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袁济喜 著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范畴,它往往与“比”并称为“比兴”,但与“比”相比,它具有更深的美学蕴涵,其基本含义一是感发,二是寄寓。作为审美范畴的“兴”的出现,是在有文字记载的先秦时代。后来汉儒从经学角度对“比兴”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汉魏之际,随着人性的觉醒与文学的独立,“兴”从托喻之辞向着自然感兴发展,其内涵逐渐拓展。唐宋以降,诸多的文论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使“兴”范畴不断得以充实,它将文艺创作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如“心物”、“情景”等关系加以融会,具有以一总万的意义。原
夫“兴”之诞生,肇自华夏民族的生命冲动之中。“兴”中保留着中华远古生民天人感应、观物取象、托物寓意等文化观念痕迹。从审美与艺术活动的角度来说,“兴”是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跃升的津梁,是使艺术生命得到激活的中介,它是中国古典美学有价值的传统之一。
作者简介
1956年出生,上海人。l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l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于美学史的研究。出版有《六朝美学》、
《两汉精神世界》、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等专著,在《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各类论文300多篇。
书籍目录
总序(蔡锺翔陈良运)
绪言
第一章 先秦两汉诗学之“兴”
第一节 《诗经》与“比兴”
第二节 孔子论“兴”
第三节 汉代经学家论“兴”
第二章 魏晋六朝之“兴”
第一节 “兴”与人生的觉醒
第二节 “兴”与文学创作
第三节 “兴”与审美理论
第三章 唐宋诗学与“兴”
第一节 尚“兴”重情的唐代诗学
第二节 平淡入“兴”的宋代诗学
第四章 明清诗学之“兴”
第一节 “格调”说与“比兴”
第二节 “性灵”说与“兴会”论
第三节 陈子龙、王夫之论“兴”
第四节 王士稹的“兴会神到”说
第五章 “兴”的文化溯源
第一节 “兴”与原始生命
第二节 “兴”与原始艺术
第三节 “兴”与原始思维
第六章 “兴”的内涵
第一节 “比兴”与托喻
第二节 “比兴”的分道
第三节 “兴”与意蕴
第四节 “兴”与文艺鉴赏
第七章 “兴”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 “兴”与心物活动
第二节 “兴”与灵感思维
第三节 “兴”与情景交融
第八章 “兴”的组合
第一节 兴趣
第二节 兴会
第三节 兴象
章节摘录
版权页: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兴义溯源》中说:“看《左传》的记载,那时卿大夫对于‘诗三百’大约都熟悉,各篇诗的本义,在他们原是明白易晓,正和我们对于皮黄戏一般。他们听赋诗,听引诗,只注重赋诗的人引诗的人用意所在;他们对于原诗的了解是不会跟了赋诗引诗的人而歪曲的。好像后世诗文用典,但求旧典新用,不必与原意尽合;读者欣赏作者的技巧,可并不会因此误解原典的意义。”从美学上来说,创作论中的“兴”与鉴赏论中的“兴”本是审美与艺术活动中不同的环节,前者是第一性,后者是第二性,二者之间是一种审美传递的过程,鉴赏过程中的审美传递较之于创造活动,往往具有更大的发挥余力,也就是当代西方接受美学强调的“第二创造”的过程。在春秋时代,人们对《诗经》的解读,感兴趣的不是第一性的原创之“兴”,而是作为鉴赏过程中的第二性的“兴”,因为第二性的“兴”可以见仁见智,使原创性的“兴”获得更大的发挥与价值实现。明乎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孔、孟对《诗经》的解读,特别感兴趣的不是创作论问题,而是“诗可以兴”、“兴于诗”与“以意逆志”的问题。其实,“兴”从作为《诗经》中的创作手法与修辞手法延伸至鉴赏论,进而与人格培养相融合,其美学意义早已超出一般的创作论与鉴赏论范围,它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化的贡献,比起“比兴”意义的范畴大得多,而过去人们对于“兴”范畴的此种含义是重视相当不够的,在我们今天讨论“兴”的时候,这种倾向应当得到纠正。“兴”作为以诗乐舞的艺术教育与美育的途径,在传说中的周代贵族教育中已经存在。
编辑推荐
《兴:艺术生命的激活》编辑推荐:“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范畴,它往往与“比”并称为“比兴”,但与“比”相比,它具有更深的美学蕴涵,其基本含义一是感发,二是寄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