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无穷动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孙军  页数:182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每一家媒体都在追求“独家报道”。然而,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报道”已十分困难,怎样突破?“互动”的概念就这样不经意间成了一个重要的“杀手锏”。    本书充满了“互动”的时髦字眼。的确,在新媒体、传统媒体与民间舆沦融合的时代,信息互动传输将成为丰流,这种应用方式的新变革,将会对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甚至人与人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变革推动力。原来被动接受新闻传播的读者现在却在主动出击的气动中成了中坚力量。他们可以把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传给他人,起到了新闻收集和传播的作用。本书作者孙军“无穷动”的深切感受,源自其资深的经历及其把握时代脉搏的极高的职业敏锐。

作者简介

孙军,半路出家做新闻,从记者一直到总编辑,遍尝媒体多岗位从业酸甜苦辣:     
1998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参与《都市快报》创刊,后任副总编;
2002年,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主持《每日商报》创刊,任总编辑;
2004年,任浙江《青年时报》总编辑

书籍目录

序  一个心有翅膀的传媒人序一  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序二  一个简单的人一个不简单的职业自序  将互动的力量带给新闻第1章  复活城东少女第2章  天堂里有棵筷子树第3章  经历非典才经典第4章  寻找小严浩第5章 于丹杭州宴众生第6章  狗娘养的世界杯第7章  人人都来当市长第8章  霍克来了第9章  18创富一定要发第10章  青藏线首发亲历链接  新闻互动备选案例侧记  孙军这个人作者后记  那些日子

章节摘录

  第1章 复活城东少女  互动:让情绪影响新闻  2006年2月27日凌晨,城市雕塑“幻”(城东少女)被人从脚踝处锯断后偷走。  2006年3月9日,警方在文晖大桥下抓获一盗窃电缆线团伙,并起获了非法的3个废品收购点。其中,在流水东苑3幢底楼这个废品店发现了线索。  2006年3月13日,警方破案,但“幻”已被肢解贱卖。  看起来这不过是~起普普通通的都市社会新闻,像这种城市雕塑、窖井盖、电缆线等城市公共物品被盗卖的事情,在中国这个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的都市里,到处都在上演着。而且从案发到破案不过短短16天,这不过是一条看上去适合做都市报社会版头条的稿件而已。  但《青年时报》从2006年3月开始一直到2006年6月,累计刊发十几条稿件,从位置到版面都优先保证,形成了规模效应,影响巨大,不但得到市委书记亲自批示,甚至有温州人开始抢注“城东少女”商标,引发了经济纠纷。  有必要吗?  2006年的春天,杭州一派春和景明。  这个秀美城市的春天,永远都如一位风情万种的美妇,更温润如出水芙蓉。这个城市的人们,也每每陶醉于这一派秀美的湖光山色中不能自已,因此,杭州屡屡被评为中国幸福感指数最高的城市。  在这样一个幸福情绪弥漫的城市中,一条城市雕塑失窃的新闻是很难引起太大涟漪的,但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却会引发强烈共鸣。  《青年时报》在2007年改版后提出了“阳光媒体,快乐阅读”的口号,就是基于杭州这个“生活品质之都”的特点定下的——谁说阳光新闻引不起强烈反响?谁说只有揭露黑暗面的新闻才有生命力?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新闻无穷动:媒体互动策划操作实例》——告诉你新闻“动”起来全过程新闻人广告人公关人首选参考书。  《新闻无穷动:媒体互动策划操作实例》充满了“互动”的时髦字眼。的确,在新媒体、传统媒体与民问舆论融合的时代,信息互动传输将成为主流,这种应用方式的新变革,将会对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甚至人与人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变革推动力。原来被动接受新闻传播的读者现在却在主动出击的互动中成了中坚力量。他们可以把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传给他人,起到了新闻收集和传播的作用。《新闻无穷动:媒体互动策划操作实例》作者孙军“无穷动”的深切感受,源自其资深的经历及其把握时代脉搏的极高的职业敏锐。  ——广东省记协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范以锦  这是孙军为自己韶华时光全心付出打磨的一份信物,唯其真切,所以言为心声,一定让可以懂的人悠然心会。能读懂的人也未必要了解办报,只要他曾经真正不计成败地倾情投入过一件事,而且以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态度无怨无悔,就已经足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于丹  孙军在审美的判断、驾驭和鉴别上感觉比较好,这里说的审美,不能简单地用情商的概念去解释,它是人感受到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呼应。不管是在通俗的层面上还是在雅文化层面上,孙军都具有很好的判断力。我认为这能够产生他自身所独具的竞争力,因为在文化领域中,像他这样拥有这么好的商业素质的人还不是很多。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都市快报》总编辑杨星  在当今中国,传媒业也许是理想主义者聚集得最多的地方,人人心中如有“围城”,陷在其中,四顾茫然,飘然离去,若有不甘。孙军离前,留下一部好书,也算是给自己和朋友们的一份念想。  ——《东方早报》浙江分社总编辑、著名财经作家 昊晓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闻无穷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于丹序一
      这本书后记的问世远在序言之前,孙军兄那段氤氲了薄荷岛蒙蒙水汽的文字到我邮箱的时候,我正忙得不可开交,自己的书稿也躺在印刷厂里等后记。于是我就只有拖了孙军兄一起耗着,在一团团琐事之间的间隙里想想他后记的题目《那些日子》,云淡风轻的四个字,其间流过十五年。
      十五年,如果发生在一个十岁到二十五岁的孩子身上,足够用来跌宕成诗,峰回路转间充满青春的惊奇与忧伤;如果刻画在一个七十岁到八十五岁的老人身上,足够用来酝酿成茶,穿越沧海桑田,终至于从容慈悲。而这段光阴如果正好起落在一个人二十六七岁到四十出头的岁月里,那么就几乎囊括了他一生最精彩的情节和最深沉的梦想,那些不动声色的欢喜和悲怆还来不及老去遗忘,却也没了少年痴狂的冲动可以挥洒得尽人皆知,所以只能深深浅浅高高低低纠葛于心。有一点骄傲,有一点不甘,有一点疼痛,有一点茫然。特别是在一个向自己辞行的时刻,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写满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说:“我明白,这一次的离开与以往不同,就新闻(准确地说是报媒)这个迄今我最热爱的事业来说,这不是暂告一个段落,也没有续集,是明确无误的终结篇”。我清晰地看见他向自己的青春告别的姿态,一转身,前方已是中年。
         
      迄今为止,我见过孙军兄两面。
        第一次,我是他的媒体事件,就是去赴他书里作为互动个案的杭州报告会。我这个事件角色当然要见见事件策划人。说句实话,我对在杭州做事总是不大提得起心气,因为在我的心里,这个被事功填充太满的世界上,终归应该有些地方舍不得轻易做事,而只是纯纯地用来承载散淡流光。杭州之于我,感受里牵绊着一些前世今生的似曾相识,半阕宋词就能敲响一片西湖画舫里的记忆,年年明前龙井在手,唇齿间缭绕的气息总有不同……所以我觉得在杭州讲课简直是焚琴煮鹤,碍于《青年时报》的盛情,想着快快做完了事。一见总编辑孙军,我就半开玩笑地说:我在杭州可是丢过东西的,前世里丢了一湖烟波,害得我今生不断来寻寻觅觅。
      第二天时报一个整版的专访题目:《于丹:前世在西湖丢了一湖烟波》。我心想,如果能够选择在西湖边不被报道,自在流连,那是最称意的事了。如果退而求其次,这样报道的题目总归比什么国学超女奉献心灵鸡汤要好,起码我觉得这个总编辑是个性情中人。 
      在早春还有点料峭的风寒里,我拿着孙军兄让报社美编连夜做出来的一大本精美剪报和他告别,我说真想有悠然的光阴,握一盏春茗,在西湖边读书。
      回来不久就接到他认真的信息,说时报要做一件事,为于丹完成一个心愿:在西湖寻找一间书房。
      这个心愿很美,也很不现实,就像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美丽的心愿都不大现实一样。我心里怅怅一动也就过去了,没有想到的是:孙军很当真。
      第二次见面,就是朋友了。去杭州有别的事,他执意说哪怕抽个把小时也要见一面,坐在大堂咖啡厅里,他竟然给我一叠楼盘的资料,全是他手下的房产版资深记者去精挑细选过的,我几乎错愕了,怎么可能在遥远的江南真的买间书房啊……我看着眼前这么个认真的朋友,心里漾着些许酸楚的感动。
      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中年有梦,而且愿意为大大小小的梦去认真,这样的人,心里是有翅膀的。
      
      我和孙军兄的第三次谋面,或许会是在上海了,那是他将从媒体转向实体的地方,写他的下一个十五年。
      我在杭州终于没有机缘安顿一间书房,孙军兄也没有在他投入了最执迷情愫的纸媒行业里终老一生。生命中有缘无份的相逢总是不少,或长或短的际遇,不能执守,但仍然是魂魄中最深刻的一处托付。我想报纸情结在孙军兄的心里就是如此了,我能体会菲律宾归途上那半打芒果干嚼出的滋味……关于互动这本书,实在不敢妄言太多,这是他为自己韶华时光全心付出打磨的一份信物。唯其真切,所以言为心声,一定让可以懂的人悠然心会。能读懂的人也未必要了解办报,只要他曾经真正不计成败地倾情投入过一件事,而且以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态度无怨无悔,就已经足够。
      写下这段文字之前,我刚刚离开深秋郁郁霜色点染着的巴黎。最后一个下午,徜徉在小特里亚农宫的花园里,看精致倨傲的一座小小宫殿兀自凝立在水碧山寒之间,红叶一树一树披挂下来,恣肆地迤逦着,不计成本。我就在想,所有的历史,在告别的一刻都是了无遗憾的,因为告别就意外着新的出发。在下一段故事里,孙军兄还是会穿着他那些风格年轻、特立独行的衣裳,带着他意味深沉、不可复制的笑容,成为追光中的主人公。
      下一个十五年,我还会是他的读者。
      
      ◎吴晓波序二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为孙军的新书写一篇序或跋之类的文字。他在电话那头一说,我在这头就应诺了。孙军说他要离开传媒界了,并此去不复返,我心一动,无可推托。
      我跟孙军并没有很深的交往,只是之前读过他很多的新闻文字,在他服务过的《杭州日报》开过专栏,是他当副总编的《都市快报》的常年读者、为他做总编的《青年时报》当过一个评选活动的两届评委。我知道,这是一个内向坚毅、很有理想气质的传媒人,他跟我在同一个城市,做过我曾经梦想过的工作。
      在某种意义上,我对孙军的熟悉,其实是对他所服务过的报纸的熟悉,特别是《都市快报》和《青年时报》。前者颠覆了我对于报纸编务的很多惯识,我至今很清晰地记得,此报创刊时以“无盖窨井”为主题开展的那次报道,由一个孩子之死从而发动市民对整个城市的窨井状况进行一次普查,从中体现出传媒的责任与热情,这种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参与——孙军现在将之定义为“互动”——在新闻学的意义上是很值得探讨和回味的。
      说来,我是新闻科班的毕业生,就读过的复旦大学新闻系也算得上是国内最好的新闻院系之一,不过,《都市快报》在其后很多年来的编辑、写作及传媒策略,是传统的新闻传播学里所完全陌生的。甚至在我所了解的中国乃至国际媒体业上也是十分的罕见和另类——有时候,这家媒体会自己“创造”新闻,会把一般意义上的新闻重要性进行重新的解读,会将某些看上去非常严肃的新闻话题进行娱乐化的处理,会把一条标题做到100个字那么长,我实在是很佩服这家报纸的主编们,他们一个个看上去都温和而传统,但就是能办出一份如此另类而有活力的日报。
      在这些人中,孙军是最活跃的主编者之一。后来,孙军又去主政《青年时报》,这又是一家富有很强叛逆气质的日报,一开始,业内很少有人看好它,因为中国报业是一个垄断气息很重的特殊产业,以《青年时报》的主管及资本背景而要能冲杀出一番天地实在不易,况且此前又有《都市快报》大闹了天空,杭城纸媒已是红海一片。不过,孙军还是展现了他的能力,到他离开的时候,这家报纸已经走出低谷盈亏平衡自我发展。未来或不可知,能行至此,已属“意外事件”了。
      我对孙军的了解仅止于此,他在本书中呈现出来的诸多“互动新闻事件”却是历历在目,宛若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跟孙军一样,我也有超过15年的传媒从业经验,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对这个让人百味杂陈的事业有种种的不满与抱怨,却始终对之怀着超出了职业意义上的热爱,直到今天,我还无法离开写字的状态,我甚至愿意把精力和时间都投注到对当代历史的梳理与写作中,并视之为新闻从业的某种延伸。所以,我很能够体味到孙军离开这个行业时的心情激荡。他在发给我自序中有一段小注曰——“从宿雾返航的候机厅,欲买几份菲律宾的报纸,同行的内子哂问:哟,懂菲文?答曰:看看版式。又哂:你似乎已非报人。无语,讪讪缩手。遂改买半打芒果干,嚼了一路。”我读得出,他写到这里时的心旌荡漾。我想,在当今中国,传媒业也许是理想主义者聚集得最多的地方,人人心中如有“围城”,陷在其中,四顾茫然,飘然离去,若有不甘。孙军离前,留下一部好书,也算是给自己和朋友们的一份念想。
      将近二十年前,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读到了美国最伟大的记者沃尔特•李普曼在70岁生日宴会上说过的那段话,从此,痴迷其事,难以自拔,李氏曰,“在兴趣所及的某些领域,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在孙军离去之前,我还是愿以这段话为他送行。我们做过这样的工作,我们试图让这个社会和时代变得生动、健康与清晰,我们其实都很努力,我们也很快乐。
      其余,都是天意。
      
  •     作者简介
      
      半路出家的新闻人
      经历丰富的“老报人”
      十五年媒体浸淫,辗转党报、都市报
      商报、青年报等多类纸质媒体
      从记者、编辑、部主任、副总编一直到总编辑
      遍尝媒体各岗位从业酸甜苦辣
      1998年,作为三人创始小组参与《都市快报》的创刊
      先后任总编助理和副总编辑
      2002年,主持浙江首份商业类日报《每日商报》创刊
      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每日商报》总编辑
      2004年,任《青年时报》总编辑
      2007年,转型至中国最大综合类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集团
      任总裁助理兼品牌战略部总经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