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许广平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许广平大量回忆鲁迅的散篇文字中精选编辑而成,可以说,凡有实在内容的,均收集在内,其中有不少是《许广平文集》所未收的,也有一些先前出版时因各种原因,曾有删改,这次恢复原貌。 许广平是鲁迅最后十年的生活伴侣、写作助手,是鲁迅各方面的最知情者,她的回忆文章具有他人无法比拟的权威性。她写出了鲁迅作为学者、伟人的一面,也写出了他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普通人的一面。
作者简介
许广平(1898-1968)女,字濑园。广东广州人。“五四”运动时,是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的编者之一。1926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长期协助鲁迅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从事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民主》周刊、《文汇报》副刊《妇友》编辑,上海妇女联谊会主席。1945年12月,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翌年,被推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1948年底,经香港到东北解放区。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是民进第三届中央秘书长,第四、五届中央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著作有《欣慰的纪念》等。
书籍目录
本书编辑说明献词鲁迅先生的写作生活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鲁迅与翻译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鲁迅如何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关于汉唐石刻画像鲁迅先生的日记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鲁迅先生的晚年(一九二六——一九三六)民元前的鲁迅先生鲁迅和青年们鲁迅先生与女师大事件青年人与鲁迅片段的记录鲁迅故居回忆鲁迅在广州的时候景云深处是吾家鲁迅先生与家庭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鲁迅先生的娱乐鲁迅先生的香烟鲁迅的生活(之一)鲁迅的生活(之二)致袁家和(谈集邮)母亲鲁迅先生与海婴最后的一天从女性的立场说“新女性”我所敬的许寿裳先生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读后记秋自同志和鲁迅相处的时候关于鲁迅先生的病中日记和宋庆龄先生的来信悼念史沫特莱忆萧红追忆萧红鲁迅在日本《鲁迅年谱》的经过鲁迅《夜记》编后记鲁迅《病中通信》附记《且介亭杂文末编》后记《集外集拾遗》编后说明《死魂灵》附记《译丛补》编后记和再记《鲁迅全集》编校后记《鲁迅三十年集》印行经过因校对《三十年集》而引起的话旧《鲁迅三十年集》为何不包含译作《鲁迅书简》编后记鲁迅《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广平》诗的几句说明鲁迅手迹和藏书的经过
章节摘录
书摘 鲁迅先生的写作生活 一个作家对于他的写作生活是严肃的,如其这位作家是认真地对他的工作忠实的话。随随便便一挥而就的态度,不是一个好的作家所应有的。至少,他应该很谨慎地从事他的工作,我对于鲁迅,所见到的就是这样。 他是时常被许多识与不识的人们邀请写稿的。在被限定的时间已经很急促,没有功夫多加思索的余裕,或者他自己正在没有预算到的中间,一定要临时赶交文稿,那么,他宁可找些短篇来翻译,却绝不肯潦草从事,许多的短篇译文,大约就是这样来的。然而在未动笔之先,选择材料之际,是很经过一番苦心的,甚至为了没有适当的材料,连找几天,看了几许的原作,也是常有的事。到这时候,他会感慨地说:“唉,翻书也不容易。”为了这方面的苦恼,所以他是时常留心买新书的,遇到有可以做翻译的准备的材料时,他就有时先买妥在那里。 约一九三三至三四年,在遭遇到无比的压迫的时候,文章不能用鲁迅两个字投稿,因为检查者看到会没有理由地就给抽掉。已经出版多时了的,逢到邮递的检查时,也会因为封面是红色而被禁止通递,如《呐喊》就是。一些书店,也在这个时候停止支付版税,他们是最聪明不过的,讲什么良心!落井下石是中国的老成语。然而人总得生活,不能束手待毙的,因此他曾经想翻译法布尔的《昆虫记》,他以为这部著作值得介绍,虽然太偏于文学些了,还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对于科学的贡献,对于中国人学问的增进都很有帮助的。不晓得为什么到如今似乎还只有简单的节录给儿童作读物的片段译出。他把那部《昆虫记》陆续买来了,约好建人先生替他担任校正,并托他向某大书局接洽,预定每月交出若干译稿,把收入来维持那半地下生活的支撑。然而也没有成为事实,只留得未译的原书作纪念品而已。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鲁迅当时虽然志在谋解决生活,仍不忘记读者方面的需要,并不是只为自己着想,做那投机事业一样,专门投读者所好,迎合观众心情的轻松读物取材的。 至于创作,更是加倍的当心的,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好所在,那早晚饭前饭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语不发,在躺椅上先把所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每每文债愈多,腹稿愈忙,饭前饭后脑筋愈不得休息,更影响到他的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这都是互有关系的。就这样磨掉了他的生命。 他有一本短评《花边文学》,是因为有些文豪讥讽他的短文而得优厚的稿费,特别借编者的用花边围绕而作双关解释的。但是鲁迅自己知道他的短评产生也不容易,他说:“人家说这些短文就值得如许花边,殊不知我这些文章虽然短,是绞了许多脑汁,把他锻炼成极精锐的一击,又看过了许多书,这些购置参考书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来,是并不随便的。”这几句话,就可以了解他一切执笔行文的经过。 在预备写比较长一些的文章,或者如《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的后记,几乎是头也不回,连夜编写完成的万言书。当他准备动笔写比较长文的时候,他会很委婉地劝我先睡,等我睡了之后,可以静心一意地写作。因为几十年的孤灯独对,潜心工作的习惯,忽然有个人在旁走动,多少是觉得打扰的。我原也不过这样了解,只当作是他的脾气,姑且听之而已。到现在,自己工作起来,也一定要等待到更深人静,然后才觉得一心一意不被外物纷扰,没有做到那一步,是不晓得那些人的苦的,我现在更了解他,可惜就是不能在这时告诉他我的了解了!但是一切写文章的人大约多是如此的罢,如果文人也算有职业,这职业实也不下于夜班生活的工友。 到了早晨六时左右,经过了一夜写作完成之后,有时他会把我叫醒,给他泡茶,在饮茶的时候,很高兴地叫我先看他的文章。每次文章写完尽给我先看的,偶然贡献些修改的字句或意见,他也绝不孤行己意,很愿意地把它涂改的。或者预备些东西吃,有时午夜也曾这样要求,如果能够再有半杯酒,更觉满意。但是有什么好预备的呢!最方便的,就是鸡蛋炒饭,放些葱,蛋是要炒得老的,照绍兴农家的吃法,这种蛋炒饭他最喜欢。他欢喜吃硬的东西,饭炒起来也是要焦硬些,软绵绵的有些不大爱吃,好像丝绸的衣服不爱穿一样,他是彻头彻尾从内至外都是农民化的。譬如生黄瓜、脆花生、沙炒豆之类,对于他也还是爱好品。 他对写作的修养是很注意的,闲空的大部分都用在看书,更多的是外国书。除了社会科学的书是细细的阅读之外,普通杂志,他只是选几篇或一部分看看就完了。国内出版的杂志,不过翻翻就算了,如果没有什么好作品,是不肯浪费许多光阴的。有时寄来了,拆开之后,看看目录就算了。我拿过来看,也会劝告似地说:“不如拿这些功夫做别的事。”对于报纸,也不过花费十来分钟略略过目一下就完了,有时见到我总在看报,他偶然也会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呢?”他虽然这样马虎地过目,但是过了几天忽然要找某一材料,叫我向旧报翻时,我往往久翻不到,还是由他指示我约在某天某一个角头处找,这才找到。可见他处理学问的经济,而我是白费了,等于没有看过。他不承认有天才,然而这不是天才之异乎寻常吗?他说:他也是用功得来的,这明明是告诉人以他的天才还是一样的要用功,要善于用功。 别人批评他的文章,他或看或不看,却是不赞成依照批评而改变自己意志的。骂他的文章,就是寄到手头,他却未必就看,总把它堆在一旁,等到用作材料的时候才去翻它,这时是比较客观的研究了,人家以为他暴跳十丈高,其实更多的是炉火纯青的时候。 (原载1939年11月1日《文艺新潮》第二卷第一期) P8-12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