理围绕着卓娅的史料、史事和史实时,标准和规范就并不一致,就带有随“心”所欲的成分。
      
       这就得出一个结论,《送上祭坛的少女》的史料选择是片面的,是从为颠覆历史的意志服务的。的确,是要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但不能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红色的都要涂污涂黑。的确,这样一个逻辑很反叛、很颠覆、很吸引眼球,但也很很很冷漠!
      
       总之,在这种颠覆逻辑下,卓娅只能抱怨死错了国家。她如果死的不是苏联,而是死在同样二战的反法西斯国度——比如波兰、法国,再不济,甚至是中国——就好了。至少,中国也有游击队,法国也有抵抗组织,波兰还有居民暴动,他们也烧敌占区的房子,也烧马厩,但从未听说过有什么人对法国抵抗组织给予“可以按照军事法庭判决死刑”的史论,更没有人敢作对抗日人士“可以按照军事法庭判决死刑”的放胆文。至于波兰人,他们还在不久前刚刚为为华沙起义落成了纪念碑,这是不是不合“二战时期通行的战争法”呢?
      
      (《送上祭坛的少女》一文略)
  •     记得似乎是在初一的时候
      在某个星期日的下午
      阳光撒在我老家阳台水泥地板上
      温暖舒适的小窄楼
      墨绿色的阳台装饰花瓶 排成整齐一排 作为护栏
      隔绝了 嘈杂的外界与我的读书世界
      在我眼里那个记忆阳台是我小时候最美的回忆
      我手捧着这本小书
      一汽呵成读完了它
      
      现在虽然具体细节不太记得
      但卓雅与舒拉的韧性和坚强
      在我儿童时代
      一直支持我前进
      
      可以说是在单纯而幼小的世界了 耕值了所谓的奋斗的种子
      也正是怀着这种信仰
      让我在很早的年龄 懂得了什么是坚持到底
      懂得了什么是爱与奉献
      
      是难得的一本好书
      
      对于我来说有着更特殊的意义
      很感谢在那么小的年龄遇到了它
      
      现在一直很想念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磨练
      <舒拉和卓娅的故事> --- 坚强
      <诺索夫中短篇小说选>-- 想象
      小时候有幸都读过,作为少儿读物,其教育价值远远大于中国现存的任何一本此类书籍。
  •      在我还是少先队员的时候看过,看的入迷上课也在看,看到弟弟牺牲是哭的大鼻涕眼泪一把一把,我同桌莫名其妙的!
  •   我小时候也对苏联有特殊情感
    后来呢
    我发现我被骗了
    现在呢
    我认为老毛子是伤害中国最深的侵略者
  •   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那你还三星!
  •   咦!对啊!我为什么只给三星啊?忘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