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清秋子 页数:3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武则天,这位儒家礼法的最大叛逆者,以其强大,让惯由男性书写的历史为之小汗顔。 她是惊涛骇浪,她是千古谜团。男人们看武则天,毁誉并生,难有定评。 冷酷的母亲与爱民的天子,雷霆万钧的手段与虚心纳谏的胸怀,狂热与冷静,残忍与柔情、智慧与固执,一人千面,对于旁人实乃绝无可能,在武则天身上却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华夏二百四帝,唯有武则天。她有充分理由排在“帝王排行榜”最前列。从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惊心动魄!谋夺后位,成功废后,登基称帝,平定叛乱,遭遇政变……
作者简介
清秋子,祖籍江苏宜兴,早年曾下乡插队八年。 多栖作家,一手创制社会情感小说,一手书写历史长卷,已出版:《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魏忠贤:八千女鬼闹明朝》、《我是北京地老鼠》等。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奖。
书籍目录
【引子】【花样年华】1.武则天到底叫什么名字?2.父亲投奔“义军”做了后勤部长3.少女时代骤遇丧父之痛【才女入宫】4.归葬之后饱尝世态炎凉5.好运忽如春风来【梅开二度】6.尼姑庵的日子如何熬出头7.感业寺的上空曙光初露【入主后宫】8.由联盟翻为死敌9.废后暗流遭到了顽强抵制10.皇后废立之争进入短兵相接【母仪天下】11.清除宫中隐患不讲任何温情12.贞观留下来的牛圈也该打扫一下了13.把最后一棵老树彻底砍掉【辅政之初】14.先革了门阀制度的命再说15.女子在军事上未必不如男16.铁腕平息“废后”风波【天后专权】17.封泰山仪式上的超级女子秀18.顺手牵羊干掉了花样年华的情敌19.风流小生贺兰敏之的终局20.老将军李勣一路顺风平高丽21.武则天的改革纲领“建言十二事”22.大唐东西两边烽烟又起【铁腕临朝】23.先后两位太子或死或废的谜案24.高宗在忧心忡忡中一病不起25.中宗面对一场政变瞠目结舌【垂拱而治】26.功臣之后徐敬业密谋发动叛乱27.扬州烽火连累宰相裴炎被诛杀28.徐敬业因一念之差兵败被杀29.四方来上访者有如过江之鲫30.李唐宗室做最后的困兽之斗【女皇登基】31.先把“男女之大防”的帘子拿掉32.“革命”革掉了辉煌的大唐国号33.辉煌历史必有它阴惨的背面【驾驭天下】34.酷吏们尝到了“请君入瓮”的滋味35.她驾驭群臣的手法高明在哪里36.最大的功绩是搞好了民生问题37.圣明的君主也免不了好大喜功38.大周朝被边境战争折腾得焦头烂额【女皇暮年】39.女皇身边有了两个超级美男40.她为了救情人低三下四向大臣求情【被迫逊位】41.这万里江山究竟托付给谁42.女皇惊起时见到的是满院兵卒【走向永恒】43.女皇退场之后“中兴大唐”的乱局44.千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1.武则天到底叫什么名字? 我们了解一个人物,要从最基本的情况了解起,比方何年出生、生于何地,等等。武则天虽是名人,但旧社会里妇女地位很低,她早年又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因此史料记载不详细,其说不一。就连她究竟叫什么名儿,都大成问题。 或许有人问,武则天不就叫武则天么? 错!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从来就没叫过这个名字,别人也不曾这样叫她。她死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也没有人这么叫她。 武则天根本就不叫武则天。 有人说,因她是母亲杨氏生的第二个孩子,姐姐叫了“大囡(nān)”,她就叫个“二囡”,把乳名做了名字,没有正式的名儿。直到入宫之后,太宗赐名“武媚”,这才有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名。 这个说法依据为何?不详。 就叫“武二囡”?很搞笑啊!这种说法大有解构主义的色彩,所以我觉得似乎是小说家言。 武家是世代官宦人家,到了父亲武士彟(yuē)这里,虽然最初时惨了点儿,挑担子去各村卖过豆腐,但他后来经营木材生意“因致大富”,是个唐朝的成功人士。《册府元龟》载: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可见这是个知书识字、抱负不小的儒商,不可能仅用“二囡”这个名儿就把女儿给打发了。 武则天被赐名“武媚”之后,民间又叫她“武媚娘”,这算一个名儿。 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这也算一个名儿吧。 后来她当政,新创了十二个汉字(一说十九个),其中有一个,就是她为自己创立的新名“曌”。此字音“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义,其造字灵感无疑是来自她的那个法名。当今也有人说,武则天原名为“照”,后改为“曌”,但无证据,猜测而已。 武则天自我命名为“武曌”,这是她最应该流传于后世的名字。 但是,因为她闹过“武周革命”,后世很多人比较厌恶她,所造的新字没人沿用,她为自己取的名儿大家也不认可。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就简单地叫她“武后”,这和“王太后”、“李太后”其实并无区别,不过“后”而姓“武”,又能让人们谈论不休的,在她以后是绝无可能有了,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那么“则天”一名从何而来?原来,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大周革命”玩完了,儿子中宗复位,给她上了一个“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后来武则天死,有遗制嘱咐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个谥号,就是“则天”的由来。“则天”是个啥意思?《论语》里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意思是:以天道为法则。 ——这确实够大气! 至于“武则天”三字成为她老人家的名字,据天涯社区历史版主萧让说:“是近代才开始流行的,我很怀疑她是否会喜欢这样的称呼。”(萧让《武则天——女皇之路》)女皇当然不可能喜欢这名字。武则天,这与“朱洪武”、“孙大圣”似可比拟,好像有点儿调侃味道,却想不到,如今成了她法定的名字。 草民我以为:武则天在当今的历史书上不能叫自己的真实名字,其原因是皇民时代的“反篡逆观念”仍在发生潜作用。你仔细品吧,就是这问题。历史的荒诞,常见于这种细节之中。 那么,在武则天出生之后,到受赐“媚”名之前,有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呢?因资料缺乏,已很难考证了。 名字问题,大致也就如此了。关于她的出生地,史上也有异议。比较公认的一种,是说她出生在长安。而另一种说法,则说是出生在利州(今四川广元)。这都是根据她出生时父亲在哪里任职而推断的。 武士彟在长安当了五年的工部尚书,各种资料表明,武则天就生于这个时候,不可能再晚。之后武士彟赴扬州,不久又转调利州,都是任的军职。如果武则天是生于老爸在利州的任上,那就要比史料上记载的年龄起码少两岁以上了,因此出生在利州不大可能。武则天最初应该是光荣的首都居民。 关于她的出生年份,也有武德六年、七年和八年(623年、624年、625年)三种说法。我们不管那些了,取其大概就行。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武则天的籍贯为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老家就在县城北四公里外的南徐村,迄今村中仍存有武则天庙。 文水,这可是个出女英雄的地方。刘胡兰烈士的老家就在县城东十七公里处。 武则天对自己家族的这个发祥地相当认可,“革命”以后,曾改并州为“北都”,意为“龙兴之地”。她还仿效汉高祖,几度回老家去见父老,为故里百姓世代免赋税,唱了一回衣锦还乡的《大风歌》。 好了,武则天的基本情况就探讨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什么样的老爸,才能养育出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女皇帝? 2.父亲投奔“义军”做了后勤部长 武则天的老爸究竟怎么样?我们先看看这个武氏家族。 魏晋以来,社会上渐渐形成了两大阶级——世代做官的和永远做不上官的,这就是所谓“世族”和“寒门”。武家是夹在中间的一个尴尬阶层——小公务员。 从武士彟往上数,五代祖宗都是幕僚、副职之类,离王、谢这样的豪门差得远,属于“小姓”,但也不是“寒”到了底的小老百姓。 武则天的爷爷武华,官职还挺体面,是隋朝的东都(洛阳)丞,可是几个儿子却一个当官的也没有,长子武士稜务农,二子武士逸在隋府军中当小兵,老三武士彟做的是木材生意。那时候的木材,有如今天的钢筋水泥,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筑材料。 武士彟不过就是文水县的一位小商人,书也未见读得太多,但是他赶上了好时候。隋文帝晚年以后创业意志衰退,大兴土木,贪图享乐。武士彟看准机会,结交了不少负责搞工程的基层官员,一来二去就把生意做大了。史书上说他“家富于材,颇好交结”,应当是实。 他富起来以后,娶了一位退职军官的女儿相里氏为妻。从这个姓氏来看,可能是胡人之后。老岳父在武士彟的人生路上,还真起了点儿作用,把他推荐到鹰扬府做了“队正”。这是隋代府兵制里最小的一级军官,大概统领五十人,相当于连排长。 看来这位小商人,已经闻出了隋朝山雨欲来的气息,准备以军功谋前程了。 不过,他要是仅仅这么干,似乎上进的可能性也不大——没有记载表明他在打仗方面有奇才。他的发迹,后来唐朝人都知道,是因为攀上了李渊,为“从龙首义”人员之一,也就是成了开国元勋。 李渊的来头很大,出身关陇世家,世袭“唐公”。他还是隋朝的皇亲,是隋炀帝的表弟,从小在宫中长大。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人,武士彟是怎么巴结上去的呢? 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在机遇,必然在自己,小人物的崛起往往都是如此吧。 说来话长,早在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炀帝的堂弟杨达和宰相杨素、宇文恺奉诏营建东都。这个项目可是大有油水,武士彟闻风而动,备了厚礼托了关系,终于见到了杨达。 武士彟这人面相憨厚,但谈吐却不俗。杨达一见之下,大为赞赏,不仅让武士彟做成了一笔大买卖,还把他引见给了一群高官朋友。这些人里面,就有殿前少监、卫尉少卿李渊。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奉命到山西抓造反分子,在行军途中,到武士彟家住了一晚。武士彟有此奇遇,当然尽心伺候,两人就此结成了朋友。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任太原留守,就安排武士彟当了行军司铠,专管太原府的武器装备。 武士彟这一脚,就登上了李渊的“首义”之船,开始了他的后勤部长生涯。 这个时候的隋朝,已是火山爆发的前夕——乱象丛生了。隋炀帝征高丽失败,咽不下一口气,还要再征,在全国“广募骁勇,扫地为兵”。老百姓不愿意去送命,只好造反;军阀们也趁机起兵割据,这里那里地占地盘,爆发之势根本就捂不住了。 眼看隋朝气数将尽,皇亲李渊也有他的小算盘。他很想参与中原逐鹿,闹个乱世英雄干干,但又担心风险太大,所以只是悄悄地行事。 这一年,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出手了。他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开仓赈贫,公开造反了,一下子就招兵万人。又派遣使者与突厥通好,挟外敌以自重。本来他这点儿乌合之众,在桑乾镇(今山西山阴南)已经被隋军困住了,但突厥派骑兵来救。刘武周反败为胜,趁势拿下了楼烦郡,还一举占了隋炀帝的行宫汾阳宫。 小军官终于把事情闹大了。突厥为了给隋朝添乱,便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刘武周也自称皇帝,改元天兴,对雁门采取进击之态。 这时的李渊是坐镇太原的大员,有守土之责,于是就以防突厥、平定刘武周叛乱为名,招兵买马,广纳豪杰。 武士彟就是在这个时期,干了几件颇有胆略的事,说明他并不是单靠拍马屁改变自己命运的。 比较蹊跷的是:他虽是得到留守李渊引荐当了军需官的,但不知为何,却是副留守王威一党,而并非李渊死党。李渊后来起兵以及攻取关中,凡大事都没让他参与。武士彟之所以从龙有功,是因为在关键时刻掩护了李渊。 这就是他的眼光了。 李渊图谋不轨,让儿子“二郎”李世民与刘文静招兵,这引起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怀疑。这两个人还是忠于隋朝的,嗅觉也很灵敏:唐公莫非有异志? 王威对武士彟很信任,就直截了当问他:“唐公所募兵壮,尽付刘弘基、长孙顺德统管,我等不能干预,为何?” 武士彟知道来者不善,马上为李渊辩护:“所募新兵,素乏训练,今委以专人,乃治军之常法。且唐公为今之勋戚,受委重责,恐无暧昧之情。” 王威半信半疑,又提出:这刘弘基、长孙顺德两个家伙是什么玩意儿,都是征高丽的逃兵,应按律逮问。 武士彟又劝道:“此二人乃唐公之客,而非唐公族人,且曾为皇上侍卫。当此用人之际,启用也不妨。若按治二人,必使唐公不悦,实可堪忧!” 王威一向就畏惧李渊的威仪,听武士彟这么一说,就不敢动了。 另有留守司兵田德平也建议王威查查募兵的情况,也给武士彟劝止了。 事情一摆平,武士彟反手就将王威之言告诉李渊,使李渊有了防备。这是大功一件。 其次是武士彟曾力劝李渊起事,别再犹豫了。他假托听到空中“有称唐公为天子者”,又梦见“从高祖(李渊)乘马登天,俱以手扪日月”(《攀龙台碑》),还专门写了个报告递给李渊。 这些说法,极富魔幻色彩;这个风,煽得也很及时。于是“高祖大欢,益以自负”——你们说我行,我大概真的就行! 武士彟又将自己所撰的一部兵书献给李渊,其意自明。 李渊心里有数,只是说:“幸勿多言,事成之后,当同富贵耳!” 这两件事,一实一虚,都是特殊时期的大功劳,非一般胆识所能及。 因此我一向认为,对小人物来说,拍马也许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万能的。关键时刻,也真得提着脑袋干!历史决不可能给小人物太多取巧的机会。 烽火连天日,正是蛟龙出水时。这一年的五月,李渊心痒难忍,终于起兵反隋,自称“大将军”,先就杀掉了嗅觉灵敏的王威和高君雅。 武士彟有此一功,也就成了大将军麾下的中郎将兼司铠参军,管的还是军帐与兵器。从此一路从龙,直到进了长安。 武士彟忠心耿耿,李渊也投桃报李,不断给这位后勤部长加官,说是“尝礼我,故酬以官。”(《新唐书》)你曾经以礼待我,我就给你官做。两人的关系倒也简单。 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被困江都,死于宇文化及之手,把大好江山彻底玩完。李渊见这下子万无一失了,就建唐称帝,要过一把皇帝瘾了。坐了龙廷就要论功行赏,武士彟便以二等开国功臣得授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封太原郡公,不久又升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世袭国公,这可是仅次于郡王的大贵族了。 武士彟的发迹,除了乱世这个机遇外,看准机会、看准人是个首要的因素。其次,也是因为极有胆量。那时天下的建筑材料商想必有很多,但能当上贵族的怕不多。 他的这个素质,我看是明显地遗传给了武则天,父女两人是太相像了,此为后话。 但是武士彟的老伴、汾阳相里氏可没有什么福气,连一品夫人的荣华都没享受到。相里氏给武家生了四个儿子,死了两个。没多久,自己也病亡了。武士彟身在军职,又是个工作狂,妻儿病殁也无暇顾及,唯哀悼而已。李渊得知后大为感动,下敕说:“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远,未尝言及。遗身殉国,举无与比。”(《册府元龟》)干部要是都这样就好了!于是,他亲自为武士彟挑选续弦。 新的老伴不是别人,正是武士彟的大恩人杨达之女。杨达早在随从隋炀帝征高丽的时候,就已死在半道上了。这位杨氏女,大概有恋父情结,从那以后就从佛诵经,为父亲追福,很是另类。 据说,杨氏自幼不习女红,专爱读诗习礼,平时也好煮酒论史什么的。曾经写过一幅箴言,云:“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写好后也不示人,而是藏在了墙壁间,翻修房子的时候才被工匠发现。杨达看了大为感叹,认定了她是“隆家之女”——我们家发达就靠你了! 或许是因这期望太高了,要不就是素质太好了,杨氏竟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配偶,耽误了大好年华。等到李渊把她撮合给武士彟的时候,她已经四十五岁左右了。这个年龄是个什么概念?唐代女子结婚,年纪在十三至十八,到二十岁就算是老姑娘了。可见这武杨婚配,是典型的黄昏恋了。 这位独特的“老太太”,就是武则天的母亲! 伟人真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啊! 李渊就看好这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他对武士彟说,杨达“有女贤明,可以辅德”,绝对没错!他还亲自充当主婚人,下令婚礼费用由官家报销。这场盛大婚礼的时间,约在武德五年(622年)前后。 杨氏虽然蹉跎了多年,生育能力还不错,婚后一年多,就给武家生了第一位“千金”,就是后来嫁给了贺兰越石的韩国夫人。武德七年(624年)左右,又在京城长安生下第二位“千金”。 这个“二囡”,就是武则天。 此后,又生了幺女,长大后嫁的是郭孝慎。 一窝雏凤呀! 说到这个老凤杨氏,她才是货真价实的贵族。其家族为“宏农杨氏”,关中的六大姓之一,世代豪门,相当于南方的王、谢家族,连李渊的那个陇西李氏都不能与之相比。杨氏这一门,和隋文帝杨坚是同宗。其父杨达,历任隋朝尚书、纳言(侍中),后来又封了遂宁公。纳言这个官儿,是门下省的首长。北朝历来政出门下省,那就等于是宰相了,居万人之上。不知这杨达还想指望女儿把这个家族“隆”到什么高度?难道他预感到女儿会生个皇帝出来? 武士彟这个文水县的土著,能攀上显赫的宏农杨氏,完全因为他是新朝新贵,功名和身份都还过得去。婚后,两人恩爱自不必说。 武二囡出生不久,武德八年(625年)八月,武士彟奉调扬州,为大都督府长史。 这一调动来得很突然,原因是有人诬告扬州都督、赵郡王李孝恭谋反。这个李孝恭是李渊的堂侄,极能打仗,在建唐过程中累建战功。一年前,就在扬州这个地方,灭了农民起义军领袖辅公祐。李渊就在扬州设立了都督府,让他担任大都督,还委派了名将李靖做他的副手,任都督府长史。按照当时习惯,其治所(办公大楼)不在扬州,而在丹阳(今南京市)。 这年,边境不安,突厥入寇。李靖奉命与秦王李世民一起带兵去征讨,给调走了。扬州都督府就剩了一个李孝恭。李孝恭仅仅能打仗,治理民生很不在行。扬州地方屡经战乱,亟待恢复,他却贪图享乐,大建豪宅,闹得民不聊生。 事情闹过了头,有人就告了他一状。由于李渊本人就是拥兵而谋反的,对这个问题比较敏感,立刻把李孝恭召回京,投入大狱审查。另派了武士彟去接替李靖做扬州长史,也就是扬州的地方军政副职。 扬州地面那时还很不安定,杨氏又刚刚生育,随行不便,于是武士彟就一人去上了任。武士彟到了扬州,显示出他居然还有很高明的地方官才能。 对扰乱治安的那些犯罪分子,他软硬兼施,“抚之以诚恕,经之以权略”。也就是,既以诚恳态度来安抚,也用一些手段来摆平,很快就建成了“平安扬州”。为了便于治理,他还把扬州的治所迁到广陵(今扬州市),从此这地方才专有扬州之名,在此以前是把现南京一带也叫做扬州的。 ……
编辑推荐
在清秋子的书里,历史有了血肉,有了温度。他笔下的武则天,一反以往某些文艺作品对武则天的妖魔化描写,写出了一个大政治家的形象,令我信服。这样的书,读起来很痛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