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气/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出版时间:2001-12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涂光社,蔡锺翔,邓光东 著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前言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美学史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美认识的精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余年中,美学范畴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有逐渐向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转移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推进,预期在21世纪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研究美学、文艺学范畴的论文已大量涌现,专著也有多部问世,但严格地说,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特点是很突出的,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多义性和模糊性。范畴中的大多数,古人从来没有下过明确的定义或界说,因此,这些范畴就具有多种义项,其内涵和外延都是模糊的。如“境”这个范畴,就有好几种涵义。标榜“神韵”说的王士祯,却缺乏对“神韵”一词的任何明晰的解说。不仅对同一范畴不同的论者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论者在不同的场合其用意也不尽相同。一个影响很大、出现频率很高的范畴,使用者和接受者也只是仗着神而明之的体悟。二、传承性和变易性。范畴中的大多数,不限于一家一派,而是从创建以后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历代通行的范畴,但于其传承的同时,范畴的内涵却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后人不断在旧的外壳中注入新义,大凡传承愈久,变易就愈多,范畴的内涵也就变得十分复杂。如“兴”这个范畴,始自孔子,本是属于功能论的范畴,而后来又补充进“感兴”、“兴会”、“兴寄”、“兴托”等涵义,则主要成为创作论的范畴了。三、通贯性和互渗性。古代美学中有相当数量的范畴是带有通贯性的,即贯通于审美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气”这个范畴,既属本体论,又属创作论;既属作品论,也属作家论,又属批评、鉴赏论。至于各个范畴之间的互渗,如“趣”和“味”的互渗,“清”和“淡”的互渗,包括对立的互转,如“巧”和“拙”的互转,“生”和“熟”的互转,就更加普遍。因而范畴之间千丝万缕、交叉纠缠的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内容概要

  “气”是被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语。古往今来从万物生成演化、艺术创造到日常交往,都会用到有“气”。《文化艺术大讲堂:原创在气》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何先民们把一种物态提升为概念和范畴?为何“气”惟独在中国特别受青睐,早在先秦就被认同,数千年沿用不衰?它体现出怎样的意识和运思特点?对于当今人们认识传统的艺术追求和美的创造机制有何启示?《文化艺术大讲堂:原创在气》追溯了“气”概念形成和被普遍运用的过程;重点评介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诸艺中的“气”论;对“气”这一有代表性的古代美学范畴及其所属的庞大概念族群的意蕴、属性、特征进行诠释和梳理、概括,最后以“原创”二字凸现“气”范畴之要义和使命。由此从一个重要侧面探究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审美心理、思维特征和理论形态。

作者简介

涂光社,1942年生,籍贯湖北黄陂,在贵州山区度过青少年时代。1978年考取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起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文史》、《文心雕龙学刊》、《古籍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文心十论》、《势与中国艺术》、《雕龙迁想》、《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因动成势》等,为《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1949-1982)》及《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译注讲析》的两主编和撰稿人之一:并出版了自己创作的《夏天的寓言》。

书籍目录

总序(蔡锺翔 陈良运)引言第一章 “气”概念的形成及其在古代哲学中的发展轨迹第一节 “气”字辨义第二节 春秋战国奠就的理论基石第三节 秦以后的发展梗概第四节 “气”论与美学小结第二章 “阴阳五行”说和“神形”论中的“气”第一节 “气”论与“阴阳五行”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第二节 “神形”论中的“气”小结第三章 “养气”说第一节 前期的“养气”说侧重于生理营卫第二节 遥承孟子的“养气”说小结第四章 文学理论中的“气”第一节 “文气”说的发展脉络和一般特征第二节 韩愈“气盛言宜”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 侧重作家思维创造和精神品格的“气”第四节 侧重作品展开态势、韵致和力度的“气”第五节 重“气象”的诗论小结第五章 乐论中的“气”第一节 早期乐论中的“气”概念第二节 汉以后的嬗变第三节 徐上瀛《溪山琴况》中的“气”小结第六章 书法论中的“气”第一节 书法与“气”的不解之缘第二节 主体之“气”对功利尘俗有所超越第三节 “气”在造型论中第七章 古代画论中的“气”第一节 绘画艺术主体论中的“气”第二节 以“气韵生动”为第第三节 造型论中其他带“气”的概念第四节 媒介论中的“气”小结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李成、关仝、范宽三家山水画时曾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锐,墨法精微者,营丘(李成)之制也。”观今存李成的作品以及关仝的《关山行旅图》和《秋山晚翠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确乎一派苍凉萧疏。郭熙出是北宋山水巨匠,我们能观赏到他的《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山林图》、《雪山幽谷图》,领略其构图的宏博气势和丰富层次。其《林泉高致集·山水训》指出:“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可知“气象”在画论中与文论一样,主要是一种大处着眼进行总体把握的精神和意象。清人董荣《养素居画学钓深》说得明白:“写山水以位置阔大、气象雄伟为主。”宋董迪《广川画跋·书燕龙图写蜀图》云:“山水在于位置,其于远近广狭,工者增减,在其天机。务得收敛众景,发之图素,惟不失自然,使气象全得,无笔墨辙迹,然后尽其妙。故前人谓画无真山活水,岂此意也哉?”这里似乎透露出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造艺原则,古人并不主张对“真山活水”作忠实的模拟,而是凭借画家的“天机”,在“收敛众景”的基础上有所“增减”。只有做到“不失自然”才能“气象全得”。这“气象”是山水的精神气概,包含着画家对宇宙万物生命运动的理解。

后记

80年代末应约写“势”范畴的书,感觉是面对挑战。因为综论古代“势”论的著作还从未有过,材料大多尘封在故纸堆里,议论上也无所依傍,能不能罗掘周全,得“势”之神髓,作比较全面的概括呢?现在写“气”面对的挑战又是另一种类型。尽管80年代初我就在《文史》十三辑上发表过《曹丕文气说新探》的文章,但要全面总结古代美学中的“气”范畴仍然自觉学力不逮:它涉及面太宽,“虽或轻采毛发”,却“深极骨髓”。近百年的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中,“气”从来就是探讨的重点之一。无论就书法绘画还是古代文学都发表过不少文章。从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立者郭绍虞先生,到国内外的古文论学者,都对“气”论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上更是一个先行的课题,已经出了好几种专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80年代末应约写“势”范畴的书,感觉是面对挑战。因为综论古代“势”论的著作还从未有过,材料大多尘封在故纸堆里,议论上也无所依傍,能不能罗掘周全,得“势”之神髓,作比较全面的概括呢?    现在写“气”面对的挑战又是另一种类型。尽管80年代初我就在《文史》十三辑上发表过《曹丕文气说新探》的文章,但要全面总结古代美学中的“气”范畴仍然自觉学力不逮:它涉及面太宽,“虽或轻采毛发”,却“深极骨髓”。近百年的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中,“气”从来就是探讨的重点之一。无论就书法绘画还是古代文学都发表过不少文章。从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立者郭绍虞先生,到国内外的古文论学者,都对“气”论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上更是一个先行的课题,已经出了好几种专书。近代的“气”范畴研究概括起来说,哲学上围绕本根论阐发;艺术领域或解释为主体的生命精神、个性风格,或者贯注于作品的精神、语势……就其形成过程而言,一般多从哲学概念说起延伸到艺术领域的移用和衍生。90年代中期蒋述卓先生撰文,以为“文气”论的来源是原始人的宗教观和生命主义思想①,也很有启发性。    对美学范畴的“气”怎样写,能不能忠实于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其意义既有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概括,又不落窠臼,有所突破,在新的层面作有价值的开掘呢?    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奠下的基础是好事,但也平添了超越之难。    今年4月在镇江又见到了王元化先生。他一贯奖掖后学,道德文章和学术思想都深为我敬仰。先生以自己的著述和画传赐赠,对我准备应约撰写“气”范畴大加鼓励,还指示要再读读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有关章节,以为了解西方人是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哲学的对写作会有好处。课题的挑战性和前辈的鞭策使我不能不知难而进,勉力而为。    对于撰结本书的一些思路也想作一点交代:    论证的对象是古代范畴,不得不较多地征引原典,有代表性的重要材料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立论的依据。原始材料庞杂,既要言之有据,又不能为材料所淹没。这也是每章末尾以小结形式概述内容的目的。        常常这样提醒自己,随时留心古代理论形态的特殊性。在材料的运用上不能受一家言的局限(哪怕是名家的说法),一家言有其时空的规定性乃至随机性,即使有令人折服的真知灼见也未必可以作为统领全局的定论,因为古代理论批评家运用约定俗成的概念术语,自由发挥的天地极其广阔,很难被一家言所包容。对于古人的某个论断、某篇论著中的“气”概念或许能作意义界定和确切的说明,然而对古代美学范畴的“气”作一个统一的简明定义则是不可能的。按我的理解,定义所以言“定”,应该在任何场合都意义不变,即“放之四海”而皆然。但古代理论范畴的意义却常常因人因时因境域而异,我们的综论只宜进行动态的阐释。    分论哲学和各艺术门类中的“气”,必须辨明其不同个性。即在各章分论中,考察“气”意义在不同领域中的拓展,从而全面了解这个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实践、理论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编辑推荐

《原创在气》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原创在气/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