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

出版时间:2003-05-01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作者:张剑光  页数:47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包括: 工商业布局的条件、手工业布局、交通布局、商业布局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地域范围 二、研究的时间断限 三、研究的对象 四、研究的着眼点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章 工商业布局的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章节摘录

书摘                    第一节  纺织业的布局    纺织业是唐五代江南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由于涉及面较广,从业人数较多,产量较大,纺织业对江南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一定程度而言,从纺织业上,可以看出整个江南手工业的发展轨迹。一、丝绸纺织的地理布局    唐五代丝绸纺织的地理布局,国内外学者研究颇丰,他们大多是将江南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实际上对江南而言,丝绸纺织业的分布有许多特殊性,各州I的发展颇不平衡,而且在不同时期各州发展的速度并不一致。研究江南丝绸纺织业不同时期的布局和特点’本单单对认识江南丝绸业的发展规律有所帮助,而且也有助于正确认清江南丝绸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1.唐前期丝绸业的分布    江南地区的丝绸纺织源远流长,考古工作者早在河姆渡遗址中就发覲了大量的纺织工具,专家认为河姆渡人“距利用野生茧、丝昆虫已为期不远了”①。先秦、秦汉、东吴都有江南生产蚕桑、纺织丝绸的记载”。东晋南朝时,江南蚕茧生产有突破性进展,据左思《吴都赋》称,出现了“乡贡八蚕之绵”,即实现了一年蚕多熟。南齐萧子良曾说:“伏寻三吴內地,……民庶凋流,曰有困殆,蚕农罕获,饥寒尤甚,……机杼勤苦,匹裁三百。”①说明南朝时三吴地区丝绸纺织已比较普遍。《隋书》卷3工《地理志下》对唐以前江南丝织业作过概括:“丹阳旧京所在,……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亦同。……一年蚕四五熟,勤于纺绩,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这些地区历代都有丝织业的存在,为唐代丝织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当然,相对北方来说,江南丝绸业的发展水平仍是比较低下的②。    唐王朝建立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农业生产的发展,丝绸纺织在江南逐步兴盛。由于史料的零散,考察唐前期江南丝绸业具体发展情况,只能依靠当时的贡赋资料。然当时的贡赋资料并不十分全面,主要集中在盛唐开元、天宝时期,公元7世纪时江南的丝绸纺织资料完全匮乏,所以我们的研究只能说是看出个大致趋势而已。    开元、天宝间,江南3道共有15州,明、台、歙三州因未见丝织品上贡的记录,没有被列入。表中最后一列为《旧唐书》卷105《韦坚传》所载的折造贡,由于折造贡是常贡的补充,但与常贡的内容又不是完全一致,所以本表作为特别的一行列入。关于折造贡的记录并不完整,而其他地区折造贡中是否有丝织品今天已无法知道。    根据列表,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唐代前期江南丝织业分布的主要地区。我们将各州的绢、绵、丝、绝等作为一般丝织品,绫、罗、绮、纱等作为特殊丝织品(加工过的绵布也统计在特殊丝织品中,丝布由于是丝与麻布的结合品,放入特殊丝织品中计算),分别来计算丝纺业的发展状况。据统计,江南贡赋一般丝织品的共有6州,即:润、睦、婺、衢、处、温。润、睦二州贡品中有特殊丝织品,然由于《元和郡县图志》中记录了两州的赋,所以有丝的交纳。其他四州所贡一般丝织品的品种都是绵,且四州均处于浙东南部地区,说明丝纺织的发展程度比较接近。贡特殊丝织品的共8州,即:润、常、苏、湖、杭、睦、越、宣。一般丝织品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丝纺业的普遍程度,而特殊丝织品更能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纺织技术水平,因此生产特殊丝织品的州必是当时丝纺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从这里可以看出,唐代前期江南丝织业基本上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即北部地区明显比南部地区发展得快,浙西太湖周围地区总体技术水平较高。当时的丝织业基本上呈这样三个层次,发展最快的是一些贡特殊丝织品的州,其次是贡一般丝织品的州,最后是比较落后的东部沿海与西部山区的歙州。    在生产特殊丝织品的8州中,根据品种数量排列,依次是越(6种)、润(5种)、常(3种)、杭(3种)、苏(2种)及湖、睦、宣(各1种)。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唐代前期,江南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依次是越、润、常、杭、苏。前二州早在南朝时丝织业就已有较快发展.是当时农业和手工业最先进的地区,后三州的发展主要是从唐代前期逐渐兴起。如常州义兴县,天宝时县令李铭为政深得民心。“壶浆候君来,聚舞共讴吟.农人弃蓑笠,蚕妇堕缨簪。欢笑相拜贺,则知惠爱深”。卢华语先生认为称义兴农家女为蚕女,说明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养蚕。至于湖州,在唐代主要以麻布纺织为主。    上表中还可看出,处、温、宣、湖四州主要是在开元时贡丝织品,天宝时史料耒载,这当然不是说天宝间各州不生产丝绸产品,而至少可以说明这四州在唐代前期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丝织品纺织在当地并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2.唐后期丝绸业的分布        因为有大量的诗文作品可资参考,反映唐后期丝织业的资料相对要来得丰富。不过我们还是先借助于《元和郡县图志》上的元和贡和《新唐书》上的长庆贡来简要地说明一下当时纺织业发展的大致情况。《元和郡县图志》元和贡的记载残缺不全,仅可作为大致参考,对漏缺记录的地区,表中用“?”标明。    根据上表可知,唐后期江南16州中,贡一般丝织品的仅3州,即常州(2种)、处州(2种)、婺州(工种),比起唐前期,增加了常州,减少了衢、温二州。一般丝织品唐前期主要是丝和绵,但这时的一般丝织品增加了品种,进贡朝廷的有绸、绢、绵3种。贡特殊丝织品的有11州,即:越(数十种)、宣(多种)、润(6种)、苏(3种)、处(3种)、常(2种)、湖(2种)、杭(2种)、睦(2种)、明(2种)、婺(1种)。贡特殊丝织品的州增加了处、明、婺3州,显然这几个州丝织业开始发展,而且技术水平提高较快。    表中衢、温、台、歙、池5州没有上贡丝织品。其中衢、温唐前期贡一般丝织品,唐后期未见记载。台、歙二州唐前期无记载,唐后期仍无记载。池州为中唐新立之州。那么这5州是否有丝织业呢?借助其他史料,大体可以这样认为,无贡丝记载,应是这几州的技术发展要比贡丝织品的州来得落后,因而就没有精良的丝织品上贡,但这几州也是有丝绸业的。    衢州开元、天宝时贡绵,之后的丝织业仍然存在。贞元十七年(801),刺史郑式瞻进绢五千匹、银二干两。衢州银矿当时很著名,银是衢州出产的,想来绢也是当地所产。温州开元间也贡绵,《太平寰宇记》卷99《江南东道十一》云:“《郡国志》云永嘉为东瓯,郁林为西瓯,其地蚕一年八熟。”证明温州历来有丝织业。温州别驾豆卢荣妻母金河公主随婿居住在温州多年,宝应初,“时江东米贵,唯温州米贱,公主令人置吴绫数千匹”,这些吴绫可能是温州本地生产的。永嘉人丁氏女,居象浦,“日纺绩,夜钓鱼,以给母衣食”。日夜纺织的不是丝绸就是苎布。台州出现丝纺大概要在中唐以后,唐以前未见任何资料。唐后期曾有人说台州是“蚕殷桑柘空”,看来养蚕纺织是比较普遍的事。唐末主要生活在天台山区的寒山有诗云:“三月蚕犹小,女人来采花。”唐后期日本留学生回国时常经过台州,有一名叫城桑的僧侣在台州得到了“青色织绫物”而归。《嘉定赤城志》卷36《风土》云:“越罗,自唐有名,杜甫《缫(白)丝行》有越罗蜀锦之称,台、越地也。”宋人认为越罗生产地在越州和台州,说明台州应该也是丝纺区。该书还云宋朝时台州有绫、绢、纱、绉、绸,唐朝固然不会有如此丰富的产品,但其基础大概是这时期建立的。池州设立于中唐以后,也有丝织业出现。杜牧《题池州弄水亭》云:“纡余带竹村,蚕乡足砧杵。”杜荀鹤《献池州牧》云:“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自江西归九华》云:“无衣织女桑犹小,缺食农夫麦未黄。”池州九华山地区在唐代后期是蚕与麦的生产区。歙州地区也有少量丝织。《新安志》卷8《章氏二女》云:“章氏二女者,歙县人章顶之女也。母程氏,与二女登山采桑,……刺史刘赞嘉之,蠲其户税,改所居合阳乡为孝女乡以表之。”虽然桑是野生而不是人工种植的,但采桑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养蚕纺织:绩溪县建于大历二年(767),《元和郡县图志》卷28说:“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然《新安志》卷5《水源》却讲述了不同的县名来源:“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人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取此义。”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可信,从中可以看到歙州是有丝纺织业的。可知,上述五个未见有贡丝织品的州,或多或少也存在丝织业,但这些地区的纺织品质量不是很高,种桑养蚕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如歙州,丝织业几乎是可有可无。《弘治黴州府志》卷12引元朝徽州路医学教授鲍元蒙《徽州路李总管德政记》谈到歙州黟县大多是山地,“莫能树以桑,不茧不丝,赋入惟邻郡是赖”。这种自然条件限制了当地丝织业的发展。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序《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学术研究专著。它注重对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探求与思考。其中,有从古文献学的角度进行典籍、文献的专门研究,也有在古代文献、古代典籍研究的基础上,多方位、多视角地审视典籍,审视中国文化,探求典籍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究它们的结合点。它立足于中国古代的典籍,立足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力求体现对古文献研究的特色,倡导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学风,并且提倡有新的切入点,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出有质量的,甚至是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套丛书是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策划和组织的。作者队伍的主干力量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的25所大学的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的教学、科研机构中的学者和若干家在全国有影响的出版社的专家。同时,也吸收全国各相关学科的学者的符合于这套丛书宗旨的学术研究专著。    这套丛书的书稿将在编委会、学术委员会和出版社分别审定合格之后分批推出。    承蒙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联合出版这套丛书。在此谨致真诚的谢意。                                        《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                                                2003年4月15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