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02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周贻白 页数:662 字数:59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书完整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发展的情况,评介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丰富详尽。本书是一部戏剧史的名著,对戏剧史的研究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得到了戏剧爱好者、研究者的好评。
作者简介
周贻白(1900-1977),中国戏曲史家、戏剧电影作家、戏剧理论家。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颐,笔名六郎、剑庐、云谷,一度化名杨其敏。湖南长沙人。童年丧父,少年辍学,流浪江湖,在文明戏班、京剧班、马戏班搭班学艺,同时刻苦攻读文史群籍。曾为湖南《自治新报》撰写小说、杂文。1927年参加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1929年至1934年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教授国文。 1935年与阿英同组新艺话剧团,嗣后又在中国旅行剧团及新华、金星影业公司等处从事话剧、电影剧本创作,并在上海美专、复旦大学等校讲授国文。演出并出版的话剧作品有《北地王》、《李香君》、《绿窗红泪》、《花木兰》、《金丝雀》、《阳关三叠》、《连环计》、《天之骄子》等;摄为电影故事片的作品有《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寨》、《李师师》(后改《乱世佳人》)、《卓文君》、《聂隐娘》、《红楼梦》、《李香君》、《家》、《野玫瑰》、《白兰花》、《风流世家》、《逃婚》、《标准夫人》等;发表有京剧剧本《朱仙镇》等。1947年,应欧阳予倩之约,赴香港永华影片公司任编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田汉、欧阳予倩函召,于1950年1月至北京,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史”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戏剧学习》、《戏剧论丛》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自30年代起,周贻白在从事戏剧电影创作和国文教学的同时,即致力于中国戏剧史及戏剧理论研究,共完成中国戏剧史专著7种:《中国戏剧史略》(1936,商务印书馆)、《中国剧场史》(1936,商务印书馆)、《中国戏剧小史》(40年代,永祥书局)、《中国戏剧史》(1953,中华书局)、《中国戏剧史讲座》(1958,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戏剧史长编》(1960,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遗著,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此外,又有戏剧理论著述、史籍考证及释义著作如《中国戏曲论丛》(1952,中华书局)、《曲海燃藜》(1958,中华书局)、《明人杂剧选》(1958,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曲论集》(1960,中国戏剧出版社)、《戏曲演唱论著辑释》(1962,中国戏剧出版社)、《周贻白戏剧论文选》(遗著,1982,湖南人民出版社)、《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遗著,1986,齐鲁书社)等,计约400万字。
书籍目录
自序再版序凡例第一章 中国戏剧的胚胎 第一节 周秦的乐舞 第二节 汉魏六朝的散乐 第三节 隋唐歌舞与俳优第二章 中国戏剧的形成 第四节 宋代大曲与词 第五节 宋元俳优与戏剧 第六节 傀儡与影戏 第七节 诸宫调与唱赚第三章 宋元南戏 第八节 南戏的渊源 第九节 曲调与排场 第十节 作品与文辞第四章 元代杂剧 第十一节 杂剧的体例 第十二节 作品思想性及其文词结构 第十三节 排场及其演出第五章 明代传奇 第十四节 南戏复兴与琵琶记 第十五节 从荆刘拜杀到香囊记 第十六节 传奇的格律与声腔第六章 明代戏剧的演进 第十七节 浣钞记与昆山腔 第十八节 沈璟与汤显祖 第十九节 杂剧的南曲化 第二十节 明代戏剧的扮演第七章 清初的戏剧 第二十一节 昆弋两腔的争胜 第二十二节 桃花扇与长生殿 第二十三节 昆曲衰落的前后第八章 清代戏剧的转变 第二十四节 花部的勃兴 第二十五节 京腔与秦腔 第二十六节 四大徽班与皮黄第九章 皮黄班 第二十七节 皮黄剧的初期 第二十八节 升平署与内廷演剧 第二十九节 各地乱弹与皮黄剧本 第三十节 剧场的沿革与扮演 第三十一节 各地方戏剧的发展附录 中国戏剧本事取材之沿袭周贻白传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