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9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日] 夏目漱石 页数:383 字数:316000 译者:于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猫》的创作实践确实和作家的精神系统的病狂联系在一起。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作家用猫眼看人生与社会,其中充满离奇的想象。但它不是颠狂的疯人语,而在精神重压之下的愤懑的倾述,那境界远远高于世上哲理大家。 漱石清楚地看出资本主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而日本的矛盾则尤使他生厌和悲观。《我是猫》所针对的正是明治维新后的“金权社会”的矛盾及维新的不彻底性,即“利害”、“正邪”、“善恶”、“不安”、“空虚”等。作家是明治精神文明的最深刻的揭发者与批判者,他使用的手法是“描”的嘲讽和评断。其辛辣和深刻性,迅即引起世人的感叹和兴味。 在《猫》中,铃木藤十郎的“狂”、甘木医生的“死”和八木独仙的“信”都演绎着“则天去私”的观点。漱石虽然也嘲讽独仙的东方的“自然法”的修养,而最终他也只能在精神信仰上寻求解脱。 《猫》所处的时代恰是明治维新以后。一方面,资本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学习西方,寻找个性,呼唤自由,自我意识和市场观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东方固有的价值观、文化观与风尚习俗,包容着陈腐与优异,在抗议中沉没,在沉没中挣扎…… 主人公是猫。以猫的眼睛看世界,这在当时,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突破。今天常有作品以外星人的视觉看地球人,同样反映了人间积习,没一副超越现实的视角就看不透彻。 小说在结构上也有突破。它以猫的视觉为座轴,可长可短,忽东忽西,并没有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谈不上情节进展的逻辑,读来却也津津有味。日本小说曾有散文化的趋势,某些小说的散文化,是有欠充实的反映。而在《猫》,在当时,却是一种具有魅力的创新。当然,老实说,作者最初并没有想写这么长。由于首章轰动,编者要他续写,他才铺陈连载,这说明他并没有通篇的完整构思,同时也说明如不是大家手笔,怎么会写得这么左右逢源,随心所欲。 在语言上,《猫》的格调既不全像《旅宿》那么豪放空灵,也不尽是《明暗》那么简练凝重,更有别于《心》和《从此以后》那么柔润细腻。在这里,刚柔兼用,雅俗并举,变化多端,声色俱艳。而且,将江户文学的幽默与风趣、汉学的典实与铿锵,西方文学的酣畅与机智熔为一炉,以致在语言的海洋中任情游弋,出神入化。笔墨忽而精烁隽永,针针见血,富于哲理;忽而九曲十迴,浩浩大波,长于思辨。暂且摘引两句景色和人物描写的妙句。例如挖苦苦沙弥平庸的脸说:“假如春风总是吹拂这么一张平滑的脸,料想那春风也太清闲了吧!”写景:“给红松林装点过二三朱红的枫叶已经凋零,宛如逝去的梦。”“这声音毫不留情地震撼着初春恬静的空气,把个风软树静的太平盛世彻底庸俗化了。”有的像讽刺诗,有的像写意画,各得其妙。总之,假如以一颗艺术的心灵去触摸或感受他的作品,自然会体味到语言的色彩、声韵,甚至字字都是个生命体。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1月5日生于江户(今东京)。他的家庭在明治维新前是江户世袭的“名主”(相当于街道上里长之类的小吏),维新后家道中落。夏目漱石在中学时酷爱汉诗汉文,后在家庭的影响下改学英语。189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生时期,与近代和歌、俳句的革新者正冈子规结为好友,从事俳句写作。青年时期接受了汉文学所蕴含的道德观念、英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思想以及俳谐文学中的文人趣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1895年,放弃东京高师英语教师的教职,先后去四国松山市和九州熊本市第五高等学校任教。1900年以官费留学英国三年,观察到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病,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万能”,使他感到十分厌恶。1903年回到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并为高滨虚子主编的杂志《杜宇》写俳句。当时,“杜宇派”除致力于俳句创作外,还在提倡“写生文”,经常发表俳文。
1905年写了《我是猫》的第一章,作为一篇俳文,在《杜宇》上发表,获得赞赏,后在高滨等人的鼓励下,写成长篇小说。他以敏锐的观察力,以教师苦沙弥家一只“猫”的口吻,批判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明治时代黑暗的现实,特别是对他一向所厌恶的资本家的专横跋扈与“金钱万能”的世态,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这部作品还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一群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对他们玩世不恭的态度和行动无力的弱点,进行了调侃和讪笑。作品巧妙地使用了雅语、俗语、汉语。
1906年作者又在《杜宇》上发表中篇小说《哥儿》,这也是一部带有幽默讽刺特色的作品。它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憨直、朴实、头脑有些简单的青年的形象,并表现他的正义感和反抗性,饱含着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批判精神。作品语言平易,吸取了通俗文学“落语”(类似“相声”的一种曲艺)的有益成分,滑稽而有风趣。这部作品长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同年发表另一部中篇小说《旅宿》。
1907年《朝日新闻》社延请他为特聘作家,他便放弃了大学教授的职位,成为职业作家。直到去世的大约10年的时间里,先后写了10多部长篇小说,均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三四郎》、《其后》、《门》是他中期创作的三部曲。《三四郎》(1908)近似于“教养小说”,写农村青年三四郎在东京大学求学的生活和他对女性的爱慕,表现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过程。《其后》(1909)描写一个大学毕业生井代助,将所爱的女郎三千代让给朋友平冈,自以为这是“英雄的”牺牲精神。几年后,平冈与三千代从外地回到东京,代助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往的行为是虚伪的,特别是了解到平冈已变成一个庸俗不堪的人和三千代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便向三千代表白了爱情,并和她重新结合。代助认为这样做是回复到“自然”(真实),但结果却不能不与世俗道德发生正面冲突。作品虽然是描写爱情,但主题是在说明日本近代社会仍受着强大的封建力量的束缚。《门》(1910)实际上是《其后》的续篇,描写主人公宗助和阿米这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夫妇的暗淡的生活,以深刻的心理描写反映了冲破封建束缚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上遭受的压抑和痛苦。这三部作品都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揭示了日本近代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中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作品。晚期写了《过了春分时节》(1912)、《行人》(1912-1923)、《心》(1914)、《道草》(1915)等长篇小说。《明暗》(1916)是他生前未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细腻的心理分析,描写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孤独和利己主义的丑恶。
夏目漱石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夏目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以他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丰富多采的艺术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6年12月9日逝世。
书籍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
章节摘录
咱(za)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哪里出生?压根儿就搞不清!只恍惚记得好像在一个阴湿的地方咪咪叫。在那儿,咱家第一次看见了人。而且后来听说,他是一名寄人篱下的穷学生,属于人类中最残暴的一伙。相传这名学生常常逮住我们炖肉吃。不过当时,咱家还不懂事。倒也没觉得怎么可怕。只是被他嗖的一下子高高举起,总觉得有点六神无主。 咱家在学生的手心稍微稳住神儿,瞧了一眼学生的脸,这大约便是咱家乎生第一次和所谓的“人”打个照面了。当时觉得这家伙可真是个怪物,其印象至今也还记忆犹新。单说那张脸,本应用毫毛来装点,却油光铮亮,活像个茶壶。其后咱家碰上的猫不算少,但是,像他这么不周正的脸,一次也未曾见过。况且,脸心儿鼓得太高,还不时地从一对黑窟窿里咕嘟嘟地喷出烟来。太呛得慌,可真折服了。如今总算明白:原来这是人在吸烟哩。 咱家在这名学生的掌心暂且舒适地趴着。可是,不大工夫,咱家竟以异常的快速旋转起来,弄不清是学生在动,还是咱家自己在动,反正迷糊得要命,直恶心。心想:这下子可完蛋喽!又咕咚一声,咱家被摔得两眼直冒金花。 只记得这些。至于后事如何,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蓦地定睛一看,学生不在,众多的猫哥们儿也一个不见,连咱家的命根子--妈妈也不知去向.并且,这儿和咱家过去呆过的地方不同,贼拉拉地亮,几乎不敢睁眼睛。哎哟哟,一切都那么稀奇古怪。咱家试着慢慢往外爬,浑身疼得厉害,原来咱家被一下子从稻草堆上摔到竹林里了。 好不容易爬出竹林,一瞧,对面有个大池塘。咱家蹲在池畔,思量着如何是好,却想不出个好主意。忽然想起:“若是再哭一鼻子,那名学生会不会再来迎接?”于是,咱家咪咪地叫几声试试看,却没有一个人来。转眼间,寒风呼呼地掠过池面,眼看日落西山。肚子饿极了,哭都哭不出声来。没办法,只要能吃,什么都行,咱家决心到有食物的地方走走。 咱家神不知鬼不晓地绕到池塘的右侧。实在太艰苦。咬牙坚持,硬是往上爬。真是大喜,不知不觉已经爬到有人烟的地方。心想,若是爬进去,总会有点办法的。于是,咱家从篱笆墙的窟窿穿过,窜到一户人家的院内。缘分这东西,真是不可思议。假如不是这道篱笆墙出了个洞,说不定咱家早已饿死在路旁了。常言说得好:“前世修来的福”嘛!这墙根上的破洞,至今仍是咱家拜访邻猫小花妹的交通要道。 且说,咱家虽然钻进了院内,却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才好。眨眼工夫,天黑了。肚子饿,身上冷,又下起雨来,情况十万火急。没法子,只得朝着亮堂些、暖和些的地方走去。走啊,走啊……今天回想起来,当时咱家已经钻进那产人家的宅子里了。 在这儿,咱家又有机会与学生以外的人们谋面。首先碰上的是女仆。这位,比刚才见到的那名学生更蛮横。一见面就突然掐住咱家的脖子,将咱家摔出门外。咳,这下子没命喽!两眼一闭,一命交天吧! 然而,饥寒交迫,万般难耐;乘女仆不备,溜进厨房。不大工夫,咱家又被摔了出去。摔出去,就再爬进来;爬进来,又被摔出去。记得周而复始,大约四五个回合。当时咱家恨透了这个丫头。前几天偷了她的秋刀鱼,报了仇,才算出了这口闷气。 当咱家最后一次眼看就要被她摔出手时,“何事吵嚷?”这家主人边说边走上前来。女仆倒提着咱家冲着主人说:“这只野猫崽子,三番五次摔它出去,可它还是爬进厨房,烦死人啦!”主人捋着鼻下那两撇黑胡,将咱家这副尊容端详了一会儿说:“那就把它收留下吧!”说罢,回房去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