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环境与文化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作者:张洲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周原环境与文化》即全面又深入地论述了周原地区的古代自然环境和周人起源迁徒及其文化。对于周原的地缘,周人的起源与及渊源,周人在发展阶段的文化及其承传发展,周人与周文化发展的地缘因素,特别是周人农业文化的崛起,以及周原地区炎黄族兴起的人与自然背景等诸问题,独辟蹊径,均有新颖的见解。正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所说:“这是一部令人惊异的好书,应当向读者推荐。”也如著名学者石兴邦所言:“我想读者仔细阅读和思考,在这《周原环境与文化(修订本)》中能得到我们需要和解决的不少历史问题。”  从增续版本新内容特点看:21世纪初,由于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窑藏和岐山周公庙周墓群两处重大的考古遗址在周原地区的发现,开创了周原周人周文化,及西周历史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因而增续再版《周原环境与文化》一书,提供研究新内容、新成果,就很必要。增续突出内容主要是,例如周原环境与旅游文化、饮食文化、“丝路”文化、信息文化,特别是《周原岐邑迁都丰镐地震原因及其长安古环境》的周人建都迁徙文化等,其内容特点均是些针对性、指导性、探索性或开拓性、创造性学术著作。有的实践性、时代性如“旅游使命”专著:在此十年前就提出“生态革命”学术思想。而这些新成果认识深刻,很有见地的说明:“周原自然环境优越,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的总根基。《周原环境与文化》一书在此对此不仅具体论述;证明深刻,而且从总的来看:这正说明它不仅是周原地区综合性总体历史一个特征、且更是周原周人周文化的一个总体历史特征,也是说明它还是中国黄土高原典型完整显著展布的一个黄土环境原区特征。中国周原堪称圣地宝地。周原人杰地灵,不仅英雄辈出,帝王将相争霸,争天下,开创基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掌,曾出不穷,这说明周原历史地理,特别是军事地理的自然条件均极端重要。这就成了它影响周人、秦人、汉高祖刘邦、魏晋司马师、一代又一代建立王朝,统一天下的历史性策源地和地缘性决定因素。“进可攻、退可守”,历史证明:关中周原,得天独厚,得地独宜;得关中者得天下,实质指的就是周原这块宝地圣地的重要位置。周原历史功绩,直到今天仍不可低估。周原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根。著名历史学家彭树智先生高度评价:“周原是一块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地方。对它的地貌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各自的成果,称得上汗牛充栋。张洲同志这部著作的特点,把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参证,并且用文理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重点而深地探讨周原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取得了开拓性成果。”“正是方法论上文理的多学科结合,使《周原环境与文化(修订本)》成为一本有开拓性的著用。”该书在此再版,满足广大读者,真乃是一件幸事。

作者简介

张洲,1928年生,原名张周,笔名南华。毕业于西北大学民族系。现为西北大学研究馆员。1989年12月1日离休。编辑资料有《人类起源》、《私有制起源》等30万字。发表论文有《华县梓里仰韶人葬俗的意义》、《周原地区新生代地貌特征略论》等40余幅、30万字。专著有《西周金文选编》(合作)、《周原环境与文化》。名字还载入《岐山县志》、《中国高级专业人才辞典》、《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中国专家》、《东方之子》、《中国专家大辞典》及《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为中国民俗学会、陕西省考古学会会员,当代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华人物辞海》(文化卷)和《世界名人录》顾问编委,陕西省周原研究会顾问。2003年12月26日“评为老有所有:先进个人”,并颁发“荣誉证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周原自然环境第一节 周原地貌一、积石台塬二、积石台塬南缘阶地特征三、■河河谷发育特征四、岐山山区五、结语参考资料第二节 周原新生代地质一、周原地貌特征二、周原基岩构造特征(一)周原基岩断块形成的来历(二)周原基岩断块形成的时代(三)周原基岩断块断裂的形态(四)周原基岩断块断落的倾向参考资料第三节 周原新生代地层形态一、周原新生代地层发展概况(一)第四系(Q)(二)上第三系(N)二、周原新生代地层序列浅析参考资料第四节 周原第四纪环境变迁一、周原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特征(一)典型黄土剖面介绍(二)周原地区第四纪环境变迁二、周原地区现代环境气候状况三、结语参考资料第二章 周原原始文化第一节 周原地貌与旧石器文化一、周原黄土地史与考古文化概述二、周原旧石器文化(一)早更新世时期(二)中更新世时期(三)晚更新世时期参考资料第二节 周原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一、文化类型(一)前仰韶文化——老官台文化(二)半坡类型文化(三)庙底沟类型文化(1)王家嘴遗址(2)案板遗址(3)尚德遗址(4)赵家来遗址仰韶地层(四)龙山类型文化(1)庙底沟二期类型文化(2)客省庄二期类型文化二、结语参考资料第三章 周原先周文化第一节 周人起源发展与周原圣地一、周人的起源二、早期周人在周原的定居与迁徙三、“周”源于“周原”说(一)“周”源于周原地理环境说(二)“周”之字形源于沟洫农业说(三)“高平原”称周原的“周”说(四)周人和周原的“周”源于何者四、武丁卜辞“周方”地望的试述五、周原圣地参考资料第二节 周原先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先周文化的焦点问题二、先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历史(一)先周文化与郑家坡早期特征(二)先周文化与辛店文化的关系(三)先周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三、太王一文王时代先周文化的特征(一)太王迁岐前夕先周文化变化的总特征(二)先周文化中晚期发展的两类不同个性(三)太王至文王时代先周文化的特征四、结语参考资料第三节 先周文化东源说一、先周文化东源说的历史渊源二、先周文化东源说三个基本问题析论(一)历史时间(二)地域迁徙(三)文化分布第一,人文文化第二,地区文化三、先周文化东源说早期一个关键历史问题的试释四、结语参考资料第四章 周原西周文化第一节 岐邑京当古城选建与迁徙原因一、周人在周原建都的地貌条件二、周人周原古城遗址的选择(一)岐邑京当的地理位置选择(二)岐邑京当古城与岐山资源(三)岐邑京当古城与洪积扇平原农业资源(四)岐邑京当古城与岐山屏障(五)洪积扇黄土与烧制陶业(六)周人制城时岐邑洪积扇平原地貌特征三、岐邑京当古城迁都原因(一)周文王八年地震的严重危害(二)周原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三)文王东迁于丰的政治要求四、结语参考资料第二节 周原与丰镐地区的青铜文化一、周原岐邑遗址与青铜文化(一)周原岐邑青铜文化与宗庙基址(1)岐邑青铜文化分布特点(2)岐邑宗庙基址分布特点(二)周原岐邑文化地层与环境堆积特征(1)窖藏地层与环境特征(2)墓葬地层与环境特征(三)周原岐邑遗址历史与沿革(1)“文献”考察(2)“金文”考察二、陕西关中与其周原青铜遗址分布特点(一)青铜遗址在周原地区与岐邑地区比较(1)青铜遗址及器物分布在不同地区概率区别(2)青铜遗址及器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特征区别(3)青铜遗址分布在不同地区地层区别(二)青铜遗址在陕西关中及长安丰镐与周原地区比较三、结语参考资料第五章 周原古代农耕文化第一节 宝鸡及周原地区原始农耕文化一、周原原始农耕文化的渊源二、周原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三、周原几种原始谷物来历试探(一)古粟(二)古稻(三)古麦四、炎黄传说农业与周原原始农业参考资料第二节 周原传统农耕文化一、环境与农耕文化(一)近现代农耕特征(二)古代农耕文化发展特色(1)周原仰韶时期原始农耕文化(2)周弃一公刘时期周原农耕文化(3)公刘一古公阶段周原农耕文化(4)周秦一汉唐时期周原农耕文化二、环境与考古文化参考资料第六章 试述西岐周原农业与饮食文化——诗易经论对其影响一、西岐周原农业与饮食文化的环境背景二、西岐周原农业与饮食文化的历史特征三、西岐周原农业饮食文化——神来之食四、西岐周原农业饮食文化与诗易经论五、西岐饮食文化断代与《周易》思想参考资料第七章 重振“丝路”富陕强国——古代“丝路”铸锦周原一、“丝路”的历史意义二、“丝路”的光辉古道参考资料第八章 从周原岐邑迁都长安丰镐的地震原因及其构造特征——兼谈周人建都长安古环境意义参考资料第九章 周原旅游开发的历史使命——兼述太白山旅游与并举保护开发的重要性一、周原旅游开发的意义和前景二、周原旅游开发的目的和条件三、周原旅游开发的政策和方针四、周原和太白山旅游开发的原则五、结语参考资料附录一:回忆侯外庐校长——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史学家、教育学家一、一代宗师二、衔命西来三、吾忆吾师附录二:周原相关三个考古遗址引言第一节 陕西韩城禹门口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一、发现经过及地貌洞穴沉积概况二、文化遗物三、禹门口文化的特点和时代参考资料第二节 陕西华县梓里新石器遗址一、陕西华县梓里村发掘收获(一)遗址保存和地层堆积情况(二)文化遗迹和文化遗物(三)简短结语参考资料二、华县梓里仰韶人葬俗意义(一)梓里村仰韶人二次合葬墓的泛义(二)梓里村仰韶人几个葬俗问题的初探参考资料第三节 宝鸡石嘴头东区发掘报告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二、地层堆积、文化遗迹和遗物三、结语附表一周原岐邑及周边眉县宝鸡等地区商周青铜器出土一览表附表二陕西长安等地区商周青铜器出土简目表附表三周原地区历代地震统计表后记修订本后记

编辑推荐

《周原环境与文化》是作者致力于区域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是融生态环境与文化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周原环境与文化》全面又深入地论述了周原地区的古代自然环境和周人起源迁徒及其文化。对于周原的地缘,周人的起源与及渊源,周人在发展阶段的文化及其承传发展,周人与周文化发展的地缘因素,特别是周人农业文化的崛起,以及周原地区炎黄族兴起的人与自然背景等诸问题,独辟蹊径,均有新颖的见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周原环境与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