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8-12 出版社:上海书店 作者:马士宓亨利 页数:816 译者:姚曾廙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远东国际关系史》是二、三十年代问世的一部研究远东国际关系的名著。全书三十章,首三章介绍远东的地理要素、古代西方与远东的关系、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欧洲与远东的关系,其余依次叙述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西方列强(主要是英、美、法、俄)与远东各国的关系,以及远东各国相互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宓亨利(Harley Fransworth MacNair,1891—1947)
美国著名的研究外交史的学者,1912年来华,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并为《密勒氏评论报》的特约编辑。1926年返美后从事教学和写作,任华盛顿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教授。他曾与马士合著《远东国际关系史》(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931);此外他个人还著有《中国近代史选读》(Modern Chinese History Selecfed Readings,1923)和《华侨志》(The Chinese Abroad,Their Position and Protection,1924)。后者叙述了中国人移居美国的历史过程以及美国的排华运动,在当时影响颇大,30年代已有中文译本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远东的地理要素1、主要的势力范围2、两伯利亚3、远东诸海4、日本帝国5、菲律宾群岛6、中国及其邻邦第二章 西方和远东的早期关系1、中国同两亚人和欧洲人的早期关系2、基督教的传入中国第三章 近代欧洲人的来到远东1、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中国2、耶稣会教士的来华3、日本和欧洲人的早期关系,1542-l593年4、十六世纪日本的侵略朝鲜5、查禁基督教和日本的封锁对外关系,1593-1641年6、西欧人、北欧人和美国人的初抵中国;中国第一次对欧洲人的战争第四章 1842年以前广州中外交往的条件1、中国政府的主要因素2、广州商馆和公行3、管辖权问题第五章 第一次中英战争的原因-平等权的主张1、律劳卑事件2、沉默政策第六章 第一次中英战争的原因-鸦片问题1、鸦片的流入和走私“制度”2、林钦差和鸦片缴官3、战争爆发前夕的事件4、中英两方的动机第七章 中国第二次对欧洲人的战争:鸦片战争I、第一阶段:自1839年11月至1841年1月2、穿鼻草约3、第二阶段:自1841年2月至1842年8月第八章 和平与国际关系的调整1、第二次定约2、顾盛条约和拉萼尼条约3、澳门的丧失4、约开口岸-上海5、约开口岸-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第九章 动乱时期1、广州进城问题2、海盗、护航和航行证3、与中国官吏的交往:修改条约的企图第十章 对内战争和对外战争1、快艇“亚罗”号2、陷入对外战争3、太平天国(1850-1864年)及其兴起4、对外关系方面的危机-海关税务司署的设置5、1854-1859年反乱时期中的上海第十一章 中国第三次对欧洲人的战争1、俄国和中国2、法国、美国和英国3、额尔金伯爵和葛历劳士男爵在广州4、在北方的军事压力第十二章 第三次条约的订立1、条约的签订2、鸦片,1842-1858年3、条约的分析第十三章 重启战端-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1、1859年大沽谈判的决裂一2、1860年攻占大沽炮台和占领天津3、通州的谈判和在张家湾的背信行为4、最后的安排5、慈禧太后的第一次政变第十四章 太平天国的国际形势1、华尔和常胜军2、白齐文和常胜军3、海关总税务司署4、李一阿小舰队5、戈登、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结束6、合作政策7、领事裁判权第十五章 1860和1875年间中国的重大事件1、移民2、蒲安臣的出使3、对传教士的仇视4、天津的屠杀5、同治成年、接见外使及其逝世第十六章 日本的重新开放1、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2、1853年以前打开海禁的尝试3、潘理海军准将和第一批条约的签订4、汤森德·哈里斯和商约第十七章 日本的革命和王政复古1、驱逐外国人的企图2、联军远征长州3、王政复古4、走向取得国际平等地位的最初步骤5、台湾问题第十八章 中国(1875-1894年):帝国的衰微1、1876年的烟台条约2、俄国和伊犁3、法国和东京4、暹罗、马来亚和缅甸5、香港和澳门6、和平年代(1886-1894年)第十九章 中国、日本和朝鲜(187l-1895年)1、日本争取同两方列强立于平等地位的斗争2、中日战争的背景3、中日战争:日本对欧洲的第一次挑战第二十章 中国临到瓜分关头1、铁路的发展2、租让权的争夺3、美国变为一个亚洲强国第二十一章 防止中国的瓜分1、门户开放政策2、百日维新——慈禧的第三次政变3、义和团的起源第二十二章 中国与世界为敌第二十三章 中国与列强的解决方案第二十四章 日俄战争-日本对欧洲的第二次挑战第二十五章 1905-1914年的远东-日本、暹罗第二十六章 1904-1914年的远东-中国:改革与革命第二十七章 世界大战:对远东的影响第二十八章 苏俄和远东(1917-1925年)第二十九章 华盛顿会议第三十章 现代远东索引附录:宓亨利著作目录
章节摘录
中国和印度的海路通商至少在五世纪之初已经存在,因为佛教僧法显在414年就是从印度航海归国的。在四世纪末以前,锡兰的一个使节大约从陆路来到中国。在五、六两世纪中,其他使节则由海道而来;后来锡兰的统治者列为中国的藩属。在整个中世纪,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因素实足以维持中国、西藏和印度间的关系。佛教僧法显、惠生、玄奘和义净分别在五、六、七、十各世纪所著的旅行记,可列于任何最著名的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 据说早在五世纪,中国船舶就远航到波斯湾,并溯幼发拉底河而上,直至巴比伦古城西南的希拉城,这就是后来同阿拉伯人进行贸易之所在。七世纪和八世纪的唐史对于中国船员去幼发拉底河的路线都作了记述。到了八世纪中叶,从海道而来的阿拉伯人,为数之多,已足以对广州本身实行袭击和洗劫。在这个时期,杭州大概也有阿拉伯人的踪迹了。在这同一世纪的初期,由于伊斯兰教势力的东渐和北渐,阿拉伯同中国的北路陆上贸易也已经开始。到七世纪,在唐代勃兴的前夕,中国在中亚细亚已经声威复振,堪与汉代相比拟。国势之盛,已威震波斯四境:然以伊斯兰教势力崛起于西亚和中亚,以致为期不久。据闻,由于阿拉伯人的势力及其威胁性的态度,在713年派赴玄宗朝廷的使臣十二人,一律免行叩头礼,即藩属表示臣服的大礼。 大约在公元787年时,西藏人已使德宗皇帝深感棘手,不得不试图与维吾尔人、一些印度王公以及伊斯兰教哈里发结盟,以为抵御之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