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新闻学

出版时间:2005年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李希光  页数:6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转型中的新闻学》从商业环境的新闻学、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学、全球传播中的新闻学、党报环境下的新闻学、新闻报道与新闻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商业环境中的新闻学第1章 媒体与新闻一、什么是媒体?二、什么是新闻?三、什么是坏新闻?四、坏新闻的另一种表现:事实让位于观点五、新闻的两个层次第2章 市场经济中新闻的运作与功能一、回避重大新闻二、商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三、窥视新闻学与新闻退化四、公司新闻学取代公正新闻学五、好新闻与新闻的未来第3章 传媒人与新闻人一、对新闻定义的不同理解二、对待丑闻的不同态度三、对新闻策划的不同态度四、新闻人才面向公众、传媒人才面向受众五、解决方案之一:平衡与公正原则六、解决方案之二:突出新闻人才的作用七、谁是下一代记者?第4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公正一、媒体与新闻自由二、记者:你是谁?三、守门员与议程设置四、受众行为与传播障碍五、新闻学核心原理:公正性第5章 新闻的平衡、真相、偏见一、新闻事实的平衡二、新闻观点的平衡三、新闻议题的平衡四、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平衡五、使用中性的新闻语言六、平衡对待被采访者七、媒体偏见个案分析:戈德堡与他的《偏见》八、媒体偏见的五种表现第6章 媒体的功能与存在价值一、建筑在媒体的新闻功能上二、目标指向公共部门第7章 新闻与事实一、事实的图解二、事实的叙述框架三、事实与信源四、事实的视觉传播五、电视画面与事实真相六、网络与事实传播七、“新闻事实”的全球化第8章 媒介批评的新观察点一、深刻的报纸,浅薄的电视二、锚地、光环与概率论三、用数字观察新闻四、线性、混沌、蝴蝶效应五、复杂性理论、说谎者悖论六、“瓶子里的妖精”七、呈指数增长的新闻价值、倒金字塔第二部分 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学第9章 在新媒体环境中讲故事一、新媒体与新记者二、网络记者与传统记者三、谁是真正的记者?四、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五、新媒体给传统记者的挑战六、网络媒体新闻的表现形式七、浮光掠影的网络读者八、诱惑读者上钩的技巧第10章 跨媒体新闻学的悖谬一、新新闻VS守门员二、娱乐化、全球化VS知情权、民主化三、趋同VS趋异四、媒体的融合VS跨媒体记者五、日新的技术VS古老的故事六、合法信源VS非法信源七、网络新闻消费节奏VS传统新闻生产周期八、今天的网络VS昨天的电视九、旧媒体网络VS流媒体网络十、跨媒体集团VS新闻学核心第11章 媒体巨头的出现与新闻自由的终结一、新旧媒体灵与肉的结合二、信息全球化走向非民主三、自由的网络世界面临威胁四、传统新闻等式面临挑战第12章 来自虚拟空间的真实挑战一、新闻出口的多元化环境和信息源的多元化二、网络新闻传播的滚动化三、网络信息传播的无阻碍化四、网络传播的逆反心理五、新闻传播的全球化六、网络传播的无守门员与无中央控制性七、网络新闻传播的个性化八、新闻媒体一体化九、变化了的传播和新闻话语十、“公民记者”的大量涌现十一、新闻传播的商业化十二、国际资本支撑西方新闻霸权十三、数字鸿沟——信息穷人与信息富人十四、新闻原理和伦理面临挑战第13章 新媒体与旧宣传的终结一、传统媒体环境让位新的媒体环境二、网络舆论迫使官方反省旧宣传模式三、网络舆论的三个案例四、网络影响中国的议程设置第14章 网络媒体与中国的议程设置一、中美撞机事件与媒体议程设置二、互联网时代的议程设置第15章 网络媒体的未来一、网络媒体生路何在?二、关于网络媒体的疑问第16章 网络媒体的公信度第三部分全球传播中的新闻学第17章 什么是全球新闻传播?一、什么是全球化传播二、新闻传播的民族中心与地缘中心三、现代媒体的力量和危险四、面对全球传播的挑战第18章 全球传播中的新闻自由与新闻品质一、帝国传播时代的到来二、感官冲击力决定新闻品质三、帝国新闻传播模式四、以信息对称突破帝国传播壁垒第19章 全球传播中的新闻架构与国家利益第20章 全球传播中重大国际事件的议程设置一、政策制订者、公众舆论与议程设置二、中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框架分析三、美国媒体阿富汗报道的定量分析四、美国媒体中东报道分析五、美国政府和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第21章 “9·11”新闻学一、画面、直播与倍增的传播效果二、恐怖牢笼与失去思考的媒体三、感情宣泄与一边倒的舆论四、从一种声音到新闻自由的侵蚀五、全球新闻传播的结构与议程设置六、全球传播的战略与技巧:形象、情绪、政策第22章 卫视新闻频道与宣传新战车一、“新闻频道”还是“宣传频道”?二、“新闻频道正在成为真相埋葬者”三、“新闻频道”与制造公众情绪第23章 全球传播对新闻核心价值的冲击一、“‘9·11新闻学”的冲击二、从“他们的战争”到“我们的战争”第24章 全球传播中的战争新闻学一、战争中的媒体与政府二、新闻用语的策划与传播三、如何获得战争的真相?四、战争中的中国媒体第25章 非西方媒体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营造自己的品牌一、半岛电视台成功经验剖析二、半岛电视台提供给中国媒体发展的思考三、结论第四部分党报环境下的新闻学第26章 新闻与宣传一、新闻不是宣传二、新闻不是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三、新闻不是传言四、新闻的力量来自哪里?第27章 从埋葬导语到埋葬党的声音一、无新闻型导语二、会议型导语三、表彰型导语四、无故事型导语五、概括型和概念型导语六、埋葬新闻型导语七、导语写作的技巧第28章 党报媒体环境的演变一、“换一下思维方式”二、“美女就是坏女人”三、正面宣传四、一面新镜子五、关注底线六、增加透明度七、调查性新闻第29章 党报改革的新路子一、突发新闻考验时效性二、党报如何“接近”读者三、讲故事:摆脱旧的宣传模式四、党报代表公众利益第五部分好新闻的标准第30章 新闻框架与新闻视角一、新闻框架理论二、叙述框架的类别三、冲突框架第31章 新闻的视觉化一、可视画面二、鲜活场面三、兴奋点与卖点四、可视化与现场细节五、细节的力量六、把“僵尸”变成活人七、“语不惊人誓不休”八、新闻观察力九、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引语十、不拐弯抹角处理新闻第32章 新闻的感觉化、故事化一、受众感官与新闻感觉化二、让人能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触摸到三、新闻故事化的三种技巧四、一事一报,一人一报第33章 超越倒金字塔的新闻学一、宁要没有电视的报纸,不要没有报纸的电视二、罗素的风格:讲述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三、斯诺的风格:讲述代表时代的故事四、超越倒金字塔五、高情感场景与案例第34章 新闻媒体如何发表观点和言论一、新闻报道中的观点表达二、媒体需要怎样的评论家?三、言论作者为何要标明身份?第35章 科学新闻与公共信息的传播一、科学技术的公共传播二、消灭公众的科学赤字三、科学研究与新闻学的差异四、科学家与专家的不同功能五、谁是合格的科学记者?六、谨防新闻界与科学界联手制造"媒体明星"七、科学家与新闻记者有分歧吗?八、记者与科学家有共同点吗?第六部分新新闻观与新闻教育第36章 复兴新闻学教育一、新闻课堂与现实的冲突二、“故事在哪里?”三、为公共服务,还是为利益集团服务?四、传播学陷阱五、新闻学的核心课程是什么?六、新闻学的学术风气与学者风范七、不做新媒体的奴隶八、走在路上的新闻学课堂第37章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二、从“学而知之”到“惑而知之”三、从“单调乏味的课堂”到“充满激情的战场”四、从“教师”到“教练”附:2004年清华一年级新生在得胜堡上“大篷车新闻学课堂”后的感言

章节摘录

  《偏见》讲述的是美国新闻界内部盛行的一种公司文化,揭露了美国三大电视网在新闻报道中常常一边倒的问题。作者以新闻界一名知情人的角色披露了这样一些内容:为什么美国大电视网的黄金时节会漏报某条重大新闻?美国新闻机构政治上的正确性是如何压倒事实真相的?美国媒体精英是如何与美国社会相脱节的?为什么美国媒体大肆宣传艾滋病在异性中广泛传播的神话?为什么美国主流媒体把一些人的激情演说称之为自由演讲,而另一些人的演讲称之为煽动恐怖主义?《60分钟》这样知名的栏目是如何通过记者的偏见扭曲新闻的?偏见是个人的价值观造成的,还是追求收视率、耸人听闻新闻和金钱造成的?新闻既然有偏见,通过何种方式,能够平衡新闻报道?  CBS资深记者伯纳德·戈德堡在这本书里叛变了教父,泄露了一个秘密:美国的新闻媒体和美国大多数记者都是有政治偏见的。戈德堡试图在这本书中揭穿美国媒体的神话,向公众展示,公平、平衡和诚实这些基本的新闻学原则已经从美国的主流电视网消失了。这本书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让读者清醒地发现,原来记者们报道的所谓事实,更多的是记者们个人的意见。  一个社会往往有三种批评声音:主流声音、合法的批评声音、极端的批评声音。《偏见》的批评则被美国主流媒体视为一种极端的批评。对于这种批评,主流媒体希望这本书像一道闪电——不久便会被人们忘却。这本书在2001年12月问世后,连续14周刊登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400多个电台节目专访、几十家有线电视台访谈。在国际上,从巴西、瑞典到中国,有无数的媒体采访和报道他或评论他的书。但是,美国三大电视网没有一家对他进行访谈。正如作者在《偏见》中把美国的新闻媒体比作黑手党——如果你吐露了家庭内部的秘密,你死定了。一个美国学者的书评写道:“我真诚地对戈德堡写这本书表示敬意。由于这本书,他毁了自己的职业,但是,他看上去并不在意。对于他来说,在CBS升官发财远没有讲出真相更为重要。”  在好莱坞描写华莱士的《60分钟》的影片

编辑推荐

  《转型中的新闻学》结构宏大,视野广阔,内容丰富,文字富有激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型中的新闻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必须是社会的镜鉴,批评者和弱势成员的辩护者。
      •在商业媒体社会里,记者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仅仅为养家糊口而日夜四处奔波的人。
      •记者代表着社会良知,新闻的根本原则是真实性、准确性、平衡性。
      •报纸的存在不再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对政府和工商企业舆论监督,办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告商的需求。编辑记者不再是独立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只不过是为报纸的广告填补空白的人。
      •人们关心自己命运的注意力在缩短,而关注他人丑闻的注意力在拉长。
      •今天商业化媒体的新闻不是报道出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
      •眼球经济——眼球经济是指公众的注意力是广告商投放广告的依据,是订户订报的决定因素。
      •新闻出售的是真实的信息,而媒体竞争的是速度即实效。
      •新闻是历史的记录者,记者只可以报道事实而不可以发表观点。
      •娱乐性的都市类市民报纸,严肃的商业报纸。
      •媒体不再是靠事实来引导观众,而是靠情绪来引导公众。
      •如果记者缺乏强有力的人格尊严和人权保障,他如何能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平衡和中立立场。
      •自有勇气的记者不仅要独立于政府,更要有胆量独立于公众的情绪,独立于媒体的商业压力,独立于发行量的压力,独立于广告的压力。
      •未来主流媒体与新兴商业化报纸的竞争与其说是商业竞争,比如说是争夺未来的人才,是人力资源的重新调配。这种人力资源的配置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争夺下一代精英。第二,争夺下一代新闻人才。
      •越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问题越是被认为是政治敏感问题。
      •《中国青年报》要体现其全国大报的气质,在于其选题的重大性和视角的独特性
      •中外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的自我标榜或努力追寻的“新闻独立”或者“新闻自由”其实并没有真正获得。这是因为商业在操纵媒体,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为广告和娱乐的囚徒。
      •新闻应该让害人者痛苦,让受害者得到安抚。
      •未来来自商业对媒体新闻报纸的控制将不亚于政府的控制。对于来自商业的压力和控制,从媒体老板到不同编辑却是张开臂膀迎接,因为与商业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他们口袋里的金钱。
      •明星主持人不是建立在超人的道德魅力上,而完全建立在媒体制造的一种浮华上。
      •在全球化商业化的一种大潮里,新闻自由正在演变成为少数大企业集团对全球主流媒体新闻流通的控制,作为民主保障的媒介手段正在演变成为少数商业机构为了追寻商业利润而损害全球民主话的手段。
      •新闻自由意味着媒体拥有诚实和勇敢的记者。媒体到底是干什么的?在大力提倡市场化和媒体产业化的今天,毫无疑问,媒体就是一个商业企业,作为一个商业企业,目的就是为了利润和金钱。
      •好新闻在于促进那些掌权人对公众负责。这些人塑造着公众的大众文化。
      •媒体也有一种作用:传递政府不想让人民不想知道的信息。
      •中国新闻媒体的命运最终取决于中国人的媒介素养。
      •哲学家clifford chrisians说,一个有社会责任的记者必须是社会的镜鉴、批评者和弱势群体的辩护者。
      •新闻使用街头巷尾流通德语言。
      •记者最珍贵的素质是要有一个善于与人相处的品性,善于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许峰在《谁来保障都市报记者的合法权益》中指出,在众多的记者把新闻事业看得无比神圣或者把当一名记者看作无上光荣和无比骄傲时,中国越来越商业化的新闻媒体的老板们的做法。
      •记者活的越来越痛苦,新闻报道的质量越来越低劣,而媒体老板过的越来越安逸。
      •中国新闻记者在媒体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压力下,整体新闻职业道德缺失。
       2010年3月3日
      
  •     里面的文字很有李希光教授本人说话的风格。
      观点比较系统。
      
      重点推荐“全球传播下的新闻学”那个章节。
  •     《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主要从现代传媒环境出发,具体讲述新环境中新闻学的发展。全书从四个环境中阐释新闻学:商业环境中的新闻学、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学、全球传播环境中的新闻学、党报中的新闻学。同时,作者根据新时期新闻环境的要求,提出了好新闻的标准,并对新新闻观与新闻教育做了介绍。
      书中首先提到的是商业环境中的新闻学。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市场经济中的新闻运作和功能,对媒体、新闻、传媒人、新闻人、新闻自由、新闻公正、新闻平衡等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媒体的产业化、商业化给新闻界带来了新的运行模式,新闻媒介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新闻记者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促使大量偏离传统新闻学的坏新闻不断涌现:不核实、不准确、不公正、猜测、低级趣味。新闻报道的焦点和视角大多也随波逐流,追求丑闻化、片面化、脸谱化、简单化等。这些被商业化了的新闻学正在改变公众的胃口,传统的公共精神新闻学正在让位于驱动的商业化了的新闻。作者阐述了商业环境中新闻存在的问题,同时,在书中摆明了观点,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是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学。该书讲述的新媒体指的是互联网。传统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出路就是上网,互联网代表着新闻传播和民主社会发展的未来,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人们把娱乐当成新闻来看。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及选题的趋势在朝生活方式、社会名人、娱乐、名人逸事、丑闻方向发展,慢慢开始远离国内政治、政府活动和外交事务的报道。毫无疑问,今天的新闻媒体越来越贴近受众,贴进社会。特别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东西冷战的结束,很多传统上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不再被看作新闻。同时,这种趋势使新闻更具阅读的戏剧性,从而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的陈述与写作上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新闻播报者。
      再次是全球传播中的新闻学。当今社会已经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传媒也不例外。新闻传播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制,信息的传递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传播。新闻自由、新闻品质、新闻构架等,都染上了全球化的色彩。同时,全球传播对新闻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力,该书以中国媒体“非典”报道为案例,利用数据和案例分析,阐述了这种新闻的无关化、娱乐化、丑闻化和全球化对中国公共健康的消极影响,剖析了处于全球化和商业化冲击下的中国传媒和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并提出了长期作为全球化媒体新闻框架的娱乐化、极端化、消极化报道不是适于公共健康的新闻报道。该书还介绍了“9•11”后,新闻传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如直播与倍增的传播效果、感情渲染与一边倒的舆论等。
      最后是党报环境下的新闻学。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应该最能代表公众的利益,更具有社会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功能。但由于现代传媒的管理与经营体制都产生变革,党报的地位也开始动摇,受众对党报的关注度日趋下降。在这种受到传媒环境下,各级党报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在于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媒体会不会被高度商业化的媒体和窄众化的媒体所取代。面对这激变的媒介环境给党报、党报工作者及传统新闻价值观提出挑战,面对萎缩的传统主流媒体,党报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改革,如加强正面宣传、关注底线、增加透明度等。要更好地改革党报,要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改革,从满足最广大的公众利益、需求和知情权出发,为复兴传统的主流媒体并创造一个新的主流媒体环境开辟一条新路。
      该书讲述完四种环境下新闻学的变化与发展后,作者还对好新闻的标准进行了表述。好的新闻首先要注意它的叙事框架。新闻框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幕后管制着新闻。新闻的框架设计是为了使新闻稿件条理分明,逻辑严密,对读者更有诱惑力,但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记者的偏见。其次还要注意新闻的视觉化、感觉化、故事化,从细节上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给予读者一种现场感。记者要创造鲜活的场面,制造兴奋点和卖点,将可视化与现场细节放入新闻文本中,要把“僵尸”变成活人,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要拐弯抹角处理新闻。新闻记者还应该随时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加强新闻洞察力及创作能力。
      书中的最后一个部分还介绍了新新闻观与新闻教育。真正的新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记者,他们通过挖掘真相,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但媒体的商业化进程使得新闻教育出现了问题,新闻教育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在教学实践,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无人敢作实质性的改革。作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我国新闻教育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     清华的大牛李希光先生将他之前写过的几本书的一些部分重新融合了,然后又加入了很多内容成了现在这本书。
      对于要写论文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有很大的益处。但书中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商榷。
  •     其他不说
      就是前3章就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整段的重复.
      
      不过 有一些新意 相比其他新闻学书 看着玩 还是可以
  •     是本好书,贴近现代新闻传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中肯有深度,严谨又生动,看完很有淋漓畅快的感觉。
      对我的毕业论文很有帮助,谢谢希光教授!向您致敬!
  •   哪些观点?可否请您列举一下?
  •   说不够诚意也太过分了
  •   您还真...没品。
  •   谢谢啊!哈哈哈哈
  •   呵呵,你也挺可爱的。
  •   表酱紫夸我,我会骄傲地!嘿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