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果迟 页数:652 字数:51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真是群星璀璨——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从天潢贵胄到山野村夫,纷纷粉墨登场,竟后出现五个皇帝,这就是: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大清顺治帝福临、大顺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顺帝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们中,若不以成败论英雄,除了那个朱由崧,其余个个称得上是强者,中原问鼎,杀来杀去,最后剩了一个顺治——其实是多尔衮。个中原因,先不要去管它,巧的是同一时期,竞出现了三个“顺”字。“顺” 字从川从页,与“逆”相反,应是顺畅、顺应之意。能人们看中这个字,用它来做自己的年号或国名,无非是想表明自己“顺乎天而应乎人”,这皇帝当得名正言顺,今后顺顺遂遂,可传之万代。不过,纵观史籍,“顺”字似乎不是一个吉祥的字眼儿,古往今来,用此字做年号或帝号、国号的大有人在,他们想“顺”却似乎都不太“顺”。据史载:较早取“顺”字为年号的,有唐朝的史思明,他杀安庆绪自立后,一度改国号为“大燕”,建元“顺天”,但不久即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了;这以后,金末的杨安儿在山东建元“天顺”;五代的马希范在长沙建元“应顺”;大理国的段思聪在云南建元“顺德”等等等等,最后都是 “鸦鸦乌”收场;直至元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妥懂帖睦尔——不知怎么也叫顺帝,因群雄并起,天下大乱,逃到大沙漠中也还是被人杀死;最有趣的是在宋朝,那个叫李顺的四川农民起义军首领,据说有人从他名字——“顺”字中,竞看出他能做一百零八天皇帝,于是他真的造反了,也真的才一百多天便兵败被擒;至大明,英宗朱祁镇在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这以前他重用宦官王振,招致土木堡之变,自己被瓦剌捉住,七年后才重登大宝。他不思教训,又重用石亨及宦官曹吉祥等人,杀忠臣于谦。未几,石亨跋扈,曹吉祥谋反,闹得政局反复,人心惶惶,终英宗之世,国事似大不顺。这以后,大野心家朱宸濠乘正德皇帝不理朝政,便在南昌造反,也建元“顺德”,但这“顺德”才叫了四十三天便叫王阳明给收拾了,自然说不上“顺”。细心人还发现,大明的太祖朱元璋得国于元顺帝,传了二百七十六年,但大明的江山最终也失于带“顺”字的人:李自成建国大顺,张献忠建元大顺,终于将崇祯皇帝逼得在煤山上了吊。可李自成、张献忠也不是出天子的气候,最后落得让清朝的多尔衮“顺”手牵羊。要说六六大顺,多尔衮倒真称得上,故清世祖建元“顺治”——这真是玩弄文字的人,最终也被文字嘲笑。其实,顺天是容易的,几千年来,“天”已是一条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们都得穿的花短裤,好遮住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一旦改朝换代,失国者谓之“天意难回”;得国者则谓“受命于天”,堂哉皇哉,坐在宝座上自鸣得意,不会脸红。孔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天何言哉?要说顺天,真是只有天晓得。能人们见天不会说话,便一个个宣扬自己“顺天”,下边一句“应乎人”就不去管了。这么多“顺天”或“天顺”的皇帝年号,几曾见叫“顺民”的?倒是个个都要民去顺他,不然,赫然震怒,砍得你人头滚滚,血流漂杵。可怜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农夫子,若没人领着造反,他们便只能喊“皇天”去。据说,李自成进北京时,曾下旨将乾清宫那“敬天法祖”的匾额改为“敬天爱民”,而且,早在进入河南时,便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此话不知是他那个急功近利的副军师李岩出于宣传的需要,还是闯王本人的“脱口秀”,反正一下就号召了不少的人,但这以后就没有下文了,老百姓干巴巴地等着,还来不及沐浴皇恩,他便被多尔衮追得四处逃命了。假设他能成功,从他进入北京前后的行为举止看,一定比以往的皇帝好不到哪里去。要知道,李自成心里也是念念不忘皇帝宝座的,就是在山海关被杀得大败,临撤出北京也不忘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大典,要是他真的当成了,你不纳粮他和文武百官及三宫六院的后妃们吃什么?何况他要比你吃得好。倒是那个以异族入主中原的爱新觉罗氏还实在一点,他们虽不说“不纳粮”,却宣布“永不加赋”,据说,这一条规矩定得死,直到溥仪下台前,也没有违背这祖训,爱新觉罗氏也就因此在中原的历史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了二百六十七年。其实,老百姓心中还是有杆秤的——不听你怎么说,但看你怎么做,“顺天”是空心汤圆,“顺民”才名归实至,其结果也就是民顺他,因而天下太平。可是,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明白天意即民心?试翻十七史,朝代更迭,花样翻新,红脸杀进,白脸杀出,到头来仍不过恶性循环。千古兴亡多少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内容概要
本书以极其流畅的笔法,生动、深刻地描述了1644年间5位皇帝: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大清顺治帝福临、大顺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顺帝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的成败过程,以新的历史观来分析他们失败和成功的深层因素,重新塑造了众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形象。 1644,大明王朝崩溃,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胜于北京,败于山海关,大顺政权覆亡;张献忠纵横于巴蜀,消亡于巴蜀,大西政权被灭;南明福王福建称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清兵入关,顺治称帝,中华民族掀开了新的篇章。1644,是历史的拐点。《1644,帝星升沉》以极其流畅的笔法,生动、深刻地塑造了众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形象,以新的历史观来分析失败和成功的深层因素,《1644,帝星升沉》将会是2007年的一个阅读热点。
作者简介
果迟,生于1946年,湖南湘阴人,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历史题材的短、中、长篇小说及电影文学、戏曲作品多部。
书籍目录
从顺字说起(代序)一 崇祯皇帝 1 想起了魏忠贤 2 官贪吏要钱 3 御驾亲征 4 募捐 5 国丈不捐太监捐二 白龙鱼服 1 吊亡 2 君臣际会 3 无心救驾 4 文武百官个个该杀 5 首辅怕担责任 6 大将南征胆气豪三 大顺皇帝 1 李岩执法 2 防患于未然 3 天之高,地之厚 4 宁武城 5 变数 6 吓垮了韩霖四 摄政王爷 1 潜龙勿用 2 多尔衮的抱负 3 十七年前的故事 4 豪格的阴谋 5 处变不惊 6 摄政王 7 决计南征 8 君臣定大计五 崇祯皇帝 1 崇祯罪己 2 还有大军五十万 3 金之俊出山 4 北京在望 5 银子不如烧饼六 大顺皇帝 1 最后的门槛 2 英雄与美人 3 来自山海关的警报 4 群臣劝进 5 悉数难逃七 雄关内外 1 山海关成了世人注目的焦点 2 吴三桂翻脸 3 借兵 4 决计讨吴 5 关键的一天 6 榆关初战 7 走投无路 8 欢喜岭 9 乾坤一掷 10 吴三桂受封八 大顺皇帝 1 冷暖北京城 2 决计南走 3 李自成登基 4 一把火九 摄政王爷 1 皇上早就登基了 2 奇遇 3 多尔衮的难处十 大顺皇帝 1 一败再败 2 刘宗敏割爱 3 私议出走 4 李岩被杀十一 摄政王爷 1 多尔衮执法 2 孔孟如此可恶 3 满人不学汉人 4 万里车书盍混同 5 国难莫做大臣 6 凌逼南明使者 7 小皇帝的恶作剧 8 二王掣肘 9 何不自己当了十二 大顺皇帝 1 土崩瓦解 2 风雪走襄京 3 父老兄弟 4 雪拥蓝关十三 豫亲王爷 1 跃马虎牢关 2 窝里斗 3 哀扬州 4 哀金陵 5 哀大顺 6 末路十四 摄政王爷 1 床底下抡斧头 2 从头做起 3 阿济格“睡筛子” 4 民胞物与 5 三朝天子一朝臣 尾声 顺治皇帝
章节摘录
大将南征胆气豪望着陈演迈着蹒跚的步履一步步退出,崇祯心中已十分鄙视这老厌物了。心想,国家到了这个地步,要钱他一毛不拔,要担责任他双肩下垂。身为首辅,可不是摆着看的,养着这种尸位素餐的人,岂不要败坏风气?他背着手绕柱徘徊,越想越气,于是提笔写了一张朱谕,立命陈演休致——眼看大明就要完了,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可怜的崇祯皇帝岂知,陈演早就在寻退步抽身之计了,为等这张朱谕,只差没有开口乞求。这里崇祯令陈演退休,那边便有人将可能要迁都的消息传出去了,一时朝野大哗,群臣纷纷上疏,好说歹说,各言其是。崇祯皇帝索性将两派人全召集起来会议,并将李明睿的建议做个由头,让众臣当面各抒己见。心想有话就讲,有屁就放,免得背后乱说,到时九九归一,总要议出个结果来。于是,崇祯皇帝端坐养心殿御座,待群臣行礼毕,分列两班,他目光炯炯地扫了众臣一眼,开门见山地说:“眼下流寇猖獗,前锋已渡黄河,余应桂督师,很不得力,眼看京师危急,有人建议朕南迁留都,各位以为如何?”因建议是自己先提出来的,李明睿虽明知反对的很多,自己行将成为众矢之的,但既然提出,便不能退缩了,于是,先出班磕头奏道:“皇上圣明,据臣所知,目前以李白成为首的这股悍贼,十分猖獗,前锋已于正月初三渡过黄河,朝廷守备空虚,兵饷两缺,余应桂等督抚望风溃逃,三晋行将不守矣,若待流寇北上犯阙,岂不食脐无及?兵法上说,宁亡三城而悔,毋亡咸阳而悔。所以,臣敬请我皇朕躬早断,车驾暂避留都,待在江南站稳脚跟,然后再从容收拾未迟。”李明睿说完,金之俊立刻站了出来——救亡图存,就在此举,他是早有此意,只是动作稍慢半拍,李明睿已着先鞭,眼下他只要看一下众人的神色,倾耳听一下众人的耳语,便明白反对的居多,心想,这是最后一招了,此船过后再无舟,待流寇占领山东,便要退也迟了,于是出班从容奏道:“据臣所知,眼下我军摆在大同、宣府一线虽仍号称百万,但虚数居多,能战者更是大打折扣,且败兵孱将,朽甲钝戈,无粮无饷,就如一堆散沙;以残缺之师对气焰方张之敌,掌兵者纵有鲁阳挥戈之志,崆峒倚剑之雄,恐也抟沙乏术,无力回天。古人云:上智不处危以侥幸,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智安于危以自亡。因此,臣以为时至今日,切不可心存侥幸,迁都之议,势在必行。”金之俊说完,曾应麟也马上桴鼓相应,他认为纵不迁都,也应先遣太子南下监国。有他们三人带头赞成,原来一些已看出这步棋却有顾虑的,便也站出来说话了,好些人赞成迁都;而反对的却在考虑,这就是形势明摆着,若不迁都,你便要拿出回天的手段来,可这些人却只有嘴上功夫,既舞不动大刀,也指挥不了大军,于是,只好摇头叹气,不敢出声。眼看就要成议,不想兵科都给事中光时亨突然出班,且出语惊人:“臣以为,主张迁都的都该一个个杀无赦!”崇祯眼见主张迁都的占了上风,正暗自得意,心想陈演老贼不愿担责任,有众臣出面,朕便有交代了,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由吃了一惊,望着光时亨,痴痴地说:“卿,卿何出此言?”光时亨匍匐丹墀,虽煞有介事地颤抖着,却言简意赅:“皇上,今日之事,与安史之乱何异?太子监国,可是欲效唐肃宗故事乎?”崇祯闻言,一下大梦初醒。当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仓皇奔蜀,儿子李亨趁机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肃宗即了大位,玄宗便只能“蜀江水碧蜀 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了。眼下的崇祯皇帝经光时亨这么一提醒,不由在心里说:该死,朕只想到宫室壮丽,祖茔在兹,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事呢?朕四十岁不到,春秋鼎盛,可不 能就当太上皇,况且太子还太嫩了些。一时心潮起伏,坐立不安,眼睛狠狠地盯着李明睿与金之俊等迁都派,心想:李明睿眼下正伴读东宫,金之俊与之往来密切,他们莫非在想拥立新君?想到此,便在心里狠狠地骂道:真该死,你们原来另有所图,亏光时亨提醒,要不,岂不跟着你们把自己卖了?想到此,火气又上来了,思想一下转了一个大弯,乃挥手让光时亨退下,却把冷飕飕的目光,狠狠地盯着金之俊等人,连声冷笑说:“哼,真是奇谈怪论,纷纷出笼了,流寇尚在千里之外,这里竟真的有人要逃,怪不得流寇说尔等为食肉纨绔,吃糠犬豚,这真是一言中的。试问尔等,我军摆在宣大一线,尚有百万之众,数目确凿,兵部有册可查,大打折扣之说,从何说起?且明明都是百战之师,又何所谓朽甲钝戈,败兵孱将?诚不知持此论者,是何居心?”李明睿、金之俊等人一见皇上突然翻脸,不由大吃一惊,尤其是皇上那可怕的眼神,雄猜阴狠,刻薄寡恩,忙一齐匍匐丹墀,磕头请罪。崇祯不理睬他们,声调却明显地高亢起来,似是向群臣慷慨激昂地演说:“今日借此宣示内外臣工,朕上承祖宗之丕业,下临亿兆之臣民,十七年来,虽内忧外患,国运艰难,但朝乾夕惕,心中不敢稍有懈怠,且不说流寇上逆天意,必遭天谴,就是真的天意难回,朕也早已做了身殉社稷的准备,所以,凡动摇人心之议,不必再提,否则必遭重咎,到时莫谓朕言之不预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