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10-01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汪涌豪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前言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申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荚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丁关学史的基本內容。中国传统荚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美认识的精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余年中,美学范畴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有逐渐向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转移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推进,预期在2l世纪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研究荚学、文艺学范畴的论文已大量涌现,专著也有多部问世,但严格地说,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内容概要
《风骨的意味》在研究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书、画及诗文批评理论,从语义学的溯源开始,对“风骨”范畴的语源、內涵和生成途径,其在克服艺术创作程式化倾向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位置,以及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一一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由于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性是由一系列像“风骨”这样具有范式意义的重要范畴衍生、发展和集群构成的,因此对它的考察和研究,足以窥见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有机节律,并最终为构建古代艺术史、美学思想史的理论大厦提供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汪涌豪,1962年出生,浙江镇海人。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及文学批评史研究.同时对古代史和文化史专题也有相当的涉猎。著有《范畴论》、《中国游侠史》,《中国游仙文化》等专著多种。另与人合作主编四卷本《中国诗学》、五卷本《古代十大散文流派》。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总序(蔡锺翔陈良运)引言第一编 观念的萌起——从传统相术到人物品鉴第一章 相术的语源启示第二章 人物品鉴风习的沾溉第一节 共核乡党月旦评第二节 才性论与循名责实第三节 风韵神理的识赏第二编 翰墨规度——书法美学中的风骨论第一章 书学风骨论发展寻踪第二章 书学风骨论的逻辑演进第一节 “骨肉相称”与“骨力”、“骨势第二节 在点画笔法中实现第三节 超越浮弱臃滞的生命追求第三章 书法风骨的生成机制第一节 腕底生风骨第二节 笔法坚严的结果第三节 “骨肉”之喻的寓义第三编 特立的画品——绘画美学中的风骨论第一章 画学风骨论的演进线索第二章 画学风骨论的深化第一节 形容骨相与传神写照第二节 从“骨法”到“骨气”、“风骨”第三节 高朗清劲的生命表达第三章 绘画风骨的生成机制第一节 由笔势纵横中见出第二节 墨气淋漓造浑厚第三节 铁线描划的营建第四编 语言的撑柱——诗歌美学中的风骨论第一章 诗学风骨论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第一节 由析言到浑言第二节 “蓬莱文章建安骨”第三节 尚淡趣味中的特立风标第四节 传统的回归和“风骨”范畴的扩大与深化第二章 诗歌风骨的生成机制第一节 生命元气的主宰第二节 “有格句堪夸第三章 相关范畴的意义辨析第一节 “风格”与“风骨第二节 “阳刚”与“风骨第三节 “崇高”与“风骨第五编 同感与互通——美学风骨论的通观第一章 风骨理论的系统特征第一节 “风骨”范畴的连锁性和序列化第二节 书画同体与书画风骨论的相契合第三节 书画与诗歌风骨论的沟通及分际第二章 美学风骨论的文化溯源与功能分析第一节 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第二节 对程式化倾向的克服第三节 在范畴体系中的考察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相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门相当发达的学问.早在春秋、战国,它就伴随着原始巫术,得到了近乎早熟的发展。相术的萌生是与生活在生产力不很发达时代的古人,受认识水平与思维方式的局限,分不清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性质差别,故往往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无法正确解释的现象归之于神冥定数的模糊观念分不开的。正是这种对神冥定数的虔信,为相术的产生并盛行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各个诸侯国君主都想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急需有才干的人辅政,故相人之术成为热门的学问。据汉代史书记载,著名相者有姑布子卿和唐举,前者曾替孔子、赵无恤看过相,后者则替李兑、蔡泽看过相。其实,先秦典籍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左传.文公元年》就有叔服相公孙敖两子的记载.以后,关于圣人体貌特异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诸如伏羲日角、黄帝龙颜、尧眉八采、舜目重瞳,几乎每一位圣人均有异相。
后记
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艺术理论遗产,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我,给我一种欲穷其究竟的强烈冲动。如何通过深入有效地研究,理出其自身发展的清晰脉络,并进而在传统文化这一层面上,对其作出科学说明,一直是我的追求。只是吾生有涯,欲以一人之力穷几千年理论发展之原委,几无可能;而一些局部具体的董理评判工作,则可以一做。例如对传统文学、艺术理论中特定概念、范畴的研究,就很可以为理清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发展脉络提供契机。美学范畴是人类对美的认识的结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记忆,它把审美主体在创造和评判美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成果,通过某些极具表现力的辞语记录下来,因此剖析它,特别是它们当中一些具有独特内涵和普遍意义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一个民族审美结构的本质.本书的撰写,便一以此为目的。本书原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蒙“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编委会识赏,作为该丛书一种出版,对此我表示由衷地感谢。本书撰写得到了导师顾易生先生的悉心指导,作为论文评审者,徐中玉、王运熙、周勋初、章 培恒、陈谦豫和陈伯海等先生,曾给过诸多帮助,这也是我要深致谢忱的。在此以前,我于著述之艰苦无太多的了解,写得一些文章 ,大都挟少年之锐气,意在独任己见,翻新前人,故于文意深湛、文理通贯实未遑细究。即此《风骨的意味》一稿,虽力求持稳,仍未能化尽故蹊,特别是今天看来,一些论断远未能做到圆融,故可以商榷之处想必不少。现无法藏拙,谨以一己之所得并此粗疏谫陋,一起呈于读者之前。高明之士,必有以教我。
编辑推荐
《风骨的意味》编辑推荐:“风骨”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健康的足以振起和感发人心的审美原则,它曾结合着各门类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对传统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起过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