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

出版时间:2003-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波德莱尔  页数:357  译者:杨松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法国伟大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然而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波德莱尔的天才,恰恰表现在他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恶的存在,并通过诗歌化腐朽为神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恶之花》是“恶”的艺术,而不是恶的颂歌。    《恶之花》公开发表之初,作者被指控“亵渎宗教”、“伤风败俗”,被判罚款;后来该诗集又成了文坛争论不休的话题;如今,人们对它却好评如潮,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攀升,不仅被编进文学教科书,而且还被纷纷列入大学必修课程。同一个人,同一部诗,其命运何以有天壤之别?——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的历史命运就是社会病态的表现,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朵“恶之花”。

作者简介

波德莱尔(1821~1867) (Baudelaire,Charles)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 ,卒于1867年8月31日。自幼与母亲感情深厚,与继父格格不入,养成忧郁而孤僻的性格。1841年始发表诗歌,后来收入诗集《恶之花》。同时他还撰写《 1845年画展 》 、《1846年画展》等文艺评论,以及《年轻的魔术师》、《拉弟法格》等小说。参加过1848年革命。革命失败后,他意志消沉,埋头于文学创作。
诗集《恶之花》初版于1857年 ,共收诗100首 ,分5 个部分,出版后即遭攻击和诽谤,甚至受到法院制裁。第二版删除了6首,又增收30多首新作,分为6个部分。诗人死后 ,他的朋友们编订了第三版 ,共收诗157首 ,其中包括被删的6首,仍为6部分:①《忧郁与理想》,描写诗人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痛苦,虽然试图追求美和爱情来排遣愁思,实现理想,但结果失败;②《巴黎风光》,把目光从内心转向外部,静观巴黎城市的景色和社会现象,心中感到忧伤;③《酒》,诗人求助于酒,然而酒的天堂是虚幻的;④《恶之花》,深入到罪恶中去体验快感和痛苦,得到的却是绝望和对自己的厌恶;⑤《叛逆》,因对周围世界的厌恶而对上帝提出责问;⑥《死亡》,表达诗人最后到死亡中寻求安慰和解脱。《恶之花》是诗人追求光明、理想的一份失败记录 。其形式和内容在法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具有古典诗歌的明晰稳健,格律精严,音韵优美的特点,因内容奇特、想象奔放、放荡不羁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成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影响深远。

书籍目录

译序献辞致读者忧郁与理想  1 祝福  2 太阳  3 高飞  4 感应  5 无题  6 灯塔  7 病中缪斯  8 饮食缪斯  9 该死的修士  10 敌人  11 厄运  12 忆旧  13 流浪的波希米亚人  14 人与海  15 唐璜下地狱  16 骄傲必惩  17 美  18 理想  19 女巨人  20 首饰  21 异国芬芳  22 无题  23 无题  24 可是尚未满足  25 无题  26 蛇舞  27 腐尸  28 我从深处求告  29 吸血鬼  30 忘川  31 无题  32 遗恨  33 猫  34 阳台  35 无题  36 完美  37 无题  38 生动的火炬  39 致一位极乐女郎  40 通功  41 告解  42 精神曙光  43 暮色和谐  44 香水瓶  45 毒液  46 阴天  47 猫  48 美丽的船  49 邀游  50 后悔莫及  51 闲聊  52 自我折磨——献给J.G.F  53 赞美弗朗西斯卡——为一位博学而虔诚的女帽商而作  54 献给一位克里奥尔美人  55 忧伤与飘泊  56 猫  57 猫头鹰  58 破钟  59 忧郁之一  60 忧郁之二  61 忧郁之三  62 忧郁之四  63 雾和雨  64 不可救药  65 献给一位红发花子  66 赌博  67 薄暮  68 晨曦  69 无题  70 无题  71 憎恨之桶  72 归魂  73 快乐的死人  74 墓地  75 月之悲  76 音乐  77 烟斗恶之花   78 毁灭  79 殉难红颜——无名大师之画  80 累斯博斯  81 该下地狱的女人——德尔菲娜与伊波利特  82 该下地狱的女人  83 一对好姐妹  84 血泉  85 寓意  86 贝雅特丽丝  87 吸血鬼的化身  88 基西拉岛之行  89 爱神与头颅叛逆  90 圣彼得的否认  91 亚伯和该隐  92 献给撒旦的连祷酒  93 酒魂  94 捡破烂之酒  95 杀人犯之酒  96 孤独者之酒  97 情侣之酒死亡   98 情侣之死  99 穷人之死  100 艺术家之死  101 下班  102 奇人梦——致F.N.  103 旅行——致马克西姆·迪康 忧郁与理想[续]   104 信天翁  105 面具  106 美的颂歌  107 秀发  108 决斗  109 魔鬼附身的人110 幽灵  111 向来如此  112 秋之歌  113 献给一位圣母  114 午后之歌  115 西西娜  116 秋之十四行诗  117 一幅梦幻版画  118 魔鬼附身  119 虚无的滋味  120 痛苦炼金术  121 交感的恐怖  122 时钟巴黎景象  123 风景  124 天鹅——致维克多·雨果  125 七个老人——致维克多·雨果  126 一群小老太婆——致维克多·雨果  127 盲人  128 致一位过路女子  129 骷髅农夫  130 骷髅舞——致埃尔内斯特·克里斯托夫  131 空爱  132 巴黎梦——致康斯坦丁·吉斯拾零集  133 浪漫派的落日  134 喷泉  135 贝尔特的眼睛  136 颂歌  137 脸的许诺  138 魔鬼  139 题奥诺雷·多米埃的肖像  140 瓦伦西亚的罗拉  141 题《狱中的塔索》——欧仁·德拉克洛瓦之画  142 声音  143 意外  144 赎金  145 致一位马拉巴尔姑娘  146 阿米娜·博谢蒂首演题诗  147 致欧仁·弗罗芒丹先生  148 闹鬼小酒店 增补集  149 深渊  150 锅盖  151 子夜反思  152 警告者  153 反抗者  154 伊卡洛斯的悲叹  155 异教徒的祈祷  156 在那遥远的地方  157 忧伤的情歌  158 被冒犯的月亮  159 沉思  160 一部禁书的题词波德莱尔年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恶之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9条)

 
 

  •   作者大约是翻译界的遗老!为了形式真是把波德莱尔搞成三流作家了
  •   好沉重,读不懂。
  •   翻译得太差了,买回很失望,钱春绮译本好!
  •   翻译不好牵强得过分波德莱德阿
  •   翻译得差,没法读下去!
  •   翻译得太滥了!!!!!!!!!!!!!!!!!!!!!!!!!!
  •     这是一部孤独病态的诗集,用波德莱尔自己的话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思想、全部的心灵、全部的信仰及全部的仇恨。”他写恶,并非为了迷恋和欣赏恶,而是为了诅咒恶、摒弃恶。正如高尔基所说:“他生活在邪恶之中,却热爱着善良。”
      
      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极力宣扬的是“懒得跟你们这群庸僚一般见识”的态度。从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到偏执倔强的个性艺术家,都免不了这种情绪。相比其他作家或批判或隐忍的闷骚,波德莱尔痛痛快快地呕吐了一大坨污物,用以赞美了他赖以生存的巴黎和我们所有人共生的污秽世界。波德莱尔是病态的,就像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魔鬼。而他的世界又是虚无飘渺的,肉体是无法触及的,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存在。所以,他疯狂地迷恋恶之花,这犹如一种清醒的堕落。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饱受苦难的灵魂。
      
      
      在波德莱尔眼里,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丑恶的人间地狱。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他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波德莱尔穷尽一生,拼命写作,长期纵欲、酗酒、吸毒、债台高筑,四十六岁时死于贫病交加。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矛盾和斗争。他对家庭对社会的仇恨,他在生活中的孤独,他在情感上的不幸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消沉堕落。然而,他又具有非凡的意志,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集人类的智慧和超凡的灵光于一体,泰然接受命运的挑战,并把内心善与恶的搏斗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道路,揭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正因为如此,兰波称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当天空象盖子般沉重而低垂,
      压在久已厌倦的呻吟的心上,
      当它把整个地平线全部包围,
      泻下比夜更惨的黑暗的昼光;
      
      当大地变成一座潮湿的牢房,
      在那里,“希望”就象是一只蝙蝠,
      用怯懦的翅膀不断拍打牢房,
      又向霉烂的天花板一头撞去;
      
      当雨水洒下绵绵无尽的细丝,
      仿佛一座牢狱的铁栅栏,
      当一群悄无声息的讨厌的蟢子
      来到我们的头脑的深处结网,
      
      这时,那些大钟突然暴跳如雷,
      向长空发出一阵阵恐怖的咆哮,
      如同那些无家可归的游魂野鬼,
      那样顽固执拗,开始放声哀号。
      
      一队长长的柩车队伍,没有鼓乐伴送,
      在我的灵魂里缓缓前进;“希望”
      失败而哭泣,残酷暴虐的“苦痛”
      把黑旗插在我低垂的脑壳上
      ——《恶之花·忧郁》
  •     第一次读到波特莱尔的时候,我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地点是在一个书店里。因为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诡异的想象、粗俗的文字、腐烂而艳丽的描写,几乎摧毁了我十五六岁的世界观。当我忍着恶心,带着好奇,打算继续看下去的时候,身边经过的脚步声惊扰了我,我像做贼一样,赶快放下这本邪恶的书,匆匆离开。如今当我再见到这本书,我在大庭广众之下看,没有丝毫心虚,但是已经没有当年的感觉,看不进去了。
  •      科学 ,民主,自由。
       这
       ?????
       黑白的底片,
       抹去了西方油画般流淌;
      
       苏格拉底的困惑,
       。。。。。。
       。。。。。。
       。。。。。。
       笛卡尔的低头,
       。。。。。。
       康德的星空,
       。。。。。。
       。。。。。。
       尼采的敌基督。
       那
       !!!!
       才
       是西方的明信片
       。。。。。。。。。。
       。。。。。。。。。。
       。。。。。。。。。。
       嗯,
       。。
       。。。。。。。
       一根烟的味道!
      
       来,
       。。。。
       我们一起念:
       Hallelujah------------
  •     高中时期,你带我去看冬日噼噼啪啪的温暖壁炉,夏日里蠕动在路边的醉生梦死的蛆虫。我看你嘲讽这浮生若梦的世界,看你崇敬的亲吻女神的的脚尖。偶然从图书馆抽出的一本书,归功于封面沉稳的藏青和群青混合出的美妙灰色和让我赞赏的蓝灰色字体。Les Fleurs Du Mal。 我很想认识和感谢本书的美术编辑。
  •     
      
      
      梦是什么?梦是一种“由金属、大理石/和水构成的醉人单调”(《巴黎之梦》)。
      
      在所关注的学建筑的某位友邻中看到一条关于“中国梦”的广播(http://www.douban.com/people/CrusaderTan/status/1160758948/):
      
      “某大员说中国梦。我认为,要让中国人有梦(不是妄想)的关键不是上街,不是自由抗议,不是拉横幅,甚至不是普选。而是一个研究(当然是我编的)——论“业”(Karma)的生命科学,宇宙学与量子物理学基础。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我脑袋中的第一反应是:唉,一般的中国梦不就是做美国梦吗?
      
      然后,我发现了症结所在,所谓的中国梦美国梦,说到底都是一种以物质为重心的梦;然后我就想到了波德莱尔的巴黎梦。
      
      在波德莱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两块沃土,一块是艺术,另一块是爱情(《赎金》),这就是诗人眼中的梦了,一种非物质的,精神产物;而为达到这些梦所付出的赎金,则是中国梦美国梦的内容了:那就是以适当的劳作与激情的投入去达成——也必定能达成。
      
      所谓的中国梦美国梦是指一种由物质堆砌达成的简单满足感;而这种波德莱尔式的巴黎之梦却不是为表达满足感而存在的,相反,可能反倒是为了去表达存在的缺陷,或者说,正是这样的表达,才让存在得以完美。
      
      虽然两者看似都是为了表达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中国梦美国梦更像是一种本我(id)的反应,一种刚刚脱离动物性的行为,而波德莱尔式巴黎之梦则更像一种寻找自我(ego)的可能性——“我的灵魂是坟墓,/一个一个我居住其中;/这可恶的墙上仍然荒芜。”(《恶僧》);你所要做的只是选择:凡配称为人的心里/都有一条黄色的蛇,/像盘踞在宝座上的君王,/人若说:“我要!”蛇就答:“不行!”(《警报器》);选择通常都是否定的,只不过声音要么来自于蛇,要么来自于天使的“己所不欲”(《反抗者》)——而且通常是一场永远寻不到答案的行动。
      
      所有寻找无意识状态的自我存在的努力,在我们日常中,最易在梦境中表现出来。
      
      这个物理性意义的梦,它不存在褒义贬义积极消极甚至不是暗示预言或异化的日常镜像——纵然多少会有波及——但它更像是另一个宇宙的反映,就像H·P·洛夫克拉夫特或布鲁诺·舒尔茨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质感,而就连卡夫卡的幻想都太显物质感;《巴黎之梦》就是类似的另一个宇宙,或者说,正处于一条通往另一个宇宙(超我(superego)!?)的通道中,具体就是表现在通天塔和深渊(这种形状换就像是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中的酒杯人脸 )、以及镜像、隧道、幻音、上升坠落的等等类似意像的反复呈现。
      
      我们可以认为《声音》是《巴黎之梦》的前奏,从我们理解的时间性看,虽然从创作上看后者很可能早于前者——首先,我们都需要被招唤——那么是否说明了世界之间的交流已经超越了时间性?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巴黎之梦》是一个完全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呈现,就像太空中的真空情境,直到被注入空气形成中空球体的形状之后,《声音》才会随之而来——这样,似乎又是符合我们现行的逻辑的。
      
      《巴黎之梦》和《声音》重合的两大意像(通天塔和深渊)中,其中的“深渊”意像被波德莱尔大量地使用者;从我们所能理解的角度看,通天塔与深渊其实只是同一条通道在穿越者的眼中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他在上升过程中对它的理解,而后者是他最终未能到达另一个宇宙而开始坠落时的念想。
      
      在我的理解,这种通天塔意像的出现只是只会是一次性的,同理,深渊也不会在人一生中反复出现,但为何“深渊”的意像会远远多于“通天塔”意像?那是因为上升总是短暂的,而借助重力的下落却是永无止境的,越来越快、并且始终见不到地面——一但你失去了盖娅,那么,你就失去了盖娅——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事实上源于大地,那么这个坠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失去语言的过程。
      
      但我们终究都是要经历这个失去语言的过程的,“穿过我这座废墟,这实在毫不足惜”(《快乐的死者》),“——长长的送葬队伍,在无声中,/从我的灵魂深处缓缓前进;”;我们终究都是要经历这个失去语言的过程的。
      
      
      “你,我的至爱,求你怜悯,/我的心,已堕入深渊。/环顾这阴沉的世界,/黑暗已经将恐怖和诅咒埋入地平线;整整半年,毫无暖意的太阳在我的头顶晃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恐怖/超过这冰冻太阳的冷漠与残酷/以及这朦朦混沌的漫漫长夜。”(《来自深渊的求告》)
      
      “时间正一刻不停地吞噬我,/犹如大雪吞没一具冻僵的尸体;/我从天上俯视这圆形的地球/何必再从中寻求栖身之所!/雪崩啊,你可否愿意带我一同堕落?”(《虚无的滋味》)
      
      我们终究都是要经历这个失去语言的过程的,但这个过程却并不意味着寂静无声,这是一种充满噪音或者乐音的寂静,音乐(《音乐》)或者告求(《来自深渊的告求》),一个充满可能性创造性和激情的过程。
      
      这个过程,这个梦——也许我们会谈论到火山,不论是坦博拉还是维苏威,盖娅的异常驱使我们奔向另一个宇宙——拜伦经历过(“我曾有个似梦非梦的梦境,/明亮的太阳熄灭,而星星/在黯淡的永恒虚空中失所流离,/无光,无路,那冰封的地球球体/盲目转动,在无月的天空下笼罩幽冥;/早晨来而复去——白昼却不曾降临,/人们在孤独的恐惧里将热情忘记;/那一颗颗寒凉霜冻的心/都自私地祈求黎明……”《黑暗》),狄兰·托马斯经历过(“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不要温和的走入那个良宵》),甚至是叶慈(“梦,直到上帝以一吻焚毁创造?/那人在墓中不曾找到一丝慰藉。”《梦想仙境的人》)
      
      我们终究都是要经历这个失去语言的过程的,在某个无夏之年,这一天终将会结束,在太阳消失或者冻结的意像中,在一片灰色的光中,喃喃自语“总算到头了”,然后凉爽的黑暗降临(《一天的结束》)。
      
      回过头来,我们才会发现,这过去的一天,是在一个怎样的舞台上。
      
      “举目望日而跌入深渊。/但声音却安慰我说:‘请留住你的梦:/聪明人的梦哪里有疯子的梦美丽!’”(《声音》)
      
      “——我有时从通俗剧场的舞台上看到/在乐声回起中,/一位仙女点起神奇的黎明之火/照亮地狱的上空;我从通俗剧场的舞台上看到/由灯光、金钱、薄纱交织的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魔王;”(《至无法挽回的悔恨》)
      
      或者,我们是否仍站在舞台上、陷在一个粗俗卑劣的中国梦美国梦中呢——
      
      “我从未体验过狂喜的心,也是一座剧场,但在这儿/我却是空等那披纱展翅的人!”(《至无法挽回的悔恨》)
      
      
      “当我两次睁开冒火双眼/又看见可怕的陋室,/我的灵魂痛感,忧虑的锋芒再现。”(《巴黎之梦》)
  •     波德莱尔的诗让我开心。很久没有抱着一本书可以不由自主地笑起来。看着里面的有如孩子一般的文字,仿佛在字里行间阅读童趣。我一头扎进去,去看别人对他的评价,看他的诗,看他的身世过往,就这样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挑着翻阅他的诗,顺便也去记住他的几位情人的名字,不过多年以后,可能最多只能记住他有三位维纳斯外加一个犹太姑娘。情事记载于他唯一诗集中,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
      
      语言如小孩子般纯真,比如这一首:À UNE FEMME TROP GAIE
      致一位过于快乐的女郎 (文略)
      
      这首诗明显触动了正统社会,于是法庭判决这首加另外五首从诗集中删去。如同小男孩指出了皇帝的新装一样,波德莱尔把心里话变成文字搬上了纸面,人类社会在白天无法直面那原本在夜晚去想象才属于正常的思绪,情色放在脑海是思念,放在纸面就是戏谑,公开出版就更是在宣扬着某种荒唐。当时,波德莱尔被判决是荒唐的,不过历史继续发展,直到1949年改判原来的历史才是真正的荒唐。
      
      人的一生要在周始循环的一轮轮生命中留下些什么,波德莱尔留下了诗歌和他的故事。一百五十年前的故事在流淌着真挚情感的文字中展现,联系着此刻与历史,让此生此刻的读者在转身回望逝去的时光时,不至于被冷冰冰地阻挡在时光的墙壁面前,不至于将过去与现在生硬地阻隔,也不必担心此刻即将变成脆弱的无法记起的一个刹那。那些人物仍旧在那里,离此刻的我们不远,还可以很理解他们。
      
      他的朋友库尔贝那时在用巨幅的画像来记录平民的集体生活,比如葬礼,比如画家的工作室,然而波德莱尔似乎并不关心世界怎么样,他关注的是自己的心里想到了什么,类似于库尔贝所画的“世界的起源”这样的赤裸的直白。于是,你从波德莱尔的诗歌中读不到现世的苍凉,有的仅仅是神话与幻想,自己与恋人。
      
      他是一个走极端的浪荡人士,又是一个不专注的纨绔子弟,出生富贵家庭,却一直不相信自己配得起富贵的一切,于是他要在廉价的妓女身上获得温暖,并且痛苦地享受着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因何而堕落至此。在被狂野而廉价的性所吸引后,以及在犹太姑娘真实的温柔怀抱中,他逐渐认识了周围的人群和自己。然而他对于美还有一丝其他方向的追求,比如萨巴蒂埃夫人那样的上层妇女——她也温柔包容、待人和善,诗人称她为白维纳斯;猜想诗人还会想到那位在出海后岛上碰到的招待他的女主人,转呈给她的信和诗中用的那种措辞,看得出来是一种委婉得体的爱慕。没错,波德莱尔被直接的狂野所诱惑,同时心中仍然惦记着一类洁白的姑娘。
      
      诗人没有离开过母体,他尚未长大,他的心从未被填满,而离开任何一方,都会让另外一种心绪显得更加空荡。一边流连于黑维纳斯的狂野,进而把自己等同于那个社会层面的一切人,另一面往返于白维纳斯的沙龙,注视着她的丰腴胴体却只寄出匿名的情诗。情感的虚无和性的真实是明显的事实,以至于真实之后只能意味着情感的幻灭。而对于女人,情感或许更为真实,性却是虚无的,于是萨巴蒂埃夫人愿意为了那些色情而大胆的诗歌遂他所愿。他在满足之后,竟然厌倦了,女神终究还愿为女人,可惜那饱含荷尔蒙的诗篇大约也要因此而无法再续新篇。
      
      妓女值得如同姐妹一样爱护和照顾,诗人愿意平等看待一切人物,但即便如此,波德莱尔也还会疑惑——这样的制度是人类所期望的集体的亲密吗?集体的亲密在他看来,似乎更应该像上层社会那样,含蓄的互动,引而不发的追逐,心知肚明的共享;绝非为了生存的压力而失去了选择伴侣的门槛,在城市的角落,在局促的空间两人嬉闹着。巴黎那些灯红酒绿的柳巷,只是他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也更谈不上对于现实思考的起点。
      
      波德莱尔是真诚的无疑,这一点与卢梭一致,但波德莱尔并不擅长理性也没有悲天悯人的气质,他未曾想过人类的路应该怎样走,这是作为诗人对比于思想家的差异之处。反过来比较,你也不会看到卢梭会嚷嚷着要自杀,或是极度留恋巴黎的都市生活,卢梭是一个可以脱离母体的流浪者,而波德莱尔不是。波德莱尔代表着人类的孩童阶段,一方面代表着好奇与探视世界的冲动,另一方面是对于离开母体的担心和不情愿。波德莱尔尚未肩负起来的责任,被雨果定义在了悲惨世界中,而此时,波德莱尔应该已经离开了尘世。
      
      却也正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在阅读他的文字时,不会沉重地想到全人类,而是聚焦于一个人。他时而苦恼,时而意气风发,在一座巨大混杂的城市里,寻找着好奇和冲动,还有那些既让他冲动又让他好奇的女人。
      
  •     你现在是十八层下的天使,
        其实你也曾经是九天上的撒旦。
        
        我模糊的看见你的脸坚硬的镶嵌在没有阳光的大地,
        深深的感觉那美丽的母乳在你眼里不过是:
        一个肮脏的乞丐的那口还冒着热气的吐沫。
        
        “丝丝,”
        
        难怪,
        你的诗歌不过是片秋叶流淌在似水的空气中,
        有心人幸运的扑捉到了那只你放飞的蝴蝶。
        是的,你的语言印在了我的乳白的梦里,
        
        我听见你在低吟:
        其实高老庄遇见的那个女婿,
        名字叫孙行者。。。。。
        
        -------------------------------------------------------献给波德莱尔
        
        
        是的,因为你,我想成为诗人!
        当然,不是为你,而是为我,
        不,也不是!
        是为我最心爱的女人
      
  •     今天上午去中关村图书大厦看书,无意中看到了恶之花
      看了好长时间 感觉诗写的不错 并且里面设计很美 每一首诗旁都有一副和作者同时代画家著名的画
      就书面的设计也诗非常棒的,线装 书纸的三面都是黑色
      这本书的从内到外的设计堪称是一件艺术品!
      花了我69块大洋,不过感觉还是很值得!
  •     有感于中文版本的翻译质量较差,尤其是如何把原文中的情感和逻辑关系用合适的中文连词或语气词表达出来。所以自行翻译了一下,时间有限,目前仅翻译了《致读者》。
      
      致读者
      
      愚昧,谬误,罪孽,吝啬,
      占据我们的精神,折磨我们的肉体,
      而我们供养自己所爱的悔恨,
      就像乞丐喂养身上的虱子。
      
      我们的罪孽顽固,我们的悔恨无力,
      我们付给自身的忏悔以昂贵的代价,
      我们开心地走在泥泞的归路,
      以为廉价的泪水能洗刷一切泥污。
      
      在恶之枕,那是三大神力的撒旦,
      他久久抚慰我们受蛊惑的心灵,
      而我们意志里最宝贵的金属,
      已经被这个炼术师完全蒸发。
      
      是魔鬼,牵着操纵我们的绳!
      我们在恶心的事物中发现吸引力,
      每一天,我们向地狱走下一步,
      毫无畏惧地穿过发出恶臭的黑暗。
      
      就这样,如一个贫穷的放荡之人,
      对老妪饱受摧残的乳房又吸又咬,
      在路上,我们用力偷挤出一点私密的愉悦,
      就像压榨一个干瘪的橙子。
      
      互相推挤,万头攒动,如成千上万的绦虫,
      有一群魔鬼在我们脑袋里大吃大喝,
      而当我们呼气时,肺腔中的死神降临,
      如同看不见的河流,带着奔涌的呻吟。
      
      如果说奸淫、毒药、匕首和烈火,
      还没有在我们可怜命运的底布,
      绣上它们美丽的企图,
      唉!那是因为我们的灵魂还不够勇敢。
      
      然而,在豺、豹、犬、猴、蝎、雕、蛇,
      这些吠嚎、嗥叫、低吼、匍行的怪兽中,
      在我们那肮脏不堪的罪恶之兽园里,
      还有一只更丑陋、更凶恶、更肮脏的!
      虽然它既不张牙舞爪,也不大吼大叫,
      它却很乐意把大地化为一片废墟,
      它的一个哈欠就将把世界一口吞噬。
      
      这就是无聊!——眼里含着不自觉的泪水,
      吸着水烟筒时,它梦到了断头台。
      读者,你认识它,这只挑剔的怪兽,
      ——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弟兄!
      
      祝福
      
      当初,在至高无上之神力的圣谕下,
      诗人降生在这个无聊的世界,
      他的母亲惊恐万分,辱骂不停,
      对怜悯她的上帝攥紧拳头:
      
      “唉!为什么我没有生下一团毒蛇,
      它也好过养这个招人耻笑的东西!
      诅咒那个片刻欢愉的晚上,
      使我孕育了这赎罪献祭之物!
      
      既然你把我从所有女人中选出,
      让我遭受我那可怜丈夫的厌恶,
      我既不能把这发育不良的怪物,
      如用一纸情书丢入火焰。
      
      我将把你那压垮我的憎恨
      喷向因你的恶毒而产生的该死的东西,
      我要把这可怜的树扭得歪曲变形,
      它将不能长出腐朽的嫩芽!”
      
      她就这样咽下仇恨的涎沫,
      一点也不理解永难改变的天命,
      在地狱的底部,她亲手堆积
      为惩治母罪而准备的圆木。
      
      然而,在天使的无形护佑下,
      这个弃婴陶醉在阳光里,
      在他所喝的和所吃的东西中
      还有众神的玉液琼浆。
      
      他和风儿嬉戏,和云儿谈笑,
      在通往钉上十字架的路上开心歌唱;
      伴随他走向朝圣之路的圣灵
      因他快乐如林中小鸟而哭泣。
      
      他想爱的人都恐惧地望着他,
      或者,因他的安静而大胆起来,
      寻找什么能使他发出抱怨,
      用他们的凶残在他身上做试验。
      
      在给他吃的面包和酒里
      掺进拌着肮脏唾沫的灰尘;
      他们虚伪地丢掉他触碰过的东西;
      因曾踏进他的足印而自责。
      
      他的妻子要到广场上大声叫嚷:
      “既然他因我的美丽而倾慕于我,
      我将打扮成古代女神的偶像,
      像她们一样把全身镀上黄金;
      
      我将沉醉在乳香、没药、甘松里,
      还有跪拜、肉类和美酒,
      想知道我是否可以用一颗爱慕之心,
      在微笑中僭越对神祗的敬意。
      
      等我玩够这种亵渎神明的玩笑,
      就向他伸出柔软而有力的手;
      而我的指甲,如同哈尔利亚的利爪,
      挖出一条直通向他心脏的道路。
      
      
      像一只扑扑颤抖的小鸟,
      我将从他胸中掏出鲜红的心脏,
      为了喂饱我钟爱的宠物,
      我轻蔑地把它扔在地上!”
      
      向着天空,他看到一张富丽堂皇的宝座,
      安静的诗人举起虔诚的手臂,
      在他清晰意识里那无比辽阔的光芒
      在愤怒的人群中把他遮掩:
      
      “感谢您,我的上帝,是您
      以受难为圣药疗治我们的不洁,
      如最好最纯净的琼露
      为神圣的喜悦调制坚强!
      
      我知道您为诗人准备了位置
      在万福圣徒的行列里,
      您邀请他参加座天使、能天使和主天使
      永远不散的筵宴。
      
      我知道受难是唯一高贵的品质,
      人世和地狱都无法摧毁它,
      为了编织我那神秘的冠冕,
      必须付出所有的时光和整个世界。
      
      而古代帕尔米拉人遗失的宝石,
      不为人知的金属,海底的珍珠,
      即使您亲手镶嵌,
      也无法媲美这顶明亮炫目的冠冕;
      
      因为它将只用纯粹的光明来制造,
      在圣炉朴素的火光中淬锻,
      在它们的无比璀璨下,
      凡人的眼睛不过是哀愁模糊的镜片!”
      
      
      
      
  •     一种“新的战栗”
      ——论波德莱尔诗中“忧郁”与“现代性”的关系
      
      无论怎么说,波德莱尔终究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位野心勃勃的诗人。他的诗是强力的、男性的,他如君王般高坐在尘嚣之上,他又如嗅觉灵敏的猎狗般,搜索着庞大的城市怪物中密细的小巷的肮脏气味。在他那里,善恶已被解构,他是要竭尽全部的力挖出撒旦血淋淋的心,在最深的黑不见光的深渊里挖掘光明,创造属于自己的永恒的诗歌王国。他是把世人的罪恶、斗争放在自己的心里去体会,他带着通感的心去承受、想象常人无法感受到的阴森的、恐怖的快感与战栗,他是要赋予这荒诞的、浓黑的,带着死亡神秘腐朽气味的一切以一种永恒的绝对完美。所以,我们对波德莱尔诗中“忧郁”与“现代性”的关系的探讨实在不该离开艺术领域,而涉足过多哲学的、社会历史的范畴。
      在波德莱尔这里,“忧郁”和“现代性”应是同义词,或者说,实是一对孪生兄弟。“忧郁”是“现代性”里的一种情绪,而“现代性”的永恒又由“忧郁”来构筑。“忧郁”是诗人从现代人当中挖掘出的本质,用他常说的“无聊”(l’ennui) 也许更为恰当,他想挖掘的是一种人的普遍的生存状态——在“死亡”的潜在恐慌之下,怀着虚无的“希望”,如“跳着圆舞的陀螺” 般的生存状态。注意,波德莱尔对这种状态既无蔑视也无赞扬,他只是一个敏感性极强又冷漠的局外人以最精致的形式和最放荡的语言把它们展现出来。在这样的艺术展现中,诗人实际上赋予了“现代性”以某种永恒性(l’éternité),就像他在《七个老头子》里说的那样:
      “试想一想,这七个面目可憎的怪人,
      尽管那样衰老,却有不灭的风姿!”
      « Songe bien que malgré tant de décrépitude
      Ces sept monstres hideux avaint l’air éternel ! »
      但这种“永恒性”又绝对不是古典、传统审美观上的宁静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极度焦灼状态下的恐惧,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虚无,是一种如“长长的殓布拖向东方” 式的忧郁。
      
      首先,我们来看《七个老头子》吧。布景是城市:万头攒动的人群仿佛蝼蚁一群,鬼魂白日穿梭在灰色的人群间,人群仿佛失去颜色,鬼魂才是这座城的主宰。诗人来到街道是清晨,却是污浊的黄雾仿佛像沉郁、浓湿的铁帘一样让街道涨起了洪水,把两侧的楼房拉高,愈发翼蔽住了整个天空。突然,一个穿着破烂的、衣服颜色和这黄的雾、要下雨的天一样浑浊、阴沉的老头子出现在诗人面前。他的神态凶恶,眼神如尖刺的冰霜,胡子僵直像剑一样射出。而他的姿势更为奇特,不是驼背,而是背和腿形成直角,仿佛折断( « cassé »)一般。诗人把他比喻为“跛行的走兽” 、“三条腿的犹太人” ,说他被地上的雪和泥缠住,就像在用破鞋踩踏、挤压着死者,仇恨更胜于冷漠。一个如此的人单立在这样浑浊的不见天日的迷雾的布景中,已经够是慑人,更何况,和他一模一样的老头接踵而至,仿佛从地狱中来( « du même enfer venu »),年老( « centaire »)、古怪( « ces spectres baroques »),朝着未知的目标走去。诗人数不到第八个就惊恐地逃回了家。
      诗歌的整个场景并不复杂——黄雾笼罩的街道、老人和诗人。但关键的是,老人不再是实际的老人,而成了一种象征。他的目光、形态、神情都满满地带着阴郁、仇恨、愤怒。而接踵其后的老人的出现也肯定不是在现实中发生,诗人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们具体指向的是什么,但他用自己的感受直观说明了面对这些老人后的状态:“我的理性想掌稳了舵,只是徒然;/戏弄的狂风使它的努力劳而无功,/我的灵魂,像没有桅杆的旧驳船,/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上颠簸摆动。” 这里,“狂风”、“想掌舵的却徒然的理性”、“灵魂”如“在无边的鬼怪般的海上摆舞的无杆老船”,表明的都是在面对老人之后诗人心神的冲击。让我们再回头看老人的形象,我们看到的是:“他的瞳人就像是浸在胆汁里面;/他的敏锐的眼光宛若凛凛的寒霜,/他的长毛胡子,硬得像一把短剑,/根根突出,就像犹大的胡子一样。” “他的腰背不驼,却像折断了一样,/他的脊梁和腿,完全形成个直角” “像个跛行的走兽,三条腿的犹太人。/他像陷在雪和泥浆里,一瘸一拐,/他对世界不光是冷淡,却像仇恨,/仿佛用他的破鞋践踏无数死者。”,而跟在他背后的是“来自同一地狱”的“奇异的幽灵”,“向着茫茫的目标走去。”。我们在这其中看到的形象,更像是现代人总体精神状态的写照。这种状态和《巴黎的忧郁》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怪兽》极其相似,不过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怪兽》中,人和兽还是以一种分离的形式展现,这首诗里,人和兽就直接结合在一模一样的从地狱中前来的“老头子”身上。波德莱尔想写的是人,也是恶魔,想做的是直接把鬼怪幽森的地狱直接放在清晨的人间的城市。这首诗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怪兽》里写的人有一个共同点,是行走得没有目标 ,这种茫然而不知所谓性,恰是和波德莱尔在现代人身上敏感地嗅到的“野兽”结合在一起的。他带来的是一种现代的审美,一种如同阴郁沉闷的城市中一个半兽半人的凶险老头带来的幽灵般的震撼,在这样的震撼之下,理性的缰绳早已拴不住狂野的灵魂,只能任其在无边的恐怖大海上狂舞。
      
      若说《七个老头子》象征成分还居多,那么曾作为《恶之花》的作结之诗的《旅行》则更明了地展示了诗人的“忧郁和理想”。“旅行”自然作为一种比喻存在,诗中没有任何旅行的确定的地点,刺激“我们”去旅行的也是为了逃离可耻的国度( « fuir une patrie infâme »)、对出生地的恐惧( « l’horreur de leurs berceaux »)。这种旅行与其说是在世界之上探索,不如说是朝在人的最深的幽不可求处探寻。诗中的旅行者(主要的叙述人称 « nous »)其实包含了诗人自己和诗人观察的人群两重身份。诗中描写的主体是诗人所观察的这群旅行者,但诗人的眼与他们如影随形。在第一部分中出现的那“欲望有着云的形状”( « dont les désirs ont la forme des nues »)的“真正的旅行者”( « les vrais voyageurs »),指的是诗人自己,他们“梦见多变的、未可知的、无限的快乐,/而人的智慧永不知这快乐的芳名” ,这段描写中即出现了“人的智慧”( « l’esprit humain »)和梦见了这“快乐”( « voluptés »)的真正旅行者的对立。第三部分再次出现“白云”:“‘最最富丽的城市,最最壮丽的风景,/从来没有具备过这种神秘的魅力,/像那些白云偶然变幻而成的美景,/欲望总是使我们感觉忧心戚戚!’” ,从法语原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种“最最富丽的城市,最最壮丽的风景”都不具备的“神秘的魅力”,恰是“白云偶然变幻”可以形成的。而诗人这位旅行者真正要做的旅行全部在最后一部分得到交代:“啊,死亡,啊,老船长,时间到了!快起锚!/我们已倦于此邦,啊,死亡!开船航行!/管他天和海黑得像墨汁,你也知道,/在我们内心之中却是充满了光明!/请你给我们倒出毒酒,给我们鼓舞!/趁我们头脑发热,我们要不顾一切,/跳进深渊的深处,管他天堂和地狱,/跳进未知之国的深部去猎获‘新奇’!” 这个是诗人艺术梦想的豪言壮语,他是要向时间挑战,沉浸在死亡的毒酒中,在“未知”( « l’Inconnu »)中寻找艺术的“新奇”( « nouveau »)。“跳进深渊的深处,管他天堂和地狱”( « Plonger au fond du gouffre ,Enfer ou Ciel, qu’importe ? »)则更是有着波德莱尔式的狂妄。
      《旅行》中诗人嘲讽、戏谑的对象是“世人”,也就是前文说的前一种旅行者。他们满怀激情地开始旅程,以为发现了 “新大陆”、“黄金乡”、“伊加利亚 ”。他们疯狂地喊着——“我们的灵魂仿佛一艘三桅的帆船/寻它的伊加利亚,甲板上高呼:‘快瞧!’/桅楼上也传来了疯狂热烈的叫喊:/‘爱啊……光荣啊……幸福!’糟糕!却碰上暗礁!”,这一节充满了诗人的戏谑和讽刺,讽刺的对象和《七个老头子》中一样(虽然后者在风格上更阴森可怕),乃是人类无休止的幻想、“希望”,一种“仿佛老流浪汉,踏着泥泞的土地,/却在仰望着上空,梦想天堂的豪华;/只要看到有一家点蜡烛的破房子,/在他着魔的眼中,就是一座卡普亚。” 的幻灭的疯狂。可诗人要建起的艺术大厦却是来自于这些世人。这些世人是第六部分中写到的全球都不会变的“卑贱、傲慢、愚蠢的女人”、“饕餮、荒淫、贪婪、无情的男人”、是“刽子手”、“圣徒”、“殉道者”,可是,诗人所要展示的艺术之美却不是这些永不变的罪恶的人本身,而是要写他们的罪恶所造成的震颤力量。这种力量是身着华丽的大裙实为骷髅的舞蹈,是妓女们畸形的身躯下的笑容,是由少女变成老妇后的诡异的姿态。这些诗人见到的,又创造在诗歌中的,就是他所说的“新奇”( « nouveau »)。
      
      由上,总结波德莱尔诗中“忧郁”和“现代性”是这样一种关系:“忧郁”是波德莱尔从现代人身上体会到的东西。就像《旅行》中那些希望找到最壮美的风景,却发现全世界和最开始欲逃离的无聊之地一样无聊的世人一样,他们追寻的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希望。但诗人对于这些,是要超越的,他采取的不是一种向上的传统的古典美学方式,而是一种向下的,去深渊最深处的黑暗中寻找“新奇”的努力。他不是要去捕捉人们常说的现代中短暂的美,而是想在现实的短暂中抓取一种永恒。他所欣赏的不是被称为“时尚”的东西,而是这“时尚”背后现代人对“死亡”的新的体认。
      “忧郁”这个词放在波德莱尔身上也许还是太柔了一点,因为波德莱尔对于世人“现代性”的挖掘,虽说在追求永恒的艺术,但却还是充满了冷峻的嘲讽。他无意把抓取到的这种“永恒”置于圣洁的圣坛,相反,他是要极尽感官、想象、通感之能事,把这种所谓的“忧郁”幻化成一种怪异、恐怖,类似前文所分析的“七个老头子”的形象。“忧郁”这个柔美的词唯一与他的诗歌搭配的怕只是他那整饬的格律吧,古典的形式和奇谲的内容在他那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后来的现代派诗人再很少能看到这样带着古典主义气息的诗歌了。
      
      
      参考书目:
      《恶之花》波德莱尔 著、钱春绮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巴黎的忧郁》波德莱尔 著、郭宏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
      《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 著、鲁迅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波特来耳研究》史笃姆 著、张闻天 译 1924年《小说月报》第十五卷
      
      PS:既然老师说我这篇论文写得像书评,于是我就把它放到书评这里来吧= =|||。。。希望给后面研究波德莱尔的提供一点帮助~
  •     像一个贫穷的荡子,亲吻吮吸
      一个老妓的备受摧残的乳房。
      
      妓女们年轻或老去。
      她们因生活腐蚀而坚硬,但她们的乳房温暖而柔软。
      她们需要的是物质,但能给予你的是最原始的慰藉。
      哦妓女。我爱你们的沧桑和天真。
  •     之所以选择作家出版社这个版本,主要是被它的设计吸引了:通篇的黑色调,看不清书名的封面,一面是波特莱尔的诗,一面是原版的插图,安排有致,使人不能释手。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波特莱尔的诗,总体的感觉是波特莱尔并没有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批评史上所描述的那样的高难,一篇篇的诗歌与其说是创作,不如看作是倾说。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波特莱尔是爱情的弱者,他的诗是弱者的爱情颂。所有的诗歌都有着同一的赞美对象,他对这对象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肉欲、爱和崇拜。当这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这样的恶之花。因为有爱,有崇拜,所以是花,但肉欲,就是恶。不管你怎样看待,这恶究竟是花的本,也是花的依附。花因恶而壮丽,恶因花而丰采。
  •     某夜我躺在犹太丑女的身边
      就像一具尸体紧靠着另一具尸体
      在这卖身女的身边,我不由自主地想起
      我梦寐以求的多愁善的美貌女郎
      
      令人神魂颠倒的魔女啊
      我要向你描述装饰你青春气息的千姿百态
      我要描述
      你那融天真与成熟为一体的优美
      
      你那裙摆下的高贵的双腿
      激起阴郁的欲火,使人如痴如醉
      就像两个女巫
      不断的搅动着神翁里的黑色春药
      
      我亲爱的人脱光衣服,满足我的心愿
      她那叮当回响的豪华首饰
      如同狂欢节上的女巫
      昭显胜者得意的神情
      
      于是她躺下,由我肆意爱抚
      我的爱情情深如海
      仿佛海涛向悬崖一般向她涌来
      她从沙发的高处不禁露出陶醉的媚笑
      
      她像驯服的猛虎那样凝视着我
      带着恍惚梦般的神情尝试着一个个姿势
      天真与淫荡、纯朴与风骚交织
      使她的胴体增添我穷魅力
      
      
      我要掀起你这洋溢着幽香的衬裙
      把我这痛苦的头深深地埋入其中
      像闻一朵枯萎的花那样
      闻一闻那消失的爱情留下的芬芳
      
      我要酣然入睡!长眠不醒!
      在这令人陶醉的梦魂里
      我要在你这美妙绝伦铜镜般光滑的娇躯上
      留下疯狂的无悔的热吻
      
      为了消除怨恨
      我要从你这高耸的胸脯
      这醉人的乳头上
      吮吸毒芹之浆、忘忧之水
      
      
      我想在某个夜晚
      等淫乐的时候来临
      我悄悄地潜入你的玉体
      像个无耻的蠢汉
      去抚摩你获得宽恕的胸房
      惩治你那快活的肌肤
      给你惊愕的腰际
      弄上凹陷的创口
      啊!这使人晕眩的陶醉!
      透过那分外鲜艳、
      令人销魂的晶莹的双唇
      我的妹妹,
      我向你注入我的毒液!
  •     上海译文出版社,郭宏安 译
      
      择我最喜欢的一首《秋歌》:
      
      我们就要沉入冰冷的黑暗中;
      夏日苦短,永别了,强烈的光亮!
      我已经听见了忧郁的撞击声,
      树枝噼啪落在院中的小路上。
      整个冬天将回到我心中:愤慨、
      怨恨、战栗、恐怖、重而苦的劳动,
      我的心只会是红而冷的一块,
      就像太阳落在北极的地狱中。
      我瑟瑟地听木柴一块块落下,
      搭绞架的回声也不这样沉闷,
      我的精神好似堡垒终于倒坍,
      受了沉重不倦的撞角的击震。
      这单调的声音使我晃晃悠悠,
      似某处有人把棺材勿匆地钉,
      为谁?——昨天还是夏,今日已成秋!
      这神秘的声音响起,仿佛启程。
      
      
      同一首诗,下面是王以培先生的翻译:
      
      我们即将沉入冰冷的暗夜;
      永别了,短暂夏日的流光!
      我已听见枯枝森森断裂,
      打在庭院空空的青石路上。
      
      整个冬天将重回我生命:战栗,
      冤仇,愤怒、恐惧,繁重的劳苦艰辛。
      有如骄阳坠入北极地狱,
      我的心将凝成一块红冰。
      
      我颤栗着倾听根根断落的折枝,
      比断头台的回音更加阴沉。
      经不住这重锤不倦的撞击,
      城楼坍塌:一如我颓丧的精神。
      
      在这单调的锤打中摇摇晃晃,
      我感觉像是有人在猛钉棺木,
      为谁?——昨日盛夏,转眼秋凉,
      这神秘的撞钟,声声催人上路。
      
      
       原著乃法文,我自也不懂,不过暗自揣度郭宏安先生的翻译可能更偏重波德莱尔的原著,可是他的文字远没有王翻译的有魅力,他失去了诗歌本有的韵律,不太像诗,反倒像一个个的小故事,于此,我想,真该提高一下自己,读些原著了。
  •     一
      
      这本《恶之花》我断断续续看了两年才看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无法静下心来。但套用朋友H的话说,“也有可能是因为翻译的问题。”
      
      二
      
      H当时站在我的书架前,手捧着这本《恶之花》,说:“我最近很少读书了,因为我静不下心来。”突然,他话锋一转,说:“当然,也可能是译本的原因。”这句话逗乐了我。
      当时我的书架上还贴着费内隆大主教的那句名言:一切王国的王冠摆在我脚下来交换我的图书,我也会将它们统统踢开。
      后来,H去美国了。我随后也撕掉了那句名言,因为感觉,太幼稚了。实在没有必要去标榜自己喜欢什么。
      
      三
      
      然而对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我还是真心喜欢的。尽管译本读得很不通畅,但还是能隐约感觉到一些东西。或许正如波德莱尔本人所言: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气馁,一种不可忍受的孤独感,对于一种朦胧的不幸的永久恐惧,对自己力量的完全的不信任,欲望的彻底缺乏,一种随便寻求什么消遣的不可能。我不断地自问:这有什么用?那有什么用?这是真正的忧郁的精神。
      
      四
      还记得曾经认识过一位姑娘P,她在空间里贴过一首波德莱尔的《感应》。年幼无知的我,当时立马认定她是一位有品位的值得去结交的姑娘。
      刚来北京时,我们还一起去参加过招聘会。她的谈吐却令我有些失望。现在看来,这失望完全是没有必要的。然而,在当时,我控制不了我的失望之情,我背包里装了一本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就是我现在读的这本——我本来打算送给她,然而在她即将登上地铁13号线时,我依然在犹豫要不要送给她这本书。最后,我松开了紧握着背包里《恶之花》的手,向她挥手告别。
      之后,她几次约我出来,都被我婉言拒绝了。
      再后来,她去英国了。
      
      五
      
      他们都走了。留下我,还在这里继续读着佶屈聱牙的中译本。这多少有些可悲。尤其可悲的是,译者还在书后附上了自己洋洋洒洒几万字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式的解读,当我在注脚里看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我终于下定决心,以后我不再读中译本的诗集。为了使这一决定更有象征主义,我撕掉了译者郭宏安先生附在书后的“论《恶之花》”。
      
      六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回忆又有什么用呢?
      但愿“这是真正的忧郁的精神”。
  •     这个版本的翻译辞藻华丽,又极富音韵美,虽然还是充满宗教色彩的诗歌,却也没有文化差异带来的距离感,适合朗诵。
      
      《恶之花》的世界是想象的夸张的世界,同时又是真实的赤裸的世界。宗教、神话、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这些都是波德莱尔的取材来源,时不时穿插一些光怪陆离的画面,视觉效果强烈,但是和生活是有距离的。尽管如此,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鸣,有很多东西本质是不变的。在真实的世界中,我们一样有困惑有迷惘有疯狂有绝望,它们一样是待解的甚至是无解的。我们的痛苦在任何背景之下都清晰强烈,正是因为根源始终在我们内心,和外物无关。生存成为一种漫不经心的习惯,于是,男人懒动笔,女人倦谈情,这是一幅多么现实多么直指人心的画面。
      
      苦难和艺术相伴相生, 波德莱尔的诗称不上是积极的,有时笔触阴冷残酷。忧伤的气息逼人的强烈,如我们无法回避的种种困境一般,总也挥之不去,久久徘徊却意兴阑珊。诗歌终非解药,至多不过向我们展示另一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本身也是不提供解答的。或许,有些句子也是他自己痛苦的产物,总结得理性,隐隐透着失落。那么我们也惟有将自己的不快和那些文字中蕴含的不快合并在一起去理解,以期得到一点平衡,在或奇诡或残酷或虚无的画面中感受精神的冲击和超脱。
      
      “虽有永恒的磨难,你终获赦免,那磨难仍持久摧折奢望的心田,你的笑脸远离我们却依然灿烂,虽天各一方你仍旧若隐若现!虽有永恒的磨难,你终获赦免!”
      
      磨难恐怕是种常态,欲求又是每个人心里驱之不散的东西,可能我们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才让心田住满奢望,才觉它百般被摧折,那摧折尽是磨难。回归本来的面目,若我们对生活、对他人都没有太高要求,是否就容易满足?是否就可以让自己快乐一点呢?可惜这也不是那么容易调整过来的事,人的本心就是得陇望蜀,想要很多东西,想要过得更好,想要没有遗憾却尽是遗憾。
      
      享受艺术同时正视生活的磨难,这两者是可以臻于一统的。艺术是层次丰富的渲染,生活,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模式。善待自己要从调整内心做起,纵使心知“男人懒动笔,女人倦谈情”会定格在灰暗的幕布后,我们也要给自己更明白更有力量的抉择。
      
  •     波德莱尔
      
      1.
       认为自然不是美的。自然本身是无意志力的,是丑恶的,美德是人创造的。
      按:这点是好的。真正的美不在于人与自然合一。
      
      
      2.
       着力表现丑,用丑来寻觅美,追求美的力量。恶中也有精神力量。此在美学上有重大意义。以丑为美。
      
      
      3.
       波德莱尔的忧郁,精神苦闷。拉马丁庸懒的忧愁,维尼是时代的失落感,个人的厄运,缪塞是失恋的痛苦。
      
      
      4.
       波德莱尔的通感是指沟通诗歌和其他艺术,而非单纯是各种感觉的沟通。此一关键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手法。
      
       与此连通的是,象征手法,以象征手法表达精神现象,丰富对内心世界的描绘,文学朝内倾性方向发展。
      
      5.
       波德莱尔的无限是缩小了的无限,语言精粹,结构严谨,反对滔滔不绝的长诗。
      
       现代派的鼻祖。福楼拜说是句子塞满思想,要爆裂开来。兰波说他是第一个通灵人,诗王。
  •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
       《恶之花》是一本奇书,一个诗人仅仅凭藉一本诗集就占据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不说绝无仅有,也是罕见。
       全书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它们的排列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一场舞台剧,忧郁与理想在这里无声交战,纠缠。
       理想犹如天堂彼岸乳白色的光亮,纯洁美好,却注定难以到达,只能任其被现实的的忧郁,忧郁的罪恶所一点点侵蚀,腐化……
       诗人所见的恶既是外在现实撕去那层虚伪外衣后的真实表象,又是内心深处所埋藏着的黑暗欲望。茫茫人世间,地狱的钟声无处不在,上帝的雕像在一边面无表情的注视着尘世中横行的魑魅魍魉,一言不发。
       诗人一边诅咒着冷漠的上帝,一边誓死反抗阴冷的现实。尽管周身遍是腐烂的尸体,蠕动的蛆虫,苍白的面孔,黝黑的坟墓。魔鬼的尖笑与豺狼的低嚎此起彼伏,诱使着人放弃抵抗,堕入地狱的最深处,在一片潮湿粘稠的血海中安眠,却依然有云雀刺破深厚的云层,冲入天宇,有阳光不屈的穿透阴霾,射入人间。这是理想的胜利,也是诗人身在地狱,心向天堂的证明。
      
      
       雨果曾经说过“但丁只是去过地狱,而波德莱尔是从地狱中来的”,可是,在一片纸醉金迷的现实中,谁能看清地狱究竟在何处,天堂又在何方呢?
       有人说,《恶之花》是一首写给撒旦的赞歌,诱惑着人类堕落,但正如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一本《恶之花》,有人闻到了掩鼻的“臭气”,有人说它“灼热闪烁,犹如众星”, 而我看见的,则是一朵从地狱边沿挣扎开放,缓缓绽开的希望之花。
       “最高层次的亵渎在文学中是难得一见的,因为它不仅需要文学的天才,深挚的信仰,还需要心灵处于一种特殊的精神病态中。”《荒原》的作者艾略特坚持认为波德莱尔是一个宗教诗人——远比那些一味描写上帝的荣光的教会诗人虔诚伟大得多的诗人。他的疯狂,他的放纵,他的自厌与自恋,他渴望摆脱痛苦却又陶醉于痛苦,所有这些都是灵性尚未泯灭的表现。他不同于鬼城里和荒原上的空心人,他对超自然的探求,他深入骨髓的忧郁,在艾略特看来,其实是在迂回地接近上帝。
      我看见了一只天鹅逃出樊笼, 有蹼的足摩擦着干燥的街石,   不平的地上拖着雪白的羽绒,   把嘴伸向一条没有水的小溪,    它在尘埃中焦躁地梳理翅膀,   心中怀念着故乡那美丽的湖:    “水啊,你何时流?雷啊,你何时响?”    可怜啊,奇特不幸的荒诞之物,    几次像奥维德笔下的人一般    伸长抽搐的颈,抬起渴望的头,    望着那片嘲弄的、残酷的蓝天,    仿佛向上帝吐出了它的诅咒。
       诗人不正是这只天鹅吗?纵使逃离了藩篱,也回不到真正的乐土,天堂依然只是心中无稽的幻想。誓死的反抗依然找不到真正的出路。遥远的故乡,干涸的溪流,纷扬的尘埃,一个牢笼外是另一个更大的牢笼,不得自由。
       在“一个科学进步、人道主义和无效革命的时代,一个不断走向堕落的时代” 里,城市中的人们精神贫瘠,缺乏信仰,人性已经来到了一个荒原……
       但波德莱尔依然相信某种绝对价值的存在,相信善恶与救赎。艾略特说,波德莱尔这样的诗人几乎是“发明了一整套态度,一整套感情或道德的体系”,不管他在诗中表现出对上帝怎样的愤世嫉俗,他本质上依旧是位基督徒。他对‘仪式’的迷恋不是因为对基督教的外在形式感兴趣,而是出于本能,他的灵魂天然就是偏向基督教的。
       由于有着这样的信仰,又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只能靠自己去发现基督教。在探求的路途中,他所经历的孤独只有那些伟大的圣徒曾体会过。
      撒旦啊,我赞美你,光荣归于你,
      你在地狱的深处,虽败志不移,
      你暗中梦想成为王的天外!
      让我的灵魂有朝一日憩息在
      智慧树下和你的身旁,那时候
      枝叶如新庙般荫蔽你的额头!
       ——《献给撒旦的祷文》
      波德莱尔赞美撒旦,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对上帝的不满。
      亚伯之子,你的供奉, 大天神闻到心喜欢!
      该隐之子,你的苦刑, 难道永远没有个完
      亚伯之子,椿象一样, 在那里滋生和啃食!
      该隐之子, 却在路上,拖曳着濒死的家室
      ……该隐之子,升上天宇, 把上帝扔到地上来!
       ——《亚伯与该隐》
       基督教文化已经深入了他的身心,奈何现实生活的种种冲击了他的信仰,使其产生怀疑——“上帝果然还是爱着我们的吗?”
       资本主义的世界日新月异的生活进程背后是精神上的空虚, 人们愈来愈依赖于外在的可见的物质世界, 最大程度地远离了超验层面的精神生活, 信仰的缺失使我们产生了灵魂上的焦虑。
       《恶之花》中表现出了波德莱尔独特的救赎观,在他的笔下,上帝的形象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缺,当上帝无法解救我们的时候,救赎就从外在的形式转化为了自主自足的活动,理性指导、世俗努力的自救成为其最佳和最终的实现途径与方式。但实际上上帝的缺席和对上帝的背离正是上帝的另类显示: “无神论者不关心上帝,他嘲笑上帝,因为上帝可敬。他极力否定秩序,但实际上又在保存这种秩序,并且一再给予肯定”。
       波德莱尔爱着上帝,正是因此才会分外痛苦 。他描绘恶,描绘心中的忧郁和苦闷,本质上还是对善与美的追寻。波德莱尔在谈到《恶之花》的时候,曾经说过:“在这本书残酷的书里,我放进了我全部的心,全部的温情,全部的信仰(改头换面的) ,全部的仇恨。”在波德莱尔笔下,披露恶,描绘恶并不是消极逃避的做法,而是为了让人们有着更为清醒的恶的意识,更有利于被拯救。
       亵渎、绝望、怀疑,他们看似是对信仰的背叛,实际上却是是通向信仰的必经之路。艾略特在《个性与邪魔附身》中谈到,正是许多从基督教教义来看思想异端、甚至亵渎神圣的艺术家保证了基督教的活力,因为他们的道德想象反映了寻求上帝过程中灵魂所经历的最黑暗的现实。他们之所以诉诸亵渎,是由于这个时代的环境不适合信仰生长,在新的环境下,绝对符合正统的思想不仅不可能存在,也不应当存在。过去亵渎或许是“精神腐败的征兆”,现在却可以是“灵魂存活甚至重获生机的症状,因为对善恶的感觉———无论我们如何选择———是精神生活的首要前提”。
       《恶之花》写的是地狱,是灰暗,但恶之为花,却是由于从恶中所直面的自身灵魂,隐藏在恶之下的善与美。
       纵观波德莱尔其人其作品,冷厉的笔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悲天悯人的灵魂,他有着对人类的痛苦最敏感的心。其作品不仅表现了巴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现象,同时也是通过这种披露,期待着下层人民的被拯救,人类精神危机的被救赎。这也是我们通过诗中清醒的恶的意识,所得出的诗人心中花样的温情。
       随着这朵从地狱而来的花朵开放,希望与信仰将在我们心中茁壮成长。
  •     我敢打赌,此版本的《恶之花》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而言,其魅力不亚于拉杜蕾饼屋的杏仁小圆饼对一个好吃嘴儿的吸引力。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那些被我一再遗忘的诗句又一再地把我的泪水毫无留情地催下来,以至于每到动情之处,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看看窗外的远山在春风的吹拂下,有没有变得更绿一点。确实,诗人那纯净醇静的灵魂总会让我坐立难安。我羞愧于自己的灵魂已经被染上了太多世俗的污秽,我的双眼已被空中肮脏的阴云遮的严严实实,看不见这世间纯粹的美了。读波德莱尔的诗,就像是朝圣者一路磕长头到圣城,在痛苦中以期得到灵魂的净化。21岁的我,也和21岁时的波德莱尔一样感受到死亡的气息,为生和死的问题而缠绕、呻吟。我真的是希望,当我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之时,我能够带着一颗清澈的灵魂,为心无愧地面对命运的审判者。
      喜欢里面第14首诗《人与海》,我会把它抄写到自己新的日记本《星空》里面,作为该日记本的卷首语。在这里,我想借用第116首《天鹅》里面的几句来结束读后感:
      
      我想起那些一去难归的人们
      想起那些泡在泪水里
      以慈狼的乳汁活命的痛苦的人们!
      我想起那些孤儿如花一般枯萎!
      
      在我精神漂泊的森林里
      又有一桩古老的回忆如号角般响起!
      我想起被遗忘在孤岛上的水手,
      想起那些囚徒,战败者!······想起许多人!
  •      诗人的语言是含混的,他们拖着虚弱的肉体,精神保持高度的兴奋,他们的灵魂被鲜血染红,以超乎想象的热忱歌颂着生命,他们渴望被倾听,渴望被理解,波德莱尔正是这样,虽然时隔二百多年,我依然感受的到他的热情,如三昧真火般不熄不灭。
       波德莱尔以他特有的思维理解这个世界,以他特有的语言阐释这个世界。他以独特的嗅觉寻觅着馨香,以独特的视觉透视着世界的光怪陆离、丑陋与美丽、善良与罪恶。他的热爱、迷惘、忧郁、理想、愤恨、反抗、执着、矛盾、困惑,融进了他的语句。他热烈地等待,隐含的读者破解生命的暗语。
       诗人把自己比作是信天翁,暴风雨和艰难是他的归宿,在深邃浩瀚的天空耕耘,乐此不疲。他亦如航船,漂流在遗忘之川,伟大的文学艺术的先驱是他的灯塔,引领他走出黑暗,趋向光明的圣殿。他有西绪福斯的勇气,哪怕时光矮短,哪怕巨石最终滚落,依旧微笑着向前。海洋如他的内心宽广涌动,播撒着芬芳,狂放不羁地呻吟着永不止息的歌。
       美和丑在他的眼中不离不弃。黑夜中,春药诱惑着他的躯体,芬芳是追求还是表象,肮脏和纯洁并驾齐驱。舞动的毒蛇,是恶魔的引诱,引向迷醉和死亡。酒是精神的狂欢,亦真亦幻,如火如荼,点燃了深藏于心的欲望。腐烂的尸体,是重生的媒介,蛆虫把丑恶吞噬。毒药造就了他的忧郁。
       波德莱尔沉浸在巴黎的风貌中,在他眼中这座城市是黑色的,罪恶是滋生在此的霉菌,艳丽而充满毒性,扼杀着善良的花朵。红发的女乞丐,让人理解了贫贱的无奈,美丽就在贫困交加中摧残。驼背的老翁,残疾的贫民,是划过这华丽城市的线,造就冰火两重天。丑陋的老太婆、妓女和盲人,不知是什么遮住了他们曾经清澈的双眼。农夫瘦如骷髅,苦役犯悲惨悲催,鲜血湿润粗糙的大地,巴黎像个噩梦,诗人想找一把剑,劈开这沉沦的黑暗。
       在波德莱尔的这部诗集里,随处可见女人的影子,不同的女人又以不同的身份出现,有女巫、仙女、荡妇、悍妇、魔女、女乞丐。她们有的美丽,有的丑陋;有的可爱,有的可恶;有的纯洁,有的肮脏,她们看似对立,却又相通。女巫是一种诅咒,而正是这种诅咒,唤醒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她是黑暗社会的一种隐喻,是罪恶制度的化身,她对诗人像了咒语一样,让诗人尽情批判、咒骂、讽刺和批判。仙女是美好的象征,正是她引领诗人追求和等待,走出魔障。,悍妇和魔女则是一种力量,荡妇是对黑暗和罪恶的蔑视,她们都已粗暴和丑陋的方式控诉着罪恶与黑暗,女乞丐则是美艳而罪恶的现实的化身。她们以一种独特的语言阐释着人性和人生。
       在精神上,诗人是孤独的,这也是诗人保持独立的一种方式。他不断思索这个世界,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不断挖掘这个世界固有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内心是不断丰富的,但这样也极容易遇到瓶颈,是诗人产生一种虚无感,他曾把希望比喻为马,希望能够自己驾驭,但在寻找希望的过程中难免会精疲力竭,把原有的充实引向一种精神的虚无,作者把这比作春天失去了生机,时间无情地吞噬了人的意志力,使人变得麻木,仿佛大雪里冻僵的尸首,此时,诗人的心仿佛失去了归宿,他渴望有一种力量能够解救自己,并把这种潜在的力量想象成为雪崩,希望它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唤醒沉睡的一切。
       痛苦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不可或缺的,诗人把这种痛苦比喻为“跌进冥河,泥泞如铅”,他沉迷其中,不可救药,在别人眼中,他也许不幸,但他却深信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光明。在诗人心中,自己的生命像困在极地的船,每条航过的海峡都是命中注定,作者深信每一次苦难都让他离真理更近。他把自己的思索和创作比作古希腊弥达斯痛苦的炼金术,这位国王能触物成金,至于食物也变金而不能食,就像诗人的诗歌,在现实中毫无实用价值。这可以说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他甚至在诗中毫不留情地辱骂自己、斥责自己,这不是一种自轻,而是一种自省,是一种精神的批判和升华。作者在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自我洗涤和对这个世界热情探讨的过程中结成了这部诗集。这本诗里是对生命的叩问和探索,它用诗意的语言暗示了生命的瑰奇。
       穷人死了、情人死了、艺术家死了,一天就结束了,罪恶像花朵一样绽放,伴随着生命的庄严,等待着破解······
  •     作者是古典主义最后一位诗人,也是现代主义第一位诗人。忘记是在哪,看到作者一句话,所以才想看看这本诗集。号称全译本,译者有赏析,什么abab……诗歌的翻译,应该比一般小说更难吧,应该要是诗人才能进行二次创作吧?
      
      111023下外公家
  •     看到这里那么多人的评价,我只有长叹一声,唉~~
      
      似乎你们都是为了兴趣去读,只有我是被迫去读,
      读的还是法语原著
      不读就写不出文学评论
      写不出文学评论我就不能论文及格
      
      叫我对照郭宏安的中文译本,看中文我都看不懂哪~~还法文~~还不是现代法文~~
      
      我唯一可说的是,钱那个译本确实不行,很多硬伤,而且太生硬了
      郭这个译本,还可以,但也是有很多错误。。。
      
      除了中国古代诗歌,其他诗人都是疯子,诗人都是疯子
      我最讨厌的体裁就是诗歌。。。
  •     恶之花的文字非常精彩华丽
      仅仅是前序就已经让人折服
      精彩绝伦的剖析和描述
      让很多自恃正人君子者觉得汗颜
      
      恶之花将人类的真性情、劣根性
      清晰的披露出来
      没有修饰
      没有伪装
      甚至没有灯光幻影的烘托
      赞~
  •     《恶之花》(Fleurs Du Mal)——波德莱尔      给一位白裔夫人   苦闷和流浪   幽灵   秋之十四行诗   月之愁   猫   猫头鹰   烟斗   音乐   墓地   幻想的版画   快乐的死者   恨之桶   破裂的钟   忧郁之一   忧郁之二   忧郁之三   忧郁之四   顽念   虚无的滋味   痛苦之炼金术   共感的恐怖   自惩者   无可救药   时钟   巴黎风貌   风景   太阳   给一位红发女乞丐   天鹅   七个老头子   小老太婆   盲人   给一位过路的女子   骷髅农夫   薄暮冥冥   赌博   骷髅舞   虚幻之爱   我没有忘记,离城不远的地方   您曾忌妒过那位善良的女仆   雾和雨   巴黎的梦   晨光熹微   酒   酒魂   醉酒的拾破烂者   醉酒的凶手   醉酒的孤独者   醉酒的情侣   恶之花   毁灭   被杀的女人   被诅咒的女人   两个好姐妹   血泉   寓意   贝雅德丽齐   库忒拉岛之行   爱神与脑壳   反抗   圣彼得的否认   亚伯和该隐   献给撒旦的祷文   死亡   情人之死   穷人之死   艺术家之死   一天的结束   好奇者之梦   远行   恶之花(一八六八年第三版增补)   一本禁书的题词   忧伤的情歌   一个异教徒的祈祷   反抗者   警告者   沉思   盖子   被冒犯的月神   深渊   伊卡洛斯的哀叹   夜静思   远离此地   残诗集   浪漫派的夕阳   莱斯波斯   被诅咒的女人   忘川   给一个过于快活的女郎   首饰   吸血鬼的化身   风流集   喷泉   贝尔特的眼睛   赞歌   一张脸的许诺   怪物或一位骷髅美女的傧相   题词集   题奥诺雷·杜米埃的肖像   巴伦西亚的劳拉   题欧仁·德拉克洛瓦的《狱中的塔索》   声音   意料之外   赎金   给一位马拉巴尔姑娘   诙谐集   关于阿米娜·波切蒂的首次演出   关于一个讨厌的人   一个快活的小酒馆
  •      只有将自身寄于黑暗,才能皈依于最本真的自身。
      
       波德莱尔,象征主义代表诗人,书上这样给他打上烙印。恶之花十九世纪法国文艺界的一朵奇葩,他由卡隆亲手植于黄泉彼岸,他是恶魔唇边盛满了世俗岁月的的微笑。
      
       “恶”字的法文原意不紧指恶劣跟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如果,如果有上帝的话,我不知道多少疾病和痛苦由上帝之手加诸于人类身上。也许他看到浮生在痛苦挣扎,从而陷入罪恶的深渊。他的嘴角会扬起嘲弄的怜悯。也许,人类只是上帝玩乐和嘲弄的对象。上帝并非万能,他如果万能为什么不让地狱也充满光明,他如果万能为什么加诸于人类身上劳什子的原罪。圣经上说,原罪,即每个人生而带来的罪过。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总归是拥有:傲慢、懒惰、贪婪等诸如此类的原罪。那么,善,也就是人类通过压抑自身原罪,从而人谋而得的产物。高贵如此,美亦如此。上帝,呵,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上帝是个看戏的人。
      
       如果,诗人是一种恶魔的话,那么他一定是吸血鬼。潜伏于荒废、肮脏的古堡。他的皮肤终日苍白如纸,他苍白骨节分明的手指也许会捏上盛满了红色液体的高脚杯。窗外乌鸦欢舞振翅,庭中红棘丛生。这一切完全符合我的美学,也许,在神秘的蓝夜里,情人墓旁的蔷薇正对着古堡,兀自招摇。
      
       波德莱尔说:“我爱回忆...我爱回忆那没有遮掩的岁月。”
      回忆,便是曾经。当一切岁月成为曾经。我们只能站在岁月的对面缅怀回忆。可是,只有穷途末路的人才会对回忆念念不忘。我不想在身强体壮的时候就垂垂老矣,不想几经挣扎却寸步难行的死去。我,是一个囚徒。荒废与流离,无处安放的岁月。我想,灵魂处于困境,尚能安之若素,那才是真正的优秀者。世界还是招摇的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时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如果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就想初生时时啼哭的孩童吧,他们从那个上帝那里刚过来,他们知道一切。
      
       “我知道痛苦乃是唯一的高贵,无论人世和地狱都不能腐蚀。”
      我记得痛苦的样子,抿着唇笑着。笑的像个未经世事的孩子。唯有痛苦,才是毫无掩饰的。敏感而脆弱,苍白的锁在病床上的孩子。那就是痛苦。就像哥特式女子有些麻木的神色,那里面有一种荒废出来的快乐,想来那便是痛苦。俗世淬炼出的一种精华,用无波的眼睛去对待他。就像村上所有作品中诠释的那样:享受孤独。我们享受痛苦。
      
       “圣洁的青春,神色单纯,面容甜蜜。清澈明亮的眼睛像流水无暇。”
      
       青春懵懂无知的脸,茫然无知中的纯洁。想来,年少、纯洁、懵懂善良。这便是世间的罪恶。在对未来毫无定数的时候,提及相携以老,那是何等的残忍。殊不知,青草尽头,是荒芜少见绿色的荒原。隐忍,那是爱恋的唯一表达方式。大声喊爱,那是无知。
      
       我想要知道,即使是坏孩子,也会有人疼爱。每个人间,隔了那么多的伤痛,让我们如何拥抱。坏孩子,坏人。因为伤痛流失了诸多人性的优点,我记得那个沉默的少年,压抑沉郁的表情。我记得,他像鬼一样的大片大片的药。我记得他作恶时亮的发光的眼睛。可我只是记得。他用这种方式向他的母亲诠释愤怒。他说:我们要置身于黑暗中,保持着纯的灵魂。
      
       能够直面与现实的思想者,是多么可爱。所以我臣服于叔本华,喜欢尼采、波德莱尔。我想要,知道现实。然后拥抱。
  •   知识分子的意义就是面对无意义的生活生产出更无意义的自我
  •   我也喜欢这版本的封面~
  •   我读这本书倒没觉得开心,除了全程朗诵的快乐之外〜
  •   我是一直笑着读下去的,他太孩子气了,任性无忌像是忘记了所有的不可能
  •   赞一个!期待后续!
  •   我想要下文
  •   赞。 比此译本通顺优美得多,谢LZ:)
  •   文爱艺那个译本更差
  •   郭的翻译直接而强烈,王的翻译缓和而柔美,各有特点
  •   好似郭宏安只是把最初始的原材料给了我们。。是最接近的,但是直接吃却有点不舒服,。。。
  •   自卑与孤独总在一起。读不懂,不要怪翻译!
  •   嗯,草堂兄不自卑,不孤独,还读懂了《恶之花》。
  •   研究生招你惹你了= =
  •   没有批判他们的意思,“研究生”三字已去掉。
  •   不仅仅是对你说,也是对自己说的;
  •   草堂兄的自我批判精神让人敬佩。
  •   我是来回应第一句的,这个版本的诗歌把我吸引了,翻译中把诗人应有的洒脱奔放的气质表达出来了,充盈着感情,读起来像诗。
  •   你应该说现代诗人都是疯子。。。。。。
    荷马史诗
    古希腊诗歌
    就没现代诗歌这么矫揉造作
    其实我也挺讨厌现代诗歌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