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楼随笔

出版时间:1996年2月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张中晓,路莘 整理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无梦楼随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大抵人类诞生的本意就如旧约中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时候,他们享受着永生与甜果,却没有思想。被逐出伊甸园后,他们在泥沼里匍匐,却获得了思想。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了:当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时候,他们才成为了人类真正的起源。面对死亡,他们企图用思想来制造永生。
       其实读这本书,个人感觉很像回到了当初读《卡夫卡——误入世界》随笔集的时候。当张中晓与卡夫卡是不同的。前者是十年动荡中微不足道的一只牺牲,后者是蹲在办公室里苦闷了一辈子的职员。前者的名字至今无法在搜狗拼音中直接跳出而后者得益于友人的帮忙似乎名垂不朽。我想这两者之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并非他们的思想有优劣之分,卡夫卡更占便宜的是:他除了有随笔还有小说。他除了生活苦闷之外,生活还有保障。他虽然不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比原始人好多少,但他确实生活在了比原始人好的时代里。
       这样看来,做中国的文人向来是苦的,尤其当庙堂之上的大人物们关系还没有确定的时候。
       这本《无梦楼随笔》的内容只由零零碎碎的小段落组成。起始的一部分便是作者在文革前期阅读中外哲学著作的心得随感,他对庄子“逍遥游”的看法,是觉得庄子的哲学接近于自暴自弃的苟活。所谓“逍遥”不过是面对世事艰险而采取的一种转向玄想的逃避。而老庄的哲学,以一切弱小的事物作为最终战胜刚强的要素——本质上来说,成为了千年来强势之人吃定弱者又使之甘愿被吃的必备哲学。因为柔弱胜刚强当是少数之举,绝大部分情况下,刚强最终是胜柔弱的……
       我在书的第一部分结尾写道:生而为人,比动物优胜的地方大概就只有靠思想来聊以自慰。从小学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其实就在叫你滑头的面对这个世界,唯心和唯物观差就差在没有这种模棱两可性,它们太单一,太极端。无法帮助沦入彼此境地的人寻找到另一个可信奉的真理。要是一个人肉体受到了鞭挞,凡夫想到的便只是哀嚎,而文人却把这鞭挞化作心里的火,不烧一烧他人是不太会干休的。
       作者生存的那个时代,我从书上知道一些。从前在学习中国当代文学时也曾见过作者的名字:张中晓因为胡风的反革命事件从新1950年开始就被划为“敌我关系”,但他幸运的地方在于,他并未经历那个癫狂的年代就英年早逝了。现在想想,若是他活着,或许早就将这部书付之一炬,因为‘世人独醉我独醒’的哀叹正是醒者想拯救醉者的呼号。可是如果他活着,大概会对这“世人”产生绝大的绝望,绝望到能将自己的‘无梦’擦去,继而做点零星的小梦吧?
       那本《误入世界》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惟独就记得摘抄下来的几句话,其中一句话是说:乌鸦对着天空振翅呐,妄图宣示他们的权威,但天空的存在本来就证明了乌鸦的无力。
       可惜,世界从来都不是由怯懦但有点智慧的文人把持的。
       无梦楼中的无梦,诚然如序中作者的朋友所说:在这个人民争相相信‘美梦’的时代,可能中晓的无梦才算是真正的清醒吧。
      
      
  •      聪秀出众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不过,在特定的语境里,英雄是个多么悲剧的存在。默默地被湮没,谁也不知道谁去了哪里。或者说,英雄注定孤独,因为是势里的个体,是单打独斗的荆轲刺秦。
      
       《无梦楼随笔》是这半年里认真读过的书,分为《无梦楼文史杂抄》《拾荒集》和《狭路集》三个部分。文字简单,但是个中的辛酸与才华那么真切地存在于字里行间。客观地讲,张中晓是个生错了年代的悲剧的年青人,有才华,但又有些偏激。在精辟而毫无顾忌的见解中被葬送。
      
       他是个清醒的人。“在斗争激烈的时候,很难保持远大的眼光,全面地了解和冷静的头脑,不可能明知豁达,双方都抱着旁观者看来极为短视,可悲的手腕来对付对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的我们有时候也在做着很多毫无意义而又自诩为很多意义而实质是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      假如有一天,这个世界黑白混淆,坚持真理的同伴们都被打倒。未凉的尸体旁儿女决绝的转身,贫瘠的人情,无奈的冷眼。我是要像人一样地生活感觉和思想,还是像僵尸一样不思考?兽一样冲动?百灵一样学舌?
       我不知道,不敢知道,我只是万千俗子中一个卑微的怯弱者。
       “孤独是人生向神和兽的十字路口, 是天国与地狱的分界线。人在这里经历着最严酷的锤炼, 上升或堕落, 升华与毁灭。”张中晓在幽闭孤寂中的这声慨叹,凝画了他困厄绝望却在绝望中思考到最后一刻的人生。
       1955年,这个敏感多病的文学青年,不幸在一个深文周纳的时代认识了一个“不该认识的人”,风华正茂青葱岁月,便被打为“胡风反革命分子”,很快被剥夺了话语权,成为整个社会的遗弃者。苦闷、仓皇、欲寻出路却又有何路可投?在生命最后的十年里,他不希翼能与人交流,不奢望自己的文字得以保存,可依然竭尽所能的收集着他能收集到的历史、哲学、宗教著作,阅读、抄录和思考。因为除了思考,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抓住什么。除了思考,又有什么方式还能证明过他的存在。
       遭受灭顶之灾后对时代的反思与深切的痛感是《无梦楼随笔》牵着血肉的骨骼。没有这本重见天日的读书笔记,或许这位思想者,就这么堙没、风化在时间中了。
       《随笔》最杰出深刻的即是对“统治”和“权术”批判。亦是他在苦难体验中对专制体制下权力者控制社会与人心卑鄙手段非同一般的真切感受。“诚实与负责——现代政治道德;仁慈——中土政治道德(恩赐与奴役)。 中土王霸——统治者的品格如何?仁慈还是残酷,好心还是邪恶? 仁慈是上对下的恩赐,容忍是人对人的关系。仁慈是对统治者的幻想,容忍是对人的尊重。一出于奴隶的道德,一出于自由的心情。”两千年的封建压抑不是几次建国几次大典就能在中国人心中完全抹煞的,至今的电视中依然热衷播放着王者仁圣,今天的人们对政客亦抱着相同的祈望。奥巴马荣获了200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是赞扬,又岂非讽刺。这种道德上的奴性来自哪里? 他思考而揭示这败坏的根源,是当权者对权术的玩弄和对大众盲从心理的高效利用。“对待异端, 宗教裁判所的方法是消灭它; 而现代的方法是证明其系异端。宗教裁判所对待异教徒的手段是火刑, 而现代的方法是使他沉默, 或者直到他讲出违反他本心的话。”我们很显易看到他直接犀利的指控。在强大黑暗前清醒的理智早已建构了他刻骨痛苦的魂灵。坚持着知识分子对正义和良知的担当,却成了他悲剧命运最致命的伤口。
       “在中国想做一条好汉,确实比别国更难。”摩罗非常悲哀的说道,“中国社会对于优秀人物怀着本能的仇恨和恐惧。”中国没有赫尔岑这样的巨人,因为中国罕少有为反抗者举旗呐威的勇士,像秋瑾、徐锡麟这样的革命家,被百姓生吞鲜血分瓜了心脏。当顾准被权力敌视迫害后,连他的亲人都与之断绝关系。直到他逝世20多年后,《顾准文集》才在中国一个最偏僻的角落里勉勉强强问世。
       然而张中晓在这样的绝境中依然怀着微茫的希望,并为着这希望自我的反省。“过去认为只有睚眦必报和锲而不舍才是为人负责的表现, 现在却感到, 宽恕和忘记也有一定的意义, 只要不被邪恶所利用和牺牲。耶稣并不完全错。”他爱人类,却遭人类弃绝,但他依然爱的深沉,这样的情感一直支撑他直至生命终结。他不断复写着道德、良知、使命和责任,在当时,有谁向人们这样的诉说?在今天,又有谁向我们诉说?
       这是先驱者的悲哀,他大声的呼告,在那指鹿为马的年代里只是能被构列成行的罪名。
       而就算今天,他的呼告又有几人听到了呢?我是惭愧的,在上大学之前,我不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张中晓。我不知道顾准,不知道遇罗克,不知道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不知道电影《武训传》。而我周围又有几人知晓?
      
       茫茫路上,踽踽独行,这些饱浸着苦难的文字,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身影。
  •     一
      
      打开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不免一惊,页面上涂满了条条框框,且偶有批语;看来很久之前我已通读,可怎么会毫无印象呢?可见那仅仅是匆匆浏览,无论学识或阅历都未做好准备。这次不同,多年的生活累积,让感悟有了比较坚实的土壤。真应了张中晓的话:“格言的确是人生经验的结晶,有着理性的深湛,但人只有通过一段人生的过程之后,才能体会到它的智慧和它的内在意义。”(拾荒集·十八)
      
      在“胡风集团”(如果真有这么个“集团”)里,张中晓只是“小人物”,可很奇怪,他不仅被钦定为“反革命”,而且被形容为具有特殊的“反革命敏感”。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大不敬”是获罪的重要原因,然我不认为当代祖龙那么鼠肚鸡肠(那也狭隘化了张中晓)。问题的关键应该出在,这个25岁的“小人物”展现了令最高领袖深感不安的思想力度,而对他的迫害,暴露了领袖不可遏制的恐惧——自诩的“思想家”遇到了自己的思想无法战胜的敌手,唯有凭借权力毁灭之。请记住,在被打成“反革命”的1955年,张中晓还没写出传世之作《无梦楼随笔》,而领袖已经将他视作眼中钉。从这个角度讲,杀害他的罪魁捕捉到了他的潜力;也是,最革命的革命家总是对最反动的反革命保持着“特殊敏感”,因为他最清楚极权意识形态的荒谬与脆弱。至于直接迫害张中晓的打手们,只是权力的木偶。
      
      那么,张中晓的葫芦里到底装了些什么药,让不可一世的领袖也惴惴难安?我的粗浅理解是:对历史必然性、历史使命等“历史决定论”的瓦解:
      
      “历史的道路不是预先规定的,不是先验的途径,相反,它是既往的人类行动的结果和将来的人类行动的开始。走到哪里算哪里,——实验主义历史观也。”(无梦楼文史杂抄·八)
      
      按照历史决定论,世上存在所谓“历史规律”,问题是要掌握它以掌握未来。这需要智慧和洞察力,只有少数人才拥有,这种人就是领袖,其使命是率领人民达到历史目的,为此可以不择手段。然张中晓指出,“世界并不是裁判所,而是生活的地方”,“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无梦楼文史杂抄·九)。无疑,张中晓正走向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是致命攻击。在历史决定论者看来,人民乃至领袖本质上均属历史的工具,使命结束即被抛弃,历史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继续发展,黑格尔称为“理性的狡计”。张中晓则承认,人不是万能的,社会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他坚决摒弃历史本身具有自我意识、有“绝对真理”的观点,而将历史价值和真理还原到分散的个人,勇敢地说出“走到哪里算哪里”。历史只是舞台,没有掌握“历史规律”“绝对真理”的伟大领袖,个人才是舞台的主体。“一个美好的东西必须体现在个人身上,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是对于国家的尊重,而是来自个人的自由发展。”(无梦楼文史杂抄·一一二)这样的世界不完美,问题是,本不应妄想把人间建成天堂。张中晓自称“无梦楼”,所谓“梦”者,大约就是指类似的乌托邦吧?历经磨难后,他已“无梦”,即“回归”日常生活。
      
      瓦解历史决定论、高扬个人价值,必然同时瓦解领袖至高无上的地位。既然不存在“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既然连“历史使命”也纯属虚幻,领袖便无法将他导致的人间惨剧归结为“进步的代价”,而必须为所作所为负责,“真正的政治道德是以实际政治中的合理性为基础的……这就是诚实与负责。”(无梦楼文史杂抄·二四)不知道张中晓是否读过韦伯,反正这个观点已开辟了通向韦伯“责任伦理”的道路。不止于此,根据韦伯的分类,1949-1976年代的中国,其统治类型带有浓厚的卡理斯玛型色彩,异常强调和依赖领袖的个人魅力。张中晓竟釜底抽薪,这已非请个别领袖走下神坛的问题,更动摇了极权统治的合法性。张中晓的“反革命敏感”,正在这里。故而于公于私,他都“活该”被杀。
      
      呼吁个人价值不是夸大个人能力,否则就和历史决定论共享同一个逻辑;说到底,历史决定论的心理基础是对人类理性力量的盲目乐观,自以为能预见甚至掌控未来。波普曾将它的源头追溯到赫拉克利特,其近代渊源则是唯科学主义,即在社会科学领域滥用自然科学的研究原则,妄想根据“科学准则”,一步步“计划”未来。以张中晓所处的匮乏的环境,还不可能看清历史决定论的来龙去脉,然凭借超强的敏锐性,他触及了这一点:“在社会领域内搞试验与在自然科学内搞试验是一个不同的天地,所谓以解剖猴子的办法来解剖人,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危险的方法。自然科学中是实质确然,而在社会领域中仅能是一连串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希望和许多空话的错误的尝试。”(拾荒集·八八)
      
      张中晓何以达到这样的认识?由于缺乏材料颇难断言,不过康德的影响很明显。“康德的阴影逼近我!”,“康德的阴影”指对理性万能论的怀疑,“真实是存在的,真理也是存在的,但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它都是有限的东西。”(无梦楼文史杂抄·十四)张中晓抓住了这个紧要关头,便抓住了掀翻极权意识形态的支点。不过他还没有能力真正掀翻它,黑格尔的概念太恢宏,冲破罗网并不容易。张中晓选择用格言警句来写作,就是想以感性的语言打破辩证法的魔咒。倘若假以时日,相信他能将这些零碎的思想火花系统化。
        
      
      二
      
      读张中晓和读密尔、哈耶克、波普、伯林等人的感受有异,主要指感情方面。后者的学养没话讲,但毕竟乃“外国人”,隔着一层,而张中晓令我倍感亲切温暖,很能“同情的了解”。他是这样长大的,我也是;当然,我要幸运得多。
      
      对于那个时代的多数人而言,接受了历史决定论,便心安理得,停止了追问和追寻。而张中晓破除它的鬼魅之后,就迫切需要新的安身立命之处。余英时先生指出,赖以支撑中国知识分子的“道”缺乏超越性,与现实政治结合得太紧密,导致知识分子的内在凭借太过薄弱,被“势”压得气喘吁吁。不过再怎么说,传统的“道”还是能为知识分子提供精神支柱,张中晓面临的困境却是,批判“势”的同时,还要反思“道”(或曰传统文化)本身。“借尸还魂,使传统的东西获得新的生命,固属必要,但拆穿老底,揭露真相,挖除老根,也是必要的。”(无梦楼文史杂抄·二九)
      
      张中晓隐约体会到,民众未必真相信或真在乎那套历史决定论,他们的态度毋宁说是不关心;不想和不敢。这与“中土政治哲学”的特质有关。为何“不想”?“东方世间的王道(政治道德)……在人的经验(特别是感情)中投下道德者的形象,形成温柔性,而把实际政治中的残酷性掩盖了。”(无梦楼文史杂抄·二三)中土政治哲学忽视以主客体划分为前提的认识论,停留在直觉层面,进入不了认识论层面,引申不出“权利观”,缺少客观性面貌,对政治领域的批判和建构显得空泛。虽有民本主义,然类概念意义上的“民”缺乏个人主体,很容易化作君主自我的投影,变成君主自我的对象化。“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恰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君主代表天又代表民,一切托付给他就行了,何劳你我进行思考?
      
      为何“不敢”?因为“恐惧和畏罪,是中国道德实践的基础”。(无梦楼文史杂抄·五八)你想戳破温柔的面纱而直面实际政治的残酷,“专政大棒”就会锤击下来。个人VS政权太过悬殊,没有多少人能够承受。归根结底,“中国的古文化……没有通过个人(即思维的自由)自由反思的心情,因此,对人是陌生的、僵硬的、死相的。”(无梦楼文史杂抄·六十)罔顾个人,自然产生不出现代性的政治哲学。
      
      批判了“势”又批判了“道”,安身立命之处仍未找到,然张中晓从未放弃,他提醒自己,“讲究策略,批判冒险主义、机会主义,但批判时却不能抹杀热情的可贵、牺牲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力量。”(无梦楼文史杂抄·一二〇)张中晓大约觉得,告别乌托邦、走向世俗,不等于堕入庸俗和媚俗(昆德拉意义上的)。我以为,这乃是《无梦楼随笔》中最动人的章节。
      
      我能体会其中的艰辛。经过十几年正统教育的灌输,我费劲摆脱,至今仍未“出埃及”,以张中晓的窘境,恐怕比攀登珠峰还难。他是“反革命”,在那个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平等的社会,“享受”着最不平等的待遇。宪法信誓旦旦保障的公民权利全遭取消:没有发表权、创作权、生存权,乃至丧失和外界交流的权利,也没有人敢接近这个钦定的异端,他陷入了无边的孤独。然他不甘心,依旧思考。为了能看书报,他常常早晨4点起床,坐手摇船从绍兴东关到绍兴城,在书店内或报栏边,如饥似渴地连续站读几小时;为了能获得信息,他每晚用一根铁管通到阴沟,偷听隔壁人家的广播;为了记录下所思所想,买不起练习本的他,只得将一张张32开的小纸片涂得密密麻麻……其时的张中晓饭碗砸掉、失去工资,又曾锒铛入狱,虽保外就医,每天却唯有150克米的粮食定量,来支撑患有严重肺结核的躯体。然他对知识、对思想的饥渴,远远超过了对衣食的饥渴。思想的自由外力是无法剥夺的。
      
      固然,张中晓的思考未臻成熟,综观《无梦楼随笔》,矛盾随处可见,他还没能挣脱辩证法的魔咒,情绪也不稳定。可谁又能长久置身黑暗而始终坚如磐石呢?我想起了殷海光。在书信里,他强调尊严,自诩“超越前进”,将整个时代甩到身后,很自负的模样。其实,这般反复的诉说正表明,孤独无援的殷海光只能自己给自己打气,他需要以持续的勉励鼓舞自己坚守下去。张中晓何尝不是?“在黑暗之中,要使自己有利于黑暗,唯一的办法是使自己发光。”(狭路集·六二)孤独吞噬着他的心,一不小心,就会堕入虚无,果然,张中晓直面了这个魔鬼。他称庄子“消灭了人生的庄严感,彻底的虚无主义,市侩主义和厌世主义”。(无梦楼文史杂抄·四三)把庄子理解成虚无主义未免片面,却也表明了张中晓的态度:拒绝滑向虚无。他说:“平庸的人们,在自己的限制上建立信心,而在理性的无限面前灰心和感到虚无。”(拾荒集·六六)他不要平庸,提醒自己:
      
      “孤独是人生向神和兽的十字路口,是天国与地狱的分界线。人在这里经历着最严酷的锤炼,上升或堕落,升华与毁灭。这里有千百种蛊惑与恐怖,无数软弱者沉没了,只有坚强者才能泅过孤独的大海。孤独属于坚强者,是他一显身手的地方,而软弱者,只能在孤独中默默地灭亡。孤独属于智慧者,哲人在孤独中沉思了人类的力量与软弱,但无知的庸人在孤独中只是一副死相和挣扎。”(拾荒集·五)
      
      每一个怀揣梦想而又破灭了的人,都能体会张中晓的选择多么不简单。这意味着,人要清醒地承担现实,顽强地与荒谬作战。“一个人要有这种眼光,他必须超越现实的纷乱和生活的情欲,在永恒、冷静的心境中观照万物的悲欢喜乐。但必须区别清醒与虚无主义。”(无梦楼文史杂抄·九五)张中晓始终敬仰鲁迅,或许正是有感于他身上弥漫着的“鬼气”,以及与之的悲剧性斗争罢?
      
      虚无既然无法安顿灵魂,那只能继续寻找新信仰。年纪轻轻就离世的张中晓并没完成这个任务,不过字里行间残留着蛛丝马迹。有两样东西似乎颇能慰藉他:易经和基督教。易经吸引张中晓的或有两点:一是体认到,“一部周易,要在知惧,变皆有度,过度则危。”(无梦楼文史杂抄·一四四)这能转化为康德对理性能力的怀疑。二是悟出,“大易教人以艰贞,发扬战斗精神也,高扬心灵的道德力量也。”(无梦楼文史杂抄·一六二)前面说过,张中晓是孤身承担种种重压,坚持探索真理,因此非常需要内在的精神支撑。周易恰好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源。
      
      而对基督教,刚开始张中晓偏见较深,混教会和教义为一谈,于是后者成了前者罪恶的源泉。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宽恕和忘记也有一定意义,只要不被作为邪恶的牺牲。耶稣并不是完全错。”(无梦楼文史杂抄·九九)在那个宣扬“阶级斗争”、宣扬人与人之间仇恨的年代,深受其害的张中晓渐渐体悟到“宽容”的意义。宽容决不是弱者的安慰剂,相反,它与自由孪生,而与专制对立:专制,从观念角度讲,指一些人自以为掌握绝对真理,任用权力扼杀其他观念。从此,张中晓对基督教对所有宗教的态度,有了改观:
      
      “任何宗教,任何哲学,其最中心之点,应是考究、提高人的心灵的力量(反对蒙昧),反抗对物质的屈从,反抗情欲。”(无梦楼文史杂抄·一一〇)
      
      “宗教--可以是蒙昧主义的迷信,也可以使对于生活最高目的的合理的和合乎伦理的解释。”(狭路集·七五)
      
      倘若天假以年,张中晓会否成为基督徒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遭逢苦难的他本来比别人更有理由不宽容,然而是自由的精神沐浴了他,让他摸到了一把反极权的钥匙。
      
      2009-5-4
  •     话说这年头,听过张中晓的不多了,很多人也缺少机会了解他。
      
      当时读完了他的薄薄的一本《无梦楼随笔》,感慨万千,也抄录了很多在笔记本上。他的笔记,都是偷偷地写在废纸上,碎片上,文革之后,才由后人整理,来之不易,再三唏嘘.......下面这些,都是从摘抄的笔记中再选取的一部分,大家有空,可以去读读原著.......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定能觉察到其中的辛酸,再读原文,倍感伤怀,也越发崇敬其心。有一些自己的感想,扔在了【】里....废话不多说了......
      
      
      
      1.春秋无义战,春秋无善盟。唯利是视。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然惟能治大国者才能如是。博而返约,然惟薄才能返约,仅有约 则为一枯燥简单之空脑壳也,仅能烹小鲜,则为一椎鲁匹夫也。【治学要沉潜,忌犬吠之争与轻狂之言】
      
      
      
      2.凡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凡事皆可耐,惟俗不可耐。【一言道尽,夫复何言】
      
      
      
      3.为人处世,或损名而获实,或弃实而得名。此权变之道,亦欺人之术也。【最喜欢最后一句,写的有力量】
      
      4.《易·大过》,君子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天下非之而不惧,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人皆尚同而违众,信深守固;莫我知隐遁于世,不怨不尤,则不 惧而无闷矣。人之常情,孤独无援必惧,默默无闻必闷,君子卓行绝识,处 大过时,利害迭变,是非交攻,独立不惧,坚贞不移,其守过人,其量过人, 不惟一毫不动,而更是磨练生平学力识力之好机会。【古国尚君子之风,金银虽然显贵,终不如玉的气质高雅】
      
      
      
      5.苦乐相通,以爱为媒介;相异,以恨为障碍。【爱与恨,人类永恒的话题。舍勒有深刻见地】
      
      6. 忍本美德,然也可为无耻。【对犬吠实不得不忍。对纳粹还可反戈一击。围观者的冷漠,是最大的犯罪】
      
      
      
      7.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技术问题,末也。 人类怎样利用这种能力——道德问题,本也。 【诚然,正如舍斯托夫所言,人类追求的只是科技带来的利益,如穷人扑向了面包般扑向了科技......可是,却失去了很多重要的精神财富】
      
      
      
      8.陷于不自知,迫于不得已,二语可为一切人辩护。【没有辩解,坦荡胸怀,对每一个选择无怨无悔】
      
      
      
      9.思想工作者的能力并不仅是虚构一个空中楼阁,而在于使地上的世界浸透着你的内心的光明,用你的智慧的心和精巧的手,塑出一个生命的世界, 或现实的交响乐。【作者在胡风案中受牵连,短暂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他的精神之宝贵,恰如贝多芬一曲激昂悲愤的交响乐,余音绕梁,不会断绝。】
      
      10.只 有被信条奴役的人才会苦恼,而应当把自相矛盾的信条铸成一把两刃的剑。
      盖剑有两刃,可左右割也。【做研究可以无立场的辩证,做人,要有底线与操守。自己的信仰同样的重要。】
      
      11.批判他们的理论是可以的,因为 任何理论都有历史的限制,但是,抛弃他们的精神,却是不可以的,历史的
      继承性就在精神。【精神!我们相信精神的伟大,因为她同理性一样有力量,她不是通过逻辑的洞察被发现,而是通过情感的洞察!舍勒威武】
      
      
      
      12.无论从思想、文学的眼光来观察鲁迅,都不足以证明他的伟大,鲁迅的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个战斗者,是道德的存在,是激动人心的力量。【同上。我们可以说鲁迅抄袭过,语法低级过。但他的伟大在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刚强,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柔弱。没有柔弱温润,他不会让我们落泪;没有铁笔冷峻,他不会让我们勇往。】
      
      
      
      13.喜欢奉承便会出现阿谀颂词,自己轻信就会被别人欺骗,喜欢吃定心丸,便有空头保证到来。对某事从心里愿意相信它,则谣言就会起作用。如果有 人告诉一个人一件违反他本性的事,他一定会拒绝相信。相反,如果这件事正中他的下怀,使他有了采取符合他本性的行动的借口,即使没有什么证据, 他也会相信。【诚然,正如洛扎诺夫说的,谎言的开始,就是爱的遗失。信任是爱的基石。大家可以去看看基斯洛夫斯基《十诫》中的一集(具体我忘了,汗,都看了吧)。感慨益深】
      
      14. 一个满怀复仇情绪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到处都是仇人,而一个和善的心灵在世界中所遇到的都是友爱的对象。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但同时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喜欢这段,有种气场和力量在。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见异思迁,有根的人,才有生存的土壤。】
      
      15.贝多芬曾说过:“孤独、孤独、孤独......”
      
       罗曼·罗兰也说过:“力量,在孤独中默默生长,成熟......”
      
       完全不错。但是,同样完全不错的,在孤独中,人的内心生长着兽性;在孤独中,人失掉了爱、温暖和友情;在孤独中,人经历着向兽的演变...... 孤独是人生向神和兽的十字路口,是天国与地狱的分界线。人在这里经 历着最严酷的锤炼,上升或堕落,升华与毁灭。这里有千百种蛊惑与恐怖, 无数软弱者沉没了,只有坚强者才能泅过孤独的大海。孤独属于坚强者,是 他一显身手的地方,而软弱者,只能在孤独中默默地灭亡。孤独属于智慧者, 哲人在孤独中沉思了人类的力量和软弱,但无知的庸人在孤独中只是一副死相和挣扎。【绝对经典,我不可更置一词了。】
      
      16.文饰,形式上的打扮,是行事的不可缺少部分。天下大事,无饰不行,凡事由饰而加盛,由饰而能行。当然,文饰之道,非能增其实也,但加之文彩耳。人生关系之璨然有礼而相接,文明之截 然有分以相守,文质彬彬为 君子也。【凡事都是如此,纯粹的所在我们很难知晓。张潮曾言: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非乾坤不能粉饰,然不能颠倒黑白。情才之异,可以窥见。】
      
      
      
      17.从奴隶到人的变化,应不等于从跪拜到握手的变化, 而是从畏惧到无畏的变化。【“在穷人和富人并存的社会里,平等只是一个圈套”。可以有身体上,天生的不平等,也承认地位上,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在精神上,高贵也始终是高贵的,而且非外物所能左右。可以有无数的犬吠之流称金为玉,但叮咚有韵的始终不是黄金。】
      
      18.错觉(如捕风捉影)也可引起情感,人们往往因一种并不知道的事情产 生感触或激动。【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也许,多愁善感的人,经历着四倍于常人的世界。】
      
      
      
      19. 明快非浅薄,深邃非晦涩,真理虽为一切人开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
      能进入。曲高和寡,乃真话也,非欺人之谈。 【和老高吃饭,也说道这点,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非无稽之谈也】
      
      20.汲取前人的原则,是为了自己的实践,在自己的实践中,前人的原则已被改造了。【解经家,注疏者的功绩,不亚于著述者。因为每一次解读,都是自己世界的产儿,都有自己的血脉与生命。他们常常这样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丰富着前人的思想。】
      
      
      
      21.人不了解人,可以发生多少误会呵?!坏人利用这种不了解和加剧这种 不了解,制造摩擦阻碍人们互相了解,可以发生多少不幸呵!人不了解自己,肉欲之我与心灵之我矛盾亦可产生多少矛盾呵/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白居易:“惟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心之可知性之二律背反。
      
      【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就一直在努力地互相了解。这么多词语,这么多语法,这么多分析,可是!他们不会知道,再精确的语言也会有误解。真正能够交流的是心,是眼神与感觉。每思于此,未尝不扼腕叹息,我又说过多少的废话,又误解过多少的人呢?】
      
      
      
      22. 没有正义的憎恶,人道主义就会变得软弱无力,就会变成善男信女式的忏悔。【作者还表达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没有与恶的斗争,便没有善的显现。人总是懒惰与软弱,围观者的冷漠为什么比犯罪的人更伤人心?因为世上的恶与怨恨不能消除,但却连善的希望都看不到。不要以为给寺庙捐献多少的香火钱就能得到祝福了,这是价值的颠覆,更是宗教的歧途。】
      
      
      
      23.只要真正的探索过,激动过,就会在心灵中保持起来,当恶魔向你袭击,它就会进行抵抗。即使狂风和灰土把你埋没了,但决不会淡忘,当精神的光 明来临,你的生命就会更大的活跃。【还是要坚持成为自己,做带根的漂泊者,必有回归家园的时候。】
      
      
      
      24.功荣既达,患于难恃;宠利未忘,必有交轧。是以患难可处,安乐难共,群雄共事,必相残杀。【利益,财富的不均,总能够让一些人产生嫉妒与怨恨。】
      
      25.自己的研究所得,藏之名山,“鸳鸯绣出君自看,不把金针度于人”,固然不好,但逢人便说,廉价拍卖,却也不行。“你不要说话给愚昧人听, 因他必藐视你智慧的言语”(《旧约·箴言》)【还是那句:少争论,多思考,忌轻狂语,犬吠争。】
      
      26.反对独断论而不反对独断的方法(逻辑);反对怀疑论而不反对怀疑的态度,反对唯物主义而不反对现实(经验的质料、感觉)对认识的作用;反 对唯心主义而不反对心灵的活动力量等等。【这个,恩.....物极必反?所以不能事事都带上主义二字......】
      
      27.要俘虏青年人的心,仅能使他们震惊就行了。【打开网络,各种谩骂争吵,各种或明或暗的宣传洗脑,无非借青年之气。这种气不是不好,只是,容易走火入魔。世事复杂,卖花声虽然悦耳,却无甚内容。不要因为有的人说的好听,就去盲目的崇拜与相信。前提与界限要分明,沉潜之心与独立思考,更不可缺少】
      
      
      
      28.《东坡志林》:僧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枪花,鸡为钻篱菜,人有为不 义而文之以美名,与此何异。无梦楼案:有以菠菜为红嘴绿鹦哥的,中土之 惯技与才华也。中土专讲究起名实即绰号,其道不外毁誉,如独夫奸臣等。 名目一起,所谓论定矣。殊不知名目最可以骗人的。惑于名目,亦属头脑笼统的一种表现也。【诚然.....最悲哀莫过于以为一家之言名实难副,就去轻信另一家的言论。忘记了,当初的谨慎。】
      
      
      
      29.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唯全才乃能役使偏才。
      
      
      
      30.内容正确(有理),学也识也;气韵生动有气,才也华也。两者不可兼......【文采好,不见得有境界。王国维威武】
      
      
      
      31.淡思浓采,古意新声。排粗入细,化旧为新......气自中腴,华不外溢。负声有力,振采欲飞...... 绝不堆砌故实,而一片空明,亦足豁目。【同上】
      
      
      
      32.得失虽在已,公道实在人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君子自持,无愧于天地。】
      
      33.无梦楼案:妄者喜趋时髦,惯于投机,最能获得群众,纸贵洛阳,不妄 者则得不到人们之同情也,必致一生飘泊,落拓江湖,终于以贫病而终者。【......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切光芒(舞台的光芒,镁光灯的光芒,太阳的光芒......)后面的影子.....】
      
      34.善而既形,积而成势;势之既成,祸福归之。
      
      
      
      35. 非天之衡人也,而是人之不可绝于天也,犹草木之不可绝于地也。【这个天,是绝对的先验价值。而不是历史的价值选择法。】
      
      
      
      36.观人生法,不惟暂,惟常;不惟显,惟微;不惟矜,惟忽。
      观人之法,在于观人怎样消磨他的空间时间,他自由支配的日子。【老高说,认识一个人,就去认识他的书柜....= =!】
      
      
      
      37.伟大的思想家在他死后许多年才被理解,这是因为同代人的目光总是被当前现实纷乱和成见的铁壁所阻挡的缘故。【没有办法,我们很难跳出意识形态思考问题。赵汀阳说过不少这方面的话。一如西方的界限是宗教,或多或少,你都无法去逃避。此所谓,民族的位格(person)?】
      
      
      
      38.历史有情,不是人事无常,正如历史无情,不是因果报应。因为世界并 不是裁判所,而是生活的地方。必然性可以休矣......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个人的一点偏见,很不喜欢历史理性主义。中晓此言,甚合戚戚。历史,应该回归个人。不是英雄史,也不是人民史。是个人的笑与泪,爱与恨。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亲证,也是它的记录者,书写人。】
      
      39.普遍性(真理) 是相同的一面,特殊性(个人风格等)却构成了重要的,而且完全不同的另
      一面。只有成为你自己的,才能从外在的变成内在的。任何对于人的事物都是如此。【没有自己,历史也好,哲学也好,生活也好,都没有意义。】
      
      
      
      40. 真理是矛盾的统一,而不是可以抓住不放的东西,是活的,不是死的东西。真理存在你心中,心中的真理是无限的,生活中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终回归于信仰....】
      
      
      
      41.凡人之情,己处其乐,不知人之忧,己处其忧,但见人之乐。【精辟!这就是人奇怪的地方吧。乐景多衬哀情,不处在对方的角度,又很难体会到一个人的伤痛。任何一句安慰,在别人撕心裂肺的呻吟中都无足轻重,恍若埃尘。也许,理解与抱慰,比语言更重要。】
      
      
      
      42.人们口中越是说绝对、完美、伟大......,大吹大擂,则越应当怀疑那种神圣的东西。【政治,宗教,都拒绝纯粹的思考。但这两样却构成了社会最重要的两环。覆灭一个政D很容易,你总能找到它不合法的地方。但人类需要政府,一如人类生而不平等。这是个巨大的难题,我们的随意断言都会是儿戏。】
      
      
      
      43.科学对于人类,如果没有道德的照耀,可以流于 多么残酷。【正解,而这也是人类面对的挑战。在实用性和效率面前,我们的底线在哪.......】
      
      44. 仁慈是上对下的恩赐,容忍是人对人的关系。仁慈是对统治者的幻想,容忍是对人的尊重。一出于奴隶的道德,一出于自由心情。【恩,对于有些天生的奴隶,谈论自由是多余的】
      
      
      
      45.在真理嘴中所说的是真理,在虚伪嘴中就变成了谎言,话,一说出口可 以得到如此不同的待遇。【文字狱,这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千年之结。现在,则是一种媒体暴力,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多深多急的水流,我们恐怕永远得不到真相。要说墙外的媒体说的话和墙内媒体的话谁更真实,我看半斤八两。】
      
      
      
      46.他(奥古斯丁)说过:“教会的任务不在于解 放奴隶,而在于使奴隶善良。”【不仅是教会,还有政F。真是奇怪,学术应该远离政Z,学者却被尘世的苦难拉响人间,去为大家寻找新的道路。】
      
      
      
      47.在哲学家的心灵甲保持人类理智的清醒,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保存人类感情(爱)的温暖和意象的欢乐。【按照舍勒的话说,爱是行动的根源。思考,也是爱的行为,爱的表现。我们不能去触碰她,但她却先验地存在着。】
      
      
      
      48.禁欲超尘出世,不是浪漫主义。人不是神,正如人不是兽。
      
      49.区别抄袭与采用,前者如偷儿,后者如蜜蜂......抄袭者精华糟粕并存,无能区别。采用者去其糟粕,采其精华。【谷歌百度可能拥有全部的知识点,却不能有思想地去组合它们。人的知识量永远比不过一本破烂的百科全书,幸运的是,我们有思想。可见,没有思想多么可怕。维基一代真正的危机也在于此吧。同样是大理石块,在艺术家眼中可以是美丽的维纳斯。】
      
      
      
      50.人情率始勤而终怠,易发而难收,此言软弱的意志与无意志也......【懒啊懒,我就懒得很.......= =】
      
      
      
      5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与坏人作战之中,才能发展自己。【之前提到过。没有与恶的争斗,也就没有善的行为。或者,是不完整的善,并且,最终会被恶所吞噬。】
      
      52.对于无知的生灵来说,神的爱护和惩罚比人的爱护和惩罚来得更温暖,更无可怀疑,更有力。【记得有人这么对我说,如果你的话从一位大家嘴里说出,我可能还会相信,但你什么都不懂。(好吧,我承认自己的武断)...和迷信神一样,我们还迷信权威。不管这个权威是科学技术,还是专家教授。人们总希望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思考,这样活着,似乎可以不累一点。】
      
      53.小人畏刑,君子畏天,恐惧和畏罪,是中国道德实践的基础。【事实证明,如今中国人更加无畏,战天斗地,早遗忘了怕是什么......于是,中国今天,也少了不少的道德。】
      
      54.中国人的善心与善行,实际上是一种粗野的唯物论和荒谬的神秘主义的结合。【去灵隐寺,见一商人大把大把往佛像前的箱子里塞钱,以期佛佑。舍勒指出现在的社会,实用价值作为较高的一种价值已经渗透进了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宗教。人们以为为寺庙捐了多少香火钱,做了几次忏悔就是宗教了,就能救赎了。他们忘记了宗教的真正本质与真正的宗教体验。当年教会向信徒收费出售赎罪卷,而今,人们主动地购买着。马丁路德不知何种感想.......】
      
      
      
      55.凡在学术史上创一说,成一派者,其人必为热情而偏狭。性格上的特点使他的思想向一个片面发展,完备,极端的发展而成为一个系统。【赵汀阳:行为不能放肆,思想却不能不放肆。研究可以无立场,但没有偏激也没有改变。可怕的是,读者不能理解学人偏激的本意,而走入歧途。这是个不小的悖论。】
      
      
      
      56. 中国人不接受一种彻底的思想方式,不习惯一种彻底的生活方式,而安 于空浮、马虎、四平八稳、得过且过、自我欺骗、折中妥协的方式下过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理想化和理论(思想)形式,就是中庸。
        中庸并不是和谐。不是智慧的和谐,而是平庸的折中,和一种自然性的 并列。这种和谐的基础,是自然性,而不是精神自由。【这就是民族性格?......其实我想知道,民族性格、文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有多大。是否这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应该以什么为最好,而不是盲目的跟风?】
      
      
      
      57.宋儒的“天理”实际上就是客观化、绝对化了的封建道德原则。作为前 提,“天理”皆为僵化原则,作为工具,僵化原则皆为“天理”。【体制确定,就会有各种的懒惰,僵化,保守侵袭。而今做官的都怕出事,大事化小,小事没了。推推委委,效率低下......】
      
      
      
      58. 中国人的所谓心术,是一整套没有心肝的统治手段,残酷地进行欺诈和暴力行为。所谓“奸邪”与“忠正”,不过是美化自己和丑化别人的语言罢 了。心术越高,而他心中的人性越少。如果他让心术与人性共存,那么,他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性格。他可能而且只能在他的关键性的时刻,毁灭自己。 吴起杀妻求将,易牙杀子做菜,都是心术战胜(消灭)了人性的例子。过河 拆桥,等等,心术到家的例子。人心之险远超出山川,而心术,行险之道耳, 然中土古哲名之为大道。【术这个东西,比起气来,境界上差远了。剑宗气宗,优劣判然。孟夫子说得好,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59.闻名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 好义者也。【市场经济,呵呵,闻名而奔走。】
      
      
      
      60.对待异端,宗教裁判所的方法是消灭它,而现代的方法是证明其系异端。 宗教裁判所对待异教徒的手段是火刑,而现代只是使他沉默,或者直到他讲 出违反他的本心的话。【这句话经典!......插一句,宗教团体和政D组织,都差不多。非宗教与政治学之过也。难道是人性使然?】
      
      61.嬉笑之怒胜于裂眦,长歌之叹哀于痛哭。凡人之音,别露光辉。悲愤之情,不敢怒耳。
      
      62.冷酷,可以是热情的消灭,也可以是热情的升华。【文革时,多少的沉默与冷漠,和转身后暗自的哭泣换来的是对方的平安。爱的极致,也许是一种放手。李敖说自己尽量少与儿子呆在一起,怕感情太深,难以割舍。昨天路过电影频道,采访一位功夫演员,他也表示尽量和孩子关系疏一点,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因为一个危险的特技镜头而摔死。遍体鳞伤而无恨的铁汉,谈到自己年幼的孩子,已是泪流满面.....】
      
      
      
      63.在绝望、失望中,就随便抓住一个别的什么当作希望。这里,最容易产生盲目、意气和冲动。【意气冲动不坏,但须沉潜,不然,真是伟大的悲剧性格了......很喜欢这句,不欺骗自己的心,也不伤害别人】
      
      
      
      64.没有足够的正义感使他们憎恨,这正是邪恶者的罪恶。当憎恨被真理的神圣事业肯定时,它就会变成美德而受到赞美。【恨,因爱而生】
      
      
      
      65.它(劣根性)是陷于奴隶的枷锁,也是走向统治者的桥梁。【推荐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66.廉 价的信徒同时也是廉价的叛徒。
      
      
      
      67.轻播大人口中之流言,则我为其利用矣,轻 信小人口中之流言,则我成其尾巴也。【我就怕自己传播了多少的流言啊.....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流言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广泛。因为大多数的人们,有了评论与宣传的资格,这也必然导致了三人成虎,遑论别有用心之人的迷魂计.....】
      
      
      
      68.怯懦之人,无力行恶,但也无能行善(为正义而斗争),他们的善男信女的忏悔和婆婆妈妈的善良不能是真正的道德。他们之不能行恶,并不是由 于善(理性的原则),而是由于无力。当一旦他们认为自己有力(虚假的)的时候,可粗暴蛮横哩。【总会有这么一段时间,我们发现自己无力行善。有人屈服了,有人还在战斗。文革中,当然不仅仅文革了,多少红卫兵势力团体,一方得势一方衰弱,强者作威作福,一旦后台倒掉,形势反转,弱者变强,又是阵血雨腥风.......】
      
      
      
      .......读原著,比看这的摘评过瘾。我的观点,诚然不会全对,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的东西.......
      
  •     果没有那些写在发黄的、陈旧的纸张上的文字,如果那些文字没有那份激动人心的力量,那么,死去已三四十年的张中晓也许就不会在今天被重提。然而,他终于没有被忘记。这不是因为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二十多岁就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而显示出他的才华,也不是因为他在一九五五年以后因胡风冤案的牵连而遭受了极其不幸的经历,而是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在经历磨难艰苦备尝的逆境中,始终怀着一颗在知识中寻求力量的赤子之心,一笔一笔写下血泪凝成的思想结晶。
  •     读无梦楼随笔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张中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尽管看到了他的照片,也有许多对他的描述,但我总愿意用想象补全这个年轻人的性格,渴望和生活。那些随笔中的确有才华,却很难说有多么深刻。促使我一遍遍翻阅它的是一种可能性的探求。一个普通人究竟可以在失落的生活中对它做怎样的反叛。出人意料的是,看不到挣扎,矛盾和黑暗,只有陈述和娓娓道来。
  •     一个人的心灵读本
      ——读《无梦楼随笔》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大地,苦难与兴盛并在,思索与迷惘共存,承载了五千年传统文明和近百年的曲折耻辱。文本上,可探究的片断或闪烁微乎其微,文学性与思想性被隔离,大批的创作显出时代的盲目与复制,但狂乱过后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思与探索,使得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字不再是纯粹的单调,反而呈现着集体意识的短暂性狂欢。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有价值的两本书分别是: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和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在《无梦楼随笔》中,张中晓用近似谚语般的语言,真切而朴实的记叙,集中展示了一个人在困境中思考的极限,这种极限包容了人对生存的全面领悟。思想不是无效的,思想以微薄而透明的力量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他的灵魂,高高在上的灵魂。这是现实无法剥夺,也是无法取代的。他冷静的陈述中搀杂着横与纵的精华,在南方乡间和煦的风中,他不自由的笔触在简陋的居室里勾画出了一个孤独与苦难兼于一体的灵与肉。
      
      
      
      溢美是不必的,恍惚也是枉然的。在极其巨大的现实机器面前,绝望中的精神力量是微小的,但在一个尚存希望的个体那里,在某些时刻却是强大的。这些或单调或沉重的思索伴随着一个肺结核的年轻患者,走完了人生中并不漫长的路途。在这有限的路程中,磨难却是无尽的,语言在此是失效的。没有经历困苦的名词们,你们无法解读这些浸泡着青春、疾病和遥远的虚无的记忆。一个人,死了,他的文字得以幸存,他生命的意义在平淡或喧嚣中被传阅,在寂寞的夜里,在严峻的世界里,荒诞感、莫名的伤感。致敬,是对作品最好的诠释,但最恰当的致敬,是在悲怆的背后写下沉默,写下连绵的眷顾。
      
      
      
      不属于当代某些思想家的皇皇巨著,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放在旅行包中,放在人生路途的任何一个角落的礼物。上帝在某个时刻安排了读者和作者的遇见,好的,那么我将终身带着你,在路上,我可以在悠闲的时候读你,也可以在痛苦的时候读你,在你这里,我既能获得以往阅读中的快感,也会产生繁重思索后的厌烦。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代中国最简约的一本人文百科全书。哲学上,他弱化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将最本真的生命感悟融入哲学的体味,他对黑格尔主义的反思让那些后来者惊叹他的敏锐;在政治上,他从西方民主与中国本土政治的对比入手,深入地剖析现实社会和政治的多层面关系。读他睿智的撰述,你将看到的不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个能诊断各种疑难杂症的大夫。早年,他就发表了纪念马雅可夫斯基的《巨大的激情》,有较好反应,在文艺方面的见解也就更具有说服力,这些很自然的表达,既不同于当时烙着政治理念的解读,与现今流行的现代观念也似有相悖,那种急于倾诉的命题语气,洁净的叙述,让人铭刻着暗淡和久远。
      
      
      
      他最能打动人的是在孤单与无助时,高亢而高贵的宣告。青春可以有多种描绘,激情飞扬,沉默不语,寂寞或惶恐,这些都不能具体的构建起他的美好年华。病患承载着思想,一次次的劫难摧残着单薄的躯体,在这样的前提下,青春一次次地捉弄着他,他的苦难开始于青春,他的苦难也结束于青春。青春不是万岁得,青春只是一种症状,促使你在生命的限度内做些什么,青春也是强大的,让理性提前到达晚年。
      
      《无梦楼随笔》,张中晓的遗著,路莘整理,入选陈思和主编的“火凤凰书库”。
      
      写下是为了呈现,所写的却无法呈现全部。
      
            
      
      
      
  •     淘到好书是比吃了大餐更满足的事情了。昨天就淘到一本《无梦楼随笔》,一个死于文革的年轻人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用血泪写成的札记。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让人无法轻视。混乱的时代往往能够激发人的巧思和沉思,这在我们享惯安逸的现代人是很难体会的,除非你去读读这种苦难而丰饶的文字。张中晓的文字充满玄思,他体会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为人之道。尽管身处艰险,他写出的很少是抱怨和怒骂,反而充满了隐忍和劝诱,没有大的智慧,是创造不出来的。冷天,端着他的书本,仿佛你也在衣衫褴褛的他的身边,看着他用发抖的手写字了。
  •     帕斯卡式的哲学笔记,不时闪烁出思想之花。书中所言种种道理,今日看来也许平常无奇,也许失之粗疏轻浮,也许偏激过火,但只要想到此书完成于五六十年代的万马齐喑之时,想到当时书籍的难以搜寻和作者不过二三十岁的年纪,则种种苛责,原属不必。天不假年,哲人早夭。然而张中晓即使学养不足,够不上顾准那样的思想家,依然同遇罗克、张志新一样,构成这个民族对抗荒谬时代的最坚实的脊梁。
      
      
  •     
      上海远东出版社曾出版过不少精品,而张中晓随笔集即在其中。兄长与女朋友分手后的那天晚上与其闲聊“楼阁”,话题无意中转到了“无梦楼”。(参见“仰望营造·nokia2100”2007版中“红楼”vs“青楼”一节:http://suxing735.bokee.com/6533385.html)谈论张中晓,不能不提到风雨人物“胡风”。胡风案件的恶劣效应直至1990年代才消弭殆尽,其《三十万言书》与彭德怀《万言书》的真知灼见得以“涅槃”。胡风研究专家李辉托大象出版社出过一套名人书信、日记丛书,我借宿北师大时于“学子书店”得郑振铎《最后十年(日记)》和胡风《与路翎通信集》,透过历史的缝隙,“无梦楼”预言的阴影暗伏其间。而2007年冬重读《最后十年》,正赶上中国美术馆的“敦煌大展”,加之“桴琼居主人”推荐的大家里有位“黄裳”先生,与郑振铎先生相似,黄裳也是位爱书、藏书、搜书的“版本”学家,但是在我心目中,郑振铎先生是更广阔、更深入的“文物”学家,而不仅仅是“五四”时期启蒙民众、振奋民魂的文学家,只是不幸因飞机失事壮烈殉职。然“殉”者,终殇矣!草民尚惜贱命,遑论大师、巨擘乎!(此情绪在上海卫视所制《大师》节目中频现。)
      虽然张中晓算不得大师,胡风也不过中人之资,然其识远在愚氓之上。我以为他们是承继了鲁迅等老一辈知识分子风骨衣钵的,“自由意志,独立精神”,陈寅恪先生为投昆明湖自溺的王国维先生所撰碑铭既是礼赞,也是自赞。(三联版《陈寅恪集》的封面创意即来源于此。而不论是“影响我的一篇文章”还是“影响我的大家”,身为某师长之“桴琼居主人”于义宁陈氏可谓折服至衷。)话说回来,我很欣赏“无梦楼”之名号,一直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书房,学海子“给每一个房子起一个温暖的名字”,然目下尚“有梦无楼”耳。
      最后回到“本文”,《无梦楼随笔》中大部分的思考都关乎德国古典哲学。“五四”以降,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的娘家即在德国。而我在怀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文字《“国士”》中已然表明,“我敬重具备德国生活经历和学术背景的学者。”
      
  •     注:旧文重发,此文发表时间:2003年8月27日20:27。个中文字,当年锋芒,令现今的我无颜。语有偏激,少年也。
      
      小刀周远
       全文地址:http://faydao.com/weblog/post/291.html
        张中晓(1930—1966)中国当代学者。1996年出版《无梦楼随笔》,上海远东出版社。
      
        简单的一行字,这几乎就是他的全部。他除了思想和文字之外,是一无所有的。
        在那个指鹿为马的年代,他是无力抵抗的。这是思想者的悲哀,他们拥有那些傲视人群的思想,但几乎也注定了被驱逐的命运。法律、刺刀、大棒、人群的舆论,这些都可以把他们驱逐。
      
        张中晓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是作家。纯粹的作家,他们总是会企图在自己的书中暗示或者炫耀自己的尊贵与所谓的聪明。他只是个公民,一个平凡得像我们邻居的人。可他是勇敢的,因为他的敢言,因为他的思想,他的言语。他被大众抛弃,可是他从来没有抛弃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的热爱。在没有人的旷野,他大声的呼告。可是即使是在今天,他的声音也没有多少人去认真的倾听。这或者是我们的悲哀,整个时代的悲哀。
      
        在近代,我们没有像赫尔岑那样的巨人,无论是谭嗣同、陈天华、秋瑾、徐锡磷,还是李九莲、遇罗克、王申酉、顾准和张中晓,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建国后,他们都是就这样的离去,只留下了一些文字——些到如今也很少人问津的文字。
      
        我想我是应该惭愧的,在我进入大学之前,我是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会有个叫做张中晓的人的。可我没想到的是,在我的周围也是这样的。顾准是谁?张中晓是谁?遇罗克是谁?一问摇头三不知。
      
        我找遍大街小巷的书店书摊,可是却还是没有找到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我只能在别人的书中看到他的文字——那些让我动容的文字。
      
      (一)
      
        “全部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几乎都提出了一个中心课题(道德原则),即:哲学的任务是在于使人有力量(理性)改变外来压迫和内在冲动。在康德为自我,在黑格尔为主观自由,在斯宾诺沙为理性力量,在狄德罗为约束原点的统治,在费尔巴哈为爱和节制——理性力量的不同形式,提高人的灵魂,超越现实而走向更高尚的境界。他们的价值,就在这里。”——《无梦楼随笔(.一)》
      
      
        使人有力量或者理性改变外来压迫和内在冲动。只是在如今,哲学已经让人退避三舍了,哲学在一些人眼中是无法当作饭吃的。这能怪谁?我们自己?我们的师长?还是我们的环境?当孩子们生活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中久了,我想,已经很少人去思考了,很少人去理会哲学是些什么东东了。提高人的灵魂?问题是我们有吗?有的话又是什么形式的?我想一定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至于超越现实走向更高尚的境界,我想,那对人们来说不如死了算。因为如果要人们高尚,那几乎是要了他们的命。
      
        哲学啊哲学,面对这样的人群,你拿什么来爱他们?
      
      (二)
      
        “哲学的具体原则,应当是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它使人们有力量锻炼自己的心灵和发展自己的精神,因之,真正的人、名副其实的人是作为精神实体来完成的。
      
        按:如果物质生活提高,而心灵空虚,精神萎缩,那么,精神就不足养活肉体,必然流为放纵和狂荡。”《无梦楼随笔.(二)》
      
      
        或者在如今的年代,人们都在忙于奔小康了,对于精神,会有些什么牵挂?至于空虚,萎缩,你可以在随处看到。在很多人的文字里,放纵和狂荡已经不是什么值得惊奇的事情了。我始终都在追寻,我们是不是真正的自己?人们为了什么而活着?是的,人们有偶像。偶像就是人们崇拜的模仿的朝着他(她)尖叫想他(她)说我爱你的人。其实他们能给你什么?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些什么?什么都没有,只是带走了我们的人民币和光阴。
      
        至于精神实体,这是我们羞于言明的,即使我们有,也很少人会说出来,我们可以看不起别人,但就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或者误解。虽然说我们活着,可是我们都在一个玻璃的容器中活着,别人看到的,究竟是不是真的我们,我们看到的,是不是真的他们?
      
        不得而知。
      
      
      (三)
      
        “物竞天演,优胜劣汰,并没有错,不过只是社会学的一个极端而已。正如道德互相的原则,是另一极端那样。反对者企图全盘否定,终于不能自圆其说。赫胥黎此说,可说明科学对于人类,如果没有道德的照耀,可以流于多么残酷。”《无梦楼随笔.(二一)》
      
        在以前,我一直都对达尔文和赫胥黎推崇备至,以为进化论是好的。如今才知道自己已经走进极端多年。对于生命,我是敬畏的。可是谁有权利剥夺谁的生命——如果他(她)没有向别人施加什么罪恶。所以,我对武侠小说中那种所谓的快意恩仇草菅人命是厌恶之极的。早年看过的《古惑仔》这样的影片,现在觉得,那简直是垃圾加狗屁再加垃圾。一刀砍下,生命就这样的丢失。同时,又有多少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
      
        生命也是美丽异常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轻而抛弃自己的生命。
      
        而科学,没有了道德的照耀,那是残酷的。就像战争,那些炮火那些枪那些原子弹那些生化武器,施加在无辜的人们的头上,凭什么?
      
      (四)
      
        “流氓哲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相隔不是万重山而是一张纸。存乎其人、存乎其心而已。如果没有道义的标准,两者实际上是无区别的。明乎此,可见搞政治与耍流氓为同义语了。但政治的道德性存在于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领域,而在实践政治中常有的流氓跋扈,这就是为什么人间常多悲哀、丑恶现象和永远的痛苦……”《无梦楼随笔.(二二)》
      
        张中晓能在那个年代说出这点,有着超乎寻常的穿透力。而他敢说出来,这简直胆大包天吃了豹子胆活得不耐烦了。即使在今天,这句话要大声的说出来也要些勇气。但张中晓所言极是,一语中的。当今的中国,依然有很多人在耍流氓,而大众只有在他(她)被揭发之后才知道流氓是可以这样当的真是佩服加痛恨再朝他们说:“呸!”然后又继续去相信下一个流氓。
      哀哉。悲哉。
      
      (五)
      
        “社会生活(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所能说明活解决的。它的行动取决于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中和。在某个人所感到痛切的时弊、在某个人感到某种不合理性,但在整个政治生活中,却并不如此,却是合理,势所必至的。东方世间的王道(政治道德)之所以虚伪,就是在人的经验(特别是感情)中投下道德者的假象,形成温柔性,而把实际政治中的残酷性掩盖了。它形成了人们对统治者的幻想。”《无梦楼岁随笔。(二三)》
      
        这有些荒谬的世间,让人感到更加荒谬的是那些被扭曲的政治。太多的不合理在外界人看来是正常的、正当的、合理的、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
      
        就像前段时间的《英雄》,那个秦王,是个流氓。可是人们却总是幻想着他是个好人,好的热爱自己的人民。对秦王这个混蛋的幻想,是民众的悲哀。人们除了这样,又能如何?焚书坑儒,还有众多的酷刑,其实这才是他的真实一面。因为如此,对于《英雄》,我是不看的。
      
        在那个年代,张中晓能说出那样的话来,我想,他是觉醒的。也因为如此,他才是危险的,所以他的活着,几乎成为了奢侈。
      
      (六)
      
        “真正的政治道德是以实际政治中的合理性为基础的(无此基础,则温柔性就是单纯的主观感情)。就是诚实与负责。”《无梦楼随笔(二五)》
      
        诚实与负责,这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为官者与不为官者,都需要这样的基本道德。在宋朝,那位包黑炭就是这样的人,而这样的人却真的太少太少。或者他们在没有露出水面的时候就被扼杀、埋没了。这是制度的悲哀吗?抑或是大众的悲哀?
      
        而我一直认为,作为人特别是男人,这样两点是最基本的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一直想努力去做到的。尽管力不从心,但做了,就问心无愧。
      
      (七)
      
        “诚实与负责——现代政治道德;仁慈——中土政治道德(恩赐与奴役)。
        中土王霸——统治者的品格如何?仁慈还是残酷,好心还是邪恶?
        仁慈是上对下的恩赐,容忍是人对人的关系。仁慈是对统治者的幻想,容忍是对人的尊重。一出于奴隶的道德,一出于自由的心情。”《无梦楼随笔(二五)》
      
        已经过去的两千年封建帝国,人们依然对那些东东乐此不疲。电视里到处是皇帝王者之流。观众大多数喜欢看到仁慈的帝王。而今天的人们也同样的对那些为官者抱着如是观点。却不知道,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是平等的。已经有N百年的奴性要到什么时候才会被彻底的抛弃?我们为什么还要抱着电视继续寻找那些对人民仁慈的帝王,是劣性未脱?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八)
      
        “在哲学家的心灵中保持人类理智的清醒,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保存人类感情(爱)的温暖和意象的欢乐。”《无梦楼随笔(三八)》
      
        张中晓是理智的清醒,这却成为了致命的。在许多人都处于混沌或者混乱的时候,他清醒得要命。于是他也是人们不能容忍的。人们总是这样——如果看到谁是异己者或者他(她)不同于大众,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倒霉的——当然,此情形只限于中国。那时,他几乎和数万倍于他的力量抵抗,可是他依然是清醒着的,甚至在他被人们抛弃之后,他对人类对中国依然是满怀热爱的。可是他的热爱被人们蒙昧的仇和恨所掩盖了。
      
      (九)
      
        “小人畏刑,君子畏天。恐惧与畏罪,是中国道德实践的基础。”《无梦楼随笔(五八)》
      
        在当今的年头,我们畏惧什么?
      
      (一O)
      
        “谨慎,由于恐惧。斯宾诺沙说:“那受恐惧的支配,去做善辟恶的人…….”恐惧的另一端是盲动,一种拼命主义,但是同样缺乏内在独立性。中国人的行善,同样由于恐惧,恐惧外在生存(肉体)的消灭和世俗目的的丧失,而不是出于荣誉、负责、诚实和良心。中国人的善心与善行,实际上是一种粗陋的唯物论和荒谬的神秘主义的结合。”《无梦楼随笔(五九)》
      
        这让我们感到羞愧,可是我们不得不去承认。有人信佛,是因为害怕死后会下地狱;信耶酥基督,那同样是因为怕地狱;有人捐献,是因为害怕内心所受的煎熬;有人做些善事,却是被迫。我们有时候做事,并不是出于什么,仅仅是因为害怕,恐惧而已。
      
        对于良心,这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不说也罢。
      (一一)
      
        “中国人不接受一种彻底的思想方式,不习惯一种彻底的生活方式,而安于空浮、马虎、四平八稳、得过且过、自我欺骗、折中妥协的方式下过活。这种生活方式的理想化和理论(思想)形式,就是中庸。”
        “中庸并不是和谐。不是智慧的和谐,而是平庸的折中,和一种自然性的并列。这种和谐的基础,是自然性,而不是精神自由。”《无梦楼随笔(六五)》
      
        是的,在人群里,我们是不会接受彻底的。只要看看历史就知道,很多人对于革命是抵抗的(不包括文革),甚至是百般阻挠。阿Q就是民众的写照。还有鲁迅笔下许多不愿意剪辫子的人。
      
        到了今天,我们依然是那样的喜欢中庸。即使我们平庸的过完一生,我们也好象不会去后悔什么悔恨什么。我们习惯这样的生活。在《卡拉是条狗》中,可以看到我们未来的模样:没事的时候打麻雀遛狗,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吵架,要不就会来个婚姻问题什么的,喝酒?那是常事。
      
        甚至还有很多人说,俺不读书照样赚钱过活,去你妈的智慧。这时的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因为我读书多年,却没有赚过一个铜板。可是我想我绝对不能像他们,那样,活着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一二)
      
        “中国人的所谓心术,是一整套没有心肝的统治手段,残酷地进行欺诈和暴力行为。所谓“奸邪”与“忠正”,不过是美化自己和丑化别人的言语罢了。心术越高,而他心中的人性越少。如果他让心术与人性共存,那么,他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性格。他可能而且只能在他的关键性的时刻,毁灭自己。吴起杀妻求将,易牙杀子做菜,都是心术战胜(消灭)了人性的例子。过河拆桥,等等,也是心术到家的例子。人心之险远超出山川,而心术,行险之道耳,然中土古哲名之为大道。”《无梦楼随笔(七三)》
      
        心术,有时候比什么都可怕。可是如果你没有,我想,你骗人。在这个人世间里要存活,你就几乎或多或少的要有点。可是相对那些为官者来说,我们只是小巫而已。或者,在中国,要做个真的一点心术都没有的人真的很难很难很难。当然,孩子除外。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孩子,很多人也喜欢和白痴在一起。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算计。
      
        还有,要想在中国做官,你要的必须是这点。如果你没有,你一定是个好官或者是个被排挤的家伙。
      
      (一三)
      
        “为有钱有势的人服务、辩护、粉饰,还是为真理斗争,这两者的选择是本于良心、正义感、人生态度。‘闻名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无梦楼随笔(七六)》
      
        君不见,芸芸众生,皆为利来,茫茫人海,皆为利往。直己而行道者,几人也?良心、正义,从何处寻?
      
        我等又如何?随波而已。
      
      (一四)
      
        “保存自我的存在(生存)不是使我们的心灵完全孤立,不是做一个与世无涉的隐士,而是在利己和利人的大海中游泅。假如有两个本性完全相同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则他们将构成一个个体,比较各人单独孤立,必是加倍的强而有力。所以人与人团结,最为必要。当然,这团结是建立在自我保持的基础上的,凡是从事这类团结的人,他们都公正、忠诚而高尚。”《无梦楼随笔(七九)》
      
        可是我们几乎是孤立的,我们虽然不出世,但我们总是强调,我们是孤独的。或者是这样的,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一个个体。但在这个物质流的世界,我们都好象不愿意让别人看见真正的自己。无论是在呼喊的人还是在沉默的人,无一都在孤寂着。
      
        在很多人的自我当中,别人是进不去的。有时候别人也是无法理解的,可是有很多人却会误解,甚至用自己的主观情感去理所当然的解释着别人的自我、别人的个性。至于团结,何曾见到?
      
      (一五)
      
        “对待异端,宗教裁判所的方法是消灭它,而现代的方法是证明其系异端。宗教裁判所对待异教徒的手段是火刑,而现代只是使他沉默,或者直到他讲出违反他本心的话。《无梦楼随笔(八十)》
      
        布鲁诺,他就是被活活的被焚烧在罗马广场的。因为他是异教徒,因为他的日心说。当火被点燃,人们也把进步的希望放进了火里。而在蒋介石的统辖之内,一干被疑为“共党”人士被格杀毋论。到了新中国,好象又先进和文明了许多。马寅初,和文革中一干人等,他们只因为是先知或者说了真话,他们很多被人间蒸发,有些是终老囚牢,有些是逐渐沉默,然后就沉没了。而张中晓,他也被关进了牛棚并在其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如果说不堪回首,那是骗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为什么巴金老人提议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却好象没有谁站出来说支持而只是一味的保持沉默。而那些所谓文人,支持的有几个,支持了有什么用?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先生已矣,谁领呐喊?
      
      (一六)
      
        “从裸臂想到性交,鲁迅奇怪中国人的想象力为何对此特别发展。但,中国人的记忆于此道亦最为健全,别的东西易于忘记,惟有男男女女之事,一说就记得,而且非常颖悟,大有举一反千之乐。”《无梦楼随笔(八九)》
      
        所言极是。别的东西是很易于忘记的。比如日本对我们国民曾经的屠杀、731部队、慰安妇等等等等。如今哈日族到处皆是,谁会记得以前的东西?那么的累。既然我们自己都忘得光光的,别人也乐的个逍遥自在,还频频的拜靖国神社,你中国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而犹太民族,一个让我们汗颜的民族。无论到了那里,他们都没有忘记过去——即使是自己曾经的罪过。前德国总理向着世界下跪,这比我们的邻居日本高尚N万倍。我们自己呢?现代化看来真的已经化到了我们的肉体了。所谓的激情,俯拾皆是。那些姑娘们,为什么越穿越少?而人们的眼里的目光也越来越暧昧。这果真是现代化了!
      
      (一七)
      
        “在绝望、失望中,就随便抓住一个别的什么当作希望。这里,最容易产生盲目、意气和冲动。”《无梦楼随笔(九十)》
      
        在我们绝无仅有的青春里,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经历的。找不到路的时候,我们就会朝一个人多的地方钻。人多的地方,并不一定适合我们。可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适应他们。这是悲哀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人群里我们看到了很多雷同的面孔的缘故。我们以别人的生活和脸谱当作模仿的对象,就好象我们活着的人生是别人似的。
      
        茫茫人海中,有几个人活出了他自己?有几个人是活着自己?在绝望、失望中,能坚持自己的人不多,能不盲目、不冲动不意气用事的也不多。我们问过自己吗,我们能不能做到?我想我还不能,但我想我在努力着。
      
      (一八)
      
        “人生经验是付出痛苦、代价得到的东西,未经忧患的人们是不愿听和不理解的。他们存在着限制。这里,只有敏感和迟钝的区别,而没有抄近路的妙法。经验是自己获取的。”《无梦楼随笔(九一)》
      
        就像我们没有长大的时候一样,我们总是问个不休:未来是怎么样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到我们长大了,也被孩子们问个不休。对于那些经历苦难、疼痛、创伤的人,作为观者,我们是没有权力说些什么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好象一直都是忧郁和悲伤的。可是为什么人们总是想当然的去理解别人呢?
      
        人的经验是动物所没有。如果老鼠有,那么现在大街上大摇大摆的,就不会是人类,而是老鼠。动物的悲哀是他们的经验是不具有遗传性,即不可以传授给下一代或者同代的人。
      
        人生的经验,有很多都是关于痛与苦的。因为它们刻骨铭心。关于快乐,那就像是风行水上,是没有脚印的,能记起的,肯定不多。
      
      (一九)
      
        “在清醒的人看来,梦总是可笑的。但也有人说,对现实保持清醒,本身就是苦难。但是,人生的清醒却是一种理智、智慧和哲理的目光,一个人要有这种目光,他必须超越现实的纷乱和生活的情欲,在永恒、冷静的心境中观照万物的悲欢喜乐。但必须区别清醒与虚无主义。”《无梦楼随笔(九五)》
      
        梦不是可笑的,就像清醒也不是可笑的一样。许多人都会有梦,就像孩子们,就像我们小时侯的那样。但我想,更多的长大了的人是清醒的。可是正是这种清醒,让很多的人对人生何其的失望,甚至于绝望。或者说,他们仅仅是醒而不是清醒,也就是他们已经流于虚无主义。
      
        要超越现实的纷乱和生活的情欲,这是很难的。在张中晓的年代,杀戮已经成为习惯,可是他依然相信人们是会醒来的。于是他有梦。他的理智、智慧还有那要了他的命的哲理的目光,在那个年代,穿越不了人群的尖叫与狂热。在如今,也有些这样的目光和言语,可是却总不能穿越人群,而只能抵达某些少数人的内心。这个时代仿佛不需要这样的人。
      
        或者张中晓应该像那么多的年轻人那样去狂热,这样,他才可以活得更好些或者活得更长久些。可是他没有。于是他就被人们抛弃。时代不需要他。可是他依然爱着他们。
      
      (二O)
      
        “过去认为只有睚眦必报和锲而不舍才是为人负责的表现,现在却感到,宽恕和忘记也有一定意义,只要不被作为邪恶的利用和牺牲。耶稣并不是完全错。1961年9月10日,病发后六日晨记于无梦楼,时西风凛冽,秋雨连宵,寒衣卖尽,早餐阙如之时也。”《无梦楼随笔(九九)》
      
        秋风秋雨,饥、寒、病。可是他依然选择宽恕与忘记。当那些年轻人发誓要摧毁一切之时,他就成为了对象。不被作为邪恶的利用和牺牲,他只能如此的坚持着并提醒自己要宽恕和忘记。心灵也博大而悲悯。他对人们的爱是如此深沉,深沉处让我们无言以对。
      
      (二一)
      
        “从小处,从近处,从自己能力所及处,从别人不注意处开始工作。”《无梦楼随笔(一O五)》
      
        没有人会知道他想的是什么,因为他被大众认为是异端。人们对他趋之若鹜,可是他还是执著的。他又能做些什么呢?那是力量悬殊的对比和坚持甚至是斗争。他注定是会失败的。可是他却还是没有放弃。
      
        可是我们呢?我们几乎忘记了曾经还有个人是这样的热爱着这个世界,我们是否放弃了?我们应该感到羞耻!
      
      (二二)
      
        “忍为成事之要,忍小忿,忍冤屈,忍辱……..
        忍者以成事,屈者以求伸。徒忍徒屈,是为怯懦无能之辈矣。娄师德唾面自干,耶稣之换颊受打,徒忍徒屈,是宗教家与无能辈之忍耳,是为消极的情感,无刚之柔也。无条件之投降,不足语大事。”《无梦楼随笔(一O六)》
      
        张中晓不是宗教家,他是鹰,黑夜中独自飞翔的鹰。在猎人的枪口下,他顽强的活着。他能屈也能伸。尽管那些以死求清白的人们是勇敢的,人们在日后也常提及他们,说他们是英雄。可是谁会去想起那些在苦难中仇杀中生存的人们,他们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大的坚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可是人们却总是把他们忽略了。在苦难中存活着的人们,有刚有柔。刚柔之极处,是为忍,是为能屈能伸。
      
        那些在绝望中的人们,挥手告别人世,那只是怯懦的表现。为什么不留下来,为什么不拿离开的勇气用在留下这一行为上?
      
      (二三)
      
        “难道热爱人类就必须憎恨自己么?信仰理想就必须在绝望中生活么?斯宾诺沙把一切恨说成恶和被动的情感,此宗教情感也。正当的恨也是人性的表现。唾面自干的人生哲学,不是绝对的东西。圣人虽然不怒,但恨却更合乎人性。”《无梦楼随笔(一O九)》
      
        热爱、信仰、理想,这几乎是他的全部。爱之深,恨之切。
      
        人性,是他相信的。可是谁会相信他?就连今天的我们,知道从前有个张中晓的,能有几个?
      
        在苦难中的人们,有着信仰理想并坚持着它们,这样的人们是值得尊敬的。这样的灵魂,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缺乏的。
      
      (二四)
      
        “一切美好的东西必须体现在个人身上。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是对于国家的尊重,而是来自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历史上曾存在过无数显赫的帝国,但它却藏着无数的罪恶,它的人民为了皇帝的文治武功而牺牲生命,受尽苦难,这是对过去的历史所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无梦楼随笔(一一二)》
      
        张中晓是虔诚的,虔诚得只相信道德。人是他惟一的信仰。所以个人是他最注重的。因为此,他是人们眼中的罪恶来源。人们从来没有听过谁向自己这样的诉说。他热爱人,所以他谴责那些所谓帝国——那些泯灭了个人发展的所谓帝国。
      
        对人的尊重,使他成为瞬间成为大众眼中的异端也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思想者。而在那个年代,是不允许绝无仅有的,如果那样,就意味着自取灭亡。
      
        可是即使在如今,又有谁向我们诉说过这样的一切?
      
        在某个角落,一定有这样的人在小声的说着,可是我们总是无法找到或者不愿意倾听或者根本听不到。
      
      (二五)
      
        “人格摧残消灭了骄傲,也消灭了自尊心。在实际上,把自尊心当成骄傲,又把骄傲当成了自尊心。
        雍正杀诸兄弟时,诸王大臣窥帝意旨,文章论列罪状请杀。雍正佯为迟回不决,惟反复丑诋其罪状,分布中外,并加以种种不见血迹的折磨,令其自毙。活似猫观鼠与哭鼠也。”《无梦楼随笔(一二O)》
      
        要消灭一个人,最“人道”的方式,就是让其失去人格或者将人格摧残。一没有人格的人,是个残缺的人。而一个没有了自尊心的人,是行尸走肉。如果他是你的敌人,他已经不足为惧。
      
        有自尊者,亦有人格,亦有骄傲。
        雍正杀兄弟时所用伎俩乃很多统治者惯用。尤其如此,方显其伟大英明。
        在张中晓所处之期,大众就是在莫名之中相互摧残彼此的人格。他们以此为骄傲,进而成为其自尊的延伸。
      
      (二六)
      
        “越是经历过苦难,越应当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苦难越多,生命也越宝贵,越有价值。少年人热情于抛头颅,正是未经过苦难耳。越宝贵存己者,即所谓越活越起劲。讲究策略,批判冒险主义、机会主义,但批判时却不能抹杀热情的可贵、牺牲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力量。”《无梦楼随笔(一二一)》
      
        少年人都几乎都是热血满腔的。击剑而歌,仰天长笑。生命几如草芥。可是少年都是年轻得不知道什么才是苦难。苦难是一块磨刀石。或者有人说在经历苦难后的人是会变得怕死的。如果我们是刀,我想苦难会把我们磨得更锋利或者更加钝——苦难可以把我们击败又或者我们把苦难击败。
      
        想着痴情者,抢天哭地,活着的勇气好象也没有了。那或者是人生最刻骨的痛。也因为如此,一切才显得更为珍贵。
      
        当苦难降临,我们能做的,不是忍受,而是奋起。
      
        尽管苦难始终没有放过他,可是他却始终没有轻易的抛弃自己,直到死神把他带走。正因为他受过的苦难并不比谁少,所以他才愈加的珍惜自己。
        轻易的抛弃自己的人,一定是被一切抛弃的。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们都在不顾一切的投进死神的怀抱,而这仅仅因为一些小小苦与痛。或者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
      
      (二七)
      
        “人们听从你,相信你,为你牺牲和拼命,并不是仅仅由于你的正确,而是决定于许多许多因素。但是使人行动起来的主导原因,往往是一种盲从,而不是出于确信。他们立刻会后悔的,这就是动摇、变节和叛变,因此,廉价的信徒同时也是廉价的叛徒。”《无梦楼随笔(一二三)》
      
        信仰就是这样的,轻易的把它放在手里,也会轻易的把它扔在路边。当世事变迁,能够不变的,或者只有这片大地和那些恒久的星。
        而他,只是自己的信徒,他也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或者信念。尽管他只活了36年。但能够信守自己的人------在那个年代,会有几个?而在今天,好象更加的少了。
      
      (二八)
      
        “造谣者对谣言的破灭所羞愧的是他的诡计失败,他决不会羞愧他的失信和说谎,而是更加厚颜无耻地造新的谣言。正如骗子在一个欺诈失败之后,去进行更大的谎骗那样,他们丧尽天良(人性)就在此,和道德概念无缘也在此。骗子得逞之后,很难有洗手的,而是继续更大的谎骗。”《无梦楼随笔(一二五)》
      
        故意的欺骗者是没有道德的,与他们谈论道德,也是对道德侮辱。可是尽管如此,张中晓却什么也不能干,因为他始终是无力的。在文革中,欺骗随处可见。但要命的是,人们说谎的时候居然就像是说真话的那样虔诚,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或者当说谎成为习惯,如果忽然有天不说就觉得舌头打结似的。而他,却只能看着那些说谎者们每天都在用这样或者那样的谎话来欺骗那些人们那些孩子。
      
        有谁知道,在日常中,我们的上一辈对我们是不自觉的说些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对错的话语,而我们也像个传教士那样的,又对下一代诉说那些所谓的世故人情并可能添油加醋的说上一番。或者,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在我们当中,在我们活着的世界里,谁是说谎者,是谁在不知觉中欺骗我们欺骗他(她)自己?
      
      (二九)
      
        “流言止于智者。智者,不使流言继续耳;愚者(没有一般理解力者)是流言的义务传播员,可畅行无阻力。有大人口中所出之流言,有小人口头所出之流言。两者均须小心对待。轻播大人口中之流言,则我为其利用矣;轻信小人口中之流言,则我成其尾巴也。”《无梦楼随笔(一二六)》
      
        流言总是假装作为真理的那样,而真理,却往往看上去像是谎言似的。在生活中,有多少是我们值得相信的?大人的流言,看上去就像真的似的。这就像大盗者盗国盗名,小盗者盗钱财物一样。
      
        而历史,究竟那些是真的,那些又是大人的流言,这几乎没有人知道。而我们日常中相信的道理孰真是假,我们无从知道。我们只有自己分辨。
      
        而作智者还是愚者,这好象不是我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或者在莫名中,我们已经做了N回的愚者。
      
      (三O)
      
        “怯懦之人,无力行恶,但也无能行善(为正义而斗争),他们的善男信女式的忏悔和婆婆妈妈的善良不是真正的道德。他们之不能行恶,并不是由于善(理性的原则),而是由于无力。一旦他们认为自己有力(虚假的)时候,可粗暴蛮横哩。”《无梦楼随笔(一二九)》
      
        在世间里,这样的人总是很多的。就像那些哈巴狗,虽然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善良,可是你从来不会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咬你一口。而落水狗,鲁迅先生已经说过,决不能与他们谈论费厄泼赖,冲上去,照它的头,就像足球里的凌空抽射,当然铲射也可。如果你不会足球,那好,不管用什么脚法,你只管冲上去就是一脚。
      
        可问题是,在世间里,那些善男信女式的忏悔和婆婆妈妈的善良依然很多,多得让你看不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这样的人几乎大众的全部。
      (三一)
      
        “一个忿怒但又无理的人,只感到可恶但又不知为什么恶、恶在哪里的人,还有什么横祸不会产生呢?他两眼充血,满脸凶光,毫无反顾地向他认为可恶的东西扑过去,不管对方是不是无辜者。他像野兽,完全失去理智。”《无梦楼随笔(一三O)》
      
        他活着的时候,那些狂热的年轻人,就是这样的。有人说,青春是可怕的,因为青春是最容易受到煽动的,一点火星,就可以让青春义无返顾的点燃全部疯狂。就如那些无知的人那样,他(她)会坚持着自己的愚蠢坚持自己的无知甚至以为自己是手握着真理的。当他(她)以为什么是无法忍受的时候,他(她)会不顾一切的扑上去。而可怕的是,这并不是个体行为。当人群扑向你的时候,你能否镇定自若?能否含笑而对?
      
        而重要的是,你能否坚持?
        他始终坚持着,直到被剥夺了生命。
      
      (三二)
      
        “不要怪别人不义,只怪自己不行;不要在众叛亲离时徒然兴叹,而要重新开拓你的事业。自己最可畏者,畏己之软弱无能耳。”《无梦楼随笔(一六三)》
      
        这几乎是愤激之言。就像鲁迅先生的杂文一样,当愤怒无处表达的时候,他只能如此。更何况,他只能如此。
      
        而他是幸运的,他还有父亲在旁边。可是顾准却始终没有他幸运。顾准受到迫害后,妻子绝望的自杀,子女宣布与他断绝亲缘关系,还逼着顾准签字同意。他的老母亲住在妹妹家里,可因为妹婿是官场中人为了照顾官员的前途,他们母子近在咫尺却终生不能相见。甚至到他临终之时,他也没有被子女“原谅”。
      
        就这样,顾准只能是位英雄而不是巨人。而张中晓,他的生命却太过短暂。在狱中那非人的迫害,任何人都是无法承受多长时间的。
      
      (三三)
      
        “游戏,娱乐,宗教………精神需要,是对人好像可以没有的东西,但是绝对不能没有的东西。必须明确,它是一种需要,一种客观的存在的需要,一种栽根于内心的需要,一种天性,人性的一个方面。”《无梦楼随笔(一七八)》
      
        当物质全部的取代了精神,我想,这个世界将是个荒凉的沙漠——人性的沙漠。如果一个人也这样,那么他(她)的内心也将风沙连天,一片荒凉。而思想者的悲哀就是,他们往往是物质上的贫者精神上的富者,他可以傲视腰包很鼓的人。可是,从古至今,物质都好像是个胜者。而到了今天,这种情形好像没有变,甚至愈演愈烈。到这时,我们还有什么悲哀?
      
      (三四)
      
        “观人生法,不惟暂,惟常;不惟显,惟微;不惟矜,惟忽。
        观人之法,在于观人怎样消磨他的空闲时间,他自由支配的日子。”《无梦楼随笔(一八一)》
      
        观人法如此,观己之法又如何?
        在如黑夜般的日子里,那些黑暗是怎么样的折磨人的,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鲁迅先生说他活着的是非人间,而张中晓又何尝不是?在牢中,他惟一能干的,就是用碎纸片写着他的文字。这是怎么样的人间?
      
        他仿佛有着无尽的空闲。而当一个人真的有着无尽的空闲时,他受到的,几乎是折磨。
        可是他始终在坚持.不屈的坚持.
      
      (三五)
      
        “公者,众人之利益所在也;正者,真理之基础所在也。无我为人者公,然无我非同流合污,迎合落后。因之必以正。”《无梦楼随笔(一八四)》
      
        公与正,一直是他想要的。甚至说,是他的理想所在。公者必以正。他为公者,可无人知,无人解。他爱众人,却为众之所抛弃。天道为何总如此不公?
      
        天道无公,天道无正。!
        人道如何,君自知也。!
      
      (三六)
      
        “凡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凡事皆可耐,惟俗不可耐。”《无梦楼随笔(一九一)》
      
        真乃明言!
        但我等终为俗人,终会流于俗。生于世,谁可免俗?
        然小俗可忍,大俗不可忍。
      
      (三七)
      
        “凡人必先量己之长,知己之短。于所长则不可自恃而任性,于所短则不可自欺以欺人。然后平气以察人情,准情而考成事。”《无梦楼随笔(一九二)》
      
        有己之长而就不恃,有己之短而不欺。
        人情于平气而察,准情方可成事。
        然世间欺人者妄自菲薄者多矣,多君一人不为多也。
      
      (三八)
      
        “人经患难,死人复活,见世人变异,当悲人心之不测也,而易对人之虚无感情,对人类作道德上的绝望,而信乎荀子人性恶之说。”《无梦楼随笔(一九八)》
      
        在失望的边缘站惯了,就会渐渐的变成绝望。这几乎是一个独醒者愤激之语。世人与事总常变迁,因之而来的失望甚至绝望是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张中晓一直都对人抱有希望的,因为那是他的信仰。然而他也一定无法预料,人在那样的环境中的变异的程度是何等的深刻。渐渐的感到虚无甚至乎绝望终转而信荀子之人性本恶之说,这是无法言说的悲与愤。
      
        在世间的风雨中,有些什么是不会变的?他始终是孤独的和被人为的孤立的。
      
      (三九)
      
        “《易.大过》云,君子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天下非之而不惧,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人皆尚同而违众,信深守固;莫我知隐遁于世,不怨不尤,则不惧而无闷矣。人之常情,孤独而无援必惧,默默无闻必闷,君子卓行绝识,处大过时,利害迭变,是非交攻,独立不惧,坚贞不移,其守过人,其量过人,不惟一毫不动,而更是磨炼生平学力识力之好机会。”《无梦楼随笔(一九九)》
      
        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举世不见而不悔,此为张君之誓言。不惧、无闷、不悔、信深固守、不怨尤、坚贞不移,古有往者,今无来人!
      
        然真如君所言,当今之世,闻君者有几?知君者有几?君孤独无援之时,正是众声讨汝之时。君默默无闻之时,正乃我等谓之太平盛世之时!
        哀哉!哀哉!!哀哉!!!
        苍天总无眼!
      
        黑夜中的独行者,对人群始终抱着爱。可是人们爱他吗?
        不!
        他坚贞不移,始终守着自己的灵魂守着自己的孤独守着自由。而他的文字,我想,一定会在某天被人们接受的,那一天,或者很远,但它始终会到来,它也正在赶来。
      
      (四O)
      
        后记
        先驱者在活着的时候和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孤独的。
      
        他们孤独得像一块远古的石头,周围一片荒凉,他们被孤立着,他们也像石头那样的承受着痛苦,像石头那样的默默无语。
      
        可是石头里总是有火花的。我更加相信,火并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而是先驱者们用石头撞击出来的。
      
        而张中晓,他的思想具有火与金属的性质,到至刚至烈处,乃有水样的至爱柔情。他爱人类,却遭人们弃绝,但他爱的深沉,这样的情感一直支持着他直至生命终结。他不断重复的说到道德说到良知说到使命和责任,在当时,有谁向人们这样的诉说?在今天,又有谁向我们说过这一切?
      
        而所有先知般的思想者们,都是无一例外的遭到人们的否认、驱逐、拷问、封杀、抛弃、弃绝甚至是追杀。他们是没有罪的,他们受此待遇只是因为他们对于未来和现在知道得太多了。
      
        他们是点火者,点燃现在,燃烧在未来。
      
        他们留下了那些被点燃的火把,而人群里,人海中,谁会把火把举起来?
      
        茫茫的路,总会有人走的。
      
        点亮的火把,也会有人举起来的。
        我始终相信这样一句话:“只要有火,就会有人留下来。”
      
        ■
      
        写在最后的最后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想,这是否是值得的——在一些几乎有些硬化了的人群里写这样的随感。可是我从来是个不会轻易放弃的人,所以我也不去理会有谁看过谁没有看过。
      
        读的时候和写的时候我都已经想过,这是很少人会去看的。这是思想的悲哀和人群的悲哀。或者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说到中国的精神思想现状时感到深恶痛绝。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否也是那样的人——被生活麻痹被物质麻痹。
      
        但我只觉得悲哀,在一个人来人往的世界里,居然只有那么的少数几个人是不会沉没的。
      
        也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就在最后加上了“写给无数的少数人”。而那些沉默的少数人,我向你们致敬。
      
      
  •     
      关于《无梦楼随笔》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据整理者和知情者介绍,它的原稿是一些用毛笔写在废旧白纸毛边纸上的文字,细小密集、零星散乱、不成章节,而且有的字句已经漶漫模糊,难以辨认;它的内容既有对中外文史哲著作中文句的引录,更多的则是作者自己的感悟、随想、点评与驳难,只是这些文句与与段落相互间往往并无联系,虽有"许多闪光的思想... ...如璀璨的小花朵",但却"掩覆在草莽和枝叶间"(何满子语)。以不太知情的当今读者的眼光看,由《无梦楼文史杂抄》、《拾荒集》、《狭路集》三部分内容组成的这本书,不过是过往晦暗年代里存留下来的若干读书与思考印迹的片断记录,然而对于无名的作者而言,这些写于"寒衣卖尽"、"早餐阙如"、"咯血后"的文字,却是他在人格与肉体倍受凌辱摧残的困厄逆境中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并且尽力保持人的高贵尊严和独立的精神立场的唯一依凭与见证。
       客观地讲,在这样一本经后来者披沙沥金整理编纂成型、但初初翻阅仍感散碎驳杂的"随笔"中,从智慧的哲思、明锐的洞见、决绝的批判到毫不容情的自剖,"闪光的思想"的确随处可见。然而无庸讳言的是,作为生存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异类",尽管其尽力以一种怀疑的立场和独立姿态背对时代与社会作逆向的思考,可由于特定的时代限囿和时潮影响,尤其是在闭关锁国、可借鉴运用的思想资源极为狭窄贫乏的背景下,其思维方式观点立场也不可避免地烙下了或浅或深的时代印记——比如字里行间流露的"火药味"、"战斗性"(他自称为"战斗美学"),比如根于此的对宗教、对老庄哲学的简单化贬抑(耐人寻味地是这类文字见于写作时间较早的"杂抄"中,在稍晚的"拾荒集"里则有所改变)等等。只不过我现在想说的不是(或主要不是)这寥寥的大约八万言里到底有无(有多少)真知灼见(原创性思想),而是想探究当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身陷现实暴虐、压抑、迫害与恐怖(那是一种巨大无形、无所不在无从抵御的存在)的绝地时(形而下的肉体生存危机,形而上的精神痛楚绝望),其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良知、尊严、正气、勇毅乃至肉体的坚韧到底能够坚持到何种极限而不被撕裂——让人感到震撼的是,"随笔"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大大超出了我们所能预料与想象的程度。真正健全自由,较少受制于外部干预、习惯偏见的思考,即便在正常状况下也不是一件易事,而身处彻底的孤独幽闭、讯息全无(为了看到书报,他常清晨四点早起,坐三小时的手摇船到绍兴城内的书店和街头报栏看书报,甚至在晚上用一根铁管捅进阴沟,试图从邻居家的有线广播中听到新闻)、没有任何精神交流对手、如入无物之阵的禁锢与死寂中,再加上生计几乎断绝、肉体长年为病痛所缠绕,一切差不多都已濒临绝境的情况下(读与写,是其当时唯一的思想交流与保存方式),仍然能够葆有思考能力与思想的活力,这只能视之为奇迹了。难怪王元化先生在"序"里感慨万端地写到:"他在历经磨难艰苦备尝的逆境中,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始终怀着一颗在知识中寻求力量的赤子之心,这不是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可以做到的。"
       张中晓,浙江绍兴人,生于1930年。1952年进入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因涉"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捕入狱,一年后获准回故乡"保外就医"(在狱中肺病发作多次吐血),和父母、弟弟一起艰难度日。"150 克 米,这是他一天粮食的定量。一个蕃薯能使他免受断炊之苦,吃到蔬菜对于他已是奢望... ...他没有牙刷,没有毛巾,只能用旧布条刷牙,破布片洗脸,。夏天把破的汗杉改成短裤,冬天把破的棉毛裤改成棉毛衫。他要生存,为了这一点,他用尽了他想得到的办法。"(路莘)在极端的精神孤独中,他读完了家里有限的书籍,而后又从可怜的生活费用中挤出少许购买了一些书,并将自己的所读所思写在一些零乱的废旧纸张上。一边吐血一边写作,身体每况愈下,到1963年,现在我们所见的三本笔记写就。此际,糟糕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继续读书写作了,生存也更难维持,万般无奈只得向以前在上海的朋友求援,几经周折后得以在"文革"前夕调至上海新华书店储运部作些杂务谋生。可惜的是,衰弱的张中晓已无力拖着病体坚持活下去,大约在1966年末或1967年初,他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享年36—37岁。他终身未婚,没有后代,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生前的单独照片。
      
  •     “孤独是人生向神和兽的十字路口,是天国与地狱的分界线。”
      ——张中晓
      
      如果有这么一天,你成为全世界人眼中的渣滓:没有友情,你的朋友早就被打倒在地;没有爱情,谁敢爱你这样一个“反动派”呢?没有收入,三餐的温饱都已成问题;没有健康,不断地吐着血……一年、两年……十年,十一年……困顿的日子无望地持续着,如果是你处在这样的绝境里,你,将如何生活?
      
      我偶尔会莫名其妙地想起张中晓,往往是在洗澡的时候,忽然就想起来了。从潜意识的角度讲,也许是因为浴室里有镜子,我看见自己而惊悚,便记起了这位困厄一生却又思考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年轻人。
      
      张中晓,1955年被打为“胡风反革命分子”,1966年,或1967年时病死,已经没有人说得清到底是什么时候死的了,死时约36、7岁,单身。他本只是个小人物,多病而敏感的一个文学青年,不幸处在一个深文周纳的时代,又不幸认识了“不该认识的人”,便在25、6岁风华正茂的时候,折翼了。一坠不起,直到死亡解脱了他。倘使没有那本《无梦楼随笔》,也许,他这个人,便就此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不剩一点余灰了。
      
      《无梦楼随笔》是张中晓从1956年到1966年,他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写下的读书笔记。这十年的境况,便如我一开始所描述,正是“绝境”。而张中晓的生存方式,则是读书,与思考。他竭尽所能地收集所有能得到的书籍,哲学的、宗教的。他阅读,摘抄,反思,记录,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的心得写在“用练习簿和记帐本装订成册的东西”上。
      
      写给谁看呢?他早已“没有写文章的资格和自由”,然而,不写,又如何知道自己的存在?“人的时间、空间观念很薄弱”——我闭上眼睛,一时间仓皇无限:昨日、今日、明日、此处、彼处,我在哪?
      
      是的,只是单纯的思考与写作,无法放弃的思考与写作。不曾、不敢希冀能与人交流,甚至不知道这些文字会不会存留下来,却还是忍不住要去抓住一点什么东西。
      
      孤独张中晓。
      
      感谢那位名叫“路莘”的编辑,是她以女性的耐心,把这些在“友人”间辗转了十数年的残篇断简,抽丝剥茧地整理成可读的一册文稿,使得这些饱浸着苦难的文字,能重见天日,为张中晓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身影。
      
      也许,这些不能算什么深邃的思想,也没有精密的体系,多是一鳞半爪、铁锤击下时绽出的火花,但毕竟,这是以整个生命投入进去的心血。我们所品味的,竟是他的骨髓。
      
      即使已被压迫到了无梦,原来,我们仍然可以思考。
      
      2005.09.15
      
      [blog链接:http://go.6to23.com/nftx/blog/2005/09/8.html]
  •     准确地说,这本书是张中晓的遗稿,
      他在当时的苦难中,极度贫困和肺病中,
      所写下的一系列札记。
      
      他就如帕斯卡尔说的,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
      人的肉体很容易为外力所摧毁,
      人的尊严在于人的思想。
      
      晚上偶尔在书店找到这本书,毫不犹豫买了一本,
      以前大学时在图书馆看过,还曾摘录了一些。
      
      张无疑是个有思想的人,坚持独立的思想,
      思想敏锐,思考深遂,
      在当时的环境中依然坚持沉静的思考[然其情甚为沉痛!]
      
      扉页上他的照片,身颀长,面白,似书生。
  •   呦,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
    我是灰里的
    这书一直想读 但不好找
  •   我给出的地址里有下载。
  •   谢谢 正在下
  •   不能忘记历史啊
  •   ……梦中的顾准
  •   惭愧 翻了几页 看不下去了 看了楼主文字 试着再去啃啃...
  •   只要有火,就会有人留下来
  •   张中晓告诉人们,什么叫做公民的理想
  •   今天要修改这个评论,居然要审核。
  •   居然写得这么长。
  •   流氓哲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相隔不是万重山而是一张纸。存乎其人、存乎其心而已。如果没有道义的标准,两者实际上是无区别的。明乎此,可见搞政治与耍流氓为同义语了。但政治的道德性存在于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领域,而在实践政治中常有的流氓跋扈,这就是为什么人间常多悲哀、丑恶现象和永远的痛苦……
    -----------
    这一段话我也是印象极其深刻。
  •   为了太阳,他来到这个世界
  •   2006-03-19 19:06:34 陈小兽  
    为了太阳,他来到这个世界
    说得很好
  •   开头那句话给也我留下深刻印象
  •   思想捍卫人的尊严
  •   无梦,何尝无梦呢
  •   那个早逝的年轻人,至今思之,心潮难平。
  •   这其中正是深邃的思想,使一篇篇随笔能够在五六十年后依旧振聋发聩:那些关于个人自由的追求,那些对精神世界的诉求,不正是今天的我们仍在不断启蒙着的“民主”的雏形吗?
  •   孤独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