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羊城晚报 作者:邓勃 页数:303
Tag标签:无
前言
分娩时的痛苦。 蝴蝶要从茧子里出来,它扯着茧子,将其撕破—— 陌生的光线,自由的王国。幸福的突然来得头晕目眩。 我来了。我撕破了。我蜕化了。 我承受得了这种幸福吗? 2010年秋夏期间,广州不是太阳高照,就是大雨淋漓,那种如泣如诉的淫雨。热就热个半死,雨多也多个半死。 日子还是要过。 甘肃舟曲又是泥石流,那泥石从山上冲下来,新闻言:8月7日23时许,汶川地震重灾区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泥石流冲出沟口固体物质约180万立方米。舟曲县城关镇宽约500米、长约5公里的区域被夷为平地,300多户被掩埋,20余栋楼房被冲毁。 泥石流涌入白龙江,形成长3公里,水面平均宽100米,水深9米,蓄水量约150万立方米的堰塞湖。 这泥,把1000多个鲜活的生命埋葬…… 这可恨的黄泥。但这泥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虽可恨,但又不得不依赖着它。 这泥,还有人把它做成了艺术品,创作出美来。许鸿飞就是其中一人。 活着,不知什么东西总在啃噬着我,我前面总有一道障碍,它淹过来,我感觉不到我的脉络,我也不知在寻找什么?我挣扎不了似梦一般紧随着我的枷锁……煎熬着。斗胆写这本书,是酒精给了我力量,它让我脱口而出。 写一个人或两个人谈何容易?特别是写名人那更不易。这也许是心中的那股冲动。别人说,冲动会害死人。但我这次一定死不了,有几个原因,首先,阅读的人都是有知识的,知识人是有风度的。第二,许鸿飞是我朋友。朋友写差点不好说,起码拉不下脸,也就算了。第三,天天喝茶的人,心跳一般很正常,不容易激动。第四,反正我不是专搞文字的,大不了大家只会说一句:毕竟是摄影佬嘛,。哪能驾驭得了文字,而一笑了之。第五,唉,不说了,反正似乎所有理由都偏向我,我就有胆了。 许鸿飞,是我的同事唐朝人介绍给我认识的。第一次见他时,我就知道有这么一天。谁叫我是性情中人呢? 我长这么大,还是觉得天并不是高不可攀,地的中心也并不是深不可测。我妈也从没告诉过我:哪些界限我不能碰,最多是说,不准打架,不准欺负女孩。所以,除了坏事外,没有任何界限能够羁束我。我有一个信念,有心者,事竟成。 日久生情,我常到他工作室坐,与他聊天,很开心,也学了很多事。艺术有种魅力,是精神上的、生气盎然的魅力,它总在诱惑我,像毒品一样,渗透进我的血液里,注进我的形体中,叩动我的心灵,让我感到欣悦,心旷神怡。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似乎都喜欢用涂画、玩沙、哼唱、手舞足蹈等方式来表达情绪。 等到长大后,情况变了,爱好不一样了'只有少部分人还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去表达世界,品尝人生。于是,大人涂画的行为被称为艺术,留下的痕迹就被称为艺术品。 他们很幸运,他们可自由地挥洒对生命的热情,将对周遭世界的注视倾诉到画布上,或雕塑上,就像小时涂鸦堆沙一样自然。不一样的是他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并积累了绘画雕塑的办法和技巧。 我写关于艺术方面的文章时,总是写不完整一个句子,不论我如何地寻求,如何地努力,都是白费工夫。一些怪异的句子却总是闪入我脑中,如梦一样。 我迷失了吗?不,我只不过暂时走进超现实主义的活动环境而已。 伊萨姆·诺古奇(Isamu Noguchi)曾说:对石头的过分加工,它就难以成为雕塑,石头就会死去。 文章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文章不能过分地雕琢。 每天,或许都有一位青年艺术家正在放弃他的梦想。 而这个世界并不在乎,即使他还有很多的才华没有得到展示。 每天,肯定都有一位青年艺术家正在为了他的梦想而执著奋斗。 这个世界,会因为他而变得不同,即使他也许暂时略显迷茫或心怀疲惫。 我们要肯定那些为了梦想而执著奋斗的艺术家。 所以,我要写这本书。 主要写艺术家:许鸿飞,钱大有。 这本书我不想一味吹捧,不想与有些人一样,围着一只麻雀,吹毛而不求疵的,吹外观俊丽的,吹双目如鹰隼的,吹静若处子而内涵深厚的,吹动如脱兔,神情敏锐的,吹振翅飞翔,扶摇直上九万里的…… 我不吹许鸿飞,我也不吹钱大有,我对雕塑半懂不懂,不敢大发感慨,不敢精妙宏论。我只不过写生活,写我的理解,写我所见而已。我用自己的方式收集着细节和片断,希望从这些细节和片断中,能够显现出艺术家的一面。 许鸿飞与钱大有起码留下了痕迹。 但丁在。《地狱篇》中曾写过:……处在舒适的环境里并不会给你带来荣誉,躲在被子下面也终究一事无成。人的一生如果不能留下美名,无异于在世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那还不如空中的烟尘或水上的泡沫。 人在生活中,在学习与谈话及观察中,哲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学以及很多门类的知识,甚至相当陌生的领域,总是如潮水般涌来,对于这些猛烈的冲击和无休止的争议,人的听觉嗅觉视觉触觉无法阻挡地接收着信息蔓延,但不可能都吸收入记忆。脑袋只能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吸收少部分;并且让它扎根,去消化去放大。到了最后,有些甚至改头换面,形成自己统一的思想。 这就需要判断。这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人在水边走,难免会湿脚。我常到这环境里混,所以有所感悟在所难免。有时,甚至有创作雕塑的冲动。 在传统社会中,审美往往只限于少数贵族名流,正像哲学家所说那样,文化和艺术还只是少数贵族的特权。如果如今还那样,我一定不会加入其中。所幸的是,如今,艺术把审美化的涵义大大扩展了,虽然许多还囿于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局限,但我们平民在很大程度上可对一些艺术加以否定。 在艺术中,没有绝望的歌唱,也没有人耳永听不到的超声波。 海风在黑夜里呻吟,海浪在阳光下破裂……录下来就是一首音乐,或喜或悲。 到展览馆看艺术家的作品,我更主张了解艺术家个人的状态和观念意识。只有通过熟悉和解读一个创作者,你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艺术家作品的内涵。 在太阳下,所有物体都平等,但怎样才能在这所有物体中寻找出能成为艺术的形体呢?怎样才能让别人欣赏它甚至神往呢?这就要靠艺术家,靠他们用他们独有的画品表现出引人出神的激赏品?观者都是自由的观赏者,要好的作品才能引诱观赏者…… 这就要求艺术家变成超人,起码要变成非人。 他们观察自然却不复制自然,应该说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把有用的自然提取下来,那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和自然中的不一样,这已被我们艺术家们有所取舍,他们已升华到创造的构思的产品……这已更高于自然。 遗弃自然,叩问自然,必会产生高尚有魄力的作品。 伟大与平庸,有时只不过就有那么一丝的不同而已。 我在此叙述艺术,叙述胖雕塑,叙述快乐,叙述那一天,石磨坊那只跳来跳去的小鸟…… 这种景象不是很多,没有艺术家,我们很快就会厌腻大自然的单调…… 世上如没有了艺术,一定是一个充满挫折、惊讶、痛苦和厌烦的世界。 我想吻你,许多男子都渴望着一个绝世美女对他这样说。 一对鸟儿在石磨坊构树红球花间梳理着对方的羽毛…… 时间骄傲、缓慢而又永恒。 我总在行走。我知道,我的行走,为的是灵魂而非身体。所以,我的灵魂总在游荡。 我在远处寻找一个世界,为我编造一个新的世界,哪怕是幻觉。 想想,我们一个个人都生活在银河的微小星辰里,我们每个人为何又离得如此遥远?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在这看起来很久的时光里,我们何尝不是在痛苦中;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和追求,都在自相残杀,其实就是在抗拒着这个悲观事实。 这一切,也许我该服从,就范。但我会因此而痛苦不堪。 幸好,我还有灵魂,我的灵魂可以到处游荡,不分日夜地追逐着这个银河的微小星辰,甚至冲出这个星辰,到无穷的宇宙中遨游…… 我为什么在这里?这里是哪?为何见不到太阳?为何见不到花儿?为何看不到我?还有除了电视机二十四小时连续播放的人外活人呢?没有了人为何世界变得那么苍凉?寂静。我喜欢这样。虽然这情景可怕。但不用说话,不用想不必要想的事情。活在没有思想的空间里,也许是最容易产生思想。要不,我心不会那么沉重。不,应形容为空白。空白也许才是思想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不是人,人是没有翅膀的,我看到它的一边翅膀断了,流着血色的液体,摔到我前面,从天上掉下来……从哪里射来的乳白色的光?天上?不。地下?不。远处,一长长的黑色队伍,这是蚂蚁?如果是这样也会令人惊奇,起码还有活着的物体。近了。走近了,是人?不,人不会这样没有一丝表情的,它们长着人的身体,长着人的面孔,它们又是什么呢?走过。一个接着一个。我也走进这行列,我也成了它们。万籁俱寂,我听见了我的心在激烈地跳动……不,一定不只是我的心跳,要不不会那么大声,那么激烈,还有谁的呢? 也许一切都是虚假的。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起笛卡尔,他曾提出一个关—于人生是梦的设想。他说,所有我们认为真实的一切都可能是梦。他解释,所有我们认为感觉到的东西以及看起来好像发生过的事情,实际上都只不过是梦中的场景和片断而已。在他眼中,一切完全是一场梦,一场无止境的梦,在梦中有时梦见自己入睡,有时梦到自己醒来,梦中充满了想见的人和景,在梦中也许是国王也许是乞丐…… 这梦还不可怕,我也赞同这永恒的梦的假设,人本来都是在自己骗自己而已。但他假设的第二个就可怕了,我连想都不敢想,太毛骨悚然了,我给你述说一下他的一干关于恶的精灵的假设。他说,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恶的精灵、一个强大如}申灵邪恶如魔鬼的实体手里的一颗棋子而已。它以无休止地欺骗我们为天职,使我们看到、触摸到甚至闻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目的只是以看到我们无止境地犯错误为乐。 我暂且不理会笛卡尔怪异的假设,但我的游荡又是什么呢? 但我为何还是找不到真正的世界?我找到的只是可怜的和零碎的世界而已。 一阵风吹过,几片黄叶飘落。但我还是醒不来。 哪里是真正的世界,哪里是假象的世界?我已经彻底迷失了。 遥远之物一个个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那个夏曰正午,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甚至投影在我身上的一截树枝的投影,“灵光”在重现,就像海市蜃楼般,一个笑脸奔跑的姑娘……时空在奇异纠缠。 一杯清亳一支烟,凌晨一时后到天亮的时光,漫古论今。我承认,我往常是戴着锁链写文章,写这本书时,我要解开这些链条,尽情地抒写,但过程很不容易。 写到这里,我想起俄国诗人巴拉丁斯基一首论述雕刻的诗: 艺术家用深邃的目光凝视看一块石头, 在石头中发现一位女神, 烈焰在血管中奔驰, 他的心儿已向她飞去。 然而欲火如焚的他, 已经控制住自己: 他用从容的、渐进的手法 把女神隐秘的皮肤 一层一层剥下。 真是浪漫,叫人觉得石头里都附灵魂了。一句“把女神隐秘的皮肤,一层一层剥下”,叫我感觉她皮肤圆润发光,细细滑滑的。 鸿飞的胖女人也是细细滑滑的。 一阵雨刚过,天空变得很明澈。 2010年8月,广州
内容概要
在《构树下的肥梦》中,邓勃首先是用他娴熟的摄影技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可供把玩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光和影自由嬉戏,相互追逐,人、物、景三者和谐为一、相得益彰,写意出一个酒香浓郁、诗韵缭绕的石磨坊——一个造梦的空间。它隐匿在都市的喧嚣里,在构树荫庇的屋檐下,在不为人知的偏安一隅,是成就雕塑名家许鸿飞的地方,即许鸿飞工作室。摄影师邓勃用他的光影技术,在虚幻的艺术长廊中为众人迎来了一丝光亮。需要指出的是,邓勃似乎并没有刻意尝试为石磨坊寻找某种别致的氛围,而是从日常景观中巧妙取舍,即便是对雕塑家许鸿飞本人的正面留影,也多是从其生活、工作的常态中随意抓拍,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走近艺术家生活的内核,更有利于还原一个艺术家真实的人生图景。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本装帧精良的书中,一个光影交织、流光潋滟、栩栩如生的艺术家世界跃然纸上。与光影技术相互辉映的,是邓勃在《构树下的肥梦》中所动用的独特的叙述语言。在《构树下的肥梦》的写作中,邓勃另辟蹊径,用一种诗意而自我的语言来述说雕塑家许鸿飞的点滴故事,将自我在生活中的种种瞬间的感思注入其中,或欣悦、或孤独、或痛楚、或得意……纵览全书,作者确实做到了不拘一格,凭借感情的恣意,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造梦之域——石磨坊,更成功地还原了雕塑家许鸿飞的艺术人生。
书籍目录
Preface 自序Blossom 第一章:花红The Trembling Kiss 第二章:颤吻The World 第三章:世界Hongfei 第四章:鸿飞Abio[a Akintola 第五章:大有Art 第六章:艺术Marching into the Mountain 第七章:进山Sleepin9 第八章:睡觉Father 第九章:父亲Master 第十章:黄老 ColorfuJ 第十一章:靓色Dreamcatcher 第十二章:造梦Weanin9 第十三章:断奶Drama lime 第十四章:梦戏Dribs andDrabs 第十五章:心景Epilogue 结语Index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红红的,略带点黄,傍晚时,斜阳可晒到它们,更加艳红……鲜红如血,耀人眼目,酷似无数颗细小晶莹透亮的红宝石攒聚而成,又像无数根红毛线精心编织的绒线球。不知何时开始,树枝上长出了一个个这样的小红毛球,它生在新枝叶腋,不少红红的小果子点缀于浓密的枝叶之间,几个在一起,它们像聊天一样聚在一起,把树枝压得低低的,人经过这里都要弯腰……再说说这红毛球,很雅,虽红艳,但不带俗气……我一直寻找它的名字,但许多人不知道,连每天面对着这棵树的许鸿飞也不知道。后来,在一本杂志上,有一期专门写植物,其中有一张图就是这朵花。杂志上说,这树是雌雄异株的植物,它叫构树又叫谷浆树,别名就多了,有构桃树、楮树、楮实子、楮树、沙纸树、谷木、谷浆树、假杨梅。桑科构属,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桑科。这树分雌树雄树,就像人分男人女人一样,雄树只开雄性花不结果,长长的一串;雌树只开雌性花,毛毛的一团,果实成熟后可食用。许鸿飞石磨坊院子里的这植物,就是雌树,就是女树。怪不得,它的花那么漂亮。
编辑推荐
《构树下的肥梦》:露出水面的那一刻氧气在充分地包围着她的俏脸那对骄傲的雪乳微风吹拂饱含大胆的柔情吹皱一池春水轻吻着一位美丽的女子润湿的双唇半闭的眼睛一池柔媚石头,遇到鸿飞也会变得柔软如水构树下的白日梦在发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