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震

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国]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虞建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时震》这本1997年出版的封笔之作里,以他惯有的科幻小说模式和幽默、讽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2001年2月13日下午2点27分,宇宙经受了一次自信危机,暂时厌倦了无穷无尽的扩展,决定寻寻乐子调剂一下,于是时空统一体出现了故障,宇宙一下子缩回到10年前的1991年2月17日。就在时间再次向2001年运行过程中,所有的人或物,都得将十年的经历一一重新体历一遍。于是,作者及其家人,以及科幻小说家基尔戈·特劳特(他的另一个自我),不得不再次精力种种真实或想象、愉快或尴尬的趣闻轶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时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附:库尔特·冯内古特生平创作年谱
       
        家族史
      
        冯内古特家族起源于德国的蒙斯特,姓氏来自家族祖先曾拥有的一座称做“古特”(Gut)的豪宅,该宅院坐落在一条叫“法内”(Funne)的小河边上,因此Funne河边Gut大院的人家,人称FunneGut(法内古特),后改为Funnegut,改掉中间大写的G.到美国后,Funnegut英语听上去像“funnygut”(怪肠子),进而再改成发音近似的Vonnegut(冯内古特).冯内古特家族十九世纪中期移民来到美国,在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落户,开五金店。祖父伯纳德·冯内古特和祖母都喜爱文学和艺术,一八八四年生下长子库尔特·冯内古特,即小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父亲。他也喜欢艺术,以建筑师为业,并在一九一○年接过了其父的巨大家产。外公彼得·里埃伯参加过南北战争,负伤腿残后开酿酒厂发财。长女伊迪丝·里埃伯是小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母亲。外婆去世以后,外公再婚,继母虐待孩子,伊迪丝精神受创,这与她后来自杀有关。一九二一年美国通过禁酒法令。外公的酿酒厂倒闭破产。小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父母一九一三年结婚,两大家族联姻。冯内古特后来在自传体文集《棕榈树星期天》中写道:他父母的结婚庆典“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也许是历史上最豪华的婚礼,以前没有,将来也许也不会再有”。母亲伊迪丝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办的《科内尔每日太阳报》的编辑,也写过小说,但未发表。据冯内古特说,她的小说“极其出色”。
      
        1922年
        ●小库尔特·冯内古特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市,起名随同父亲,加“小”以示区别,十二岁以前,家中邻里都称他为“K”,童年一直居住在北伊利诺街四三六五号。
        1927年
        ●进入为富家子弟开设的私立帕克学校(ParkSchool)学习。
        1929年
        ●纽约股市暴跌,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冯内古特在大萧条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1930年
        ●家庭收入受到大萧条的严重冲击,经济拮据,冯内古特从收费昂贵的巴克学校转学,进入第四十三公立学校。从此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起读书。
        ●当建筑师的父亲变卖了豪宅,后来在威廉溪(William‘sCreek)买下地产,自己设计建造了不那么华丽的新居。
        1936年
        ●进入肖利奇(Shortridge)高中。
        ●高中期间曾是《肖利奇每日之声报》的编辑。该报是当时全美国高中办的两份日报之一。
        1930年
        ●高中毕业进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喜欢文科,但父亲强令他读化学专业,学业极糟。
        1941年
        ●得肺炎离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十九岁的冯内古特应征入伍,进入训练营,成为陆军列兵,后送入卡内基技术学院和田纳西大学学习与军事有关的机械工程。
        1944年
        ●年初赴欧洲参战。
        ●五月的母亲节从部队获准回家探亲,而正巧前一天夜里,即一九四四年五月十四日,母亲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
        ●年底在波尔其战役中被德军俘虏,送至德累斯顿一个屠宰场地下冰库服苦役,直至二战结束。
        1945年
        ●经历了同盟国对德累斯顿进行的以燃烧弹为主的大轰炸,因身在地下冰库而幸免于难,目睹了十三万五千平民葬身火海,“一个个像烤焦的面包”,对他震动极太。冯内古特称此举为“欧洲最大的屠杀”,在代表作《五号屠场》等小说中都描述了这场大灾难。
        ●战争结束后回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研究生。
        形成在小说中和其他场合一直推崇的“大家庭”概念。
        ●与从小青梅竹马的女友简·考克斯(JaneCox)结婚。
        1947年
        ●三个论文设想均遭否定后,离开芝加哥太学,未获得学位。
        ●离开芝加哥大学后,为纽约斯克内克塔迪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当公关员。此间经历后来写入《自动钢琴》和《猫的摇篮》。
        1950年
        ●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谷仓效应报告》(ReporttheBarnhouseEffect),发表于《科利尔)(Collier’s)杂志。从此开始至一九六三年,主要以短篇小说创作为主,共写下四十五篇,发表于《科利尔》、《星期六晚邮报》(TheSaturdayEveningPost)、《大都市》(Cosmopolitan)、《红书》(Redbook)和《女性时光杂志》(TheLady‘sHourJournal)等杂志。
        1951年
        ●发表了几篇小说后,纽约的一家出版商与其签订长篇小说出版合同(后来的《自动钢琴》).
        ●决定辞去通用电器公司的工作,开始当自由职业作家。
        ●离开斯克内克塔迪,搬至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
        1952年
        ●第一部长篇小说《自动钢琴》(PlayerPiano)由德拉科特公司出版,从此德拉科特公司成为冯内古特的主要出版商。《自动钢琴》采用科幻小说的形式,讽刺现代化如何剥夺人性。后重新出版时,曾用书名《乌托邦14》(Utopia14).
        1958年
        ●姐夫因火车出轨身亡。几日后姐姐艾丽丝在医院病故。
        冯内古特和妻子收养了他们的三个儿子。
        1959年
        ●出版长篇小说《提坦的海妖》(TheSirensofTitan),依然采用科幻小说的模式,对人类历史进行仿讽。
        1961年
        ●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夜》(MotherNight),描写一个搞谍报工作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的人生危机。
        1963年
        ●出版主要长篇小说《猫的摇篮》(Cat’sCradle),也用科幻小说的模式,但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寓言,讽刺人类社会缺少同情与爱,人们依靠谎言麻醉自己。冯内古特曾对自己的长篇小说做过从A到D的评定,此书自评为“A+”。
        这是冯内古特第一部被广泛认同、并受到批评界重视的小说。
        ●将早期短篇小说汇集成册,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猫舍里的金丝雀)(CanaryinCathouse)
        1965年
        ●出版以科幻小说模式讽刺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GodBlessYou,Mr.Rosewater).
        ●小说中开始出现基尔戈·特劳特(KilgoreTrout)这个重要人物。此人物是个抖幻小说家,出现于此后冯内古特的许多小说中,评说人生世事,荒唐中充满机智,像是作者本人的影子。
        ●去依阿华大学著名的作家班任教。
        1966年
        ●不少旧作在该年重版。并开始更多地引起批评界的注意。
        1967年
        ●荣获古根海姆奖。
        ●重返德累斯顿,构思以该市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五号屠场》。
        1968年
        ●收集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和散文,结集出版《欢迎到猴子屋)(WelcometotheMonkeyHouse).
        1969年
        ●出版以二战轰炸德累斯顿为背景的代表作《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Five),自评为“A+”级,也被广泛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1970年
        ●到哈佛大学教授文学创作。
        ●出版讽刺剧作《旺达·琼,祝你生日快乐》(HappyBirth—day,WandaJune),一九七○至一九七一年间在纽约的百老汇上演,后拍成电影。
        1971年
        ●首次出现对冯内古特作品的长篇学术性研究,在托尼·坦纳(TonyTanner)和查尔斯·哈里斯(CharlesHarris)的文学专著中。各有专门讨话的一章。该年被认为是“真正冯内古特研究的开始”。
        ●最著名的冯内古特研究学者杰罗姆·克林科维兹(JeromeKlinkowitz)发表第一篇有关冯内古特的学术论文:《小库尔特·冯内古特和我们时代的罪恶)(KurtVonnegutJr.andtheCrimeofOurTime),此文后收入克林科维兹本人的研究冯内古特的重要著作《冯内古特声明》(VonnegutStatement)中。
        1972年
        ●最早两部冯内古特研究专著出版:戴维·戈德史密斯(DavidGoldsmith)的《库尔特·冯内古特:冰与火的狂想家)(KurtVonnegut:FantasistofFireandIce)和彼得·里德(PeterReed)的《小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Von—negut,Jr.).
        ●被选为国家文学艺术学会会员。
        ●被选为国际笔会美国分会副主席。
        ●《五号屠场》拍成电影。
        ●发表短篇小说《空间大操》(TheBigSpaceFuck),收入他朋友哈兰·埃利森(HarlanEllison)编的小说集《又是危险的幻象)(Again,DangerousVisions)中。冯内古特自称文学史上第一次在标题上出现“操”字。此文引起对他作品的抵制。
        1973年
        ●出版长篇小说《冠军的早餐》(BreakfastofChampions),讽刺美国的商业文化。小说中有不少作者自画插图,包括肛门、阴户、内裤等,因此更加引起了该年对他作品的抵制。
        ●很多地方对冯内古特的作品进行抵制,典型例子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德雷克(Drake)学较,该校将《五号屠场》等放入锅炉焚烧,冯内古特对此提出抗议。
        ●出版电视脚本《时问与廷巴克图之间》(BetweenTimeandTimbuktu),是外星幻想剧,内容取自《猫的摇篮》和《提坦的海妖》。
        1974年
        ●出版散文、书评、演讲集《旺皮特、弗玛和阁兰法隆》(Wampeters,FomaandGranfalloons),书名取自先前小说中作者自己臆造的三个词。
        1975年
        ●获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根据大学“高质量的已发表作品可替代毕业论文”这一规定,认为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研究,故补授硕士学位).
        1976年
        ●《五号屠场》在纽约各学校图书馆遭禁,冯内古特诉诸法律,引起法律纠纷。
        ●出版长篇小说《打闹剧,或曰不再孤独》(Slapstick;orLonesomeNoMore!).在冯内古特从A至D的四级标准中。这是惟一一部自评质量为“D”的小说。
        1977年
        ●冯内古特研究的又一次高潮,该年有三本研究专著出版,包括:恩卡(Ungar)出版公司作家系列中詹姆斯·伦奎斯特(JamesLundquist)的《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Vonnegut)、理查德·杰阿农(RichardGiannone)的《冯内古特小说初探》(Vonnegut:APrefacetoHisNovels)和杰罗姆·克林科维兹的传记性文评《冯内古特在美国》(VonnegutinAmerica).
        1979年
        ●出版《囚鸟》(Jailbird),小说以水门事件为背景,讽刺美国政治。
        1980年
        ●与伊万·切尔梅耶夫(IvanChermayeff)合作出版《太阳月亮星星》(SunMoonStar).这是一本图案画集,切尔梅耶夫作图,冯内古特写文字说明。
        1981年
        ●出版自传体的散文、书信、演讲集《棕榈树星期天》(PalmSunday).
        1982年
        ●出版长篇小说《神枪手迪克》(DeadeyeDick),讲述一个男孩意外抢击射死一个怀孕妇女后的犯罪感和生活遭遇。
        1985年
        ●出版长篇小说《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被认为是《五号屠场》之后最优秀的作品,也具有浓重的科幻小说色彩,说的是人类脑袋太大,进化失败,核战后幸存者逃至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为新的物种。
        1987年
        ●出版长篇小说《蓝胡子)(Bluebeard),批评界对小说未敢恭维。
        ●由杰罗姆·克林科维兹等人撰写发表冯内古特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冯内古特著述大全》(KurtVonnegut:AComprehensiveBibliography).
        1990年
        ●出版长篇小说《咒语》(HocusPocus).
        1991年
        ●出版散文随笔集《比死更糟的命运》(FatesWorseThanDeath).
        1996年
        ●在丹佛市举办个人绘制的绢丝印画展。
        1997年
        ●出版长篇小说《时震》。
        ●宣布封笔。冯内古特在访谈中说:“我不会再写书了,十分肯定。我已厌倦了。”
        1998年
        ●《冠军的早餐》拍成电影。
      
      
      
      
      2005年冯内古特打破封笔宣言,出版了散文集《没有国家的人》。
      
      2007年4月11日,逝于美国纽约。
  •     “那两颗星是否在闪烁?”,基尔戈·特劳特问道。
      “千真万确。”,我回答。
      “妙极!现在这样:不管这两点微光代表了什么天体,可以肯定的是,宇宙空空荡荡,从一颗星球到达另一颗,得耗上几千、甚至几百万光年。不过,我现在令你注意看着其中一颗,然后再注意去看另一颗。”
      “行的。”,我说,“我看完了。”
      “只要一秒钟,是不是这样?”
      “最多一秒钟。”
      “哪怕你用了一小时,”,特劳特说,“在两个天体过去所处的位置之间,已有东西经过。保守地说——以一百万倍于光速的速度经过。”
      那是你的意识,那玩意儿只因为有人类的存在才存在。宇宙玄妙,不仅应该考虑能量、物质、时间等等,还应该注意一个崭新的、非常美丽的方面,那便是人的意识。
      特劳特的结束语是这样的:“我想到了一个比‘意识’更精确的词——让我们称它为灵魂。
      就是这样。
      宇宙罹患感冒,他的喷嚏让时间颤抖了一下,对于地球而言那是十年的时间——时光倒流整整十年,所有的一切原封不动的重来。请注意,是“原封不动的重来”。比如你在这十年里的哪天被猴子咬死,或者哪天在温房里某处花丛下有些扎背的干干的床铺上在你的或者其他人的女人的产道里播下精子收获了孩子,这些都照旧再来一次,什么都不会有改变——作为经历时震的人类,你们完全知晓这一切在重新发生。你们说话,你们睡觉,你们开着车、船或者飞机,和女人做爱、接吻,等等等,都是发生过的,意识清楚,身体失灵。
      十年自动飞行。
      丧失了自由意志。
      不过特劳特懂得在一切结束时摇着你的肩膀大声说:
      你们得了病,现已康复,赶快行动起来。
      冯内古特老爷子根本不相信自由意志,却刻意去拉长了自由意志回来的那一瞬间——几百年在这一瞬间里拼贴成马赛克画作,七十四岁,离死还有整整十年。
      时震!
      书中的自由意志指什么?看看开头,指的是我们的灵魂呢。
      克娄巴特拉的放荡,唐璜式的浪子,老虎的金黄。
      “我曾憎恨池塘的死水,我曾厌烦傍晚的鸟鸣。”
      这是博尔赫斯的话,他失眠了。但其实说的是一回事。
      “另外一个非常错误的、但是现在又到处泛滥的观念是认定灵感、对于意识的探索等同于解放,心血来潮、自动写作等同于自由,这种实际上是盲目服从每一个冲动的所谓灵感,事实上是奴性。”
      这是卡尔维诺离死不远的时候说的,还是一回事。
      请问你是否丧失了自由意志?
      全部都是一回事,很多个冯老爷子,想的东西没什么变化。
      猫的摇篮是,既没有猫,也没有摇篮。
      狗的早餐是,一公斤重的人的大脑。
      林肯的脑袋被轰开了花,够狗的一顿早餐了。
      怕是你不敢去想像这么样的一顿早餐,缴走你的接收器,然后去循规蹈矩的生活。
      谁也管不着。
      然而古稀之年的基尔戈·特劳特还是举起了火箭筒,迎头痛击反叛军。云室原理之后藏着老爷子的科学家祖父,以及长崎的原子弹,以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关于崩了林肯的脑袋,关于戏院的浪子,关于将水合氯醛放进香槟里放倒女人等等——百多年前恶魔在迷醉的产道里播下藏着尖耳朵基因的逆种,百多年后一个如《八部半》结尾的场景中,同时收聚了很多的自由意志——时间重放,幻象交叠;人生迷幻,死亡烫手;在意的假相是,麻木的天下众灵,沉默的天上众神。
      狂飙猛进。
      西方文明两次自杀未遂,不无遗憾。就像罗马的灭亡是因为用铅制了下水道。就像有人说住在智利那么细那么长的国家想必会觉得十分美好。
      没什么区别。
      酿麦芽酒的老头子长得和上帝一模一样。
      是的,相信原罪也请相信原德。
      叮儿——铃!
  •      真搞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我处于一种狂乱的状态时,读的都是冯内古特的书,上一次是《囚鸟》,这次是《时震》。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这版的电子书被我扔在阅读器里好久,也不知之前什么时候读了一半却没读下去,那天我被论文搞得烦了,随便打开的就是《时震》。
       《时震》不是科幻小说,虽然timequake这个词本身很科幻,冯内古特根本没有给读者一点穿越的机会,就像现实里,你永远都回不到过去。
       真的能来一次时震该有多好啊,回到十年前,我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祖国和父母对我的期望。。。别傻逼了,祖国对我根本没有什么期望,祖国压根就不知道我是谁。还是珍惜美好的正太时光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早恋来得实在。。。
       时震,对我来讲能有什么用,当我坐在教室里,听物理老师叻吧叻,我不会趴在桌上打瞌睡,我会鄙夷的问她,你知道磁单极子么?我会纠正外语老师,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这样的话老外根本是不会说的。你能想象你自己,拥有20多岁人的心智却要成天跟小屁孩混在一起么?等等,要是我们班的小女孩够嗲,我真的可以考虑。。。
       算了吧,我们什么都不会改变,就像我们每天都赌咒发愿说明天我一定被多少多少个单词,或者明天我一努力工作一样,明天永远是明天,明天永远也不会来!我们永远过着堕落的今天,守在电脑旁,一边往嘴里狂塞零食,一边或者看片,或者和人闲聊。。。
       冯内古特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个很老很老的老掰掰了,我想,他挺想写点自己的东西在书里面。可就算他写了你也没法那冯内古特的话当真,为什么要发生时震,他对他的一生后悔过么?或许吧,但是即使重播时震发生前的十年,他依然无法改变什么,这一点实在是太操蛋了,可生活就是这么操蛋,就像冯内古特老掰掰的签名。。。呃,你懂的。。。
  •     是为贼。
      
      但是我真是喜欢他。70多岁了,想说的话还很多,其他人爱听不听。
      
      纵有神力,也不愿意把有些人重新召唤回这个世界:1、我们本来也不是自己愿意生下来的;2、这世界就是个大屎缸。唯一的乐趣是看它能滑稽到什么地步。
      
      但是又怀恋人所能给予的温暖。
      
      老头儿,真是好玩儿。就当听他啰唆吧:一会儿讲讲故事,一会儿讲讲自己,一会儿发发牢骚。
      
      “特劳特把当时他设法找到的工作描写为:‘从布谷鸟报时的钟壳里清楚鸟粪。’”
  •     不是什么科幻吧,觉得那时候的风内故特真的老了,总之没有看完,对于读了贝斯特或者布雷德波里这些经典的人来说,情节没有什么吸引力,也不知道黑色幽默的成分在哪里,想当初风内故特致死也不说自己写过科幻,那我们就原谅他吧,但是人都死了,有人喜欢他的书就行了,其实猫的摇篮什么的呵呵……
  •     虽然简介上说到了其中的科幻元素以及本书在创新上的一些东西,但我认为却没有书的内容本身来得有价值。作者冯内古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叛逆者,以其丰富的阅历对时下的社会与政治现象进行解读。同时这里面还不乏一些属于作者个人的生活细节,而这种创作手法我认为当属六、七十年代——如果我们注目那时的大师级人物所拍摄的电影,就会发现与冯内古特的某些技巧或内容有着相同之处。
      
      但是我必须在这里强调的一点是——冯内古特是一位永远的年轻人,以敏锐但又不失讽喻的语言向我们揭示出了一些深藏于他个人生命中的东西。要说本书的文学价值——我认为从译本上来看也许不是很高,但却能够成为透视社会的一面最为清澈的镜子,而这是其他作者所无法替代的地方。
      
      另外,就“时震”这个字眼很可能并不是冯个人的发明,如果你了解60年代至80年代这段时间内所被提出的科学假说,大概就能知晓这件事了。我在另一个地方也读到过对于“时震”的描写——是手冢治虫《午夜计程车》中的一个故事,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看,因为我认为无论是冯还是诸位优秀导演或了不起的漫画人,都透过个人的艺术将那个时代永久的留住了,他们探讨了当时最为令人注目、难以抛下的东西,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呢?我们是否能够切实地反映我们的生活——揭示其本质,而不是做一些简单而又肤浅的描写呢?
      
      我们可以尝试用各种手段去真实地留下印记——但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     20天以前,Kurt Vonnegut死了。
      
      So it goes. 我终于翻开手头的的Timequake,他的最后一本小说,出版在十年以前,长达七年的writer's block之后。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小说,自传,散文的混合体。我总觉得这是一本十分悲伤的书,我想,并不单单是因为我的心情作祟。
      
      有些地方,他还是和从前一样。“时震”这样的概念,或许还会有别人想到,然而这样的解释定然是独此一家:宇宙一直膨胀啊膨胀,有一天它忽然厌倦了,很迷惑地想:我为什么要膨胀呢?于是它决定改为收缩。刚收缩了一小会,它又改变了主意,还是继续膨胀吧。对于宇宙中的我们来说,时间便忽然倒退了十年,然后又重新开始前进。在这重复的十年里,一切都会和从前一样自动而精确地发生。一方面,所有的悲伤快乐都要重来一次,而你什么也不能改变;另一方面,因为这十年里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管,以至于在十年重复结束之后,人们还无法意识到"free will has kicked in",此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由自己去控制了。于是飞机坠毁,火车出轨,就连走路的人也会摔倒,因为他们没有控制自己的重心。
      
      我想,他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真的需要free will吗?他说对于很多人来说,free will是一个负担,能够相信一个东西为自己安排好一切,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一个刚从大牢的里出来的充满暴力倾向的青年迷茫地写信问他,以后我该怎么办?他回信说,去教堂吧。他虚构的主人公Trout,也就是另一个他自己,却反驳说,你想让这个孩子成为疯狂的宗教极端主义者吗?可是当时震结束的时候,Trout发现告诉人们free will has kicked in起不了任何作用,也只能牧师般地说:You were ill before, you are well now, and there's work to do。
      
      这部小说如果能写完,是多么Kurt Vonnegut的构思。可是Vonnegut说,“我看着过去自己写的小说,就想问自己:how the hell did i DO that?” 他再也写不出那样的小说来,所以这部流产的小说,终于演变为他自己的“时震”,把自己这数十年的人生再过一遍,却什么都不能改变。
      
      这是一本非常怀旧的书。我总觉得有点难以想象,写Cat's Cradle的那个Vonnegut会变成这样一个唠唠叨叨而又温情脉脉的老头子,怀念从前的一切,固执地用着打字机,讨厌电脑。可见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这样的愤怒中年大概也有一天会顶着斑白的头发,开着桔红或草绿的小甲壳虫,听着银色的IPOD,然后絮絮地感慨说:它们都好cute呀~~~~
      
      Vonnegut则絮絮地写到自己的祖辈,父母,妻子,孩子,战友,同学,编辑,读者……写到几十年以前电视还没有出现,短篇小说还风行一时的辉煌,写到他总写不出令大众满意的结局,因为他在故事结尾无法让自己的角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是有任何改变。于是去问他的编辑: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结局,without killing all the characters?编辑说,你应该让你的hero ride a white horse into the sunrise。——2g说不喜欢Vonnegut的搞笑,所以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象我一样,看到这段话的时候狂笑不止,然后很欣慰地想,虽然写不完小说版的时震,Vonnegut is still a Vonnegut。那ride a white horse into the sunrise,是多么地神似"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然而他的编辑在不久之后自杀身亡。他絮絮提到的那些人,几乎个个都厌倦生命,渴求死亡,只除了已经离婚的前妻。他喜欢写catch-22的Joseph Heller,喜欢Heller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有做过root canal,可是我看到很多人都做过,我应该也可以take it; that's how I feel towards death。他说人活着没有意义,他说人都需要extended family,他说人都想知道You are not alone。就好象他的儿子,一度患了精神分裂,病愈后成为精神科医生,写出The Eden Express的Mark Vonnegut说的:We are here to help each other get over with this thing, no matter what it is.
      
      Finally, I'm glad that you are over with it, no matter what it is, Mr. Vonnegut.
  •     这本书有中译本。英文电子版在电驴上也找得到。
      对书中的一句话印象极深:
      My late great-aunt Emma Vonnegut said she hated the Chinese. Her late son-in-law Kerfuit Stewart admonished her that it was wicked to hate that many people all at once.
      中文版的翻译大致是:我的老姑婆说她痛恨中国人,她的女婿劝戒道:一下子痛恨这么多人未免缺德。
      说得多好呀,“一下子痛恨这么多人未免缺德”。当我们宣称痛恨XX人时,先想想这句劝戒。
  •     昨晚读了Kurt Vonnegut的Timequake,老人家在七十多岁写的后现代体半自传小说,内容简介上说这个故事讲的是2001年某日,时间突然回到了十年前,人类只好被迫再重新活过这十年,有意识却没有free will,就跟演戏一样。
      
      这个玄乎的主旋律里面,其实穿插了Vonnegut回顾一生的片断,有些逸事也有些箴言哲学,还有黄色笑话!
      
      喜欢正经文学的读者肯定会大受打击,他的文风简直是对“意识流”和“后现代体”的一种侮辱。:)口语化文字贯穿全篇,倒像是个精神很好的老头子兴致勃勃地抓住读者,想起什么以前遇到过的趣事名人就吹一通牛。可是我喜欢他笑呵呵的声音和幽默感,写自传的作者有点儿幽默感真是很重要的事情,把自传写成意识流体裁的科幻小说,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
      
      Vonnegut自己还是个画家,风格大概是漫画形式的米罗和毕加索,在他的网站上有些收藏,在Timequake里面说他的哥哥(是个MIT毕业的化学家,这事儿他可没少吹)有一天心血来潮,在画纸上东拉西扯作了几幅画,有点儿不放心地寄给他问,这能算艺术吗?他回答说,艺术这东西,最重要是观众和作者能通过一幅作品交流,所以一幅画挂在画廊里,只要能有人整天停下来看看,觉得不错,就够艺术了!
      
      他的哥哥在这本书写完之后患癌症去世。书里印了一小张黑白作品,唉,看不出有什么好的。
      
      大概活了七十多年的人,不想当乐天派都不行,Vonnegut自己是个顽固的无神论者,对现代世界什么都看不上眼,计算机,电视,不能自圆其说的政府,他的乐观也是浮士德型的乐观,“Shoot me while I'm still happy”。我读完之后怎么也想不起,这还是本科幻小说,只觉得自己似乎刚才是在咖啡店里遇到一位可爱的老头子,听他眉飞色舞地讲了半天自己的传奇。
      
      至于时光倒流而不能改变任何事情的话题,这现象有个名字,叫做“回忆”。
  •   这说话语气真是喜欢。
  •   哥们,你在说啥呢。字都认识,脑子被穿越了~
  •   原来出处在这……
  •   他的书我没有读过,我很落后,很多作家我都是只闻其名。
    如果回到十年前。。。。。可是不能回去。
    你可知道,今天中午云南地震了。。。
  •   早死了,08年4月死的
  •   知道他死了,我只是说这是老人家的牢骚。
  •   LZ,你的书哪儿搞来得?
  •   看了你写的,不知怎么有点郁闷啊
  •   可能是因为我写的时候也挺郁闷的。。。这书太悲伤了
  •   不应该鼓励绝对的自由意志,那会导致虚无主义,从而觉得人生无意义,厌世。老爷子最后迷惑了吗?
  •   上面这话很像一个大学马哲老师的风格……
  •     看了两本科幻小说的书评。不是d姐就是丁丁虫。。
  •   雨衣,这话啥意思啊?
  •   哦。贵圈确实就那么几个人,写的译的看的评的都是。。。
  •   倒像是个精神很好的老头子兴致勃勃地抓住读者,想起什么以前遇到过的趣事名人就吹一通牛
    +11111111111111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