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

出版时间:2001-4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 戴安娜·克兰  译者:赵国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以《无形学院》享誉学术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戴安娜·克兰研究现代流行文化生产问题的力作。克兰结合生产和消费这类文化形式的语境,全面梳理了流行文化和艺术社会学领域的大量文献,以及传播学、文学批评、电影研究、美国文明、经济学和艺术批评等学科有关媒体文化以及艺术的社会组织与阐释的原始材料,考察了二战以来文化生产性质的转变及其发展趋势,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和事例描述和分析了在文化研究内部构架“文化生产”观点的中心问题。同时,作者也追溯了社会划分类型影响文化消费的日益复杂的方式,概述了阐释媒体文化中主要的“意义”阐释理论,并回答了“媒体是怎样塑造和构架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这些产品的广义语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相比之下,都市环境是如何扶植或约束都市艺术文化的?”等问题。     本书是电影、电视、文学、戏剧、音乐、造型艺术和新闻、出版等文化生产领域从业者的必读书,也是这些文化产品的受众和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戴安娜·克兰 美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担任美国社会学协会文化社会学部主席等多种学术职务,曾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艺术、媒体、大众文化研究权威。主要著作有《无形学院》(1972)、《文化生产》(1992)、《时装及其社会负载:服饰的阶级、性别与身份》(2000)、《全球文化:媒体、艺术、政策与全球化》(2000)。

书籍目录

序《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媒本文化范式 第三章 社会分层与媒体:被媒体充斥的社会中的受众 第四章 全国性文化工业中的文化生产 第五章 分析媒体文化意义的方法 第六章 城市中的阶级文化:文化组织与都市艺术文化 第七章 媒体文化、都市艺术倾向政府政策 第八章 结论:走向全球性文化 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生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对材料的选择极有见地,把文化产业的故事讲明白了,比同类其他著作要高一个档次
  •   确实是一篇文献综述,没有什么特别的观点在里面。但是结构和文笔都很清晰,看完以后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是可以看一下的。
  •   一篇文献综述
  •     摘自《凤凰网》 作者:郑渝川
      
         美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戴安娜•克兰所著的《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一书,英文原版出版于20年前(1992年)。书中涉及到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媒体、文化产业特点,20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社会化媒体出现并大行其道,正在促使美国、欧洲、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生产形式、逻辑和利益格局发生剧烈的变化。
        但仍需指出的是,《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这本书就二战以来文化生产性质的转变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书作者戴安娜•克兰就社会划分类型、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文化消费的日趋复杂化等命题而作出的判断,站在20年后的今天来看仍然是得以成立的,并将继续指导读者、研究者开展文化和艺术社会学分析。
        在戴安娜•克兰撰写《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一书之前的十年内,学界研究已证明,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区别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与之同时,新的文化形式和体裁不断出现,公众(文化产业领域的消费者)文化选择相比过去发生了极大改变。悖谬的是,新技术一方面使得文化生产可以增强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却加大了消费者群体的分化,让不同阶层、区域、利益关系的消费者(民众)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疏离。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文化和艺术工业出现了重大变化--文化学者已经不再夸大高雅文化的所谓神圣地位,都市文化得以轻而易举的从边缘阶层文化创新和高雅文化体系中吸取养分,这就让高雅文化的存在空间受到了事实上的压抑。无论在中国这样的政府主导文化政策的国家,还是欧美许多所谓的市场自由国家,高雅文化要想存活下去、有所发展,必须依赖政府拨款(非营利援助已无法满足这方面的经费需求);但政府拨款并力推的高雅文化,很难做到向更多的受众广泛传播的目的--按照布迪厄的看法,社会差异合法化、普遍化,"使得社会出身和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趣味的社会化对成年人的文化趣味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高雅文化的民主化过程决不可能单单通过使高雅文化更易于接受来完成。
        1970年代及其后的几十年内,电影、电视和唱片工业这几大大众性的文化工业,都出现了寡头横向及纵向扩张,进而形成综合垄断的局面,让大公司更有效的控制了文化产品从创意、创作、渠道、销售的各环节。同样,出版业这样一个边缘文化工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扩张和大公司垄断特点,一个行业组织、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老板得以完全掌握文化工业的多道控制阀,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创新,而让文化新产品通常以细微创新、无限接近既有成功标准的方式推出。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书中第五章中,书作者分别利用构架系统、结构主义、解说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等四种理论视角,分别考察电影、电视和唱片工业这样的核心文化工业,以及出版业等边缘文化产业。而第六章讨论的是,阶级文化在都市社区文化和传播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戴安娜•克兰认为,学界、产业界过往就都市文化提出的研究,过分强调了精英们的影响,而对非精英都市文化重视不足,忽视了精英在都市文化中影响在下降的事实。真正控制都市文化的,仍是强调相似性、可复制、可量产的全国性文化工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特别是高雅文化,不能离开赞助者,这样一个赞助者的角色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由政府来扮演,但文化本身仍以市场体系面貌出现,这就被理解为,全体市民都被要求分摊成本,以赞助乃至供养少部分精英人士念兹在兹的高雅文化。《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这本书认为,要处理好精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是力推包含文化审美教育的高等教育发展,以形成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公共政策的民意基础。
      
      
      
      
  •     这本书把看起来光怪陆离的媒体和都市艺术还原成一个比较实际的文化生产过程,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化是如何形构并呈现自身的。
      
      说起来,发现了翻译当中的一个小小错误。安东尼奥尼的《放大》(《blow up》)在这本书中翻译成了《爆炸》。
      
      还有比如这本书中说 录制文化 英文原文是什么 有没有知道的朋友告诉我,谢谢。
  •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知识”和“文化资本”是强化和提高社会阶级地位的一种手段。
      阿多诺:大众文化与由标准化部件所构成的工业产品一样,大众文化是建立在肤浅的细节基础上。其之所以被公众接受,是因为,由于工业经济中劳动具有抹杀人性的性质,公众缺乏理解比较复杂的文化的精力或意愿。大众文化反应了经济精英的价值观念并提供了一种社会控制的形式。
      流行文化是完全yiz流行文化是完全一致的,它体现了销售给一群无差别观众的单一系列的思想和价值。
      
      梅洛维茨:电视使以前被某些群体垄断的某些种类的信息为每一个人所自由获得。
      
      用全国性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和都市亚文化中生产的文化来替代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两词。
      
      罗宾森将电视观看作了三种区分:一级观看 专心致志,二级观看,边看电视边做其他事情,三级观看 电视开着,没人看。P42
      
      成功的影片吸引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渠道是人际传播。p44
      
      
  •   “录制文化”的英文原文为:recorded culture,我是在英文亚马逊网站上试阅那本书时看到的,那上面通常允许试阅书籍的前面几页,呵呵。。。
  •   我觉得可以翻译成复制文化,(复制时代的文化(本雅明)),也许更好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